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 >

第58章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我还有一个感觉是:课到备时恨识浅。
书读少了不行,光读书不思考也不行。多读书,勤思考,才能提高自己的思
维水平。历史教材看似容易,深入钻研就会发现需待解决的问题很多。在《世
界历史》上册第四章第一节,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里教材写道:“在
长期的军事征服过程中,法兰克人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征
服高卢以后。。国王、贵族、教会都成为大土地所有者。他们承袭了原来土
地上的剥削方式,役使隶农和残存的奴隶耕种土地”。这里有个问题:法兰
克人为什么要承袭原来土地上的剥削方式(隶农制)?经过阅读和思考,我
是这样解答的:①隶农制要比氏族制先进得多,法兰克人无法将罗马人拉回
氏族社会,何况他们自己的氏族也在瓦解。②罗马奴隶制已经崩溃,法兰克
人无力恢复它。③长期和罗马人接触,法兰克人已受罗马先进文明的影响,
已比较了解和愿意承袭隶农制。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
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
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
言。”①这话说得是很有道理的。紧接着又发现一个问题:隶农制在罗马帝国
时就已出现,为什么当时隶农的主人是奴隶主,而到法兰克王国时隶农的主
人却变成了封建主了呢?经过阅读和思考,我这样解释:隶农制是罗马奴隶
制中的封建制因素,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使这种封建因素脱掉了奴隶制的外
壳。法兰克人承袭了这种制度,它的大土地所有者,包括教会大土地所有者
就变成了封建大土地所有者了。读书和思考结合的过程,往往就是史论结合
说明问题的过程。解决好这一结合,有助于解决备课时碰到的难点。

读书固然重要,但知识来源于实践,如关门读书,搞不好就会变成书呆

子。为避免产生此种现象,作为历史教师要尽可能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

丰富自己的阅历。可和学生一起参加下厂、下乡劳动,到社会各部门作调查,

听学术报告,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会议,并和同行们广泛交流等等。总之,

应使自己了解社会,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第188—119 页,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
① 《反杜林论》第180 页,人民出版社1970 年版。

对历史教师说来还要多游历一些地方。多游历可以拓宽视野,陶冶心情,

增长知识。司马迁年轻时去各地游历,后来写《史记》,走笔如龙蛇,气象

万千。限于条件,我们不大有机会出游。但我每到一个新地方,总要去参观

当地的博物馆,名胜古迹,人文景观。1988 年和两位朋友游周口店,参观了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洞穴后,站在山头,面对莽莽群山、密密森林,想象先

人当年艰苦生活的景情,心情激越,思绪万千,后来吟成“访北京人—山顶

洞人遗址忽发遐想”一诗:敲尖顽石作投枪,漫山飞逐发喊狂。猎罢猛犸归

洞穴,篝火堆前野味香。游宛平城、卢沟桥时,面对城头累累弹痕,桥上尊

尊石狮,缅怀抗日志士,情不自禁,吟成“游宛平城、卢沟桥有感”一诗:

永定河边多碧血,弹痕城头记国仇。游人到此应驻足,晓月也知照卢沟。游

览祖国锦绣山河,有时会使自己的感情升华到对祖国赤诚、真纯爱的地步。

这种感情在备课、上课时会自动地流露出来,这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真情实感

的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长河的流水从太古的洪荒时代滚滚而来,向着遥远的未来滔滔而
去。人是历史的主体。人总是站在过去和未来的交汇点上,用当时的观点回
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引出规律,展望未来的。司马迁所说的“述往事,
思夹者”,近乎此意。历史教学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并寓思想
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然后还要引导学生透过史实,看清本质,探寻历史规
律。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用什么方法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呢?
唯一的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辩证统一的方法。历
史的东西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发展的过程和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后一发展过
程是前一发展过程在人脑中的反映。故讲历史必先讲清客观事物本身发展的
过程,以及人类思维怎样随历史发展而发展的过程。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还
历史本来面目(只能尽可能地)和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的思想言行的
方法。单纯的历史方法不能从理论的高度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解决这一
问题,必须用逻辑的方法。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在概念、判断、推理等
思维形式中的概括反映,即历史规律的反映。规律隐藏在历史表象的深处,
但它往往通过一些重复的非常相似的历史现象表现出来,抓住这些现象进行
抽象概括,往往就会发现隐藏其中的规律。关于

