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另一种历史 >

第5章

另一种历史-第5章

小说: 另一种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泰勒上尉1935-1939年间是驻日本使馆武官助理,相当了解情况;并有语言天赋,日语、中文都能使用,至于西班牙、意大利语,程度可称流利。
  两人跑到缅因大道海味餐厅,一顿饭功夫,泰勒就欣然同意,私定终身。 ※
  然而史迪威的名单呈报马歇尔批复时,所有人员均获批准,只有泰勒的名字被划掉了,而且不说明任何理由。泰勒为此沮丧很久。 ※
   ※均为史实,见于泰勒回忆录。
  (22)
  〃我是说,中国远征军这件事。〃马歇尔澄清问题。
  泰勒思衬:〃将军,我认为,远征军是否适应美国式指挥,还没经过检验。日本进攻兵力虽不大只有两个师,但来势凶猛,优势的英国人都没顶住。〃
  〃还有呢?〃
  〃我认为在这一地区,至少该有一支小规模部队,以维持我们的某种军事存在。即使不是因为史迪威将军也罢。在那里牵制日本人南下,十分重要。〃
  马歇尔锐利地盯视着泰勒。
  〃你这样想?但那儿并不是划归我们的战区呢。你考虑过维持这样一支部队的成本、后勤、用途等一系列问题么?〃
  泰勒喉结涌动一下,艰难答道:〃我……是的,考虑,并且计算过,按照史迪威的要求。重要的是,或许有朝一日,那里,那里会突显它的作用。〃
  马歇尔再次扫视泰勒,但少校这次迎接了他的目光。
  参谋长不再发问,若有所思地翻动枱历,他的手停在3月19日。
  〃少校,明天是史迪威59岁生日。按照中国传统,就是60大寿了。我们该向他发一份祝福电报。〃
  泰勒知道,马歇尔将军20年代,还是个校官的时候,就曾在中国驻防,担任美国驻天津第15步兵团的代理团长,因而熟悉那里的风俗。
  他甚至还把一座中国人赠送的石牌坊带回本宁堡步兵学校,并重新搭建起来,成了军校的一处异国特色景观。
  也是在天津,马歇尔和当时担任营长的史迪威少校、连长李奇微上尉等人,建立了一生的友谊。回国后,这批被称为〃中国帮〃的军官们曾长期蹲在基层,埋没着才华,默默等待晋升。
  而李奇微是泰勒兄长一样的朋友,常听他讲起这些故事。
  泰勒自告奋勇:〃电报我来起草?〃
  〃好的。〃马歇尔沉吟,看着窗外远方。〃告诉他这些话:约瑟夫,有你在中国,对总统、对史汀生和对我来说,都是巨大的宽慰。〃
  泰勒的钢笔在拍纸簿上唰唰记录。
  〃发完电报还有一件事,少校。你去海军人事局调阅一份档案以及相关资料,作一份详细摘要报给我。〃马歇尔拿起案头一纸备忘录。
  泰勒迅速记下名字:陆战队中校。埃文思·福代斯·卡尔迅。
  忽然他感到这个名字似曾相识……似乎与1937年、与中国有关……对了,第一次听说这个人是在〃乔大叔〃的口中。那时的泰勒上尉正跟随史迪威上校,在华北日占区辗转考察。
  泰勒对这份档案产生了浓厚兴趣。
  (23)
  苏联中亚高原。阿拉木图,火车站。
  俄国机车正面看去宛如一位嗜血的中世纪重装骑士,有一股天生的威猛肃杀之气,是重工业灵魂的完美体现。
  列车启动了。望着这座战时人口不断膨胀的中亚新兴城市,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少将心绪怅然。
