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 >

第5章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当时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所以有伟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许多国家的先
进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至今,马克思主义还是社
会主义国家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我在40 年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至
今仍然坚信马克思主义。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坚持她的世界观,而不是坚持她的每一句
话和每一个具体结论。她的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我认
为仍然是正确的,现在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世界观可以代替她。许多不信
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家,其实他们的许多观点与马克思主义不谋而合。当然,
马克思、恩格斯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看法和结论,是根据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
形成的,后来情况变了,这些看法和结论当然也就完全或部分地过时了。马
克思本人就是这么说的,他在《共产党宣言》(1872 年德文版序)中就说:
“虽然最近二十五年来的实际情形已有过重大变更,但本宣言中所发挥的一
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至今还是完全正确。在个别地方本应加以某些修改。这
些原理在实际方面的运用,正如宣言本身所说,是随时随地都要以现存历史


条件为转移的,所以第二章末尾所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没有什么孤独自在的
意义。在现今的时候,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要写得不同了。。。其次很明显
的,当时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评,今天看来是不完备的,因为这一批
评只包括到一八四七年为止;同样,很明显的,当时关于共产党人对各种反
对党派的态度问题所述的意见,虽然大体上至今还是正确,但它在某些枝节
方面究竟已嫌陈旧,因为政治形势已经完全改变,而当时所列举的那些党派
大部分已被历史发展进程根本扫除了。”这是马、恩本人对自己著作的态度。
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具体意见和结论已经过时,马克思在天之灵也会对
其嗤之以鼻。

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而
不是要你不分时间、地点和条件去套用这些结论。有些教条主义者,自认为
坚持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的话绝对化,到处乱套;或把被曲解了的马克思
主义奉为神明,照搬不误;办了许多蠢事,吃了许多亏,败坏了马克思主义
的声誉,引起了“过时”的非难。当然,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
的武器,最终要退出历史舞台,也是毫无疑义的,等到阶级、政党、国家都
消亡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也就完成了她
的历史使命而进入博物馆了。不过,这一天的到来不会很快,那是我们的子
孙后代才能看到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发展的,历史上有过重大发展,今后还要大发
展。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共产党宣言》
就是一例。《宣言》发表时,第一部分“资产者与无产者”的头一句话是:
“迄今存在过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观点是马克思
和恩格斯在没有发现原始社会的情况下形成的,显然是很不准确的。他们后
来读了美国历史学家摩尔根著的《古代社会》,了解了人类历史上曾有一个
漫长的原始社会,认为需要纠正《宣言》中那个不准确的观点。但宣言是一
个历史文件,他们认为没有权利来更改。本打算加一个导言来说明,可惜还
没有来得及实现,马克思就与世长辞了。所以,恩格斯在1888 年英文版上给
这句话加了一条注解:“即有文字可考的全部历史”。并实事求是地说明原
始社会的结构是美国摩尔根发现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吸收当代科学研究的
最新成果不断自我发展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只要是认真研读过马克思主义经
典著作的人都会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几十年的社会实践中,一直在不断
吸收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总结革命斗争的新经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科学共
产主义体系。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生活在19 世纪,其理论不能超越时代
所能提供的条件,更不能对今后将发生什么问题未卜先知。马克思主义没有
结束真理,而是为真理开辟不断发展的道路。列宁在帝国主义、无产阶级革
命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又在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发展了马列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今天,
人类世界以更快的速度更复杂的形式在发展。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邓小平
为首,把马克思主义和新时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理论,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
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提出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促进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速增长的总方针,这就是对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的新发展。

时代为我们年轻人提供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广阔天地。我们应该大有作


为,应该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学习《邓小平文选》的基础上,创造
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不应该跟着一些人去喊“过时了”。

第四,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绝不排斥一切真正的科学,特别是新兴科
学,只要它是真理,就应该吸收过来,作为自身的营养。那些拒不接受新兴
科学的人,是一些十足的侏儒。当然,也要防止有人捡起西方一些早已被人
们唾弃了的破烂货,改头换面,掩人耳目,冒充新思想。我们必须加以识别,
而不要人云亦云,上当受骗。

