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沙红海腥-从阿拉曼到罗马 >

第1章

沙红海腥-从阿拉曼到罗马-第1章

小说: 沙红海腥-从阿拉曼到罗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沙红海腥—从阿拉曼到罗马 作者:程广中   
  引子 
  1945 年4 月27 日,一支德国意大利混合车队正向意大利瑞士边境上的东戈市进发。在一辆带篷的德国军车上,躺着一位老者,身披一件德国军大衣,头戴一顶德国士兵的钢盔,鼻梁上架着一副深色的墨镜。这位乔装打扮成德军士兵的人正是意大利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两天前,墨索里尼带着金银细软、机密文件以及法西斯小朝廷的遗老遗少逃出米兰,企图前往瑞士避难。当车队来到穆索镇时,恰遇准备通过瑞士撤回德国的一个德军车队。墨索里尼似乎看到一线希望,于是两个车队合二为一。 
  一路上,墨索里尼沉默不语,简直像个死人,可内心里却象开了锅,思绪难平:为何当年八面威风,如今却如丧家之犬?自己一向是善观风色的,在最有把握的时机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挑起北非地中海战火,为何到头来落得个一败涂地? 
  墨索里尼的确是在自以为最有把握的时机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1940年3 月,墨索里尼与希特勒会晤后,告诉意大利军方领导人:“我已决定坚决按自己选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战争”。军方领导人对他的参战决定心存疑虑,海军参谋长卡夫尼亚里上书坦言:“在地中海上不管战争性质怎样发展,归根结底意大利海军的损失将是惨重的。不难看到,到了和平谈判之时,意大利不仅绝无寸土可得,恐怕连舰队甚至还包括空军,到头来都保不住。” 
  面对军方的疑虑和反对、墨索里尼保证战争会在短期内结束,至多三个月。希特勒的战车横扫西欧,一冲破法国临时凑合的松姆河——埃纳河防线,墨索里尼认为趁火打劫的时机已到,便于1940 年6 月10 日对英法宣战。法国投降后,英伦三岛成了孤悬海上的一叶方舟,飘飘摇摇,希特勒的空军对英国施行了肆无忌惮的轰炸,素有“雄狮”之称的首相丘吉尔领导英国军民在苦苦撑持局面。墨索里尼认为这是夺取英国非洲殖民地、建立环地中海的意大利帝国的千载良机,9 月13 日,令格拉齐亚尼元帅率领大军进攻埃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烧到了多灾多难的北非。 
  北非是环地中海的一部分,埃及境内的苏伊士运河连接着地中海与红海和印度洋,埃及存则英国的地中海航道存;埃及不保,地中海航道便被掐断,英国所必需的补给便只能绕道好望角,这等于被扼住了咽喉。丘吉尔视保卫埃及与保卫英国本土同等重要,断然决定向埃及增兵。 
  12 月9 日,得到加强的英军共5 万人在英中东总司令韦维尔将军指挥下发起反攻。英军势如破竹,意军丢盔弃甲。至1941 年2 月7 日日英军几乎全歼意军8 个师、俘虏13 万人,并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墨索里尼本想趁机大捞一把,没想到偷鸡不成蚀把米,眼看着就要把意大利苦心经营多年的殖民地利比亚也要葬送掉。这气坏了黑索里尼,也急坏了希特勒。 
  黑索里尼不愿跟着希特勒的指挥棒转,推行所谓“平行战争”,即在轴心范围内各打各的。希特勒对此大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希特勒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大陆,视苏联为口号敌人。墨索里尼在北非扩大侵略,虽不符合德国的战略利益,却也或多或少能牵制英国的兵力。可黑索里尼马上连老本都要赔上了,希特勒怎能不急?1941 年2 月3 日希特勒向德国三军司令指出:虽然对德国来说,丢掉北非在军事上是可以接受的,但这会对意大利人产生强烈的精神震撼,意大利人担心英国以北非为基地轰炸意大利本土,便可能因此退出“轴心”,那将使德国的南翼失去屏障,从而大大损害德国的战略利益。希特勒遂派心腹爱将隆美尔,率德国远征军驰援北非。 
  隆美尔到北非便穷追猛打,迭挫英军,并对英军托卜鲁克要塞长围久困。丘吉尔忧心如焚,坚持增兵埃及。他在给参谋长委员会的私人备忘录中尖锐指出:“中东战争是胜是败,苏伊士运河是否丧失,我们在埃及集结的力量是否遭到挫折或败北,通过红海与美国合作的一切希望是否落空,这一切可能完全系于几百辆装甲车辆上面。只要有可能,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把这几百辆装甲车运到那里。”英国援军源源开往埃及,英国海空军也加强了对意大利海上补给线的封锁破坏。隆美尔率领的德意部队兵少将寡,补给不畅,于1941 年底被赶了回来,双方在贾扎拉一线形成对峙。 
  希特勒被迫增兵北非,德意海空军加强了对英国地中海海空军基地马耳他岛的封锁,与英军展开了争夺战场主动权的新一轮较量。 
  墨索里尼脑中闪过那辉煌的一幕:1942 年六七月间,隆美尔进抵阿拉曼,已决望到埃及金字塔塔尖了,自己也准备耀武扬威地进入开罗城。可惜希特勒不肯将大批德军投入北非,丘吉尔居然能让罗斯福围着他转,实行所谓的“边缘战略”,把打击重心先放到北非地中海。北非地中海战场是意大利和英国的主要战场,德国和美国的次要战场。丘吉尔能让罗斯福围着他的指挥棒转,自己却不能让希特勒跟着自己走,意大利怎会不败呢? 
  最使墨索里尼痛恨的是,1943 年7 月德意部队与登陆的英美盟军正在西西里岛上酣战,反对派却发动政变,把自己从意大利总理宝座上拉丁下来。后来辛得希特勒相救,才从软禁地逃了出来,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了“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然而大势已趋,只神出鬼没的游击队就搞得自己坐卧难宁。希特勒的日子也比自己好不了多少。三十六计,走为上吧。 
  突然一声令喝,德意混合车队停了下来。原来,意大利游击队封锁了边境,正在检查车队。游击队员细细盘查,终于发现了墨索里尼。 
  1945 年4 月28 日,意大利游击队绞死了墨索里尼和他的情妇克拉蕾塔,并暴尸于米兰市广场示众。   
  序 
