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论战庚子 >

第36章

论战庚子-第36章

小说: 论战庚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好事、

    余显赶到军营的大厅,外面围了一圈穿着长袍马褂的地主老财面部扭曲的看着被改造成的临时衙门,姜桂题正穿着传统的武官服,跟戏文差不多的一唱一顿的审――案――子,由于姜桂题他没有多少文化,姜桂题只在庄里私塾上了几年蒙学,行军打仗,处理公务只凭借戏文和土办法,闹出不少笑话。

    余显只能跟着许多来领孩子的地主老财以及一帮被越俎代庖的泰安文官一起面部扭曲的看着姜桂题姜大人今年57了,而且他老人家早在甲午战争前就以及是正二品总兵,在场的人中没有一个人敢找他麻烦。

    也许是吟着戏文审案子很是快活,姜老大人不顾57高龄,一口气用着戏文把提上来的学生都迷途劝返了,众地主老财纷纷亦步亦趋――腿站麻了,向上恭贺姜大人办案如神,姜大人到底年纪大了,困乏的摆了摆手,众地主老财才谢过姜桂题后把已经迷途知返的学生们带回去了。

    余显本来看着人多,想等到人少的时候再来,可是刚刚迈开步子准备走时候,姜桂题却是突然抬眼往向四周,特别是大厅前的地主老财,一副洋洋自得的样子,余显也不敢走了,在姜桂题炫耀的时候走,这不明摆着不喜欢吗?谁知道他老人家记没记住余显呢?

    待地主老财们纷纷散去,在场的文武官员也纷纷窃窃私语,余显赶忙左膝前屈,打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打了一个千,姜桂题是晚清毅军统帅,一直保持着极端落后、保守甚至反动的立场,还将清朝皇帝赏赐的黄马褂奉为罕世珍宝,直到民国以后的重大庆典,他还经常穿上以示荣耀。

    姜桂题刚刚从审案子的游戏中回过味,正在闭目养神,听到余显在叫他,点了点头,余显壮着胆子说着他编的一段话,内容无非就是前几天余显被裹胁进学生游行队伍中去的时候被几个人所救,余显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只是记得他们大概的长相,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想在牢里找一找他们几个人。

    姜桂题到底还是57岁的老派人物,姜桂题是一位世间少有的大孝子和颇有争议的爱国抗日将领(好儿不要多,一个马三元,一个姜老锅――至今这句话依然是ah省亳县家长教育子女行孝的口语)。亳州人有一句口头禅:“父母养的儿子再多不如养一个姜老锅”,说明姜老锅孝顺是出了名的了。少年时的他,家里的农活基本是他干,父亲参加了捻军,一个哥哥和母亲,哥哥先天营养不良,母亲多病,家里活计全指望他了,平时出去要回的饭,总是先把母亲和哥哥吃饱,剩了在自己吃,母亲要他先吃,他总是说自己吃过了,从军以后,一心是想多挣钱,积极努力奋发向上,职位不断上升,军饷也越多,从当士兵开始,每发下军饷大部分必往家里拿,以孝敬母亲,他不管是在捻军里或者在僧格林沁军营里,以及在毅军里,军务在繁忙,总要抽出时间回家看望母亲的,一年三节、母亲生日、生病必须回来看望母亲。从军5年后在姜屯老家为母亲盖了一个四合院,在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岁被提升为管带,任了管带职务后,又在老家置了百亩地,给母亲聘有丫头、长工。同治四年(1865年)入毅军,两年后就升为偏裨,同治九年(1870年)升为统帅,在亳州城里给母亲建造一座大型住宅,姜家及母亲娘家、所有沾亲带故都住进了这深宅大院,后来成了亳州最大的最豪华公馆。在光绪年(1875年)母亲病逝,他当年是三十二岁,正是风华正茂、事业有成阶段,当时也正是军务工作非常繁忙的时刻,他悲愤地毫不犹豫决然回家奔丧,在母亲坟地旁搭以灵棚,除了吃住以外,就是跪拜母亲坟前,一直跪拜到七七四十九天,百天守孝无乐。母亲的去世对姜桂题打击最大,悲愤过激,一直是萎靡不振,无思想回军营就职,最后害了一场大病,一直在家三年没有出征去任职,期间还写了不少悼念母亲的诗句、文章。他视“为人子女天下大孝”为第一大德,也做到了对母亲“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的孝顺。听到余显的话点了点头,让他进了牢里找人。
………………………………

