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如梦蝶恋花 >

第14章

如梦蝶恋花-第14章

小说: 如梦蝶恋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字可比那个神神怪怪老气横秋的龟龄强多了。可是不久,不知道因为什么事,他被贬到南浦就是今天的四川万县当了个地方官。此后肃宗可能是又想起了少年时的友谊,又想升他到其他地方做官,可他再不愿赴任,辞官回家,就此不再从政,泛舟垂钓,在太湖渚楚一带漫游,自称烟波钓徒。 
  颜真卿的记录在一些关节处都没有交代清楚。在这样粗线条的描述之下,我们看不到他的“心路历程”,关键点是他为什么年纪轻轻突生归隐之心。按说文人扮隐士,大多是仕途失意别寻出路,要么干脆就是为寻一条更快捷的入仕之路。可这两点在张志和身上都不成立。惟一的解释就是受他父亲的影响,向往道家理想,就像他自称玄真子一样,一生以研究《周易》为乐。 张志和最擅长山水画,据颜真卿说,他“性好画山水,皆因酒酣乘兴,击鼓吹笛,或闭目,或背面,舞笔飞墨,应节而成。” 
  关于这首《渔歌子》最精彩的故事就和他的画连在一起。也是在一个和暖的暮春,颜真卿、张志和和另外三个好朋友聚在一起听歌赏乐,饮酒赋诗,有人提议用《渔歌子》为调,大家各自填五首词,然后由张志和根据词意现场作画。这是一场比兰亭曲水流觞更高水平的艺术活动,其中汇集了音乐、舞蹈、诗词、绘画等多种形式,可以说这是为张志和专设的一场盛宴。张志和首先吟诵了他的五首《渔歌子》,“西塞山前”就是其中的第一首。随后他开始随着乐声作画。只见他的脚随着音乐的节拍晃动着,手起笔落,乐声急促时如乱石急点,音乐舒缓时笔端如浮云漫卷。兴高处,再来上一壶酒,乐纵酒酣、笔走龙蛇,当真是人与音乐、与画、与诗词合而为一。不一会儿,画成,所有人叹为观止。这份豪放的姿态好像只有李白可以一比,但李白何曾有他如此全才。 
  可惜张志和的画没有流传下来,这样的场景如果真的存在过,也是绝唱。遥想当年盛况,让人觉得做他身边的一名小童也是幸事。他不是曾将肃宗赏赐给他的一奴一婢配为夫妻,还为他们取名“渔童”和“憔青”吗?这份情致,古今几人能及?真有胜于魏晋时人的风范。 
  张志和心性淡泊,十多年里,就驾着一条小船四处漂游。颜真卿曾为他造过一条新船,他也不拒绝,只说好了,从此后我可以连家都安在船上了。关于张志和的死更奇特,据说他在众人欢聚的席间,乘一叶苇席从江上飘然而逝,所谓“忽焉去我、烟波终身”,以他如此高蹈风致当不致自沉江中,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没有人知道了,我倒愿意相信他是真的飞升了呢。 
  仅以这首《渔歌子》,张志和就可以毫无愧色地名列词家之林。《渔歌子》是唐朝民歌,教坊曲中就有记录,是歌咏渔家劳动和生活的。根据那场聚会中大家可以提议用这一曲调填词,可知是人人皆知、非常流行的曲调。只是此前唐时文人并不中意这种来自民间的小曲,所以没有词作留下来。后来敦煌曲子词中也发现有《渔歌子》,但曲调并不一样,歌咏的内容也只是闺房情事,脱离了本意。到了唐末五代时,有和凝、欧阳炯、李珣等人也作同样形式的渔歌,被选入《花间集》,改题为“渔父”,正式被定为曲子词。到宋代,又被改名为“渔歌子”。李珣的《渔歌子》清雅恬淡,句式稍有不同: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张志和和他的朋友们相和的《渔歌子》不知道为什么只有他的被明确地流传了下来,其他人的都散落了。可见这一曲是专为他而生成的。 
  从来古诗中渔父的形象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劳作者,从《楚辞》中那个唱“沧浪之水”的渔父到严子陵的钓台,渔父一直是以智者和隐士的形象存在于文人的心里。有多少人对“卷却诗书上钓船,一壶清酒一竿风”的生活抱着无限的向往,这种向往从来没有因为时代的更迭而改变过。只是归隐的前提是自由,绝大多数人身体心灵两不自由,这条路只存在于人们依稀的向往和想像中罢了。 
  音乐从唐朝的宫廷走到了宋朝的民间,宋朝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不是在教坊演唱而是勾栏瓦舍、井水池边,处处有歌声。到了北宋,《渔歌子》的曲调已经不再流传,所以苏东坡虽爱这首小词可惜遗憾它不能唱了,所以才要改作《浣溪沙》。但渔家依然要歌唱,于是《渔家傲》出现代替了《渔歌子》。 
  《渔家傲》是宋代流行的歌曲,常常被作为又说又唱的鼓子词在街市上演唱,最早文人填词的曲调和句式出现在晏殊的词中: 
  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浅欢风日好。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 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莫惜醉来开口笑。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 
  同为渔歌,依稀还有张志和的遗风。不过晏殊的这曲《渔家傲》倒与他大部分词作风格迥异,浅显质朴有民歌味道,想来这首曲子在当时确是如民歌一样通俗。从《渔歌子》到《渔家傲》其实是文人们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宋时重文,出将入相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有实现的可能的。晏殊首唱的《渔家傲》虽然词中有无常之感,悠远飘逸,但相比志和的清雅淡远、无痕的静谧之美,还是两个境界。 
  欧阳修曾用这个曲调专门写过十二首咏每个月风物的词,跟渔歌已没有什么关系了。其中最后腊月词结句“此去青春都一饷。休怅望,瑶林即日堪寻访”,不知道他和柳永哪个偷了哪个的句子。 
