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另一种历史 >

第129章

另一种历史-第129章

小说: 另一种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白山地区,是我们三兵团;再过来,双城子、海参崴,是苏军远东军区;可是再往东,又是我们的两栖纵队占领了库页岛……〃
  〃奶奶的,看明白了!〃许世友一旁兴奋地喊。〃这就叫犬牙交错咧!〃
  〃那世友你说说,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作战方针?〃
  许世友把拳头往海参崴上方比量几下:
  〃俺,俺想端他老窝哩。〃
  〃不好,老许。〃陈再道少将插言道。〃我们一向是野战歼敌为主,攻城为辅。〃
  〃他现在兵力空虚呐!拔了钉子,他野战部队不就没根儿了?〃
  〃别忘了人家那可是远东第一要塞噢!再空虚,你也几个月拿不下来!夜长梦多,久则生变,我看,不能把兵力消耗到攻坚上!〃陈再道坚持。
 陈再道
  〃娘的,老是他侵略咱……我是想,咱也侵略侵略人家,叫他也尝尝被侵略的滋味!〃许世友欲罢不忍地盯着海参崴附近地形细看。
  马灯下,徐向前眼睛一亮,想起当年纳兰基地同卡尔迅、泰勒那场战役策划。他当时诱发作战思路的提示性短语是:
  到敌人后方去。
  〃许和尚?你有胆子打出去,来个外线歼敌么?〃
  许世友一双牛眼眨巴眨巴:
  〃那咋哩?瞅准就给他来一下!咱又不是没干过。徐总咱当年在鄂豫皖,你忘了?……再说老韩韩先楚,这两天不就这么打的么?人家都侵略出去了!※〃
    ※许世友曾说过:战将里面他最佩服韩先楚,胆大心细,能打善思。
  徐向前起身转一圈,坐回来时下决心:
  〃兵分两路。兵团主力继续扼守张广才岭一线,适时出击舒兰、五常,与一兵团一起,对哈尔滨长春之敌造成'围三阙一'态势,造成机会,运动歼敌。〃
  陈再道、宋时轮几位将领点头。徐向前转过脸:
  〃许和尚,你和王近山两个纵队,精心准备,等这边打响后,绕开绥芬河,从东宁要塞以南出击,3天时间,解决双城子(乌苏里斯克)这一个师的敌人!顺便把兴凯湖边打游击的胡奇才找回来。但是注意,暂时不要去碰海参崴。〃
  许世友举手敬礼,接受任务。又嬉皮笑脸地说:
  〃司令员,能不能请军委航空兵预先支援一下?搞个半小时火力准备什么的?能减少我们不少伤亡。〃
  徐向前琢磨片刻,摇头:〃空军任务很重,不好更分散了。这样吧,特种纵队拨出一个M7自行105榴弹炮营和一个M8车载火箭炮营,增援你们。兵团的灰狗大队也交给你,都换装了无后座力炮。咱尽量少去消耗航空汽油。〃
 许世友
  〃谢谢司令员!咱就来一把外线出击!俺许老三,还是那句老话:完不成任务,提头来见!〃
  〃不要你提头来见。根据侦察,敌人装甲兵力不多,你们火箭筒是够了。记住歼敌为主,攻城为辅。啃不动转身就走,决不恋战!夜战为主,减少敌人空袭机会。再就是摸清敌人布防配置和规律,为大规模攻坚作准备!〃
  〃嘿嘿,司令哎,俺就爱听你这句话!大规模噢。〃许世友拉起王近山准备去了。
(759)
  兰州。白塔山。
  崔可夫大将在指挥部掩体前用望远镜观望着双方态势。
