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耽美辣文电子书 > 电子重生 >

第195章

电子重生-第195章

小说: 电子重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一阵相机的咔嚓声过后,满面笑容的三个人挥舞剪刀,利落的将彩绸剪短。在众人的欢呼鼓舞中,“再就业超市”终于隆重开业了!

    早已等的不耐烦的人群,在超市大门洞开之后,便向里面蜂拥而去。围观在外的上百人。通过了入口之后如同撒胡椒面一般,转瞬就消失在了超市里面。

    他们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要等候在一旁的售货员耐心介绍。没有办法,绣城出去见过世面的人太少了。人们对于超市里的每一处几乎都有问不完的话题。

    对于1995年的绣城人来说,自选超市可是彻彻底底的新鲜事物。普通人哪里听说过什么超市啊,小卖部就叫小卖部呗。凭啥它家就叫超级市场?还有自选是什么意思,我们买东西可不都是自己选嘛。

    在普通人的脑海里。就根本没有自选的概念。这时候绣城人购物最好的去处还是解放路上的百货大楼,里面的营业员一个比一个牛气。哪里懂得什么叫做服务质量?

    就是老百姓家自己开的小卖铺,也是用柜台把顾客拦在外面。从亲和性上来说,顾客和货物宛若存在于两个世界里一样。挑选的次数多了,不仅营业员烦躁,就连自己也要不好意思。

    整齐明朗的开放式货架、精致有趣的推车,这种新奇的购物体验,即使不买东西也让人愿意尝试一下。推个车子在货架之中徜徉,没人催促、没有势利眼,这种感觉实在是太爽了!就仿佛整个超市里所有的东西,在这短暂是瞬间,都是属于自己的一样!可以挑、可以看、可以选,这些顾客只有在超市里,才第一次体会到成为市场主人的感觉!

    更别说再就业超市的装修,虽然都是一群业余人士的作品,但能造叉车的手做点铁艺和货架有什么难的?有高摩亲自指导设计的装修效果图,不仅造型上面充满了现代感,更考虑到了采光、通风、人员流动等等方面。

    宽敞明亮、轻松惬意,这就是再就业超市给与顾客的第一印象。

    更别说再就业超市就在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对面,和铁路上那些高贵的售货员比起来,绣纺女工转职的售货员不仅卖相一流,服务态度也是让人如沐春风。

    不仅货架上面明码标价,而且结算只需要用光枪一扫,收银机自己就能计算出货价。不仅显得正规高档,也不用担心自己挨宰。

    上火车之前选购远行食物和工具的人们,只要有眼睛对比,哪还不知道应该选择谁?

    将近六百平的两层超市虽然不大,但仍然堆下了不少的货物。付秋梅并没有死把着自己的绝对控股,反而不断的引进其他下岗女工进行投资。你两万、我三万的凑下来,超市最后的进货资本金竟然达到了二十万。

    原本只是作为乘客购物方便考虑的超市,也扩展了经营范围。不仅一口气打通二楼,将营业面积扩张了一倍,更引入了服装、小百、家电等货物。

    不过超市里最吸引人的,却是在周硕的提议下,超市门店旁边专门开辟出来的一元区……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一块钱你买不了吃亏,一块钱你买不了上当!真正的物有所值,买啥啥一元,全场都一元!”

    周硕站在站前广场上,看着前面不远处人潮汹涌的再就业超市入口。其中声浪最大、人数最多的,就是一元区的入口。

    这是一个大家工资基本原地不动,物价却在每天飞涨的时代。精打细算几乎是每一个工薪阶层必备的技能,虽然1995年的一元比二十年后购买力要强得多,但一元店仍然是一个伟大的发明。

    它供应的不仅是低廉的产品,实际上更是满足了人们在艰苦时期,那种渴望豪掷万金的购物快感。在这里你不需要考虑产品的价格,看上什么都可以尽管买下。若是不小心买到了称心如意产品,那种成就感更是超过了产品本身带来的快乐。

    从这一点来说,一元店绝对是个伟大的发明。它提供的快感虽然廉价,但却和有钱人一掷千金带来的快感毫无区别。周硕始终觉得当它开始提供三元、五元、十元区的时候,就已经走上了邪道。

    如果一元店不能满足人们虚假的挥霍感,那么它和普通的杂货店又有什么区别?

    事实上,不仅是再就业超市表面上热火朝天,很多前来看热闹的下岗职工心中也掀起了滔天巨浪。

    原来社会上的钱这么好赚?看样子,不过十多个营业员而已,付秋梅的再就业超市轻而易举的就应对了上百人的顾客。

    这对传统的营业方式来说,这根本是不可想象的。一个顾客挑来捡去的,再加上结算讲价的时间,十几分钟都是少说的。哪像超市一样,来了直接就能选东西,选了直接就能结账。还不用担心讲价功力不足买东西被人坑,因为所有人买的价格都是一样的。

    哪怕不开这么大的买卖,小本生意也一样可以按照这个办法来啊。

    有的人是看到了超市和传统销售方式的不同,有的人则是看到了付秋梅资金来源的不同。

    大家都是绣纺的职工,工龄买断的价钱透明的很。谁上班多少年,应该拿多少买断钱,很容易就能算出来。

    付秋梅不过二十多年的工龄而已,买断费用也就是五万出头,凭什么能开这么大的买卖?她虽然拉了不少的绣纺女工来,大家凑一凑也是不少钱,但恐怕关键还是泛翰投资起的作用更大。后者不仅解决了场地问题,而且正规化的项目申请和策划,又规避了个人投资的风险。

    自己的眼光可能不准,但若是有前车之鉴,那就不一样了。九十年代刚下岗的工人,还是难免有些迷信权威的思想。总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可靠,如果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才有勇气做下去。更何况泛翰投资看好的项目,可是会真金白银投入进来的。这就更比那些站在岸上说话不腰疼的旁人可信度高了。

    人家泛翰集团这么大的买卖,总不能拿自己的钱开玩笑吧?