这一辩证思维方法的全过程,恩格斯说得很清楚:“历史从哪里开始,

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

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

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①事实果真如此,当欧洲工人运动处

于捣毁机器阶段时,只能产生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不成熟的理论反映着不成

熟的阶级愿望。19 世纪30—40 年代,当欧洲工人运动从破坏机器和自发斗

争时期进入有意识和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时期,表明无产阶级已经

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动力的时候,科

学共产主义理论也就应时而生了。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作出他们的理论,

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是根据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辩证统一的方法来进行

研究的结果。

根据上述方法,我在教课时,除注意用生动的方法尽可能还历史本来面
目的同时,还经常引导学生从诸多相似的历史现象中引出规律性的结论,用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第122 页,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

以培养学生科学恩维的能力。如讲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应用和推广,促进中
外文明发展的事实,引导学生得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结论。再如综述
世界史上横跨欧、亚、非六大帝国的兴亡史实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得出
这样的结论:靠侵略扩张形成的大帝国,迟早地,心然地要走向衰落和灭亡。
又如综观中国古代史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是主流)的现象,引导学生
深入思考,让学生得出如下一些结论:凡军事集团割据之日,就是国家分裂
之时;凡改革成功的政权,又可使国家重归统一。商鞅变法为秦统一打下基
础,北魏孝文帝改革为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等等,就是明证。再由此推断,
凡成功的改革不但可以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还可以促进和维护国家
的统一。作为学生应为深化改革而努力学习。再如讲盂子的“民为贵、君为
轻”;苟子“人定胜天”;唐太宗的“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
能覆舟。”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上诸多作用的史实,引导
学生得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一结论,使学
生从理论的高度懂得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又如讲国际工人运动、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中,引出无产阶级应该建立自己的政党,没有自己
的政党,就不能达到解放的目的这一原理。从讲中国现代史的过程中,引出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始终推动革命运动前进的部分,没
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原理,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这样的教学,能使学
生的思维尽量发散,使之融会古今,贯通中西,日积月累,就会养成科学思
维的习惯。

对于不懂科学思维的人来说,历史是座迷宫,对于懂得科学思维的人来
说,历史是座宝库,只要肯努力,从中可以索取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无穷无
尽的精神财富,用它来为现实服务,并预测将来。读史使人明智,道理就在
于此。通过历史教学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明智的学生。

二、历史、今天、未来和学生思想

(一)

什么叫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历史不

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

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

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①马克思对历

史这一经典性的解释,将历史、今天、未来的关系说得很清楚。历史绵延不

断发展到今天,今天又在历史的基础上谱写新的历史。星移物换,沧海桑田,

新陈代谢,继往开夹成为历史发展的永恒规律。存在决定意识,不管自觉不

自觉,人们在思考现实问题的时候,一般总要回忆过去,想想未来。这种思

前想后式的思维,是历史、今天、未来三时态有序发展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

反映。据此,可以这样说:能自觉地将历史、今天、未来作为有机联系的整

体来思考的思维就是科学的思维。

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写道:“马克思为了估计历史发展的全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第51 页,人民出版社1960 年版。

部合力,分析了社会关系以及从一个阶级到另一个阶级、从过去到将来的许
多过渡阶段的复杂情景。”②马克思、恩格斯正是用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研究
了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情况,才创立了无产阶级的光
辉理论——科学共产主义。

历史教学离不开历史的特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历史教学的对象是学

生,因此,历史教学必须将历史、今天、未来和学生思想紧密结合起来进行。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从而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以达教史育

人的目的。

(二)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解决好历史、今天、未来和学生思想紧密结合的

问题呢?下面所谈的是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历史知识是死的知识。历史教

学的艺术之一,就是要将活的感情,注入死的知识之中,让历史“复活”,

使古今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许多事实证明,历史上不少爱

国者的心弦,最初是被充满感情的中学历史课所拨动的。讲南京大屠杀,只

有讲出当年日本侵略者极端凶残的本相;讲出30 万以上同胞被屠杀的血淋淋

惨状;讲出对日本法西斯的一腔仇恨,才能让仇恨的火焰去烧的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震颤、愤怒,进而明白肩头重任,愿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

将喜怒哀乐倾注在历史课中,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