  其实我最想说的是范仲淹的《渔家傲》,虽然那是一首完全入世的充满英雄主义气概的咏叹,但豪语中亦有悲音: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年少时候读到他这首词,顿生英雄美人之感,再联想他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就如同读到辛弃疾“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一样,恨不能立刻变身千年前的女子,可以伴在他的身旁。这样豪气冲天的将军,却挡不住无边的孤寂。边塞诗除了建功立业,剩下的就是生离死别,我们想看到儿女情长而不只是英雄气短。宋词多细腻幽深,就算是所谓的豪放派中的好词,一定也有深切敏感的情思在里面。就像我们现在拍古人的电影电视,必得找出他们平凡人的一面一样,其实在宋词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时代风貌,更可以看到人那颗幽微闪烁的心,体味那些从来不曾改变过的生之愁。就因为这个我才那么爱它们。 
  范仲淹一生忠耿,为国为家,对外抗西夏,对内搞改革。从小苦出身,做官后把官俸拿出大半救济乡里,自己家人平时饭食决不吃两样有肉的菜,子弟只有一套出门的衣服,大家轮换着穿。以文士而出任边塞将领,有勇有谋,被西夏人称为胸中有百万兵,可惜朝中小人掌权,皇帝对他虽然一心未变,却总未能尽展才华。 
  在写下这首《渔家傲》几年之后,他在一首垂钓诗表达了完全另一种心绪:“姑苏从古号繁华,却恋岩边与水涯。重入白云寻钓濑,更随明月宿诗家。”冲淡、旷远,出世归隐,淡淡愁绪入诗,却应了《渔歌子》的意境。《渔家傲》和《渔歌子》仿佛一个人生命的两面,一面是烈焰的红,一面是水墨的青。红是因为不舍不忍拼了命地抓住,青是恍然了悟之后的放手。生命中的绳索和羁绊,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放开的。做到极致都让人无比敬仰。 
  同范仲淹一样,宋室南渡时期著名的抗金名士张元幹,因不满秦桧当权,不到四十岁就退居不仕。在壮志难酬的郁闷中面对玄真子的画像,他用《渔家傲》表达对那个独钓春江,流连山水的渔人的由衷向往: 
  钓笠披云青嶂绕,绿蓑细雨春江渺。白鸟飞来风满棹。收纶了,渔童拍手樵青笑。 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忘昏晓。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 
  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其实张元幹何曾真正放开自己,这两句话说来还是有逞强之意,要得张志和真意,岂是那么容易。 
  倒是后来南宋有个不怎么出名的词人洪适有一首《渔家傲引》,让这曲渔歌又回到了它本来的样子: 
  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从它归丙穴,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洪适这笔下的渔人真是“为鱼”而忙的,他的醉眠与独钓有着深深的俗世的辛酸与喜悦。   
  望海潮与鹤冲天(1)   
  柳永倚红偎翠的生活开始在他第二次来到汴京的时候。之前他随着父亲在这座繁华的城市曾经生活过将近十年,那时的他还是个孩子,开封城舞榭歌台的盛世繁华未尝没有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只是他没有想到,后来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奢靡最欢腾的城市会因为他笼罩上一层更加柔靡冶艳的色彩。 
  他滞留在开封城中的二十多年,在整个皇城的娱乐圈和文化界吹起了一股摇荡人心的风,喜爱他的歌妓们说,“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现,愿识柳七面。”他是城中最受欢迎的男主角,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结果,他比那些只做不说,或做十分说三分的士大夫们放得下身段。这一放一低也不过天性使然,却无端地搅得京城欢场纷纷扬扬,让人又爱又恨。 
  为了参加礼部举行的每三年一次的省试,或有机会直接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无数的举子从四面八方拥进开封城。考试以文章取士,而文章的好坏全在主考官的好恶。日边消息空沉沉,拼命苦读可踩不准主考官的喜好,常常也是一场无用功。柳永的祖辈出身南唐官宦世家,父亡后家道中落。送父亲的棺木回乡之后,柳永也踏上了京城赶考之路,我想那个时候的他不会想到命运为他安排的是一条如此坎坷的路。考试不利,挥金如土,很快他就加入了流荡京师的举子队伍。 
  桀骜不驯和敏感柔弱是所有没落的世家子弟独自面对复杂人世的通常反映。柳永没有归隐山林,没有依附权门高官,他风流的个性和精通作曲填词的本事搭救了他,他自觉不自觉地转过身,投入到带着狂欢意味的生活中。我读宋词每每感叹彼时的繁盛与绮丽,而表面的欢腾下有的是与生俱来的心忧和终将失去的无奈。我无法知道这是文人们赋予时代的特色还是那个时代给人的慌乱无助之感,看柳七浅吟低唱里青春的流逝,看柳七轻怜蜜爱中平生的惆怅总有彻骨的悲凉。他也曾怀抱着独立潮头和一飞冲天的渴望,只是后来的生活以另一种方式成就了他。 
  从柳永离开家乡,到他入汴京赶考,中间有两三年的时间。这期间,他在杭州、苏州、镇江、 
  扬州等地有过一番漫游。《望海潮》就作于这个期间。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