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孔氏家族全传 >

第8章

孔氏家族全传-第8章

小说: 孔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倪家这个丑小鸭的名字叫倪桂珍。她长大后父亲高兴地发现,这个小女儿尽管有着一双大脚,却特别喜欢读书。她5岁时就在家跟一位家庭教师学汉字、学书法、学经书,而在别人家的女孩子这时正学刺绣。倪桂珍8岁到布里奇曼女子学校学习丿4岁毕业时因成绩突出被保送进上海西门的佩文女子中学,直到17岁毕业,她还学会了弹钢琴。 
  牛尚周留学回来娶了倪家大小姐,他的知心朋友加表兄温秉忠娶了倪家二小姐。最后只留下一个小妹妹就是受到新式教育且会弹钢琴的大脚姑娘倪桂珍。 
  如果说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倪桂珍找夫家难的话,其实当时的宋查理找妻室也不容易。于是牛、温二人想了个办法,让查理陪他们去教堂,因为倪小姐在唱诗班唱赞美诗。结果查理看到的是一个使他心满意足的美人一个朴实的姑娘,脸颊丰满且有一双温柔的眼睛,发型轮廓呈可爱的圆形,一边的头发里插了很小一串珍珠。19岁的倪桂珍和刀岁的宋查理个头差不多一样高,都不超过五英尺。她流露出的气质绝不同于那些年轻貌美但难免有些俗气的女人。 
  不久,宋查理拜见了倪桂珍的父母,倪氏夫妇对查理的人品感到满意。 
  1887年仲夏,这对年轻人举行了婚礼,传教士克拉伦斯·里德主持了仪式。仪式后,还举办了传统的上海式家宴。 
  婚后宋查理把新娘带到了昆山。小俩口的生活甜甜美美,只是收人太少了点,幸亏新娘的陪嫁丰厚,才使俩人一次次度过人不敷出的困境。 
  1888年,查理被提升为正式的牧师。第二年被调到上海市区。第三年,查理停止巡回布道,成为上海郊区川沙地方的传教士。 
  1889年,为了生计宋查理到处找路子想弄点外快。因为这时倪桂珍已经怀孕,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就要出世了。最后查理找到了一份兼差一给美国圣经协会当代理人,销售宗教书刊,这个组织向世界各地提供不同文字的《圣经》。 
  宋查理的工作是出售英文版的《圣经》和中文版的《新约》。这其中查理发现,如果他能买几部印刷机,用当地的纸张和本国的排字工人来全天开工生产,他就能以很低的价格复制和印刷大量的外文书刊出售。其价格是大部分中国人都能承受得起的。当时白话文的《新约》、们日约》在中国已经出现,如此一来凡是能读书看报的中国人便都能看得懂《圣经》了。 
  1889年7月15日,宋查理夫妇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是个天使一般的小女孩,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格外地惹人喜爱。望着自己可爱的小女儿,当时宋查理心中简直陶醉了,万千往事情不自禁地奔涌心头,令他不胜感慨。那一刹那间,宋查理想起了自己十几年来奔奔波波的坎坷经历,想起当年在美国时所遭受的种种歧视和怠慢,想起了那艘叫做“加勒廷”号的缉私船,想起了在美国的威尔明顿曾有过一位叫做埃拉·卡尔的姑娘。想着想着宋查理蓦地发现泊己许多年来久久渴望并且每天都在祈求上帝的,原来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爱心和尊重。于是他取“和蔼可亲”之意,为自己刚刚初生的小女儿取了一个名字:宋蔼龄。 
  后来,宋查理又给女儿起了一个英文的教名:南希。这是为了纪念朱利安·卡尔的夫人南希·卡尔。1892年宋查理夫妇又有了第二个女儿宋庆龄,英文名字是罗莎蒙德,这是为了纪念里考德的女儿罗莎蒙德·里考德。 
  关于宋氏三姐妹的名字,这里尚有另外一脉说法呢。 
  据说,宋查理一生中最崇拜的人就是曾任美国总统的林肯。他认为是林肯解放黑奴的壮举,拯救了美国并使美国逐渐强大起来。所以宋蔼龄一降生便起名“爱琳”,本意就是热爱林肯的意思。同时,宋查理也希望中国出现林肯式的人物。正因此,他给后来的两个女儿依次起的名字叫做庆琳和美琳。 
  那么,后来宋爱琳怎么又变成宋蔼龄了呢? 
