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马英九传 >

第32章

马英九传-第32章

小说: 马英九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岸提到了对等的地位。所有这一切,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针对邓小平的“一国两制”,蒋经国的应对是“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直到 1986 年,蒋经国将几个大是大非的议题交给“12人革新小组”研究,这次提交的问题中,并没有改善两岸关系的问题。但在民间,这一问题越来越显得重要,两岸阻隔已经 37 年,当年随着国民党政府退到台湾的那些老兵,目前都是 60 岁上下的人了。他们之中,相当一部分因为逃到台湾时身无分文,满身伤残,到了台湾之后,因为物价飞涨,从政府拿到的一点抚恤,维持生活都成困难,又因为当地人对外省籍的国民党政府的仇恨和不信任,当地姑娘不愿嫁给他们,而外省籍的年轻姑娘,大多又都是有钱有势的主,这些老兵根本无法找到适合的女人结婚,所以,很多人一辈子独身。步入暮年,孤苦伶仃,思乡心切,可想而知。因此,这些老兵返乡探亲甚至是回乡居住安度晚年的诉求,异常强烈。
  就周边形势来看,中国和英国就香港回归的谈判已经结束,和葡萄牙就澳门回归的谈判同样取得成功,“一国两制”制度,即将在世界上首次实施。台湾方面虽然对这些消息竭力封锁,但是,一些热情支持祖国统一的爱国人士如陈香梅、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王赣俊、李远哲等国际名流,奔走于两岸之间,充当了民间交流的信使。而另一些人,其中很多与台湾关系密切的人士,绕道其它国家,秘密进入中国大陆。他们带往台湾的消息,对于台湾社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此时发生了一起意外事件,打破了台海两岸 37 年不相往来的历史。
  1986年 5月 3日,台湾“中华航空公司”飞机驾驶员王锡爵驾驶波音 747货机,由曼谷飞往香港的途中,直接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据王锡爵说,他因为思乡心切,想与 40 年不见的父亲团聚。他干出这件事,当然知道如果回台湾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理,所以,自愿留下来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可是,和他同机的副驾驶董光兴、机械师邱明志却持不同的看法,他们希望返回台湾。
  为了让这架货机以及另外两名机组人员返台,中国民航立即向华航发去电报,邀请他们尽快派人来京商洽。
  这是一起大事件,华航自然不敢作主,直接报给了蒋经国。蒋经国下令成立由“总统府秘书长”沉昌焕、“国防部长”汪道渊、“行政院秘书长”王章清组成专案小组处理此事,他们坚持的仍然是“三不原则”,并且定出“不隐瞒,不渲染”的宣传要点。中国民航得不到答复,于 5月 11 日再次致电,明确表示这只是一次商业会谈,不涉及政治,如果华航觉得北京不方便,可以另择地点。
  这原本是一起普通事件,但台湾方面高度重视,竟然交给了“12人革新小组”处理。他们讨论后觉得可以在香港进行谈判,蒋经国听取报告后,批准了这一建议,决定由华航香港分公司代表总公司在香港谈判。5 月 20 日的谈判进行得非常顺利,双方都是中国人,历史性的第一次接触,令所有与会人员心情都非常好,最终会谈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香港媒体称此为历史性重大突破。
  这虽然是一起商业性的谈判,但打破了蒋经国的“三不政策”,且让台湾民众看到了大陆的诚意。因此,在接下来有关取消戒严的一些社会活动中,台湾的民主人士又加进了一项重要内容:“开放探亲,取消三不”。两岸交流的呼声,在台湾岛内正式公开化。
  1986年,蒋经国关于台湾将解除戒严以及开放组党的消息公开后,人们已经意识到,开放报禁,可能比开放党禁来得更早,台湾的媒体,因此开始适当放开,有关两岸交流的呼声,开始变相出现在媒体上。
  1987年 4月 5日,一家台湾民办大报首先试探这一禁区,刊发文章称,台湾北部几县的渔民 80 %到过大陆与大陆进行贸易活动,当局有关单位明知此类“通共”行动,但并未“严格禁止。”
  8 月 11 日,一家大报竟然违反禁令,刊登了邓小平的生活照片。9 月下旬,一家报纸刊登了在新加坡访问的大陆著名影星和台湾著名影星林青霞越洋长途电话的对话录。还有报纸介绍陈香梅等人来往于大陆以及台湾的情况,更有报纸发出评论,质问当局对此默认,“三不”何在?
  9 月 15 日,台湾一家大报的两名记者违反禁令,绕道日本进入大陆采访。10月下旬国民党中党部的报纸所属的一位记者,到达北京采访中共十三大。11月2 、3 日,该报又刊发了中共政治局 5位常委及时任总书记的照片。
  在报界进行这一类宣传的同时,台湾岛内,老兵以及某些“立委”,正在为此而努力。1987年春节期间,有商人看到老兵思乡是一次商机,便印了一些广告衫,上面印一些思乡的字句,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妈妈,我想回家”、“浓浓的乡情”等,这些文化衫一推出就广受老兵们欢迎,随后,老兵们穿着这类文化衫走在台湾街头,有些老兵甚至约在一起,招摇过市,形成一种无声的抗议。到了后来,甚至发展到组织起来集体请愿。
  老兵的这些诉求,很快在“立法院”得到了反应。“立委们”需要民众的选票,所以,特别注意民众的呼声,国民党籍“立委”赵少康、洪昭男在“立法院”提出质询,建议政府开放老兵赴大陆探亲。马英九列席了这次会议,因此知道这个情况。
