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7 >

第11章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7-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仗世民破敌,便勉励世民一番了事。 

     建成、元吉见宫中无法除掉世民,还勾结地方势力对付李世民。一次, 


… Page 32…

高祖与世民、元吉出游,建成密告元吉通知死党庆州都督杨文乾起兵行事。 

元吉派尔朱焕、桥公山去庆州找杨文乾起兵进京。不料,尔朱焕害怕身泄招 

祸,中途返回向李渊自首。李渊大怒,一面亲召建成进见,将他拘禁,一面 

派司农卿宇文颖召见杨文乾,不料宇文颖是李建成心腹,他到庆州后,把详 

情告知了杨文乾,杨文乾见东窗事发,索性起兵造反。李渊忙召见世民说: 

 “杨文乾事奉建成,恐怕有很多人响应。你亲自率兵平叛,回来后我立你为 

太子。但建成是我的亲骨肉,我不忍心杀他。可改封他为蜀王。蜀地偏僻狭 

小,容易控制。他如果接受你的管治,就保全他的性命,如若反叛,你制服 

他也十分容易。” 

     还有一次,李世民随高祖到齐王府,李元吉命人暗中埋伏,想趁机杀死 

李世民,但李建成投鼠忌器,害怕李渊在旁,恐怕事情不成,反而获罪,才 

又作罢。 

     另一方面,李建成、李元吉还利用李渊的宠妃张婕妤、尹德妃在李渊面 

前诽谤李世民。她们因为与李世民有矛盾,就死心塌地的为太子效命,与李 

世民作对。 

     这一时期,“太子令”、“秦王令”、“齐王令”与高祖的诏书并行于 

世,下属机关不知该何去何从,便只好以到达的先后次序为准。 

     一次,李世民因淮安王李神通建立大功,就赐给他几十顷良田。谁知张 

婕妤的父亲也看上了这块良田,便由张婕妤说情,高祖把它赐给了张父,李 

神通认为秦王手令在先,因此拒绝退田,张婕妤就在高祖面前诽谤李世民。 

李渊大怒。几日后,他对裴寂说:“世民长期领军在外,被那些人调教坏了, 

再也不是我昔日的孩子了。”从此对李世民不如从前信任了。 

     还有一次,秦王府幕僚杜如晦骑马经过尹德妃父亲尹阿鼠家门时,突然 

被尹氏家奴扯下马痛打一顿。事后,恶人先告状,尹德妃在高祖面前哭诉: 

 “秦王手下人凶狠暴横,竟欺凌我的老父。”李渊不分青红皂白,对李世民 

大加训斥。无奈李世民如何辩解也无济于事。 

     世民每每进宫,见众多年轻美貌的嫔妃伴着李渊,想到早死的母亲,不 

禁泪流满面。李渊很不高兴,嫔妃们也趁机陷害世民,对李渊说:“四海升 

平,陛下及时行乐及养生之道,但秦王却时常独泣,分明是憎恶我等!万一 

陛下千秋之后,恐怕我们不为秦王所容。太子仁孝慈顺,如果陛下把我们托 

付给他,则定会保全。” 

     李渊听到很不痛快,逐渐疏远了世民,而日益亲近建成、元吉。 

     唐朝初年,突厥兴兵,朝廷一片慌乱。有人对高祖说:“突厥屡犯关中, 

无非是为了抢掠美女财帛,如果烧毁长安,迁都他处,突厥就不会来犯了。” 

     李渊听信谗言,准备烧掉富庶的长安,逃往秦岭,并且已派人去踏勘新 

都。他以为这样一来,突厥人抢不到财物,就不会再来了。这个愚蠢的方案 

得到了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的赞同。 

     李世民知道后,竭力劝阻。他说:“蛮夷自古就是中原的灾难。陛下英 

明贤德,拥有百万精兵强勇,所向披靡,怎么能因小小的突厥骚扰边境就决 

定迁都避敌,岂不让世人耻笑!请给我几年时间,我保证让突厥臣服。” 