第五十章买马

    武卫右军军营里的监狱是临时改造的,原来泰a县衙已经被学生烧了,狱中有监牢四座,每座有五间房子,牢役们只开当中那间的窗户和天窗透气透光,旁边的四间都不开窗。余显来得监牢的时候看见有三四个犯人死掉后的尸体被从墙洞里拉出去,就先问清楚情况。原来每座监牢里面经常关着二百多个犯人每到晚上,牢门落锁,天亮才开,犯人拉屎拉尿全在里面,气味极其难闻。现在还只是初春,一些穷的犯人没有被褥,就在在地上睡觉,哪能不生病?所以深更半夜的时候,有人死了,活人也只得和死人脚靠脚、头靠头地躺着,监房里疾病传染,死的人当然也就多了。

    余显最开始自然是走进当中那间的窗户和天窗透气透光的监牢,让余显意外的是整个监牢里只关了一个穿着绸缎的中年人,那个中年人看到余显开始以为他是犯人,可是看到他也没有镣铐或者是军人押送,当看到余显腰上挂的武卫右军军官腰刀是,脸色一白,先是一副很吃惊的样子,后来倒是平静下来了。余显看到他面部表情很精彩也很是好奇,余显最开始进中间这间监牢的时候就已经想到监牢里面应该是空空如野的,毕竟我大清造反的不要太多了,富户们不提前把自己的孩子洗出来,以后就是死路一条。可是眼前这位似乎是认命了。就好奇的问:“你是谁?”

    那个中年人也是破罐子破摔的懒洋洋的说:“现在就该上路了?”

    余显恍然大悟:合着,他把我当监斩官了。心理憋着笑道:“我不是监斩官,但是你怎么不宰白鸭呢?”

    清代劣绅作奸犯科后,经常花钱买人顶替自己坐牢,甚至犯了杀人之罪,只要肯出钱,往往都会有贫苦之人前去抵死,即当地所谓的“宰白鸭”。当然还有更狠的,熟谙官场的老手还在后面。有某姓兄弟二人,犯的把持公仓的大罪,以律当斩立决。判决下来后,管文书的书吏说:“你们给我一千两银子,我有办法让你们不死。”两兄弟大惊,问他有什么办法,书吏说:“这也不难,我另准备一份判决词,原文不用改动,只不过把后面两个没有家属和亲戚的同案从犯的名字来换你们两个,等到案文加封上奏的时候,偷偷地换一下,反正他们死了没人给他们喊冤。”另一个书吏有点担心,说:“这样做,死掉的人固然没什么问题,但万一主审官发现怎么办呢?如果让他们发现,我们就活不成了。”书吏笑道:“这你尽管放心,他要发现的话就得重新上奏请示,重新开判决词,我们这些人固然活不成,但主审官也得一个个罢官走人,对他们来说,这只不过是两个不相干的人,又没人喊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们是不会认真对待的!对他们来说,保住自己的官职比什么都重要,我们这些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那位中年人苦笑道:“谁不想活命,可是我犯的是妥妥的死罪,断无活命之理。“

    这倒是更加引起了余显的好奇心,这次造反说实话只是玩家鼓动起来的学生游行活动然后趁势诬蔑成的,所以作为明白人的泰安有势力的玩家和npc都只是找了一些穷人或者是没有家属和亲戚的人顶罪,当然也趁机敲诈了那些地主老财一把,这个中年人也不像是穷人啊。

