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皇帝也疯狂 >

第23章

皇帝也疯狂-第23章

小说: 皇帝也疯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帝的本意却并不在此,他只不过是为了自己游玩得更加舒服罢了。所以因为这“水殿龙舟事”,让大运河也跟着背上了亡国的骂名,倒是很冤枉的。   
  众叛亲离被勒死(1)   
  隋炀帝是一个好大喜功的帝王,从他的年号“大业”就可看出,他崇尚的是建立千秋万代的胜德大业。于是刚一登基,就派出将领韦云击败契丹。两年之后,又开始大规模地开发经营西域。打败了西突厥的处罗可汗,又击败了吐谷浑,将其领地建成四郡,派遣官员治理。西域已经平定,隋炀帝就用金钱来引诱西域的商人来朝贸易,命令西域商人所经过的地方郡县要殷勤招待,在他们走的时候,还要给予很多的赏赐。在大业六年(610年)正月十五,他又在洛阳端门盛陈百戏,迎接西域诸胡酋长,前后达一个月之久,音乐声传数十里,通宵达旦,灯火照耀天地,费用无算。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也始于这一年。而且,还下令装点市容,要求店铺整齐划一,帷帐盛丽,珍宝充积,人穿华服;卖菜的地方要铺上昂贵的龙须草编的席子,街道两边的树上也要披绸挂缎装扮得五彩缤纷。诸朝商贾经过,酒店老板要邀入进餐,吃饭喝酒不要钱,还要谎称:“我朝富裕,客人吃饭是向来不收钱的。”于是“胡客皆惊叹”。但隋炀帝这般苦心造就“面子工程”,终究还是被人看出破绽来。有些胡人看到街上的树木都用高级绸缎包裹,就说:“中原也有好多衣不蔽体的穷人,为什么不把这些布给他们做衣服,却用来缠树?”可见隋炀帝此举,无非是想向四邻夸功显富,炫耀政绩而已。但“虽有荒外之功,无救域内之败”,如此滥赐横赏,最终还是要转嫁到百姓头上。不过,这种面子工程比起发动大规模战争讨伐高丽来,在危害百姓方面还算是要小得多了。而隋朝最后也就栽在这三次对高丽的征伐上,最终亡国。 
  高丽是隋朝东边最强盛的邻国,隋文帝的时候曾侵犯过隋朝疆界。隋炀帝即位,命令高丽王前来朝见,高丽王没有答应,于是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便以此为由,出兵高丽。先命人督工在东莱海口造战舰三百艘,又大肆征发民夫,路上几十万人填溢道路,昼夜运输战具粮食。而那些造船的工匠,昼夜站立于水中,腰以下的身体都生满蛆虫。一时间死者无数,天下骚动。于是邹平王薄、清河窦建德等人起义,号召民众“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砍头何所伤”。百姓苦于徭役,纷纷响应,朝廷派人镇压,却“群盗蜂起,不可胜数”,一直没有镇压下去。但隋炀帝对于这么几个“盗贼”并不放在心上,他亲自指挥大军,号称二百万,出征高丽。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但因为长途征战,士兵士气很低。在作战的路上有的将很重的粮食都扔掉了,等到后来缺少粮食时无法再坚持作战,只好退兵。半路上又遇到了高丽军队的伏击,结果大败而归,最后仅有二三千人返回。第一次征伐失败。 
  一次失败,隋炀帝并不死心,又在大业九年(613年)再次御驾亲征高丽,这次刚到达前线,后方就出现了杨素儿子杨玄感的反叛,洛阳被重兵围攻。杨广听到消息,赶忙退兵救援洛阳。军资、器械、攻具及营垒都丢弃在了前线上。第二次出征又虎头蛇尾地收场了。 
  隋炀帝当然不甘心,于是在平定了杨玄感的叛乱之后,又于大业十年(614年)二月,下诏征发天下兵马百道俱进,第三次伐高丽。但此时民变不断,人心离散,一路上士卒相继逃亡,军队越走越少。而所调征的军队也有很多失期不至,有些半路逃亡,有些路中为义军所阻,就地和当地人一起造反了。不过这次在平壤附近,隋朝的水军打败了高丽军队,高丽因几次大战,国内困弊不堪,遣使请降,隋炀帝就趁此台阶罢兵。三征高丽,最终还是无果而终,而此时隋朝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不顾臣下反对,第三次到达了 