  今天是他突入兰州市区整整100天,却是个毫不值得纪念的日子,他有一种陷身囹圄的苦恼。
  52万的中亚第一方面军变成了25万,并且还在每日减员。
  虽然他确信给敌人造成了更大杀伤,但是数量见少的却只有自己这一方。苏联人生命的价值和中国人不对等,这是个客观存在即使1:3,我们也消耗不起。
  昨天就出现了这样的事例中苏双方按照商定,在乌鞘岭下交换被俘的飞行员。
  因为苏联俘获的人数少于对方,所以提出按照2:1或者至少3:2的比例交换,但蛮横的中国人坚持要求一个换一个。
  没有办法,苏军只能同意,因为飞行员岗位缺口很大。这是在他们的土地上。我们抓到的飞行人员只有1000余人。
  全部交换后,他们手中还有我们不少人。据说在满洲战场也是同样我们只能一换一。可见交换这张牌也不是什么好牌。
  我们的牌,越出越少了。
  人们都说,是因为前期的装甲战没奏效,给了中国人喘息机会。
  但是仔细反省,装甲战,对付这个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大国,怎么可能〃尽快奏效〃!从阿拉木图到兰州,竟比从巴黎到莫斯科还远。光是坦克发动机的摩托小时数就不够消耗。
  崔可夫摇摇头。卷入城市巷战,这种贴身的近距离搏斗是坦克兵的噩梦,机械化战斗力在原野中的优势全然无从发挥。
  虽然所谓巷战已经无〃巷〃可战全城只剩下瓦砾,但那废墟恰恰是步兵、工兵而不是别的兵种得心应手的场所。
  敌人手中的火箭筒多于苏军,大量装备的M3〃盖德〃冲锋枪作为近战武器也不次于波波沙的威力。
  矮小灵活的四川、广西士兵,象幽灵一样,在瓦砾中出没,枪口上沾满苏联红军的鲜血……
  (760)
  崔可夫浓眉紧缩,查看地图。
  波格丹诺夫的救援,始终未能突破祁连山脚下的古浪防线。
  狡猾的李宗仁使用蚊式飞机夜间密集布雷,阻挡了机械化兵团的前进道路。
  弱势对手大多喜欢这种鬼鬼祟祟的战法。可你不能不承认那也是合理有效的武器。卫国战争前期,苏军不也是这样对付长驱直入的、猖狂的德军么?
  兰州市区,炸掉黄河铁桥以来,双方隔河对峙。
  于是炮击成了每天的必修课程。
  敌人的美式105榴弹炮虽然威力不及苏军的122火炮,可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使用步话机校正火力的华军,效率更高。而且数量和地形优势渐渐在占上风至少他们有用不着吝惜使用的、足够的炮弹。而自己,现在只能依靠空运了!
  空运!……崔可夫大将忽然想起四年前的情景。
  一瞬间,眼前的黄河幻化为伏尔加河,白塔山,幻化为马马耶夫岗……遍地的废墟瓦砾,也变得熟悉而毛骨悚然……
  那,那就是血与火的斯大林格勒啊!
  包卢斯的德国第六集团军不就是在包围圈中依靠空运,渐渐被吸干血液,走向覆灭的么?
  而自己,正是自己,这个斯大林格勒的第一英雄,却要在这遥远的东方黄土高原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里,重蹈斯大林格勒那个包卢斯元帅的覆辙么?
  一股寒气,从脚下升起,直透天灵盖。
  ……不行!决不能象那样坐以待毙。我必须在补给耗尽以前,组织突围!哪怕战区司令,甚至最高统帅不批准也罢!
