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凤翔万里 >

第16章

凤翔万里-第16章

小说: 凤翔万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说逃兵接连不断地出现,隋军仍有数十万大军,沿途扎寨绵沿五百里,乙支文德以使者的身份来访营寨,他在宇文述陪同下来到炀帝御前,恭恭敬敬地叩了头。

  “鄙人前来投降,我国国主已着手作人前准备,衷心肯求陛下宽限数日。”

  文官武将都认为这是高丽的缓兵之计,为加强防御,争取时间,故作恭顺姿态,恨不得当场将乙支文德赶出去。但乙支文德并非空手访问隋军营寨。他把一个五花大绑的人拉到炀帝面前。炀帝惊呆膛目,众臣顿时哗然。为避免咬舌而死,使之口衔木板的虏囚,原来是兵部侍郎斛斯政,样子非常凄惨。

  乙支文德的观察和判断是正确的。这次隋军远征,只是炀帝个人的心理问题。只要使炀帝人得到满足,隋就一定能停止远征。因此,献上炀帝所憎恨的亡命徒斛斯政是最有效的方法。将斛斯政斩首,将其头颅送交隋——高丽可没有这种慈悲心。七月二十八日,斛斯政突然从客人变成虏囚,被活着送还隋朝。

  “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事。而且入朝之约也毋庸置疑,宣布退兵,班师回朝吧。”

  炀帝显得很满意,众臣深深施礼退下。但他们对高丽入朝之类的话抱怀疑态度,但是既然天子满意言明撤兵,也没有必要唱反调。总而言之,停止徒劳无益的远征是值得高兴事。

  陆军立刻开始撤退,但问题是海上的兵力。来护儿指挥统率的水军已经从海上朝平壤方向进击。来护儿是第三次征辽之役中唯一颇有斗志的将军。两年前,他曾冲人平壤城内,但又被迫逃离。他心中一直期待洗刷耻辱。但是,三百只军部到达高丽海岸时,敕使的船追上来。来六郎来整是征战的先锋,隋军已强行登陆,击败抵抗的高丽军,斩获首级千余个。这时敕使崔君肃来宣告立即撤兵,来护儿十分激愤。

  “你没看到吗?平壤城墙就在眼前,再予以一击,高丽的国都就落入我手,怎能就此撤军呢?”

  “这是圣旨。”

  崔君肃表情严萧,来护儿老脸涨得通红,嘴里叨念着:

  “即使是圣旨也……”

  “这是圣旨!荣国公!”

  崔君肃声音发抖。来护儿的三个儿子并立其父左右两侧,以锐利的目光逼迫崔君肃。特别是最小的儿子来六郎来整,甚至手已握住剑柄。

  “就算是圣旨也不服!”

  来整大叫。失意和愤怒使这位年青的武将双眼火光迸射。他步步逼近,几乎要上前抓住崔君肃的衣领。

  “在此一仗就可以使平壤陷落,高丽已经无还手之力。正因为陛下了解这一点,才第三次下诏征辽的。”

  来护儿也附和儿子的主张。

  “一旦撤兵,就不可能再度出征,会遗恨千古的。陛下连这一点也不顾吗?”

  “这是圣旨!明白吗?”

  崔君肃对来整不屑一顾,朝来护儿反复强调“圣旨”。他面无血色,两腿颤抖,勉强支撑着,来整用军鞋跟着海岸上的沙子。

  “若要在这撤退,何必还要发动第三次远征呢?连年调动百万大军,结果半途而废,最后暗中高兴的是高丽。你置身君侧,作为臣下,为什么不劝阻呢?”

  一步、两步,崔君肃摇摇晃晃地后退,勉强站稳,发出近乎惨叫的声音:

  “违反圣旨,陛下会治罪的!”