    中年人似乎耐心已经用完了,顶了一句:”我是泰a县令,不知道大人怎么救我?“

    余显刚想接着说的话被憋回去了,按照封建王朝的法律,县令一般都是守土有责,如果临阵脱逃,弃城而逃的话可是死罪。

    余显想了想,听这个泰a县令的口音好像是绍兴口音,绍兴文风炽盛,人才辈出,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说的是清代衙门中多绍兴籍的幕友和书吏。清代绍兴师爷以处事灵活、练达、圆通,深受各地封疆大吏重用。绍兴师爷擅于深谋远虑,以其聪明才智,效忠幕主,不仅巩固壮大幕主的地位权势,也为削弱中央集权统治、形成地方军阀割据创造了条件。

    余显可不相信这位绍兴籍县令手下没有几个绍兴师爷,这位县令跑出去的时候依绍兴人特别讲求包括乡缘、血缘、师缘在内的亲缘关系的习惯,肯定有几个专业性极强的绍兴师爷。

    余显脑子一转,就开始琢磨怎么h县令套近乎,相比于余显最开始想的学生党,绍兴师爷们的专业性极强,而且“无绍不成衙”不仅表现为绍兴师爷遍布各地衙门,也表现为很多地方的衙门中书吏多绍兴人,绍兴籍大名士李慈铭在日记中写到这种情况:“吏皆四方游民无籍者充之,而吾越人更多。”此“越人”即绍兴府人。在京师许多衙门中,书吏之职几乎被绍兴人垄断。夏仁虎引《旧京琐记》云:都中书吏,“原贯以浙绍为多”。金安清《水窗春呓》说:“六部胥人皆绍兴籍。”有一首竹枝词也反映了六部书吏多绍兴人的情况:“部办班分未入流,绍兴善为一身谋。得钱卖缺居奇货,门下还将贴写收。”意谓中央各部的书吏分几种班,都是未入流,绍兴籍的书吏最善谋划,并善于弄钱。这里特别提到书吏的绍兴籍贯。清代京师书吏多绍兴人这种情况,是由明代沿续下来的,即源于明万历年间朱赓辅政。清乾嘉时人昭梿在《啸亭续录》中谈到这种情况的源流:“各部署书吏,尽用绍兴人,事由朱赓执政,莫不由彼****,以至于今,未能已也。”朱赓是绍兴府山阴人,他利用职权引用了很多绍兴籍书吏。这些书吏互相牵引,互为党援,形成了“书吏绍兴帮”,或曰“绍兴籍胥帮”。以后余显出门办事也好依靠绍兴师爷们他们互通声气,上下其手,构成网络的方法谋取利益。

    至于泰a县令要是推荐给他一个“劣幕”,也就是我大清雍正皇帝曾在一道谕旨中作过这样的评论,他把“劣幕”称为“不肖之徒”,而这些“劣幕”的劣行就是“勾通内外,肆行作弊。黜陟属员,则清浊混淆;申理狱讼,则曲直倒置”。一句话就概括了很多品行低下的师爷在官场上和办案时的典型劣行。其实,“劣幕”在师爷队伍中占了不小的比重,有一个很具代表性的劣幕,就是章介眉。他是晚清时期的师爷,此人正是那种善于左右逢源的势利小人。他曾在zj巡抚身边做刑名师爷,正是他在zj巡抚的耳边怂恿,力主以先斩后奏的方式处决秋瑾,才使得秋瑾这样一位女中豪杰惨死。他这些劣行很多都是以捞钱聚财、升官为目的的,正体现了他阴险狡诈的性格。可以看出这些师爷都是谋取私利的,又如何能在诉讼中刚正不阿呢?也难怪我们提到“师爷”一词时都会想起那些奸诈小人的形象了。要知道随着“劣幕”的腐化程度越来越深,到了清朝后期,已经变成了毁多誉少,师爷也渐渐成了专做坏事的官员身边的走狗。越到后来,“幕风”越差。据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记载,咸丰年间,旗员出身的陕甘总督乐斌,对公事全不知晓,把奏折文案全部委托给幕友彭沛霖。彭沛霖因此招摇撞骗,官吏趋之若鹜。更奇的是,按察使明绪、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