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孔氏家族全传 >

第93章

孔氏家族全传-第93章

小说: 孔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令侃查了一下,林世良的那批走私总价值为3000万元。按照规定,这样巨额的走私要被判处死刑的。但有钱能使鬼推磨,孔令侃在宋蔼龄的授意下立即开始四处活动。 
  他们首先买通了军法总监何成浚。何成浚收了孔家的银子,自然要为孔家说话。他反复看了案卷,认为走私案里有漏洞,可以把走私的恶名向下面推,是林世良的部属走私。林世良只是玩忽职守或滥用职权,这样顶多只判10年徒刑了事。 
  半年多过去了,由于孔家的干涉,林世良的案子拖延了下来。除了中统和军统,几乎所有的部门都在为林世良说情,林世良在监狱里住上了一个套间,里面设备虽不说豪华,也极其舒适,高级饭店的伙食应有尽有。林世良的情人来看他,还被留下过夜。连监狱里的看守都觉得惊讶,这哪里是坐牢啊,分明是太上皇。连监狱长见了林世良都客客气气。 
  当时那林世良心里也美滋滋的,心想用不了多久,我就会被放出来。到时候我林世良还是一条好汉。 
  这时,由于滇缅公路交通被日军切断,重庆市的物价再次飞涨。林世良的那批走私货按时价已由原来的3000万涨到6000万元。负责缉私的中统为了奖励打击走私,又出台了一个新规定,即几查获走私证据确凿的,可提取走私物品价格的10%做为奖金。这样林世良6000万元走私案要是真能结案,办案人员就可得到600万元的奖金,这对那些在中统办案的特务来说不亚于是一个天文数字,因为他们当时的月薪只有800元。 
  本来油于孔祥熙、宋蔼龄从中阻挠,林世良的案子已骑虎难下。国民党上层官员都明白,连蒋介石都感到难办。不办,国法难容。杀了吧,宋蔼龄那边又不好交待。但办案人员由于有了co00万奖金的动力,又象加足了油的汽车,开始疯跑起来。他们纷纷给上面写报告和检举信,提供关于林世良贪污、走私、贩毒和嫖娼的更多的证据,而且还故意把这些证据透露给新闻界。一时间,林世良一案在沉寂了半年后又成为重庆报界的头条新闻。 
  戴笠见时机成熟了,又将林世良的罪行重新整理出了几条最突出的、最容易招致激烈批评的送到蒋介石那里。 
  蒋介石看了戴笠送来的报告,眉头皱了皱,然后就在案卷上批了四个字:“立子枪决”。 
  戴笠如获至宝,他拿着有蒋介石批示的报告来到了监狱,想借这个报告从林世良嘴里榨出点东西来,做为今后倒孔的资本。 
  无奈林世良不上戴笠的当,他无法知道上层的矛盾,但直觉告诉他这可能是孔家为了考验他而设的一个圈套。只要他忠于主子,主子一定不会牺牲他这个奴才,而且以他之见当今的国民政府,除了姓蒋恐怕就姓孔了,保他出狱是迟早的事。戴笠施诈不成,愤愤地走出监狱。 
  不久,林世良被执行枪决。临死前,他还抱着幻想。据说,直到被枪决的前一天晚上,他还托看守给孔令侃捎话。 
  枪毙了林世良,自然是大快人心。给人们的印象是,政府还是公正的,廉洁的,都是下面有一帮人把经给念歪了。孔祥熙也是打掉了门牙往肚子里咽,有苦说不出。 
  但孔祥熙和戴笠这个仇是结下了。蒋介石却通过这件事对戴笠更加信任。蒋介石的原则是不能对一个人太重用,不让某个人拥有太大的权力。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他就要想法分出一些权力,想出办法对他进行牵制。他启用戴笠就是这个目的。 
  林世良被枪毙后,孔家因走私的收入并没有减少。因为滇缅公路已被日军切断,林世良也就失去了意义,孔家在其他方面的生意照样做。 