     李渊听世民说得有理,才取消了迁都计划。决定派李世民领兵征剿,建 

成惧怕世民征讨成功,势力更大,功高震主,威胁其储位,急请二妃在高祖 

面前挑拨说:“突厥虽不断骚扰我边境,但只要送给他们一些财物,他们就 

退兵了,而秦王托词带兵御敌,实际上是想趁机独揽兵权,为篡夺皇位作准 


… Page 33…

备,请陛下明察。”高祖竟然听信谗言,废除派世民带兵征讨之议。 

     杨文乾造反后,李渊派李世民征讨。同时,高祖的宠妃一再在他面前为 

建成开脱。高祖经不起“枕边风”的吹拂,再次改变主意,仍命建成回京师 

留守,不再追究他的谋反之罪,把李建成的当诛之罪说成是兄弟不和,责令 

 “痛改前非”了事。待李世民平叛回来后,高祖再不提易储之事。 

     张、尹二妃还经常说服高祖改变有利于秦王的事情。李渊得到世民饮毒 

酒的事情后,亲自前往问候,对世民说:“当初提议起兵的是你,削平群雄 

的也是你。我本打算立你作世子,但你坚辞不受。建成是你大哥,又作太子 

多年,我不忍心废他。你们兄弟始终不和,一起挤在京城,难免会发生冲突。 

你到洛阳去住吧,陕西以东的地方归你统辖,可以悬挂天子旗帜,使用天子 

礼仪。”建成、元吉知后大惊。认为这一决策无疑纵虎归山。如果真是这样, 

那么高祖百年之后,恐怕无法驾驭。赶紧进宫请二妃进谗。高祖耳软,又一 

次食言,再不提让秦王守洛阳之事。 

     李世民屡次征讨突厥,每战必胜,威名远扬。秦王名望越高。建成等感 

到威胁越大。急欲除之。张、尹二妃加紧进谗,诬陷秦王对高祖怀恨在心, 

图谋不轨,不断挑拨秦王与高祖的关系。齐王元吉亲自出马,对高祖说:“秦 

王当初攻克洛阳时,盘桓不归,并散发财物树立个人威信,图谋造反”。意 

欲置秦王于死地。高祖虽没同意,但已对秦王产生疑忌。此时恰逢边关急报, 

李渊听从建成建议,命元吉带兵,借机剥夺秦王兵权。并欲将秦王部下精锐 

尉迟敬德、程咬金、秦叔宝、段宏志等干将及卫队一同带领出征,彻底解除 

秦王的武装。还准备在为齐王元吉饯行时,在昆明池暗埋伏兵,扑杀秦王。 

情况万分紧急。 

     李建成、元吉以为万无一失。岂知秦王也并未酣睡,他收买了众多耳目, 

甚至太子的心腹玄武门禁军首领也为他所用。对太子、齐王的所作所为明察 

秋毫。他密切注视事态的发展,表面上不动声色。秦府老臣心急如焚,力劝 

秦王先下手为强。 

     李世民深知到这时太子、齐王已与自己不共戴天。如果他们的阴谋得逞, 

非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保,而且历尽千辛万苦开创的大唐基业及自己宏大的 

政治抱负都要毁于一旦,唐朝天下恐无宁日。尽管骨肉相残,是他于心不忍 

的。但高祖长期为奸党妖妃所惑,日益昏愦,一再听信谗言,不辨忠奸,以 

致树奸诛良。若一味的依靠高祖裁决恐怕不但不能明善恶、正朝纲,而且还 

可能黑白颠倒,后果不堪设想!至此,秦王对高祖的幻想完全破灭。在这千 

钧一发的危急关头,秦王在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及敬德等忠良的激励 

和推动下,终于作出果断抉择,决心以天下社稷和千秋大业为重,不拘小节, 

诛奸除暴,正纲纪而安天下。 

     公元626年6月3日,李世民进宫朝见高祖,密奏太子、齐王淫乱后宫, 

坏纲辱父的丑行和蓄意谋害自己的歹心。他痛哭流涕,谓高祖道:“儿臣扪 

心自问,毫无对不起兄弟的地方,而他们却千方百计地欲置我于死地而后快。 

儿臣蒙枉,无别陛下,黄泉之下也耻于与这样的叛逆为伍!”高祖大惊,一 

面安慰秦王,一面通知太子、齐王明日早朝,弄个究竟。 

     此时不动,更待何时,与其坐而待毙,不如拼死一搏。秦王决定先发制 

人。玄武门是长安宫城的北门,是内廷警卫驻扎的重地,是出入皇宫的必经 

