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赤脚医生万泉和 >

第1章

赤脚医生万泉和-第1章

小说: 赤脚医生万泉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范小青
本书来自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赤脚医生万泉和》目录

  第一章谢万医生大恩人1
  第二章万里长征万里梅23
  第三章我爹死去又活来42
  第四章刘玉来了又走了61
  第五章万泉河水清又清77
  第六章一片树叶飘走了104
  第七章万小三子究竟是谁123
  第八章命中还有一个女万小三子136
  第九章我的医生生涯的终结154
  第十章你猜我爹喜欢谁174
  第十一章小哑巴不是我的儿193
  第十二章我自己也成了二婚头221
  第十三章万万斤和万万金235
  第十四章有人在背后阴损我256
  第十五章祖传秘方在哪里271
  第十六章谁的阵地是谁的289
  第十七章向阳花心里的隐秘之花319
  第十八章裘二海怎么成了我爹346

  范小青:《赤脚医生》里有我自己(1)

  江苏女作家范小青创作的小说《赤脚医生万泉和》,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这本以“上山下乡”年代为背景,通过刻画畸型人物的命运,折射到乡村医疗改革等现实问题的小说,出版后得到了各个年龄层读者的好评。作为全国著名作家,范小青的这部新作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她对文坛的种种现象有何看法?日前,范小青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
  “我的创作不入流”
  已经在文坛耕耘了28年的范小青,有着苏州女子特有的温婉气质。不久前她的作品《女同志》,刚刚获得《小说月报》第12届百花奖的05…06年度原创长篇小说奖。这是今年上半年她获得的第三个奖项。此前她的作品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小说排行榜,还获得《小说选刊》短篇小说奖,入选了人民文学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6年度小说选”。新书《赤脚医生万泉和》也获得广泛好评。范小青进入了又一个创作繁荣期。
  说到自己的作品,范小青却开玩笑地表示“不入流”。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处女作写出来别人就评说是“意识流”,其实她只不过借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而已。范小青成名后,不少评论家试图为她的作品划归流派,却发现很难简单归到某一类中。“有一阵子文坛流行新写实主义,有人就把我归为这一类别。但我自己知道并非如此。”
  因为长期在苏州生活的原因,范小青的文字如同她的性格,温和而又细腻。通篇读下来,第一印象甚至会有些平淡。范小青表示,她的小说表面上看来很“温”,其实这平静的水下却暗藏潜流,需要多读才能体会到深处的激烈矛盾。正因为如此,许多评论家都不太“敢”为她的小说写评论。也因为这种独树一帜的风格,使得范小青很难被简单划入某种流派之中。
  事实上,多年来范小青的创作始终在不断变化。从早前多写城市生活,到后来写职场人生,再到现在的《赤脚医生万泉和》,范小青的写作领域不断开拓着。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一个很敏感的人,总是在灵感激发下写作,《赤脚医生万泉和》的创作就是如此。和一般作家不同,自己早年创作中很少加入个人生活体验。反而是近年来,开始把自己的影子写进小说。《赤脚医生万泉和》中的一位女性马丽,身上就有范小青的影子,写的是自己1977年参加高考前的一段生活。书封面上的一幅四合院,画得也和她当年插队时住的地方一样。
  张艺谋曾想与她谋划电影
  在文坛,范小青似乎从不知疲倦,精力始终充沛。不但创作了大量优秀小说,还写过《费家有女》等多部优秀电视剧剧本。很爱看电影的范小青透露,10年前,张艺谋曾经找到她,希望把她的小说搬上大银幕。
  她告诉记者,1997年,张艺谋刚拍完《有话好好说》,正在寻找下一部戏的剧本。当时,范小青的一部小说《接待》引起了张艺谋的注意,其中描写的无序状态激发了张艺谋的灵感。两人相约在北京见面。范小青感觉《接待》的故事不长,就又带了自己的另一部小说《失踪》,两本小说在情绪上有共同之处。而张艺谋又看了《小说月报》上范小青的小说《错误路线》,产生了把三本小说写进一个剧本的想法。他希望范小青在10天之内拿出剧本。范小青感觉时间太过仓促,而且三部小说也确实很难放进一个故事里。匆匆赶出的剧本最终不够理想。两人合作电影最终没有成为现实。回顾这段经历,范小青表示,自己还是喜欢写小说的自由感觉,做电影要受到许多人想法的牵制,“太难了”。
  年轻作家需要包装
  比起80年代的作家,如今的年轻作家们面临的压力要大得多。范小青说,他们那个年代的作家,一旦成名,会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知名度很高。而现在的许多年轻作家,即使在作家圈子里已经很有名气,也写出了很有水准的作品,但因为社会影响力不够,还是很难被大众所了解。相反,少数并不具备深厚底蕴的作家,却善于炒作,通过“出位”吸引眼球,得到了很高的大众知名度。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
  由此,范小青也鼓励年轻作家学会适当“包装”自己。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年轻作家需要通过做一些让人接受的宣传,来引导大众了解自己。这样也不至于让好作品被埋没。不过,作家最重要的还是踏踏实实地写作,“感悟生活和练笔”始终是写出好作品的前提条件。
  (来源:扬子晚报)

  关于“赤脚医生”的对话(1)