  但是,对戴笠的这口恶气,孔家却始终没出。孔令侃性情直率,曾公开大骂戴笠欺人太甚。宋蔼龄也给宋美龄吹过风,说戴笠这个人玩阴的,要防着他一手。孔祥熙也一直在寻找报复的机会。 
  没过多久,机会终于来了。 
  因为日军的封锁,物资短缺,物价上涨,很多物品都要计划供应。有的是有价无市,有的公开地卖高价,使走私活动越发猖撅。因此,国民党政府准备设立一个专门负责缉查走私的机构缉私处,并直接归蒋介石的侍从室指挥。这标志着,缉私处将是一个权力极大的机构。于是,围绕着缉私处长人选问题各派展开了一场争斗。 
  宋蔼龄得知,戴笠正极力争取这个位置,并力图把缉私处纳人军统的范围。她急坏了,立刻打电话给正在开会的孔祥熙。 
  “赶快回家,有要紧的事。” 
  孔祥熙也不敢怠慢,知道一定是急事,当即跟秘书交待了一下就驱车赶回孔府。 
  宋蔼龄把戴笠想当缉私处长的事说了以后,孔祥熙果然气得咬牙切齿。 
  “这个坏蛋,上次就坏了我们令侃的事,现在还想来卡我们。” 
  “得赶快想个办法。” 
  “我会想办法的。”孔祥熙握紧了拳头说。 
  缉私处虽直接归侍从室,但因是政府部门的事,还要从行政院走一下手续。于是孔祥熙在行政院写给蒋介石的报告中,根本没提戴笠的名字,而是推荐了一个姓杨的人。杨某在行政院是一个处长,是孔祥熙在上海时看中的一个青年人。 
  孔祥熙想,缉私处不管怎么说,在名义上还是属于行政院,不属于军统。我这个行政院长总不能一点作用都不起吧。 
  与此同时,宋蔼龄也积极活动,利用她的关系在国民党上层之间散布戴笠的摇言,说他走私贩毒、私设公堂、执法犯法等等。 
  然后没想到的是,孔祥熙的阴谋最后还是破产了。因为蒋介石已决心起用戴笠,做为对国民党原老派的牵制。其中也包括孔祥熙。因为戴笠毕竟年轻,和其他派系没有更多的瓜葛。 
  所以,蒋介石在孔祥熙送上的报告中,把杨某的名字删去,而加上了戴笠。 
  孔祥熙和戴笠虽然结了怨,但大面上还都过得去,只是每每在关键时刻却互相拆台。比如,戴笠当了缉私处长后,以缉私为名也大肆走私,发国难财和战争财。他还通过关系,把大后方的禁运物资运到沦陷区去卖。尝到甜头之后,戴笠又想把沦陷区东西运到大后方来卖。但从沦陷区返往大后方运送违禁物品需要财政部发通行证,孔祥熙当然不会把通行证发给戴笠。 
  戴笠知道壳卡在孔祥熙那里,就想了一个办法。一天,他派亲信把一封信带给孔祥熙。孔祥熙打开信封一看,里面是一张500万元的支票。孔祥熙就是这样一个人,无论表面上多么有修养,无论在场面上多么讲原则,无论和谁有多深的冤仇,只要有钱,一切都可以抛弃,一切都可以化解。因为金钱就是他的上帝。 
  于是,孔祥熙破例为戴笠签发了一张通行证。于是戴笠的那批货几十辆卡车的烟土,价值几千万元的走私货,就顺利地通过了路卡。 
  在抗战期间,孔祥熙一家通过走私赚了多少钱,恐怕将永远是一个谜了。据美国一家报纸披露,孔家当时在美国的存款额达30亿美元。这在美国的巨富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对此孔祥熙当然矢口否认,但从孔祥熙后来移居美国的情况看,这种说法也并非毫无根据。 
  也正因为如此,蒋介石才指使戴笠,用铁腕堵住这些漏洞。戴笠也才敢拿孔家开刀,着实给了孔祥熙和宋蔼龄一点颜色看看。不久,戴笠又把缉私处扩展为缉私署,把军统中的骨干派进去,将海关的权力缩减小得不能再小了。到了抗战后期,海关的职能仅限于征税补税,所有查缉走私的任务和查缉后的处理,包括走私物品的保管和处理,全由缉私署一手遮天。孔祥熙一点也插不上手。这也从反面说明了孔家原来走私多么严重,以致连国民党上层人物都犯了红眼病,要成心和他作对。 
