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论战庚子 >

第25章

论战庚子-第25章

小说: 论战庚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设备,技术学校和相关的管理知识。
………………………………

第三十五章亚马逊的蝴蝶

    第二个感觉到玩家诸候变化的是底层npc,随着玩家们一个又一个矿场、钢铁厂、金属冶炼、煤炭厂、发电厂、铁路的建成,尽管玩家们的出产产品限于初期加工的低附加值的产品,产量低且质量差,但仍对我大清产生了根本影响,要知道汉冶萍公司是当时亚洲最大钢铁联合企业,在辛亥革命前夕,达到年产钢7万吨,铁砂50万吨的规模,拥有工人7000余人,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0%。表面上看还好,但是深究下来就问题大了铁砂除汉阳铁厂自用外,应尽先售与日本人;铁砂售价由双方议定,不受国际市场影响;日本八幡制铁所可以预购。日本商人从1908年到1915年每年从大冶铁矿运走铁砂6~7万吨!而全国建钢铁厂的玩家至少有几百家每年产钢也对中国也不无小补:随着市场钢铁量增加,价格自然有所下降,各种农具,铁锅价格自然跟着下降。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当然“蝴蝶效应”(thebutterflyeffect)主要还是关于混沌学的一个比喻。也是蝴蝶效应的真实反应。不起眼的一个小动作却能引起一连串的巨大反应。

    玩家们上千吨钢铁产量投入到清末这个农业国起到了一串联锁反应,其中当仁不让的就是各地既得利益者。就好像英国机纺棉布进入印度市场导致印度纺织工人大量失业,1850年印度有600万纺织工人,到1880年只有240万,1913年更只有230万。19世纪中期,英国驻印度总督本丁克也不得不承认:“棉纺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

    当这些npc铁匠,土法采矿的士绅们联合起来时玩家们也很棘手,毕竟相比这些同气连枝,官官相护的npc相比,玩家的势力还只是一盘散砂。

    对于势力庞大的玩家公会来自然不是问题:我大清卖官鬻爵从顺治玩到宣统。

    中国古代的官爵买卖,可以追溯到战国末期。《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嬴政四年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尚未统一天下的秦国,为了抗蝗救灾,又一次走在列国前头,“发明”了新的财源。自此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买官卖官的记录,或公开标价“童叟无欺”,或私相授受暗箱操作。而将买官卖官的传统发扬到极致,形成严密规范的官职“捐纳”制度,则是在清朝。

    捐纳制度在清朝十分重要,《清史稿》记载:“清制,入官重正途,自捐例开,官吏乃以资进。”这里说的“正途”,指科举考试,是最重要最正式的任官途径。而清代“捐例”的开启,也并不比其开科取士晚多少。早在入关不久的顺治六年(1649),户部就以“师旅繁兴,岁入不给,议开监生、吏典、承差等援纳”。但此并非常例,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官职捐纳,目的性较强,只是在有特殊需要,如逢战事、赈灾等时,才“开捐”官职以充国库。

    清代卖官的规模惊人心目,捐纳名目繁多:赈捐、军火捐、海防捐、工捐、米捐、茶捐等。康熙征讨准噶尔费用不足,下诏鼓励富户捐纳,仅山西一省,捐县丞的有1万2千人。乾隆时,还出现过白米20石可捐一个县丞的记载,可想而知,卖官达到了什么程度。

    清早期,科举进士出身的“正途”官员,是不与纳捐的“异途”官员一起排班站立的。但到了后期,买官的人太多了,衙门充斥了捐纳官吏,倒是“客大欺主”,“正途”官员不与捐纳官员挤着站的话,就没地方站了。

    对于玩家会而言买个高官自然可行,叮那些人买完官之后才发现坑:清朝盛行新官候补,称之为“需次”。郑板桥等名人都被需次过,王朝璩(qu)还写了一本《需次燕语》的书。清末县官李超琼在《日记》中说,他考中进士后到苏州,和他一起需次的达48人之多!一位叫唐崧甫的海南籍候补县令已经候补了20多年;另一位叫刘黎阁的福建候补县令,候补了26年,甚至连临时差事也没捞到过一次!

    与李超琼同龄的候补知县查普荫,候补了几年,贫病客死他乡了;他的同乡王竹更可怜,需次了20年,穷得脸无肉像,好容易在病中得了个荆溪县令,却在得到消息的4天后死了。

    清初实行这种候补制度,人数尚可控制。清中期以后无论是通过科举考试,还是用钱捐官,都需要追加投资才得到实缺。加之督抚等有力者的“保举”之类,实际上候补早已无序。

    这实缺难找,候补官对那些盘根错节的士绅毫无威慑力,其它地方暂且不说,山东的玩家势力把目标瞄准了玩家实打实的官职最高的余显。袁世凯在山东上任以来保境安民。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依靠军事实力,调和民教,发布告示,并实力推行,处理民教纠纷,“不分民教,但论曲直”,迅速稳定了社会秩序。所以余显作为正五品的袁世凯“亲兵”还是在npc中有很大的威慑力!