  他是奉召回国的。结束了苏联驻华使馆首席武官和蒋介石大元帅军事总顾问的十四个月的生涯。
  事情的起因无非是嘴巴捅漏子。
  年初重庆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那个讨厌的家伙非要问他,苏联何时对日开战?他只好说:消灭希特勒德国后立即动手。这本来也是最高苏维埃的意思嘛。
  没想到重庆《新蜀报》第二天就予以发表,引起一番风波。日本人跳脚了。
  尽管苏联使馆照会中国政府,予以否认,并指出《新蜀报》造谣,可是重庆方面居然不予辟谣,认定是他说的。
  他只好承担责任,接受了召回处分。
  但他并不认为自己倒霉。离开那个窝囊岗位,回到祖国参加战斗,正合他的心愿。此时他还无从知道,有朝一日将成为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英雄。
  回顾一年来的中国经历,收获了上百条重要情报,其中许多是与苏联利害攸关的日本战略动向。每到一处,他被称为〃伟大盟友〃,受到热情款待。
  至于为中国方面制订的数份军事计划,却未得到欣赏,他想,这不是他的错。对那位委员长,崔可夫始终琢磨不透。现在不必费心劳神去琢磨了。
  上午,为排遣等车寂寞,军械局老朋友布拉贡洛夫带他参观阿拉木图国家实验靶场。在那儿,一个坦克兵出身的小伙子自学成才,设计一种新式自动枪。他们聊了很久,小伙子23岁,上士,名叫卡拉什尼科夫※。崔可夫叫他〃米萨〃。
   ※一代枪王。AK47之父。
  列车在加速。一缕阳光透过薄薄的窗纱射进包厢。
  乘务员同志敲门了,她端着一托盘红茶。是的,红茶!以及砂糖和奶缸。乘务员的脸庞也许谈不上细腻,但笑容无一例外地透着纯净真诚。
  看看包厢吧:虽然卧铺上的皮革已经破损,而茶几的金属边框依然闪闪发亮,连一点划痕都没有留下。再看烧木柴的茶炉,粗羊毛织就的帷幔,门板上不平伏的马口铁皮……以及车身上的铭牌:〃1939,哈尔科夫列宁车辆工厂〃,多么引人遐思的短句啊!
  那个城市已被希特勒匪帮占领。那里的前线才是我的岗位。
(24)
  云南上空。腊戍至昆明航线。
  蒋介石委员长专机正在跨越澜沧江。回访印度答谢尼赫鲁、视察缅甸战况、会晤史迪威将军之后,此行已近尾声,委员长踏上归途。
  为时一个半月的出访,是戴着长沙会战的光环进行的。这是珍珠港事件后,盟国方的第一个胜利。
  英国《泰晤士报》评论:〃12月7日以来,同盟国军唯一决定性之战役,系华军之长沙大捷。〃伦敦《每日电讯报》刊文:〃际此远东阴霾密布中,唯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
  美国记者福尔曼实地采访湘北战场,撰文报道:〃中国第三度长沙大捷,证明一个原则,那就是中国军的配备若与日军相等,他们即可击败日军。〃※
     ※均为各报原文。
  蒋介石心有所感。一向蔑视华军的欧美司令官们,这期间可拿出过这般战绩?
  2月15日,帕西瓦尔带领13万英军在新加坡投降。中国战场没有这样的先例!今天,传说巴丹半岛上的美菲军队也顶不住了,投降在即。他们人数可是比日军多一倍呢。
  这样看,我的国民革命军不算孬种!