  3.敛财手段之三:吞并 
  孔祥熙之所以能在抗战时期爆富,其所采取的另一个手段是赤裸裸地吞并,以强凌弱。 
  别看孔祥熙留过洋,自称是大户人家且娶的是中国最富有家庭的小姐,自己又身居高位主掌着国民党政府的财经大权,但一样犯红眼病。看谁的生意好,他就嫉妒不舒服。看什么行业能赚钱,他就想插手什么行业,哪怕是别人正在做的事,他也要想方设法抢过来变成自己的。 
  抗战期间,被孔祥熙和他下属的公司吞并挤垮的公司很多,而最典型的,要数他吞并民生和华西两大公司的事了。然而天公不做美,他的宏大理想后来只实现了一个。 
  孔祥熙首先想吞并民生公司是有原因的。 
  民生公司1925年成立于重庆,是专门在长江上承担航运的私人轮船企业,总经理卢作孚。 
  民生公司成立前,长江上游的航运一直是未被开发的处女地。虽然英国和法国等在长江中游的武汉设立了办事处,弄了几条船从事航运,但远远没有形成规模和批量。上海南京的一些航运公司,大都把目光盯在长江中下游水域平缓的地带,所以长江上游地区当年一直无人投入大量资金开发。 
  四川是天府之国,人川之陆路交通十分不便。当时四川又没有铁路,四川的大量物资运不出去,外地的物资运不进来,商品交换严重滞阻,当地经济发展亦受到很大影响。 
  正是看到了这些情况,当年的卢作孚决心投资开发长江上游地区的航运,从长江水面上打通人川的通道。他看好这个行业,认为前途无量。 
  而抗战的爆发,又给民生公司带来了新的发达机会,也证明了卢作革当年的远见。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向四川转移,大批沿海工厂、学校内迁,都需走水路沿长江逆流而上。于是当时的民生公司成为承担大后方运输的主要运输企业。 
  为了公司的生意,也为了民生在国民党中的声誉和形象,卢作孚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日夜在公司上班。他积极想办法从香港和内地招募、培训工程技术人员,并从湖北、江苏等地收购船只。日军占领南京后,很多船舶公司纷纷将运输船只抛售,卢作孚看准机会,能买的买,能修的修,能租的租。一时民生的实力大增。抗战前他只有各种船只40多艘,而抗战开始时已发展到100多艘,不到两年增加了一倍多。 
  为了使民生公司的发展有足够的后劲,当时卢作孚派得力人员到香港(那时香港还未被日军占领)采购大量柴油、润滑油及修造船舶用的五金机械,以备一旦战事发展可能遇到的不测。在武汉和广州陷落前,民生公司已从广州香港两地运回了柴油4000多吨,各种机器设备2000多吨。 
  民生公司一跃而成为当时大后方尽人皆知的大企业,生意红火,利润丰厚,这就难怪孔祥熙要垂涎三尺了。 
  于是,孔祥熙下决心要吞下这块肥肉。他首先派人调查了这家公司的背景,当他得知民生只是一家私人公司时,不禁皱起了眉头。 
  说实话,这要是一家官办公司,孔祥熙一个命令或一个指示,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弄到手。而这是一家私人公司,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现在正是抗战,这家公司正在为抗战出力,国家又明令鼓励私人企业发展。如果公开地去吞并恐怕对自己不利,但民生公司巨大的利润又使孔祥熙欲罢不能。 
  在和幕僚商量后,孔祥熙决定下手了。他首先向民生公司伸出橄榄枝。孔祥熙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