  接下来,蒋经国接见外宾,马英九担任翻译。这项工作结束之后,蒋经国像从前一样,问道:“英九,有什么事吗?”马英九觉得这是一次机会,便将赵少康、洪昭男提案以及此前已经有不少老兵穿文化衫请愿的事,对蒋经国说了。蒋经国当时问马英九:“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马英九本人没有故乡情节,毕竟他觉得自己的故乡就在台湾,即使对出生地香港也没有丝毫印象,他所有的记忆,全都在台北。但是,他知道自己的父母故乡情结很重,就是自己的姐姐们,也都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尤其是马鹤凌,他的妹妹马元英就在大陆,这么多年过去了,年龄大了以后,常常会想起。
  早在 1983 年,马元英的儿子刘肇礼,就曾接到过一封来自美国的寻亲信,这封信是在台湾的舅舅马鹤凌委托在美国的大女儿马以南从美国寄来的。从此以后,甥舅之间鱼雁往返,从未间断,达二十余载。这说明,身为国民党高级干部的马鹤凌,早在之前便已经“通共”。“通共”当然是按照当时台湾国民党的法律而言,马鹤凌老人之举,完全是思乡所致,他牵挂着家乡的祖坟,更牵挂着家乡的亲人。接到外甥回信后,马老先生异常激动,当即提笔写了一首诗赠予与自己血脉相连的妹妹马元英:“割别家乡四十年,乍看绿影七情煎。独儿卓立谁呵护,节妇余生谁爱怜。庐墨已为衰草蚀,江乡抒共生槐眠。临安未许款归去,老泪纵横感万千。”
  这所有一切,马英九自然是知道的,父亲的这份乡情亲情,他是感同身受。只不过最高决策层对此始终未曾松口,他也不便说什么。此次在“立法院”听到“立委”就此提案后立即向蒋经国“汇报”,恐怕也是缘于这份浓浓的乡情。
  当时,马英九对蒋经国说,他听说这些事后,觉得心里很不舒服。这些老兵在台湾生活了那么多年,听说他们中许多人一辈子没有结婚,身边又没什么积蓄,非常可怜,所以心里很难受。他觉得台湾能有今天这样好的生活,也有那些老人一份功劳。他马英九今天在享受那些人给自己提供的富裕,却对他们晚年的状况无能为力,他感到自己对他们有愧。
  他这话说过之后,蒋经国好一会儿没说话。片刻之后,蒋经国要他去和“总统府副秘书长”张祖诒商量一下,看能不能搞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出来。马英九想不到这么容易就得到了蒋经国许可,自然是兴高采烈。告辞之后,马英九立即和“总统府副秘书长”张祖诒取得联系,两人很快便见面了。马英九将此行的目的对他说出,才知道,蒋经国刚刚和他提起过此事。蒋经国的意思是基于人道精神,政府似可考虑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但此事需要慎重考量,提出详细方案后报批。当时,马英九和张祖诒商量了一个总体原则,然后向蒋经国汇报。蒋经国同意了这个原则,再指定马英九制订一个详细方案。
  接到这项任务后,马英九立即组织了几个人开始研究这一方案。因为这是一次极其重要的事件,对外一定要保密,为了做到不轻易泄露,马英九便想给这个方案取一个隐讳的名字。他想到了《左传》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历史典故:郑庄公为颖考叔的至孝感动,采纳其巧思与失和的母亲姜氏在隧道中重逢团聚,因此取代号为“颖考专案”。
  经过几个月的积极工作,1987年 6月 4日,这个专案由马英九亲自送给了“副总统”李登辉。再由李登辉拿到“12人革新小组”讨论。据马英九说,他所起草的那个方案,在“12人革新小组”专题讨论了 5次之多,最后才定稿送蒋经国最后审定。
  此前提到的台湾媒体一些相关大陆的报道也在此前后,大陆方面的一些报道称,这是因为台湾媒体推动了两岸交流的实现,这或许是因为不了解情况的某种误解,其实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国民党已经有意做这件事,所以先在媒体上适当放一放风,试探一下有关方面的反应。
  1987年 9月 16 日,合众国际社的一则电讯颇富意味。据这则电讯称,一位国民党中常会委员说,决策的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 16 日一致通过,取消实行了 38 年的台湾人访问中国的禁令。这位要求不透露姓名的委员对记者说,这项决议已提交“内政部”,建议采纳这个新政策,并早日公布。他还说在会上没有一名委员反对,而且没有人提出政治上反攻一类的事。
  此消息发布后,引起各方的关注,因为报道未透露姓名,因此各方猜测颇多。最典型的一种说法,指这不是一起泄密事件,而是国民党有意而为之。
  10月 15 日,“行政院内政部长”吴伯雄在记者招待会上正式宣布民众可以探视“三等亲”为由前往大陆。11月 2日,第一批返大陆探亲的人士正式成行。
  据马英九公布说,台湾方面统计,1988年台湾总计有近 44 万人次前往大陆,到了 1992 年,已经突破 100万人次,到了 21 世纪,平均每年超过 300万人次。在贸易方面,台湾对大陆贸易于 1992 年开始出超,此后年年超过对美国的出超。台湾的经济增长率中,对大陆贸易出超部分,便占了 22 %,他非常肯定地说,如果没有这笔贸易,那么,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台湾经济,将出现严重的外贸赤字。
  可以说,这些年的台湾经济,正是由对大陆贸易在支撑着。而这一具有历史意义事件中,马英九所做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蒋经国的最后岁月1987年 12 月 25 日,是国民党“行宪”40周年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都要同时举行“行宪”纪念大会、“宪研会”和“国大代表”年会联合开会典礼。
  “总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