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_2 >

第10章

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_2-第10章

小说: 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_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容易感受风湿之气,难道这种草能治风湿病?他忙采了些带回山洞熬成药 

汁,自己尝了一些,顿觉全身上下格外舒畅。他就让病人服用,那人服第一 

剂药止了疼,服第二剂药消了肿,连服几剂后,身体完全康复。 

     孙思邈查遍书籍,也未发现有关这种草药的记载。由于这种草发现于老 

鹳的啄食,因此孙思邈就命名为“老鹳草”,并认真研究了它的药性。 



                              发现“阿是穴” 



     一天,一个邻居对孙思邈说:“青石村陈老大的病越来越重,看来活不 

了几天啦。”孙思邈说:“我现在就去给他治。” 

     青石村离孙思邈住的地方有40余华里的山路,邻居们劝孙思邈,这一大 

把年纪,还是别去了。但孙思邈坚定地说:“我年纪虽然大了些,但身体还 

硬朗着哩。”说完,带了药囊、银针,拄上拐杖,毅然上了路。 

     黄昏时分,孙思邈终于到了青石村,在一个破窑洞里找到了病人陈老大。 

     陈老大已经昏迷不醒,到了只有出气很少进气的地步。孙思邈马上对病 


… Page 35…

人进行抢救。折腾了大半夜,病人终于醒了过来。但身体稍微一动,就像刀 

割一样,疼痛难忍。孙思邈安慰病人说:“不要紧,一会儿我给你扎几针就 

可以止疼,再吃几服药,病就好了。”说着他开始给病人扎针。 

     针拔出来了,病人还是疼得浑身发抖。孙思邈又选了另外几个穴位扎了 

针,仍然无效。最后,能用的穴位都试过了,就是止不了痛。 

     怎么办呢?孙思邈一时想不出办法来。他想:难道除了书中写的这些穴 

位就没有别的了吗? 

     他考虑了一阵,问病人哪儿最疼。他按病人的指点,用手在病人身上边 

按边问:“是不是这儿?”病人摇摇头。换个部位按,病人还是摇头。孙思 

邈耐心地又按了好几处,病人一直在摇头。当他按到腿膝关节右上部一个部 

位时,病人突然说:“啊——是——是这儿。” 

     孙思邈从这个部位将针扎了进去。 

     病人痛苦的表情渐渐消失了。他试着动了动身体对孙思邈说:“先生, 

你这一针真神呀,针一进,我浑身一麻,就不那么疼啦。”他抬头瞧了瞧扎 

针的部位,惊奇地问:“这叫啥穴呀?” 

     孙思邈乐呵呵地说:“你刚才不是说‘啊——是’吗?叫‘阿是穴’好 

了。”从此,这种哪个部位疼,就在哪个部位进针的疗法,被孙思邈写进书 

里流传下来。这种穴位便被通称为“阿是穴”。 



                               “医方值千金” 



     孙思邈在行医、采药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医书、医方和药物标本,同 

时积累了大量的行医心得。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60岁的孙思邈回到华原老家。 

     他住在磬玉山上,回忆自己的行医生涯。他曾遇到各种各样的病,但大 

多数是不太大的病。自己现在年纪大了,外出诊治不大方便,如果能写一本 

治疗常见病的医书送给百姓,让他们看了这书就能自己给自己治一些小病岂 

不是很方便吗?因此,他决定撰写一本《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 

     贞观十四年,孙思邈着手撰写,把他一生行医的心得,全部写入此书。 

在写书过程中,也经常出诊,每有心得或新的启示,他也都载入此书,不断 

对书中内容进行修改完善。 

     唐高宗永徽三年 (公元652年)的一天,孙思邈终于完成了《备急千金 

要方》。他的一家大小都挤在书房里,高兴万分。邻居们也纷纷进屋祝贺。 

大家争先恐后地翻阅着。 

     一位识字的大叔浏览新著后说:“老百姓家里要是有了它,一旦有了病 

人请不到医生,也能够很快地查出医治的方法——真是 ‘备急’的好书呀? 

书里的医方能值千金。” 

     孙思邈的儿子孙行说:“我父亲花费了12年心血撰写的这部书,就是为 

老百姓编写的,而不是为那些皇亲世家,他想通过这部书,把医学知识普及 

到民间去。” 

      《千金要方》共30卷,分232门,内容非常丰富,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 

床实用百科全书。 

     孙思邈完成这部巨著后,并未满足,而是虚心向名医、行家请教,听取 

意见。他了解到书中尚有许多不足,深感不安。他打算再写一部书填补旧书 


… Page 36…

的不足,并起名为《千金翼方》。 

     在他编写这部新著过程中,疾病慢慢地缠上了他。最后他不得不躺在病 

床上,由他口述,孙子孙溥代笔,爷孙俩共同编写。 

     唐高宗永淳元年 (公元682年)七月,孙思邈、孙溥爷孙俩两天两夜未 

合眼,终于完成了《千金翼方》共30卷,实现了他要填补《千金要方》不足 

的愿望。 

     孙思邈为了完成这两部巨著,付出了后半生的全部精力。在完成《千金 

翼方》之后,他计划再编写一部眼科专著——《银海精微》,但由于他病情 

越来越重,不能去实现这个宏伟计划了。公元682年,孙思邈最终未能战胜 

疾病,带着遗憾,离开了他的亲人,离开了他的病人,终年101岁。他的高 

尚医德、风范,为后人树立了榜样,至今仍被怀念不忘。 



                                                                  (阎晓强) 