我讲完后,又接着问这位同学:“你觉得我的看法对不对?”她终于点
头:“同意您的看法”。实际上,这并非她一个人的看法,而是代表了很多
一部分人的看法。思想上的问题不可能用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只能耐心说服。

将下课时,我把两本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介绍给学生说:“我希
望你们适当读一点马列的书,比如像《共产党宣言》就值得一读。她不是干
巴巴的理论,而是语言优美,笔调幽默,行文流畅,一气呵成,有些段落简
直是一首散文诗。”下课后,立即有人把书借走了。事后,他们还和我交流
了心得。其中有一位同学,后来成为学习马列主义的积极分子,高三毕业前
由我和班主任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考入对外贸易大学,至
今和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我在教学中坚持晓之以理。在一般情况下,教学中说理不宜太长,或画
龙点睛,一语破的;或三言两语,言简意赅;或启发学生,自作结论。当然,
必须多说几句才能解决问题的,也不能不说。只要确实言之有理,以理服人,
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4。动之以情
人有社会的属性,是有感情的物类。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感情色彩是十
分浓厚的。中国人有一种传统的社会心态:“士为知己者死”。我们固然不
能无原则地承认它的内涵,但毕竟是千百年来人们交往中经常出现的事实。
在教育活动中,情感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我深切体会到,情之感人有时往
往超过理之化人。

李陵战败投降匈奴,这个举动受到世人谴责。然而,每读他的《答苏武
书》:“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
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
悲哉!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
身负国恩,为世所悲。。。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
之鬼。长与足下,生死别矣!”至此心常愀然,为他的悲剧叹息不已。

南唐后主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风花雪月,诗酒美人,
卒至亡国。作为国君,无一可取。其所作词,千百年来,却为许多人所喜爱。
凡读到他的“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流。”莫不为之击节而一唱三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说: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可谓以血书者也。”
一语道破,就是他的词身怀亡国之痛,以真挚的感情动人。

抗日战争后期,豫湘桂战役中日寇陷湘,顿时国破家亡,我成为亡国奴,
颠沛流离,逃难到遥远的亲戚家。一天,我读到丘迟《与陈伯之书》:“暮
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
扶弦登陴,岂不怆悢!”叹关河之沦落,感报国之无门,不觉掩书而泣,此


景此情,终生难忘。情之感人,一至如斯。

少年时爱读梁启超的政论文并深受其影响,就因为他笔锋常带感情。辛
亥革命诸烈士中,我最爱林觉民和秋瑾。就因为小时候读过林觉民那封忧国
忧民、英雄气壮、儿女情深的《与妻诀别书》,读过秋瑾那些既慷慨激昂又
缠绵悱恻的诗篇。

李大钊曾说:“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感情方面二部分

去说。从感情方面说,史与诗(文学)有相同之处,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急

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

我们的感情,被他们激发鼓动了,不由得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危

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①日本学者斋堂正谦也说过:“读一部《史记》,

如直接当事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

②可见,历史极具以情感人的功能,我们理所当然地要运用这种功能来达到育
人的目的。
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当然是最好的教材。我在课堂上讲述这些史
事时,内心总是充满激情。除此之外,凡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对祖国某
项事业作过重要贡献的人物,如在我国天文、医学、农学、算学四大传统科
学方面作过重要贡献的人物,都应该热情歌颂。不仅是历史人物,就是祖国
历史上的伟大发明,伟大建设,又何尝不应该赋予深厚的感情,使学生们为
之倾倒,为之神往,油然而生自豪与振兴之感呢?与此相反,对那些卖国求
荣之辈,祸国殃民之徒,应该深刻揭露,使学生们是非清楚,爱憎分明。

动之以情,并不要求教师如何善于表演,“言为心声”,“诚于中而形
于外”,首先要求教师是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一个为人师表的灵魂工程师,
只要做到这一点,自然会产生以情感人的魅力。

5。导之以行
教学工作中贯彻了注之以爱、启之以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
是否就达到育人的目的了呢?我认为,还没有完全达到。
中国哲学史上曾有过“知易行难”和“行易知难”的争论,实质上是认

识和实践的关系之争。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但认识和实践之间还有

一段距离,并非认识到该做的事情便能够去身体力行。因此,在育人机制中,

导之以行是必不可少的原则。

导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