  扬州。由于杨玄感造反时已经焚毁所有龙舟水殿,他又下诏重新制造几千艘大小船只,形制比先前更宏丽精制。此时天下糜烂已极,不仅民众群起反叛,连勋贵大臣也巧立名目起兵,不听朝廷节制,占据重要城镇。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攻占都城长安,迎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隋炀帝内心深处已经明白天下纷乱是无法收拾的了,因此无心北归,留在扬州成日与宠幸妃嫔千余人饮酒作乐,荒淫日甚。但他心中的烦闷是这种淫乐的生活所消解不了的,每天要由好几个嫔妃轻轻摇晃着他才能睡着。尽管如此,他还强作达观,萧皇后劝他外边群盗蜂起,要以社稷为重。他就说:“人生能几何,想也无用,别说那些烦心事了。”又宽慰萧皇后:“那么多的人想把我赶下去,代替我来做皇帝。我就是被赶下去了,也能做个 
  长城公,你也能做第二个沈后,咱们还是喝酒吧,何必自寻烦恼。”长城公是陈后主降隋之后的封号,沈后则是他的皇后。隋炀帝已经很清楚,自己要遭到像陈后主那样的亡国命运了。不过,他也不免为自己的性命担心。一天,隋炀帝对着镜子发呆,然后对皇后说:“这么好的头颈,会是谁来砍呢!”皇后大惊,问何以言此。隋炀帝就苦笑着说:“贵贱苦乐,往复循环,有什么值得悲伤呢。”为了以防万一,他甚至将毒药带在身上,免得被人折磨,不得好死。 
  但这一天还是要到来的。天下大乱,扬州周围也是摇荡不已,粮食渐渐吃完,从行的禁卫军多是关中人,人心思归,不时有兵将逃亡,斩诛多人也止不住。有宫人向隋炀帝告发宫廷宿卫想要谋反,不料炀帝大怒,将该宫人斩首。而后再有人告变,连萧皇后也劝说宫人不要再冒死进言:“天下事一朝至此,情势已然是无可救药。不用上奏了,徒令皇上忧烦。”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炀帝的亲信宇文化及发动了兵变,隋炀帝最后被勒死,时年五十岁。他死后,萧后叫宫女拆去床做成棺材以装殓尸体,宇文化及将他葬在扬州西边的吴公台下。后来又于贞观五年(631年),移葬于雷塘。同年五月,李渊逼杨侑退位,自行称帝,是为唐高祖。隋朝灭亡。     
  唐僖宗李儇   
  宦官推选的“门生天子”(1)   
  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他的第五个儿子,十二岁的李俨改名李儇,被立为皇太子。同月,唐懿宗病死,皇太子李儇即位,是为唐僖宗。 
  据《旧唐书》的记载,立这个十二岁的小孩是乃父唐懿宗的意思,还夸了他一番“孝敬温恭,宽和博厚,日新令德,天假英姿,言皆中规,动必由礼”。且不说李儇到底是不是这样,拿这么一堆好词用来形容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就已经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或许,史官们就是要用这种办法来暗示事情的真相:其实,拥立这个十二岁孩子的,并不是他的父亲懿宗皇帝,而是宦官神策军左军中尉刘行深和右军中尉韩文约。 