  那还是1904年的春天,宋爱琳留美前夕。一天,宋查理带着女儿去拜访当年《万国公报》的主笔沈毓桂先生。这位已97高龄的老人看到风华正茂的爱琳由衷地喜欢,他亲切地问到:“你叫什么名字?”当得知姑娘叫爱琳时,沈毓桂老人沉思了片刻微笑说:“爱琳是洋人的名字。我们中国人应当有我们中国人的名字。” 
  宋查理早就知道沈老先生满腹经纶,并且也是一个起名的高手,于是请求他给爱琳另起一名。老人深情地说道:“女性的名字应该文雅些,可以把“爱”改为“蔼”,“琳”改为“龄”。”宋查理听了这有根有据的解释,当即决定将“爱琳”改为“蔼龄”。于是,大姐名字一改,后面两个妹妹的名字也就随着改了过来。 
  当二女儿庆龄出生的时候,宋查理已渡过了经济难关。他用妻子的嫁妆钱,加上两位姻兄支持他的一部分钱,以及洪帮兄弟的投资这时查理已是反清的三合会亦即洪帮的成员了,洪帮是当时中国最有影响且最耐人寻味的民间组织之一。在上海除非你是洪帮成员,否则你就微不足道。也是为了事业上的发展,查理加人了三合会买了几部印刷机,还在法租界买下一幢不大的房子来当厂房。这座房子原是山东路上一个年久失修的货栈,所以后来三合会的成员经常在那里开会,进进出出从未引起清廷探子的注意。 
  宋查理把自己的公司称作华美书馆,并很快就得到了替美国圣经协会印制《圣经》、为卫理公会印小册子和为其他传教组织印赞美诗的合同。这时的宋查理为了自己事业的发展而日夜奔波,已把传教变成了兼职工作。1892年春天,宋查理完全辞去了南方卫理公会中国布道团的工作。 
  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对查理辞职的反映是强烈的。教徒们都说:“宋查理重又崇拜起木偶来了。”为此查理专门写了一封信给《基督教倡导报》主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亲爱的里德兄: 
  北卡罗来纳州某些人士中盛传一则与我有关的毫无根据的谣言,我想借贵报一角说几句话,以正视听,不知您能否惠子刊登?我从一位友人的来信中得知,他所在的城市中有消息说我“重又恢复了崇拜偶像的异教习俗”。我写此信就是要指出,这种说法纯系无稽之谈。我自皈依本教以来,脑子中无论何时都从未产生过背弃我敬爱的救世主、重新崇拜无生命的木石之神的念头。一个人放弃水生去崇尚永死,那是愚蠢的行为。但是,这一无中生有的谣言的制造者可能会说,所罗门是有史以来世上最聪明的人,然而后来却崇拜偶像,为什么别的人就不会那样做呢?我的回答是:我不如所罗门那么聪明,也不像他那般愚蠢。但是,本人的确自认头脑尚称清醒,深知应竭尽全力为主效力,而且只要一息尚存,就将继续如此。我离开布道团的原因是它给我的薪俸不足以维持生活。我以每月15美元左右的薪金无法养活我自已、我的妻子和孩子。我希望朋友们能够理解,我离开布道团并不意味我将停止宣扬基督和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目前我同美国圣经协会来往,但我仍在从事与我们教会有关的布道工作。我在洛德、希尔兄弟和邦内尔公司里的教友们可以证明这一点。所以,我离开布道团只是意味着,我现在是我们南方卫理公会布道团的一名独立的工作人员,或者说是一位尽其所能为布道团工作而又不依赖美国国内的教会来维持生计的工作人员。我现在负责我们卫理公会的新教堂,那是由(美国)堪萨斯城穆尔兄捐赠的,是中国本国最好的一座教堂。我们这座教堂开设了一所很大的主日学校,配备着一批优秀的教师。我自已也在主日学校里负责着很好的一个班,该班里有青年男子,也有老人。我们非常喜欢“国际主日学校课程”。假如你们之中有谁在某个礼拜日上午偶然来访,我们一定会给予你们永生难忘的欢迎,并且让你们看到孩子们的日课背得多熟。我希望那些听说过我“重又恢复了崇拜偶像的异教习俗”的人能不吝费心读一下我的这封信,亲自看看我究竟站在哪里。我喜欢我的宗教信仰,并且希望我所有的朋友也喜欢他们自己的信仰。最后,朋友们,我对你们有一个请求那就是,首先,请为我祈祷,愿我能成为争取人们的心灵归向基督的有用工具;其次,请为布道团在这个愚昧国度的工作祈祷;第三,请向我主祈祷,祈求他派更多的劳动者到田间里来劳作,因为庄稼已经成熟,正等待着收割呢! 