(761)
  庐山。牯岭,议事堂。
  一次历史性的会晤从寒暄开始。
  〃委员长,一年半不见,别来无恙啊!气色满好!〃毛泽东先打招呼。
  〃润芝,旅途劳顿。江西么,你不陌生,可庐山,是第一次来吧?〃蒋介石于是起身来迎。由于战局的整体改观,此时的委员长有某种优势心理。
  〃果然。没有机会么,那时委员长在赣北,我们在赣南……〃毛泽东转头对站在一旁微笑的马歇尔国务卿解释道:〃十几年前,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好捉了一阵子迷藏呢!〃
  蒋介石倒不回避这个话题,并且言谈中也不肯落下风:
  〃不打不成交噢。我同李德邻、阎伯川、冯焕章都是打而相识,识而再打。分歧为国,非关私谊也。〃但他感到这题目没有继续展开的必要,还是转了一个角度:
  〃润芝这一向,没有时间研究水利了吧?军务缠身哦?〃
  〃鄙人平生爱水。少不更事之时,自作聪明,曾凑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为自励。委员长见笑,近来我越发研究起跟水有关的事情了……〃
  〃哈哈,击水三千!鸿鹄之志嘛。古云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润芝于水有何心得呀?你算智者喽。〃蒋委员长话里有话,语气里已把毛泽东排除出〃仁者〃之列。边说边请各位客人入座。
  马歇尔也饶有兴趣地观察着这场对话,哈佛博士出身的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董显光,低声为他流利地翻译着。
  〃委员长可还记得?上次在尼亚加拉大瀑布前闲谈,我曾向你讨官?〃毛泽东发挥他声东击西的谈话风格。〃那时我是想作个水利部长。〃
  蒋介石本没把那个说法放在心上,加上生性也谨严而不甚幽默,于是回答:
  〃笑谈。润芝啊,我知道你是开玩笑地~。鸿鹄岂能屈就燕雀之位?〃说话间他注视着对方的眼神,旁敲侧击地又跟上一句:〃我这个委员长,或许应该准备让贤才对。〃
  〃哪里哪里,委员长毕竟是委员长!〃毛泽东神情放松。〃这可不仅是我个人意见。至于毛泽东我本人当年在这江西、井冈山的时候,他们就习惯叫我:毛委员。所以咧,你是蒋委员长,我只是毛委员,天经地义。〃
  (762)
  蒋介石摸不清毛泽东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还是板脸正面发问:
  〃润芝戎马倥偬,忙不自胜,何以仍然关注水利问题?〃
  毛泽东于是把荡开去的话题又收回来:
  〃此一时彼一时也。委员长问我'于水有何心得',我想,和平时期,治理江河。战乱之际,不才毛某,想为蒋公担当一名水师提督。〃
  蒋介石惊讶半晌,语带支吾:
  〃这个么……润芝怎么忽发奇想?民国海军司令……有人了呀,陈绍宽,海军宿耆,世家出身,又无过错,怎好易人?〃
  〃呵呵,委员长请宽心。毛某只不过客串一时。大敌当前,我是想仿效委员长公心为国的先例,借一支水上偏师,克期破敌。班师之日,完璧归赵呵呵,既然司令姓陈,那就完璧归陈。〃
  蒋介石对此缺乏心理准备,迟疑地说:
  〃你们……仗打得不错,这我知道。可是苏俄重兵压境,举国上下兵力紧张呀。再说军舰来之不易,战争烽火,岂能儿戏?兵者,凶事也,有战必有损。完璧归赵之说,又如何兑现?〃
  〃委员长噢,据我所知,国民革命军目前浴血抗战者,陆军、空军是也。西洋舰队黑海挫敌、惊动世界以来,基本闲置。再说舰艇可以作价,战斗中但凡受损,我们加倍奉还。毛泽东说话算话,马歇尔将军可以监督、旁证。〃
  马歇尔这时微微颔首:
  〃委员长阁下,我个人以为,毛先生的建议值得考虑。〃
  蒋介石两手放在胸前交叉,犹豫片刻:〃这件事,容我斟酌。〃
  时钟敲响九点整。正式会晤开始前的非正式交谈,告一段落。
(763)
  苏联中部。新西伯利亚市。铁路编组站。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一早就匆匆赶到这个新兴城市因为昨天,这个重要的编组站遭受了轰炸。
  一片狼藉的现场上,朱可夫元帅也出现了,他的飞机比自己到得还要早。并且一言不发,脸色很难看。
  执行这次轰炸的敌人B-24中队,接近半数有10架被击落,算是对这次严重破坏的一个严厉惩罚。
  但俘获的敌方飞行员多数竟是美国人所谓志愿飞行员,实际上是领工资的雇佣军。这不稀奇,苏军也招聘到不少这类人,就是远东前线也正在适量使用。
  华西列夫斯基明白了,只有这些美国人才能这么大胆、这么没有地域概念地飞到苏联腹地;也才敢于接受这往返5800公里的几乎不可能任务,并能把B-24的远程能力发挥到极致。
  他们会作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