  堂堂大唐的天子竟然由宦官拥立,这听起来有点令人不可思议,却是唐代中后期以来宦官权势日盛的结果。唐代宦官掌大权起于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他经常代替皇帝阅览各地奏表,小事就自行裁决,连丞相李林甫、杨国忠都要巴结他,太子李亨甚至称他为“二兄”。但高力士虽然掌权,却一直对玄宗忠心耿耿,可后来的宦官就未必都能这样了。唐肃宗、代宗时期的大宦官李辅国,专权跋扈,不可一世,连肃宗皇帝都要看他的脸色。肃宗一死,他对刚即位的代宗皇帝说:“大家(唐代宫中对皇帝的称呼)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分。”代宗看他如此骄横犯上,自然气得要命,可忌惮他的权势,也不敢表现出来,只好暗地里派刺客把他杀掉。但代宗皇帝也是好了伤疤忘了痛,这边刚杀了大宦官李辅国,那边又开始重用另一个大宦官鱼朝恩。也许,从皇帝的角度看来,宦官是自己的家奴,即使让他们大权在握,也不过是代替自己行事而已,一旦收回权柄,依然是一个家奴,用起来会比外廷的臣子放心吧。但事情的发展却未必总如人意。随着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中央的军事力量实际上已经归于他们的掌握之中,有道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宦官们有兵在手,那气势就与以往不同了,对于皇帝主子,也渐渐地不放在眼里。皇帝心中不平,就想依靠外廷官僚的力量除掉宦官,如顺宗时期的“永贞革新”和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但却都以失败而告终。唐文宗甚至气得说自己还不如汉献帝,汉献帝还是受制于权臣,自己却是受制于家奴。宦官既然制住了皇帝,那皇帝的废立也就在他们的掌握之中,从唐穆宗起,唐代有九个皇帝,其中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这七个皇帝就都是宦官所拥立的。宦官们自恃拥立大功,自称为“定策国老”,这些被他们拥立的皇帝,反倒成了他们的“门生天子”。 
  既然把皇帝当作“门生”,那就要从小培养才好,这样才利于控制;若是年纪太大,恐怕就不那么听“国老”们的话,所以宦官们就喜欢拥立小孩子作皇帝。懿宗皇帝本来有七个儿子,宦官们就趁他病重之际,想方设法地把那几个大点的都杀掉了。于是,十二岁的 
  小皇帝唐僖宗即位,也成了这“门生天子”中的一员。 
  “门生天子”唐僖宗登基,知恩图报,把拥立自己的两个宦官刘行深和韩文约封为公爵。不过,最受他宠幸的,却是宦官田令孜。 
  唐代的一个大宦官仇士良,曾经指点他的弟子们如何“调教”“门生天子”:“皇帝不能让他闲着,要经常用美女歌舞和锦衣 
  美食来诱惑他,让他沉醉其中,还得要日日变化花样,这样他就没功夫想别的事了,那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揽权了。同时尽量不让他读书,更不能给他接近书生的机会,否则他一旦从书里得知前朝的灭亡的经验,忧虑起国家的前途来,我们就要被疏远斥责了。”田令孜虽然没有亲自在仇士良门下受教的机会,却也算他的私淑弟子。他是四川人,本姓陈,唐懿宗时随从义父田某进入内侍省为宦官,便改姓田。他是从小伺候唐僖宗的宦官,在李儇还是普王的时候就和他在一起。此人“颇知书,有谋略”,在加上身为宦官本身就擅长的观颜察色,曲意奉承,饥则亲手调食,寒则亲手加衣,日则形影不离,夜则鼻息相闻,自然把小皇帝伺候得舒舒服服,一刻也离不了他,还亲切地唤他为“阿父”,一即位就提拔田令孜为枢密使。于是田令孜凭借着与皇帝的亲近关系,运用各种手段排挤掉了有拥立之功的两位神策军统帅刘行深和韩文约,自己当上了左神策军中尉,还安排了较易于自己控制的人做了右神策军中尉。就这样,田令孜控制了小皇帝身边的所有力量,便把仇士良那一套办法在他身上实践起来,而且还会活学活用。他很懂得儿童心理学,知道小孩子喜欢吃零食,每次去觐见皇帝的时候,都带去两大盘糖果点心之类的好吃的,和小皇帝一起吃得不亦乐乎。一顿下去两人感情增进不少,小皇帝对他更是充满信任了。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