之路。秦王事先已买通守卫玄武门的禁军统领、原太子建成的心腹何常。公 

元626年6月4日晨,秦王事先率敬德等在这里埋下伏兵,待太子、齐王经 


… Page 34…

过此地时趁机下手。 

     后宫张婕妤已将探听到的重要情报密告建成。元吉也劝建成以防万一, 

早作准备,称病不朝,静观局势变化。但建成依仗内有嫔妃相助,外有禁军 

森严戒备,谅秦王不敢轻举妄动。因此,不听劝告,携齐王元吉径赴早朝, 

直奔玄武门。 

     二人行至临湖殿,正欲到太极殿早朝,忽然发现情况有异,立刻调马而 

逃,但为时已晚。秦王世民纵马赶上。齐王元吉情急之下连发三箭,均被秦 

王躲过。秦王搭弓放箭,正中建成咽喉,建成翻身落马,当即毙命。齐王拨 

马欲逃,被敬德赶上,手起刀落,人头落地,东宫护卫见主子被杀,也无心 

恋战,四散逃命。 

     这就是“玄武门之变”。 

     高祖李渊久等不见三子上朝,正在海池与嫔妃泛舟取乐,忽见敬德仗剑 

而入,大惊失色。忙问何事?敬德说:“太子与齐王作乱,秦王已发兵诛杀。 

恐惊圣上,特命我来护驾。” 

     高祖见事已至此,也无可奈何,只好一切听秦王处置。 

     三日后,高祖下诏,立秦王为太子,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太子决定。 

     公元626年8月9日,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就是唐太宗,年方29 

岁。太宗即位后,选贤任能、广开言路,励精图治,终开中国一代盛世—— 

贞观之治。使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顶峰。唐太宗也被后人誉为“中国历史 

上贤明的皇帝之一”。 


… Page 35…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唐朝初年,由于多年战乱,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土地大量荒芜,各 

地灾害频繁,经济凋敝,人民生活极为困苦。再加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突 

厥等不断犯境,唐朝统治者尚无暇顾及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因此太宗继位 

时,战争创伤仍到处可见。当时全国人口不到300万户,仅相当隋朝鼎盛时 

期的三分之一。黄河两岸到处荒草茫茫,千里不闻鸡犬之声。因此,唐太宗 

即位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民心,医治战争创伤就成了当务之急。 

     唐太宗亲眼看到,强大富足的隋朝,仅在短短的几年就大厦倾倒了,这 

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使唐朝基业牢靠久远, 

成了唐太宗时经常思考的问题。为了找到一条实现“天下大治”的途径,公 

元626年10月,唐太宗亲自主持了关于“自古理政得失”的辩论。面对百废 

待兴、千乱待治的局面,大乱之后能否“大治”?群臣纷纷发表意见。许多 

人表示疑议,认为大乱之后,恐怕老百姓不易教化,太宗本人也没有信心。 

只有魏征对此充满信心,他说:“长期安定,百姓安逸骄奢,不易教化。如 

果经过多年战乱,老百姓生活困苦,反而容易教化。这就像饥不择食,渴不 

择水一样。” 

     大臣封德彝反驳说,上古人心淳朴,自夏商以来,世风日下,不可教化, 

因此才有秦的严刑酷法,汉的重用霸道。他骂魏征是小小书生,不识时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