  崔君肃所依靠的只有“圣旨”二字,来护儿麾下的将军们互相交换了动摇的神色。天子发怒多么苛烈,受处罚的惨状,他们都早已领教,非常明白的。

  来护儿深深长叹,这个老将深知圣旨不能违抗。尽管如此,但由于心中不服,才多费些时间来接受现实。来护儿看了一下几个儿子,疲惫地重重点头示意。放使崔君肃总算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放心地坐在沙滩上。来护儿终究没成为违抗圣旨的逆贼,崔君肃也因此保全了性命。

  “爹,这样做也不错。假如只有父亲一人发兵征服高丽,虽然功劳巨大,但也可能招致陛下的妒恨。”

  长子来楷这样在父亲耳边私语,听来似乎很合情理。来护儿只是微微抖动一下灰色的眉毛,没有答话。大概他对长子的态度既不赞赏,也不能斥责。三百只船的大船队离开了高丽海岸,调转船头项南方海上驶去。满载既安心又失意的六万余名士兵,大精隋帝国引以为傲的大船队驶向山东半岛。

  但是,高丽国王并没入朝来跪拜在隋炀帝用前。公元六六八年,高丽被唐朝远征军征服灭亡。而隋朝在此五十年之前已经灭亡了。

  “高丽,对天子食言,可恶之极的蛮夷!!”

  不久,炀帝得知高丽违约,恼羞成怒。众臣对天子的愤怒情绪毫无反应。因为天下只有炀帝一个人相信高丽国王会守约入朝。居然会相信这种约定,也真是了不起。高丽对隋来说,是勇敢而有耐力的抵抗者,同时,也是极不诚实的谈判对手。炀帝的宽容和让步,所得到的回报则是冷笑和背信弃义,只能说这次“又”被摆了一道而已。

  炀帝暴跳如雷,叫嚷着要发动第四次征辽之役,不再接受投降,直接攻陷平壤城,将元王及其家族斩尽杀绝,让这个国家从地球上消失,似乎他们只是犯了这种罪,就非得遭天道不可。

  众臣沉默不语。这次的沉默与下诏进行第三次征辽时的沉默不同,不满和反抗的气氛从甲胄的微小的缝隙中透出来。炀帝最信任的宇文述、来护儿也慨然地沉默不语。特别是来护儿,他一定恨不得高喊“你看到了吧!!”炀帝这次没有大吼,因为他已口干舌燥,喉咙疼痛。而且,他稍冷静下来时,也不得不承认现在要再次远征是不可能的。

  炀帝对杨玄感之乱的愤怒,对高丽的憎恨,全都发泄在斛斯政一个人身上。同年十一月,斛斯政在京师金光门被处死刑。他被绑在柱子上,炀帝一声令下,文武百官对准斛斯政乱箭齐发,他全身中箭数十支,在恐惧和痛苦中死亡。

  Ⅴ

  炀帝在第三次征辽之役浪费了大量时间、人力和财力。在这段期间,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防默默地在尽自己的责任。对木兰和贺廷玉来说,在张须陀指挥之下工作是幸运的。自古以来,官军未必都是正义之师,他们滥用职权,大施淫威,肆意掠夺,其暴行往往比贼军有过之而无不及,引起民众的愤怒和憎恨,这种实例屡见不鲜。而张须陀则与众不同,他是隋末最好的名将,不仅作战勇猛,用兵有术,而且人品高尚,深受百姓和士兵的双重爱戴,这一点值得特书几笔吧。讽刺一点说:“像炀帝这样的暴君竟然会重用张须陀?”也着实令后人惊奇。

  张须陀本人也同样惊讶不已:本以为今生今世只有无名地方官的官运,岂料一张圣旨,一夜之间将他提到和李渊、屈突通同等的地位,并赋与他同等的权力。他刚直本讷,对得到天子之知遇这件事不胜感激,对自己发誓要誓死完成重任。

  所谓“讨捕”,即讨伐捉拿盗贼的官。盗贼是官军对叛军的称呼。讨伐数万人的贼军,事实上等于是战争了。张须陀管辖的区域是河南的三十八个郡。这块地方的版图相当大,包括后世的河南省全部、山东省全部、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北部。二十八个郡有:上洛、浙阳、弘农、河南、襄城、清阳、南阳、淮安、荧阳、颖川、汝南、东、梁、淮阳、济阳、谯、汝阴、东平、彭城、济北、鲁、齐、北海、东来、高密、琅邪、下邳、东海。