  一小时后就到昆明。灰色云团间阳光闪射,有些刺眼。大元帅闭目养神。
  忽然夫人紧张的声音传来:〃达令,你看!那是什么?〃
  随声向舷窗望去,侧后方一群飞蠓般大小的黑点,渐渐逼近,速度很快。
  〃日本战斗机!〃
  侍卫长王世和放下望远镜绝望叫道。
  驾驶舱门打开,机长苦脸报警:
  〃右后方发现日军飞机18架!我机紧急摆脱中!请诸位系好安全带!〃
  座机上开始慌乱。蒋介石不动声色,也感到抓着扶把的双手微微颤抖。
  日机迫近,目视已可见红膏药机徽。突然一架机头喷出火焰,敌机开炮了。
  〃达令!我们,作升天祷告吧……〃夫人抓住他的手腕。
  蒋介石屏住一口气,慢慢呼出:
  〃死生有命。中正成仁,未必此日!〃
  然后拍拍宋美龄手背,顺便拿过她身旁的《圣经》,正襟危坐,专心致志地读起书来。
  领袖的榜样使慌乱的座机渐渐安静。
  转瞬间,绝望的人们惊喜地发现,一队中国战机冲入敌群。※
  ※以上史实。1942年4月8日。
  (25)
  重庆。南岸,两浮支路185号,美国大使馆。
  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了一上午。把刚刚回暖的春意又替换成潮湿和阴冷。
  33岁的约翰·谢伟思脸色依然苍白,但脚步轻快地从高斯大使房门走出。今天是他从使馆三等秘书晋升为二等秘书的日子。大使说了勉励的话,表彰他勤奋、有效的工作。其中使用了〃卓越〃这个字眼。
  谢伟思是美国传教士之子,1909年生于成都,讲一口流利的四川话。生命中多数时间他生活在中国。在使馆被誉为〃中国通〃,这一点他当之无愧。
  他曾多次背着行囊,在中国西北和西南旅行。在山麓上徒步行走,在水井边打水,用山泉解渴。在公路上搭乘〃黄鱼〃(过路卡车),同司机激烈地讨价还价,从一个小镇到下一个县城。
  他也习惯暮色中到路边小客栈投宿,必要时与赶车人或挑夫一起睡大通铺、挨臭虫咬,一起吃大蒜和窝窝头。
  重庆外交同行对他不能不佩服在某个城镇一条街上随便走走,他能根据小铺里买到的火柴、行人的衣服、或摊档上的食物,分析当地的社会结构……
  〃噢,约翰,传达室有你的信。〃有同事从楼上喊道。
 谢伟思(右三)
  谢伟思拿着信回到办公室,虚弱的身体还是有些不适。
  上星期他付出了400cc血液。是为了一位中国人,一位重庆中共代表团的年轻官员,乔冠华。
  因为突然得了肠穿孔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他生命危险。抢救时做了腹腔手术,由于失血过多,急需输血。
  《新华日报》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工作人员参加献血,但由于血型限制,血液仍然不够。谢伟思听说立即赶往医院,与另一个同事一起献了血。
  抽血时还发生晕针因为谢伟思的血管太细,针尖又太秃,致使他晕过去才抽出血来。
  几天后,龚澎女士,八路军办事处英语最流利、也最漂亮的青年官员,送来一封感谢信、20个新鲜粉红的鸡蛋和一包红枣。谢伟思知道,这是中国风俗中的〃补血〃营养品。并且他明白,战时找这些东西颇不容易。
 龚澎
  打开信,发现笔墨酣畅的信尾署名竟是:周恩来。谢伟思知道,重庆外交使团公认,周是最有风度和智慧的中国人,都愿意借各种机会与他打交道。
  看完感谢信,他灵机一动:这不正是完成大使交办任务的绝好时机么?他脑子飞速转动着。
  这样、然后这样……对,要选择路线,因为还有令人厌恶的盯梢。大使叮嘱过,接触这些敏感的人……是的,时间要短,意思还要说清楚。
  高斯大使是史迪威的密友。交办这项任务时面色严峻,叮咛细致。  
  方案在脑子里形成了。谢伟思拿起电话,拨通使馆庶务科:〃你好。请准备一束鲜花。我去医院看望病人。〃  
  然后,他迅速拿起笔和信笺,略一思索,开始写。
  〃龚澎女士:这是我对周先生的回信,请务必尽快亲手交他本人……〃
  把信叠好,装进一个牛皮纸信封。他拿起雨伞。想了想,又从衣橱找出一件长大的雨衣,口袋里塞进一个大口罩。
  之后他步履安详地走进连绵的雨中,用标准的四川方言叫了一辆黄包车。 
 谢伟思(左三)  
  (26)
  伦敦。契克斯,两栖联合作战总部。
  42岁的蒙巴顿勋爵作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陆海空三位一体的年轻〃三军中将〃,在这里接待来访的马歇尔上将,和他的随员艾尔伯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