  C·J·(查尔斯·琼斯·松) 
  1892年9月8日于中国上海 
  从这一天开始,查理·琼斯·宋又恢复了自己的中国姓氏,姓宋名嘉树,字耀如。 
  2.资助孙文革命 
  1892年宋耀如同美国卫理公会宣告决裂之后,可以说重新获得了自由,并成为当时第一个不受外国教会控制的中国牧师。他在自设的一座小教堂里继续布道,犹如一匹脱缰的骏马在布道的路上奔驰。很快他就得到了教友们的同情,而且还得到了来自美国的捐款。 
  1894年,宋耀如和孙中山相识了。当时孙中山刚刚给清廷重臣李鸿章写了一封信《上书李鸿章》,准备到天津亲自向李鸿章陈述自己救国的主张,途经上海时他和宋耀如相遇了。 
  孙中山和宋耀如第一次接触是在穆尔捐建的卫理公会教堂里,孙中山向宋耀如表示:“我不属于由各种教会组成的基督教而是属于革命者耶稣的基督教。”于是两个人谈得十分投契,以至后来成了挚友。孙、宋二人能够成为可共生死的挚友,原因是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广东人,讲同一种方言;而且都学过英语;两个人都是在国外接受的西方新式教育;而且都是基督教徒;都是亦农亦商的家庭出身;都曾想学医;都有远大的抱负。并且,两个人都能从对方的身上找到一种同类同源的自我形象。 
  当时,宋耀如对孙中山的天津之行不抱什么希望,但他尽力促成此举。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孙中山白白在天津等了许多天,李鸿章不仅不想接见孙中山,更没有兴趣考虑一位卑微的南中国农民出身的草药商所提出的在他看来并不得要领的社会改革建议。 
  无奈孙中山又回到了上海,寄居在宋耀如的家里。为了朋友宋耀如实践了自己在孙中山北上时的诺言,给了他很大帮助,并设法把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作为一篇论改革的文章发表在林乐知办的《教会新报》上。这应该是孙中山的革命观点的首次公诸于众。 
  在宋耀如的家里,在他的印刷所里,孙中山和宋耀如及其他人作着长时间的讨论。孙中山提出:社会改革绝无成功希望,现在应该按照秘密社团的样子组织一个新的政治团体,以便领头进行革命。 
  当时,经过紧张的筹划、准备以及串联等活动,“三合会”在全国各类社团已有近3500万名成员,这是一支革命的潜在力量,孙中山明确表示他要献身反清事业,并邀请宋耀如和他一起战斗。 
  就这样,宋耀如成为孙中山秘密组织的创始成员之一。 
  此后孙中山就一直住在宋耀如的家里。二人常在宋耀如的书房里谋划反清大计。而对宋家的孩子们来说,孙中山俨然成了他们的教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