  范小青 汪政
  一、 这三步走一走就是几十年……
  汪:在去年底江苏作协举行的高层论坛上我曾对你说过,想和你谈谈你近年的创作,这个想法在看了《女同志》之后就有了,接着又读到你不少中短篇,想法就更多了,现在,你的长篇新作又发表了,那就一起说吧。搞创作的人与搞研究的人虽然都谈文学,但角度、重点、方法与话语方式都有相当大的区别,平时各说各的也就罢了,碰到一起就难免不投机。我们今天恰巧碰到一起了,大家都让着点。
  范:记得十多年前你和晓华写过我的评论,后来的十多年里,我又读过你的一些评论文章,虽然是写别的作家的,但是读过之后我就想,要是汪政再写我的评论,或者和我对个话什么的,肯定是我比较焐心(方言,意思是心里觉得很熨帖)的事情,所以话不投机应该不会出现在我们的谈话中。当然,如果真不投机了,那也更好,或许会对我的温吞水的脾气和温吞水的创作来一次重量级的冰凉的冲击,醍醐灌顶。你看我多会自我调节——投机也好,不投机也好,只要对得上话,怎么着都好。
  汪:你是一个只顾埋头写作的人,好像很少谈自己,其实。知人论世,让读者了解作家还是有助于理解其创作的。你不妨简单说说你走过的路。
  范:简单说说简单的路。现在还记得的小时候的与后来有关的事情很少了,上一年级时重重摔了一跌,跌掉了许多童年记忆。小学时无声无息,四年级以前一直是个闷嘴葫芦,几乎所有有关的人员中,只有外婆重视我,特别的疼爱,外婆在临终前还在向我大舅舅要一点钱,说要给她的“心头肉”,心头肉就是我,那时我读大学了,念的师范,有伙食费,但是没有零化钱。和女同学方惠珍合吃五分钱的一份青菜,结果省下的粮票和菜金都偷偷塞给了地下恋人,为表示温柔体贴,你看亏不亏。我在一些回忆文章中多次写过,外婆虽然早就走了,但她的疼爱,陪伴我一辈子。文革来了,我有了放开自己的机会。喜欢带着比我小一点的男孩女孩出去乱玩(开个玩笑,我的短篇小说《我们的战斗生活象诗篇》中的三姐妹或许就是我一个人分解出来的)。可能大家觉得我性格比较内敛文静,其实也许是假象,或者是表面现象,或者是一个人的两面性,我小时候和长大起来后都有许多大胆的作为,说出来也不比男孩子差,但在这里说似乎扯得太远了,还是回过来继续说路。后来就跟着大人全家下放了,在江浙交界的地方,叫桃源公社,开始还听大人说,怎么弄到王光美的那个桃园去了,后来才知道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们人在江苏的桃源公社,但上街却上到浙江的乌镇,因为乌镇离我们更近。在农村我们还不够劳动的年龄,却喜欢劳动,就一边在农村学校念书一边劳动。再后来到县中上高中,父母也相继调到县委,1974年县高中毕业后,我又一个人远行——不是远行,很近,就在县城附近的一个公社,吴江县湖滨公社插队,这里也和桃源公社一样是半农半桑地区。但这次是一个人下乡了,不是远行也是独行。在农村卖力地劳动,还入了党,一边记日记说要扎根据农村,一边也在想着什么时候能够上调。再后来就考大学,没头没脑的,考大学的前天晚上还去看电影,看的是《征途》,内容早就忘记了。回来被哥哥骂了一顿。父母倒没骂。成为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77级的学生,大二开始写作,大三发表作品,1980年《上海文学》第九期,短篇小说《夜归》,是我写作生活的正式开始,谢谢《上海文学》,谢谢已经退休的我的责任编辑张斤夫老师。我虽然开始写作,我们的文艺理论老师却认为我在文艺理论方面有才华,毕业时把我留在中文系教文艺理论,很惭愧我辜负了老师的期望和培养,三年以后我离开了苏州大学,到江苏省作协当了专业作家——这就是我的简单的路。
  汪:这种回顾很有意义。文学界常有“代”的说法,许多人不以为然,以为这是研究者为了省事的说法,其实并不全如此。从人文学科的角度说,这种“代”与血缘或生物上的“代”并不是一回事,它主要看知识谱系与价值观,如果这方面的变化小,血缘上的几代可能就是一代,如果变化大,变化剧烈,几年可能就是一代。你说你们与所谓的80、90一样吗?他们知道赤脚医生?或者说,他们谈起赤脚医生时有你们一样的经验,一样的情感记忆?我问我女儿什么是赤脚医生,她还下了个看上去很严密的定义,说就是没有行医资质而在乡村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人,后来她也绕不清,干脆说就是非法行医吧。不过,代与代之间可以求同,但更应该丰异,特别是对文学而言,不同是好事,它有助于文学的多样化。
  范:“代”既是年龄上的“代”,又不完全是年龄上的“代”,我也就赤脚医生的话题和我的孩子谈过,我问他知不知道什么是赤脚医生,他是80年代出生的,他开始说不知道,后来想了想,说,大概就是农村的江湖郎中吧。我问他凭什么这么说,他又想了半天,才说,赤脚肯定是比较贫穷吧,农村的江湖郎中条件不是太好吧。再问下去,他就懒得再动脑筋想了。他完全不知道他的妈妈对“赤脚医生”有那么深那么重的情感记忆,就算知道,他也不会觉得这是件什么事儿。假如时光倒流,他从小我就对他灌输我的情感记忆,那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呢,他会不会对“赤脚医生”有一些情感因素呢?可惜这是一个无法回答也无法操作的事情。好在他的情感记忆并不是空白,他们这一代人自有他们自己的情感记忆,正如你说,这是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