    若非是泛翰投资拿的主意准,一群连省城都没去过的土老帽,怎么能做出这么高大上的规划来?她们里面哪个知道国外的超市,门口是朝哪边开的?

    这里面不少下岗职工的心思,顿时都活泛了起来。(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四章 泛翰电子厂

    夜晚,泛翰集团的工地上,依然灯火通明。

    一辆辆驮载了建筑材料的大卡车,轰鸣着在厂区之中进出。

    为了应付三班倒的工作方式,工地外面不远处甚至自发催生出了一个深夜小吃街。这些丰富多样的小吃,就是专门卖给泛翰集团工地上错过饭点工人的。

    因为泛翰集团从来不会拖欠工程款,也决不允许工头拖欠工人工资。一旦发现类似情况,将永远被列入合作黑名单。

    所以这些在泛翰集团工地工作的建筑工人,消费能力自然非常不错。建筑工又是体力活,即使吃过饭的工人,也不会介意下工之后再补充点能量。

    一辆大切诺基夹杂在大卡车中间,突然在小吃街上停了下来。周硕和东方恪从车上跳下来,买了一份热乎的锅烙。

    绣城这锅烙和东北其他地方的又自不同,多数东北地区做这锅烙类似于煎猪肉馅饺子,只不过这饺子是发面做的。但绣城锅烙却喜欢用猪肉韭菜馅,皮薄如纸、形状类似于枕头。煎好之后,务求面皮酥脆、底部结合咬下去要起层……

    当然,市井小吃,说有讲究就有讲究。说没讲究,大家反正吃着高兴就好。

    周硕和东方恪就着街边扬起的尘土吃的倒也开心,繁忙的工地上来往的汽车灯光宛如天上的银河,又像是在扭动身躯的长龙。在这样的景色下,就着建筑工人们喜欢吃的美食,也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从周硕和东方恪熟练的蹲在马路牙子上的技巧来看,谁又敢相信这是身价几十亿美金的大老板呢?

    “目前泛翰集团各工地的总体进度如何了?”周硕嘴里塞着锅烙,含糊的问道。

    “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四十七,预计明年过年前就可以全部完工了。”东方恪毫不思索,张嘴就报出来一个数字。

    “站前的网络大厦呢?”周硕接着问。

    东方恪不满的摇头道“百分之三十,关键是铁路上破事儿太多,实在耽误进度。”

    周硕笑了笑。不以为意的继续问道“省内互联网开展的情况如何了?哦,对了。当初省委宣传部不是委托新科计算机开发一套电子办公系统,交付了没有?”

    东方恪点头道“交付了,不过宣传部那边五十万的尾款却迟迟没有结清。整套系统光是服务器、客户机和调制解调器。成本就要一百五十万。”

    “无所谓了,如果能和宣传部搞好关系,这笔钱花的就算是值了。”周硕毫不在意的笑道“行了,走吧。关键还要看调制解调器的试生产情况,这才是咱们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

    周硕等东方恪慢条斯理的吃完锅烙,俩人这才跳上车,向着工厂的方向一骑绝尘而去。

    在泛翰晶圆厂的下风方向不远处,一片比它还要大的地面上,一座工厂的建设已经进入了尾声。

    别看周硕之前向东方恪问的问题都七零八凑的有些挨不上边,但根子上却都和这座工厂有关系。泛翰电子厂。由厂长赵子甘领着原来绣城元器件厂的一众工程师,又吸纳了一部分原华光厂的职工,以此为基础组建了起来。

    江大桥通过周硕五叔转达的吸纳一部分下岗职工的要求,也是由这个工厂完成。整个工厂将近两千人,此时也正在夜以继日的完成生产的准备工作。

    赵子甘虽然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人。但多年的厂长工作经验,让他作为一个生产组织者还是没有问题的。一千多人的工作队伍,在他的安排下上工、下工井井有条。厂区虽然正在不断的安装和调整设备,却没有一丝杂乱。厂区绿化和卫生环境也是常抓不懈,别看这些似乎和生产没有关系,却是维持工人纪律和士气的重要手段。

    “老赵,这么晚了还给你添麻烦。实在是对不起啦!不过调制解调器和交换机是集团下一步战略的重要方向,听说工艺定型,我这心里可是猫抓一样。”

    周硕从车上跳下来,哈哈大笑着向工厂门口等候的赵子甘跑了过去。说起来赵子甘虽然四十多岁正当壮年,但年纪毕竟在那里摆着,该有的尊重还是要给的。

    “周校长。咱们先休息一下?路上车多,不好开吧?”赵子甘呵呵笑着,迎上了周硕伸来的手。

    “还是先去车间看看!”周硕显得有些急切,他搓着手,向恍若白昼的厂区眺望过去。

    “怎么样。现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工人们情绪还稳定么?”周硕一马当先,就向厂区里走去。

    “那有啥不稳定的咧?”赵子甘不明所以的说道“和市里那些开工不足、甚至待工下岗的工厂比起来,咱电子厂能三班倒生产,多少人都羡慕不来呢。”

    赵子甘说的也是大实话,在这个普遍开工不足的世面下,这些八十年代走过来的工人哪里像二十年后有挑剔的权力。忙和挨饿比起来,显然繁忙本身就是幸福的。

    路上穿梭往来的工人们都是一副专心致志的模样,只有在赵子甘经过的时候,认识他的工人才会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