  河南在地理上位于中国大陆中央部分,自古以来被称为“中原”。古代王朝中的殷、周都在这里建都,后汉、魏都在洛阳建立王朝。黄河中游里一望无际的黄土大平原,上面走过了无数历史人物。张须陀必须坚守这块阵地。而其他两个大使,其中李渊负责守卫河东,大体上是后来的山西省一带。屈突通守内关,相当于后来的陕西省,包括帝都长安大兴城。这些都是大隋帝国的重要地区。

  张须陀被任命为河南讨捕大使时,炀帝已在计划第三次征辽之役。炀帝放眼于境外,而把国内的治安全权托付给大使们。

  有个叫王薄的叛乱势力首领,他自称为“知世郎”,这个自称比他本名更广为人知。“知世郎”即“广知世上事的男子”之意。其自称充满傲气,似乎是隋未大乱第一个燃起烽火的人物。他的势力可适应天下形势,自由进退,占据山东半岛西部的山岳地带,继续抵抗官军,其兵士经常劫掠河南二十八郡的东部地区。当然,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陀不会放任不管的。他和四位副使——秦叔宝、罗士信、贺廷玉、花木兰商定,先从集聚兵力开始。装备精良的正规军都被调去参加第三次征辽之役,有骨气的人往往反倒去投靠贼军,因此,集聚兵力并非易事。而且给征集来的兵队发放武器、战马也需煞费苦心。

  “张须陀是个做到五十岁才只能当到郡丞的人。其副使竟有十五岁的乳臭小儿和缺乏战争经验的雏儿,大隋帝国也好像真的是人才奇缺。”

  十五岁的乳臭小儿是指罗士信。知世郎王薄未把张须陀放在眼里,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不过,今后即将参战的是比参加征辽之役的所有的部队都更加强劲,士气高昂的兵团。这一点,知世郎当然是不知道。知世郎率领六万大军,曾多次击败官军,现在已经完全不怕了。事实上,去年的潍水之战,张须陀战败,使初出茅庐的罗士信一举成名。但王薄认为那只是偶然的事。

  岱山在鲁郡附近。这座山虽不太高,但在西面可极目远眺一望无际的中原大平原。这里是控制几条交通要道的要塞。知世郎入侵这里,等于是在表示“官军有什么了不起的”这种蔑视的姿态。这时候知世郎不想采用特别的战术,他知道张须防的兵力不足两万,他准备用三倍的兵力从正面击败官军。另一方面,张须陀已估计到知世郎会这样作。若是初战告捷,便可使河南二十八郡明白官军的实力,今后的持久战才有可能打得下去。

  张须陀不想让知世郎争得时间。他得知贼军在岱山布阵,当晚便派兵进发岱山,士兵均未经过训练,只能在实战中总结经验,通过胜利来增强自信心。好在军中的核心有参加过潍水之战的人。副使们虽然年轻,但都有作战经验。张须陀散布流言,说“官军畏惧盗贼大军,据说都躲在荥阳城。”其实官军日夜兼程,转人贼军后方,等于用这段时间来决定这一仗的胜负。

  官军从后方突人敌阵,放火焚烧,贼军顿时乱作一团。官军乘势追击、冲散贼军。秦叔宝从马上将左右两侧敌人一一刺倒,木兰亲眼目睹了秦叔宝挥舞巨矛的豪勇之气。

  世界是广大的。去年,“闵乡之战”后,她以为楚国公杨玄感的豪勇举世无双,现在,在她面前有秦叔宝。秦叔宝的豪勇更可与杨玄感匹敌,或者可以说是接近。但两个人豪勇的表现方法各不相同。杨玄感咆哮剽悍,宛如台风。秦叔宝则如同巨石,他昂首挺胸,毫无惧色,稳扎稳打,威风凛凛,敌兵宛如波涛撞击在岩石上,四散奔逃,他在面前开出一条通道。

  “没想到贼军如此不堪一击。”

  贺廷玉把染满鲜血的矛横在马鞍上慨叹道。木兰点点头,回了一句:

  “官军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