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 >

第67章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完全从个人兴趣出发,熟悉的、爱好的、故事情节生动的多讲,反之就少讲
或者不讲,同样不以教材为依据;还有的教师课前不作准备,课上离不开教


科书,读一遍,再读一遍,混过45 分钟便罢,不是依据,而是依赖了。凡此
种种,说明了依据教材进行教学仍然没有引起所有教师的重视或正确理解,
它仍然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以教材为依据进行教学,必须以教材为依据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一)通读教材,熟悉教材

通读教学大纲和历史教材,熟悉教材,是历史教师备课的第一步。

教学大纲是教委制订的指导性文件,对编写教材和进行课堂教学都具有
指导作用。历史教学大纲确定了历史学科的目的、任务和要求;确定了处理
教学内容的若干原则;确定了教材的编排体系,中外古今的比例,课时分配
和知识的广度、深度;提出了教学上应注意的问题和教学方法。这些都是历
史教师所必须掌握和遵循的原则和总的精神。因此,每一个历史教师在新学
期开学之前,首先通读大纲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大纲的说明部分。“说明”
是个纲,纲举才能目张。只有掌握了大纲规定的原则和总的精神,教材中每
章每节或每课的具体准备才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提高教学质量也才有了重
要的前提条件。

教材是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
要读物。在新学期开学之前,教师不仅要通读大纲,还要通读新教材,以求
了解全书的概貌,掌握全书的线索。教科书经常会有些修改,还要掌握教材
作了哪些变动,并且揣摩变动的原因。如10 年动乱以后的若干年里,对于孔
子其人,教科书的写法经历了“孔子的反动思想”、“孔子的思想”、和“思
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变动过程;如把“五四”运动时,北京3000 多学生在天
安门“集会”,改成“集合”。这些改动都有科学的依据,体现出时代的精
神。教师对全部教材胸中有一个全局,有一个总的盘算,哪里应该前后挂钩,
哪里应该设下伏笔,某个问题应该通过几个章节(或课)逐渐由浅入深,使
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教师心中有一个数了,然后从全局到局部,逐章
逐节(或逐课)具体考虑讲课计划,写出教案。这样的备课步骤,比之有的
教师不先看一看全书,拿起课本,就一章一节的具体准备,有如懒汉吃黄瓜,
吃一段,洗一段,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必然会取得不同的效果。

因此,通读大纲和教材,熟悉大纲和教材,是历史教师备课时不可忽视
的第一步。作为一个认真负责的教师,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不能认
为可有可无,不予重视。

(二)钻研教材,吃透教材

通读教材,熟悉教材,只是教师备课的开始。教师要备好课,还必须钻
研教材,吃透教材。那么,应该怎样钻研教材?又怎样才算是吃透了教材呢?

1。弄清楚教科书上全部基础知识
教师钻研教材,首先要弄清楚教科书上全部基础知识,对每一个重要历
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内容、背景和结果、性质和评价,对每
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和有关事迹、著作或言论、贡献或缺点错误,
都要做到观点正确,史实可靠,概念清楚。如果教师自己还没有弄清楚,以
其昏昏,怎么能使人昭昭?当教师自己还没有弄清楚白薯是明朝时候才从国
外引进的新品种,课堂上信口开河,闹出了“孔子被困挨饿,带着弟子偷白
薯吃”的笑话,就不奇怪了。我们听有经验的教师上课,语言干净洗炼,用
词确切肯定,概念交待得清楚着实,课堂效果好。这里,往往不仅仅是由于
教师在口才等技巧性问题上有过得硬的功夫,它首先有一个教师对所讲的问


题掌握得准确,理解得深透的基础。反之,有时候我们的课上得很糟糕,譬
如用词不当,似是而非,或者语无伦次,车站辘转的话啰啰嗦嗦的说不清道
不白,或者是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这些缺点,其根源也往往是由于教师
对历史知识还没有掌握到家。

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应该包括教材的全部内容在内!

当前,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已经在全国中学
应用。新教材有很多特点。特点之一是大小字相间。大字要求学生掌握,因
此教师要讲,学生要学;小字并不一定要求学生掌握,教师可以讲,也可以
不讲。其他,如课前的提示,课文旁边的原始材料,穿插在文字中间的图表,
大部分也并不要求学生掌握。那么,如果教师不讲,是否意味着教师便可以
不予掌握了呢?否!小字虽然可讲可不讲,教师有较大的选择性,但小字、
图表、原始材料等,与大字的内容相互搭配,有机组合,教师只有对教材的
全部内容有所理解和掌握,才能把握住教材的整体性,才能对小字之是否利
用以及如何利用作出比较恰当的选择,也才能对教材的指导思想、总体结构、
及其在思想教育、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的目的要求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弄清楚教科书上每个历史问题的基本内容和提法,是钻研教材的最基本
的要求,但还不是全部。钻研教材要达到吃透教材的深度,还应该有如下两
道功夫:挖一挖教材背后的历史内容;找一找教材深处的内在联系。