  半个世纪前,德、日、意法西斯国家为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悍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给人类带来空前灾难的战争,夺去了5000 万人的生命,损耗了“万亿美元的财富,其代价之巨大、牺牲之惨烈亘古未有。所幸的是,法西斯国家没有得逞,正义终究战胜了邪恶。轴心国在战争初期虽制兵机之先,发动了一系列闪电式进攻,逞一时之凶狂,但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现代战争已远远超出武装斗争的范围,它是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国力的较量,而综合国力发挥的主体正是民众。反法西斯战争之正义性决定了它符合全世界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方向,能够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参加战争,能够促使被侵略国家和人民捐弃前嫌、同仇敌忾,凝聚在反法西斯的大旗下,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最终战胜失道寡助的侵略者。 
  中国是最早举起反法西斯义旗的国家,其长期艰苦的抗日战争被毛泽东称之为“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中国共产党大敌当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倡导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执行了正确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方针。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爱国将领所指挥的军队,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在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共同对敌,终经八年浴血奋战,以“小米加步枪”的劣势装备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日本法西斯,为奏响二战胜利的凯歌谱写了伟大而光辉的历史篇章。无疑,这是正义的胜利、人民的胜利。 
  历史不是逝者如斯的江河,而是沸腾于地下的岩浆。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50 周年之际,军内外几位学有所成的青年史学工作者撰写了这套《不朽的功勋——奏响二战凯歌的人们》丛书,从新的视角发掘了二次大战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底蕴,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特色之一是对大战未作全景式描写,而是围绕中国、苏德、北非地中海、太平洋、大西洋和西欧战场的转折与胜利重泼笔墨。战争是双方角力斗智的生死较量,而战争转折时期的搏斗最惊险、最激烈、最精彩。作者们着力勾画法西斯一方由优化劣直到败亡和反法西斯一方由劣化优直到胜利的过程,展示了正义之师昂首跨进凯旋门的恢宏气势。特色之二是以人物为经,以事件为纬,重点描写那些异彩纷呈、熠熠生辉的风云人物。读者们将看到一个个运筹帷幄、挟雷携电、震古烁今的将帅风采。特色之三是有较强的可信性、可读性及可学性。她不仅能使战争的亲历者重温历史,而且能使视战争为神话的青少年乃至世世代代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珍惜和平,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世界永久和平。谨此为序。 
  九五年二月   
  一、马耳他在苦恼中 
  蓝色的地中海像一条纽带,将欧、亚、非三大洲紧紧地连结,惊涛狂暴地拍打着北非的黄沙海岸。 
  马耳他,这个仅316 平方公里的小岛像嵌进地中海的坚硬贝壳,任凭风吹海蚀,依旧傲然兀立。它是个宝岛,1798 年被法国拿破仑军队占领,181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同就在这里建立起了海空军基地。1940 年下半年,意大利法西斯独裁音墨索里尼点燃起北非地中海战火,英国迅速向马耳他岛增派海空军力量,这是素有“雄狮”之你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全局在胸,投下的一着妙棋。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司令坎宁安海军上将则在保护英国地中海航线畅通和打击意大利至北非的海上防线方面建立了头功。   
  钉子 
  小小马耳他岛,几乎位于地中海正中间,像火车中转站一样为来往于直布罗陀和亚历山大之间的英国舰队和商船队提供补给,保卫着英国的生命线之一——自大洋洲、印度经苏伊士运河至英伦三岛的海上运输线。否则,英国运输船队就不得不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才能进入印度洋。马耳他岛的英国皇家空军可以直接飞往北非协同英国地面部队作战。不仅如此,马耳他岛紧靠着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距意大利南部的港口塔兰托也不远,对意大利通往北非的海上运输线构成严重威胁。在英国人看来,马耳他是帝国在地中海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马耳他存则英国在中东的基地安,马耳他失英国的中东基地便难保全。在意大利人看来,马耳他无异于蹲在自己家门口的猛虎。 
  1940 年9 月至1941 年来,德意部队在北非战场两度进抵利比亚埃及边境,又两度败退,北非战场的进退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英国和德意对地中海制海权和制空权的争夺,1940 年末,英国地中海舰队在地中海中部海区牢牢掌握了制海权,马耳他岛得到了增援和加强,经受住了考验。英国地面部队也于1941 年初将意军逐至的黎波里。1941 年初,德国非洲军抵达北非。德空军第10 军也调往北非地中海战场,并以西西里岛为基地对马耳他进行狂轰滥炸。同年4 月8 日,英国组成由4 艘最现代化的驱逐舰组成的马耳他打击舰队,在坎宁安海军上将指挥下加强了对德意海上运输线的封锁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