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耽美辣文电子书 > 红楼之小皇子奋斗记 >

第390章

红楼之小皇子奋斗记-第390章

小说: 红楼之小皇子奋斗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不是考官们自己瞎想,而是在太宗那一朝的时候,就真真切切的出过这种事; 那会大乾刚立国不过五十年; 天下需要算是安定了。
  科举考试上来的官员也不少了,不再像是再往前那样,得需要举人去做县令了,可相应的; 其他问题却也很突出,就比如这南北考生的比例。
  因为从前战乱的影响,北方的很多典籍文书都失落了,那些文人大儒们也有很多都遭殃了,整个文化阶层可以说是照以前直接跌落了不止一个层次。
  而相比于北方,受战乱影响比较小的南方,就要好得多了,甚至在战乱祸害北方士子圈的时候,南方还没少接受那些逃难过来的文人和各种各样的典籍书册。
  这么此起彼伏的,也就导致了北方士子的水平与南方士子的水平,差距太过巨大,当然,这些差距,在会试以前,是不显眼的。
  因为各省各府都是各考各的,各地有各地自己的名额,南方与北方也不是在一起争那个名额,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冲突。
  不过到会试的时候就不行了,那是全天下的学子们一起科举考试,可不存在什么不冲突的说法,而科举考得是真才实学,差距过大的情况,就是上榜者没有一个北方士子。
  其实要说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南北方的文化差距摆在那里,可关键是,那届的考官们,全都是南方人,没有一个北方人。
  这下子,那可就是捅了马蜂窝喽,那些北方来的举子们,哪个会承认自己比人差呢。
  而且,就算是他们承认了自己可能水平不过关,会有人承认整个北方士子的水平都不过关,都比不上南方人吗。
  这肯定是不可能的啊,所以,在看到一个北方人都没有上榜之后,这些举子们就开始闹起了事来,人家也不说别的,只三个字,那就是不公平。
  简而言之,就是这届科举有猫腻,肯定是那些南方的考官们,偏向自己的家乡人,这个说法,在现代看来,或许显得有些可笑。
  但在那个时候,同乡同窗同榜都可以算作是天然的盟友,所以这个说法一经传出,那是非常有市场的,基本上大多数人都认为很有道理。
  毕竟一届科举,一百多个名额,怎么可能全都是南方人,北方人就算是学问再如何差,那也都是一个个考上来的,不是滥竽充数的,怎么可能一个人都考不中呢。
  这件事情闹到后来,已经不只是北方的士子们大喊不公了,就连北方在朝为官的都站出来弹劾了,而在群情激奋的情况下,太宗自然也是下旨彻查了。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显而易见,那一届的所有考生都被罢满了功名,发配到了边疆,而考官们,则是全部罢官免职,直接便砍了脑袋。
  而借着这件事情,在那些血淋淋脑袋的震慑下,太宗成功的推出了南北分榜的政策,这个决议不是一时兴起得来的,而是早就已经想了很久的。
  不过在这次科考舞弊案之前,南人的势力太过庞大,朝廷上很少有北人的身影,所以事情的阻力太大,就暂时的压制了下来。
  其实,有的时候静下心来想想,一届的考官们怎么会都是南人呢,而那些被录取的士子中,怎么就真的全然没有一个北人呢。
  那些考官们也不都是傻子,他们难道就不知道这样做,会引起多大的非议嘛,自古以来,科举舞弊案,考生闹事的还少了嘛。
  别人是怎么想的,秦子轩不知道,但在知道这件事后,秦子轩一直觉得,这里面肯定是有其他人的手段,而那个其他人是谁,这个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话题有些扯远了,总之,在那一次血淋淋的例子震慑下,此后每一届的科举考官们,都是万分小心的,宁肯小心谨慎的过了头,也绝不去行差踏错一步。
  像是什么大胆取材,取有争议的卷子为头名,这种小说中时常会发生的事情,至少在大乾的科举考试中,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敢出奇,嘿嘿,那你就是情等着被罢黜的命运,没有一个考官敢冒着掉头的风险,把这样的卷子拿到圣上的面前。