… Page 37…

                                  沈  括 

                       ——北宋时期卓越的科学家 

                            (公元1031~1095) 



     沈括生活在我国北宋时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杰出科学家。他的一生, 

一面从事政治活动,做了许多有益百姓的实际工作;一面进行科学研究,对 

天文、数学、历法、地理、生物、医药、文学、史学、音乐等诸多学科,都 

有卓越的贡献。 



                            有抱负的卑小县吏 



     沈括,字存中,杭州钱塘人。父亲叫沈周,长期在外做小官。沈周以前, 

除了沈括的曾祖父曾经做过大理寺丞外,沈氏家族几乎再没有人出来做官。 

沈括对人提起自己的家世时,都称是出自寒门。 

     沈括幼年受母亲的教育,又接受儒家正统派孟子思想的熏陶,对“仁政”、 

 “井田”一类学说深感兴趣,推崇至极。青少年时代,沈周到各处上任他都 

跟随,有机会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下层人民生活。这给沈括的思想意识带 

来一定影响。 

     沈周去世以后,沈括承袭父荫,做过多年低级官吏。他在沭阳任主簿时, 

虽是权位低微的县吏,生活也异常艰苦,却没有因此而泄气。沈括有自己的 

抱负,他孜孜不倦,认真苦干,不避寒暑风雨,努力完成任务。在那里,他 

大兴有益农业生产的水利事业,还经历过县民反抗官府的斗争。斗争爆发后, 

官府吓得手忙脚乱,急忙调开县令,叫沈括代替他收拾残局。沈括奉命之后, 

便小心谨慎地执行安抚政策,撤销了一些束缚人的无理禁约,博得县民好感, 

一场风波,才缓和下去。 

     兴修水利,整治沭水,是他早期从政的一项重要活动。沭水是沭阳境内 

的主河,常与沂水并称。沈括到这儿做官时,沭水已是年久失修,附近地区, 

经常遭受水灾威胁。他虽官职卑小,却以具有远见的政治眼光,着手进行局 

部的改革,整治沭水。据史料记载,全部治沭工程,包括新筑大堤两道,疏 

导河身及“百渠九堰”。经数万民夫的修筑,沭水的整治顺利完工,并获得 

了良好的效果,新整农田7000顷,沭阳面貌也焕然一新。沈括初入仕途,锋 

芒小试,便这般崭露头角,可算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了。 

     继整治沭水之后,沈括又在宁国任职期间,参加了修治圩田的工程。继 

而又提倡和推广这种良好的水田,显示出他对水利科学理论有深刻造诣。 



                               务实的改革家 



     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沈括举进士及第,便出任扬州司理参 

军。后又入京编校昭文馆书籍,从此他开始研究天文。他结合农业生产实践 

中积累的经验,加上自己的缜密观测,很快就在天文研究中获得深湛的成就, 

被宋神宗指派兼任提举司天监,正式做了管理天文的职官。 

     他上任后即实行改革,推荐有真才实学的平民卫朴主持修订历法工作。 

他自己则集中精力,制造一套新的观象仪器。经沈括改进制作的新浑仪,无 


… Page 38…

论在尺度、黄赤道、天常环、月道、规环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 

还制造了新的浮漏、测日影的铜表等,并将其设计原理,写成著名的《浑仪》、 

 《浮漏》、《景表》三篇科学论文。虽然它是用来说明仪器的,但里面综合 

了沈括的天文学说,成为我国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 

     由于沈括思想倾向于革新派,很自然地参与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运动, 

并参加了王安石农田水利法的重点项目——疏浚和测量汴渠。沈括的测量工 

作,为日后汴洛运河的修成起了重要的作用,这将既畅通漕运,又肥沃两岸 

的田地。 

     1073年沈括又由王安石保举,到江浙处理水利工程的善后工作。他在那 

里招募饥民来兴修常州、润州的水利,疏浚苏州、秀州的湖泊与泾浜。他还 

在苏州筑岸围田,在沿海筑堤围田,对江浙农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沈括在这一时期,还站在维护改革的立场,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 

等方面积极从事务实工作,做出了许多实绩,但也得罪了保守派和打着革新 

旗号的政治投机者。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和一次军事指挥的失利,沈括也 

受到不公正的处分,从而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此后,沈括曾到随州(今湖 

北随县)的法云禅寺度过3个寒暑,后移居秀州 (今浙江嘉兴)。晚年在润 

州购置田园,取名梦溪园,过着读书写作、颐养天年的隐居生活。 

     梦溪园里面屹立着一座小山,满山覆盖着花草,灿烂得好像锦绣一般。 

沈括的居室在繁花丛中。室的西端,花竹环绕着的是他日常休憩所在的壳轩。 

轩下有花堆阁,花堆尽处有茅舍,茅舍后有苍峡亭,临亭下望,就是那潺潺 

的梦溪。 

     在梦溪园居住的日子里,沈括将平日的见闻谈论,编写成文字,汇集成 

一本综合性著作。这就是被后人称做“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的巨著——《梦 

溪笔谈》。 



                               科学上的通才 



     沈括不仅多才多艺,而且在几十年的社会实践中,接触了许多有学识的 

人、能工巧匠和广大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