2。挖一挖教材背后的历史内容
我国过去几十年中长期使用的教材篇幅不大,文字不多,言简意赅,是
十分精练的。有的地方,短短几行字,反映了整整一段历史过程。例如楚汉
战争,课文只写了两三行字。透过这几行字,教师必须见到教材后面丰富的
历史内容:第一,时间,楚汉战争发生在秦末农民战争已经推翻了秦的统治
以后;第二,性质,它已经不属于秦末农民战争的范畴了,楚汉战争是区别
于农民战争的另一场战争,它的性质是争夺最高统治权,也即是争夺斋位之
争。项羽和刘邦已经不是起义军领袖了,他们的身份是“西楚霸王”和“汉
王”;第三,战争的经过长达四五年之久,经历了相当曲折的过程。还有好
几个流传甚广的成语和故事,如鸿门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第四,结
果是刘胜项败,刘邦称帝,建汉。楚汉战争不是重点,对学生不必细讲,因
而教材言之不详。但是它又是一场决定局面的大战,缺了它,不能把历史贯
穿下去,所以又必须向学生交待。为此,教师备课的时候,必须详细掌握课
本上并没有完全讲出来的这一场战争的全貌,才能吃透课本上短短几行字,
并且概念清楚地、简明扼要地、恰如其份地给学生讲授清楚。

有的地方,课文上一两句简短的结论,却是一大段历史史实最精辟的概
括。有的地方甚至字斟句酌,一个字一个词都有丰富的含意。例如对北魏贾
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一书的评价,课本上写道:《齐民要术》“是我国现
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粗心大意的教师也许只注意了“第一部”这个词
而忽略了“现存的”“完整的”定语。但正是在这里,一字一词的差错,便
能歪曲了课文的原意。在这一句简短的结论中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
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
是保存到现在的最早的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资料,但是从《吕氏春秋》全书
来说,它不是一部农业专著。西汉的《汜胜之书》是我国比《齐民要术》早
的农书,但是原书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此外,更早的先秦的农业著作,班
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到:农有9 家,其中《神农》20 篇、《野老》17


篇是六国时(即战国时)的作品。但是,这些著作也早已荡然无存。因此,
保存到现在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当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了。

教科书里这样的情况是很多的。如战国时期扁鹊“采用”四诊法治病,
用采用而不用“发明”、“创造”或“最先采用”;如越王勾践“尝胆”而
不“卧薪”;秦始皇灭六国,出现了大一统局面,长长的课文中始终不用“统
一中国”、“统一全国”的字样,。。教科书推敲这些字词的用法,背后不
都深藏着相当丰富的历史内容吗?

透过教材,挖一挖课文没有写出来的潜台词,有助于我们对教材钻研得
更加深透一些。我们钻研教材如果能把藏在教材背后的历史内容挖出来,如
果能做到一堂课的教材内容,浓缩起来,几分钟便简明扼要地概括清楚,伸
展开来,几个小时仍能丰富充实,滔滔不绝。教师备课达到这个深度,大概
是吃透教材的一个较高的标准了。

3。找一找教材深处的内在联系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单独发展的。历史事
件相互之间都有纵的联系和横的影响。纵的联系以时间来串线,横的影响以
空间来联络。历史教师要把握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和彼此发展间的相互关系,
就必须注意教材的这种纵的和横的联系,也就是说,不仅要弄清楚每一个孤
立的知识点,而且要把点连成线,把线铺成面。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历史
的全局,才能着眼全局,从全局来观察每个具体的历史问题,才能把教材理
解得更加深刻。

(1)原因、经过、结果之间要因果相连,前呼后应:历史发展存在着因
果性,前事为后事之因,后事为前事之果。教科书的编写,往往体现了这种
因果关系,写原因时为经过留下了伏笔,写经过时又为结果作好了铺垫。
例如,明末农民战争的原因,教科书除了提到宦官专权这个时代背景和
天灾严重这个触发原因之外,提到了两点:一个是土地集中,一个是加派田
赋,租税太重。后来李自成起义军针对土地集中,提出了口号“均田”;针
对租税太重,提出了口号“免粮”。均田免粮政策深得人心,人民拥护,纷
纷参加,壮大了队伍,发展了形势,经过激烈的武装斗争,终于达到了攻占
北京,推翻明朝的胜利结果。在分析意义的时候,也是着重从“均田免粮”
来进行分析。教科书在这里的前呼后应是很紧凑的。教师如能从众多的细节、
纷杂的现象中抓住这些内在联系,便可以使我们的课讲得重点突出、线索清
楚。

又如王安石变法一节,从背景到内容到结果,始终以“富”、“强”两
字相贯穿。变法背景叙述了北宋的积贫积弱,不富不强;变法内容,全部措
施都以达到理财整军,富国强兵为主旨;变法结果,一定时间里达到了一定
程度上又富又强(“十几年里,兴修了水利,灌溉了田地,增加了政府收入,
增强了军事力量”)。教师如能把握住贯穿在王安石变法的这条主线,处理
教材便能轻松主动了。

(2)同类项问题要瞻前顾后,一线贯穿:中学历史课的内容包括中外古
今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教师钻研教材,需要越过章节之
间,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之间,中国史和外国史之间的界限,把同类项
的问题一线贯穿,并且观察它自身发展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