    可余显听到各个玩家势力发来的信息却左右为难,答应帮玩家就意味着得罪npc士绅,面对广阔分散的乡村社会,清王朝的控制常常显得无能为力,而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社会中的士绅们却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因此,在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士绅们却借助于“社学”在极短的时间内动员和聚集起数十万民众,以至于不仅使“夷人”而且使朝廷大为恐慌。

    况且处置违法的士绅,必须按照特定程序进行,否则地方官就可能因其擅权而被参劾。“生员犯小事者,府州县行教官责惩。犯大事者,申学黜革,然后定罪。如地方官擅责生员,该学政纠参。”“生员关系取士大典,若有司视同齐民挞责,殊非恤士之意。今后如果犯事情重,地方官先报学政。俟黜革后,治以应得之罪”。在身分社会里,任何昭示尊贵等级的身分,都具有该社会制度所给定的经济、政治、法律的特权,也只有因此,拥有身分的人才能拥有特别的地位和权势。“是以一游黉序,即为地方官长所敬礼,乡党绅士所钦重,即平民且不敢抗衡,厮役隶人无论矣。……故一登科甲,便列缙绅,令人有不敢犯之意,非但因其地位使然,其品望犹足重也”。

    且不说npc士绅是npc官员的后备,同气连枝,光是处理士绅的程序余显都管不了,更何况士绅手握团练兵,真闹起来余显也吃不准自己的分量会不会让余显下台谢罪,毕竟我大中华的国情到21世纪都是“按闹分配”嘛!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可不帮这些玩家势力就更难办,“树大必有枯枝,人多必有****”游戏中可不缺无脑玩家,甚至无脑玩家势为,人家看你好歹五品官压不住一个秀才,好点的情况是从此瞧不上余显,那可是求之不得;坏点的情况是认为你这是瞧不起他或者是不愿帮忙就是不给面子,那就麻烦大了,npc干掉一次就行,玩家要真从小仇结成人仇不依不饶就难办了。
………………………………

第三十六章风暴

    劝架是个技术活,劝得好不容易,劝不好,还可能引火上身。所以,在劝架这件事上,也不能怪人们明哲保身。

    余显很显然不想掺和到这堆烂摊子中去,他通过查找资料现在有了一个目标:提学使也就是今天的省分管科教文的副省长,总理全省学务,选用僚佐,旌别属官,主持乡试,管理驻防学务等事宜。即督察全省府、州、县儒学事务;掌管全省学校、士习、文风之政令;掌理岁试、科试,届时巡视各府州,考查诸生的文才、品行、学习勤惰,并对所属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学官进行考核;负责考送贡生,岁贡考准,由学政给予贡单;凡全省重大事宜提督学政均参加会议,与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共同会商。

    清末废除科举制,兴办学堂设置的省级行政官署。光绪三十二年(1905年),清政府裁撤提督学政,改设提学使司;在各行省以提学使为主官,每省一人每三年为一任,为正三品;作为总督、巡抚属官,在布政使之次,列按察使之前,由总督巡抚节制和学部指挥。总理全省教育行政事务;筹划全省教育经费:管理全省各级学堂,聘用外国教员等事宜。考核所属职员,管辖总务、专门、普通、实业、图书、会计共6科,每科设科长1人,其职掌与学部六司配套。设省视学6人,另设学务议绅4人,议长1人为咨询机关。辛亥革命后,改为教育厅,厅长为主管。相当于现在的分管科教文的副省长,副部级干部。

    首先提学使作为一个管理教育系统官职,在游戏中吸引力不大,对余显来说就是竞争对手少了;其次这个官职是清末新政后的光绪三十二年(1905年),清政府裁撤提督学政,改设提学使司,所以余显还有5年时间从五品帮带升到三品提学使。

    认定目标的余显自然不想掺和到这种纠纷中去,办得好赢个官声,办不好满身泥的事还是少碰为好。

    可世事难料,就在袁世凯兵压义和团,迫其北上时,一个大新闻诞生了。在山东的泰安有一个玩家根据建招工时招了一伙河南人,山东与河南两地看似方言相似,其实差异非常大。山东人口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这部分地区经济不怎么发达,几乎都说河南方言,农民工输出也很多,所以很多出了省的山东人会被误认为是河南人。

    可山东人的老乡观念特别强。山东有句话叫: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两个本来萍水相逢的人,只要一说是老乡,就会顿时去掉戒心,无话不谈。因此,跟山东人打交道,设法扯上老乡关系,或者通过老乡引荐,往往会收到很特殊的效果;二,无论多大的官,无论多有钱,每到年底,在外的山东人都会想办法赶回老家,就好象不回家过年,是一件天大的遗憾。

    在很多外地人眼里,山东人都是嗜酒如命的一群。有本研究山东的人书,里面专门就有一章,叫:酒缸里泡大的山东人。所以,外地人一旦遇到山东人,第一反映就是能喝酒喜欢喝酒。但是山东人不是嗜酒,而是怕别人喝不过瘾。因此,来了朋友,山东人会没命地劝别人喝酒,大有不喝烂醉誓不罢休的气概,好象所有的交情,自己对朋友所有的感情,都凝聚在了这酒里。而在自己家里,或者是去了别人那里,都是基本不喝或尽量少喝。在山东人看来,酒不过是加强交流的气氛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工具而已,这大概就是通常所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吧?因为只是个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所以,只要能喝的面红耳热,把朋友连同自己一起喝倒就足够了,哪儿有空去细品酒的优劣呢?

    所以当本地山东大汉喝醉后借着酒劲就和河南人闹出了些纠纷。本来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可处理这件事的当地官员却捅了大篓子――按照清朝异地为官的规矩泰安的官员又是个河北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