第442章 
  那些考官们都是怎么批卷子的; 秦子轩并没有去管; 作为一个学术水平; 很可能还不如那些考生的考官; 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单纯的监考人员,来这也就是简单的混一下资历。
  是以,在那些考生们都回家休息了之后,秦子轩也回到了自己的王府; 舒舒服服的睡了个饱。
  贡院那地方,虽然说并没有太过亏待考官; 但再怎么,也是没法和王府比得; 他这几日睡得都不是很安稳。
  自从入朝听政以来,秦子轩还是难得有这么个空闲的时间; 眼看着户部的税务改革之事,在方寒这位侍郎的领导下,有条不紊的进行。
  秦子轩很是潇洒的,趁着科举还未完事,这个自家父皇没还有给他继续安排任务的空档; 把那位他一直很羡慕的十三王叔给拉了出来; 四处饮酒赏花,踏青春游。
  一张一驰,多日来的劳累疲惫之后,有着这样的闲暇时间; 还是很难得的,秦子轩一时兴起,还在城外的凉亭处,特意让人把古筝拿来,坐在杏花树下弹了一曲,也算是圆了自己儿时的一个梦,做了一回那电视剧里的翩翩美少年。
  忙碌的时间过得很快,可欢乐的时间过得那就更快了,会试结束一个月后,正值杏花盛开之际,会试的榜单终于贴出来了。
  秦子轩是考官,又不是考生,他也只是稍稍的关注了一下,自然不会去凑那热闹,跑去看放榜,没有任何意义不说,很容易有损自己的俊美形象。
  他可是听名次出来后,特意过来拜会他的薛蟠,说过当时那盛况,不知道多少人的衣服鞋子都给挤掉了,那规模,绝对比国庆出去游玩购物的人要疯狂的多了。
  会试之后,基本上每隔几天就会有一场文会,对此,秦子轩其实是挺感兴趣的,不过碍于身份的缘故,他便是感兴趣也不能去,毕竟打酱油的考官那也是考官嘛。
  而那会在贡院的时候,他虽然没少出去溜达,但那些考生都被关在那小黑屋里面,根本就看不到人脸,所以,除了薛蟠和他王府里参加科举的几名考生之外,对于其他人,秦子轩都不认识。
  当然,这并不重要,除了一甲那三个幸运儿,还有二甲少部分的人能够留在京城以外,大部分估计都会被分派到各地,他认识不认识的并不重要。
  不过让秦子轩稍稍有些郁闷的便是,自己王府里出去的那几位,名次最好的也不过就是二甲第十,可二哥王府里出去的却是一名实实在在的会试榜首。
  虽然秦子轩很清楚,这会试的名次并不能够代表着什么,他当初挑选门客的时候,看重的也不只是学问,但在这种无形的较量中,还是有点被落了面子的感觉。
  当然,他这还算是好的,起码算是有了不小的收获,不像是自家三哥,直接就落到了三甲同进士去了,而且还只有那么两个人。
  殿试的时候,秦子轩是正正坐在自家三哥身旁的,很明显的能够看到,自家三哥的脸色都隐隐有些发青,显然,也是有些觉得丢人了。
  对此,秦子轩也只能是拍拍自家三哥的肩膀,以示安慰了,这个结果那也是没办法的,谁让自家三哥一向就是重武轻文呢。
  殿试进行的很快,三甲的名额更是很快的就被公布了出来,接下来的跨马游街,还有琼林宴什么的,对于自幼便生活在宫中的秦子轩他们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吸引力。
  或许再过几年,他们会对那些进士感兴趣,从中挑选合适的进行培养,形成自己的班底。
  不过现在,不管是秦子轩也好,还是秦子墨他们也好,都更喜欢直接捡现成的,而不是自己辛辛苦苦的去培养。
  除了一甲前三可以进翰林院任职外,其他的那些进士们若是想要进翰林院或者是其他部门,还是要再次进行考试的,否则,就只有等着吏部给你分配了。
  而朝廷的官位,基本上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好的怎么都不可能留给你,所以,但凡是有些能力的,都开始运作想要进入自己理想的部门。
  没能力的,也老老实实的考试,不过像是薛蟠这种,在同进士里面都属于后排的存在,这两条路是哪一条都不太行得通了。
  官场有一句话,叫做同进士,如夫人,虽然从不曾明言,但普遍进士出身的人都是看不起同进士们的。
  而同进士出身,除非你的能力出类拔萃到方寒那种程度,能够让皇帝一下子赏识,否则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前程的,做到正三品基本上就是极限了。
  秦子轩其实挺为薛蟠惋惜的,以对方现在的年纪,若是再潜心学个几年,应该就不至于落到同进士这一坑爹的行列中来了。
  不过薛蟠自己,却是不甚在意,反而觉得很是欣喜,因为他一开始都没想到自己能够一次中地,毕竟那竞争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薛蟠的想法其实挺务实的,一点都没有穿越者那种天老大我老二的思想,他给自己的规划,就是能够找一块不好不坏的地方当个县令,慢慢的熬资历,争取做到知府或者知州。
  当然,这想法其实也是有些幻想了,因为很多县令做了一辈子,也做不到知府或者是知州,不过看在同为老乡的情分上,秦子轩还是为其选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地方。
  调令下来的很快,薛蟠也没有耽搁,再次前来王府拜谢过后,便带着自己的母亲和妹妹赴任去了,显然,知道剧情的他,是不愿意与贾家牵扯的太多。
  秦子轩为薛蟠所挑选的地方,既不算是多么富庶,却也不是穷的什么都没有,在一众地方县城中,算是中不溜了,至于薛蟠能做出什么成绩,那就得看对方的能力了。
  春闱结束之后,秦子轩又开始忙起了其他的事情,没办法,偌大一个皇朝,总管着天下,每天都有数不清的事情需要处理。
  那些小事就不需要说了,下面的人自然会处理妥当,可大事那就需要协调商议处理,等待皇帝的批复了,至于更大的事,那甚至需要拿到朝堂上反复的讨论才行。
  虽然经过了秦君多年的培养,但刚刚进入朝廷还不到一年的秦子轩,依旧是个凡事只能尽量多听多看的小萌新,他所经手的事情,也大多都是由专门的人在旁协助。
  时间就这般一点点的过去了,转眼之间便又到了一年荷花盛开的季节,税务改革之事,到如今基本上已经是大势已定了,而秦子轩也从户部被调到了吏部。
  这样的流转其实是不太正常的,皇子们基本上入了一个部门,那之后的几年,便会在那个部门里面做事,轻易不会有所改动。
  就像是他二哥和三哥那样,在礼部和刑部都待得好好的,四五年了也没有要转任的迹象,这样做其实是有好处的,在一个地方待得时间长了,才更能培养出自己的班底。
  像是秦子轩这样,在户部待了才一年多就被调走的,估计也就是刚跟那些人都认识了,大致了解了一下那些人的性情,至于有什么交情,嘿嘿,那就不用想了。
  虽然不是很明白为什么到自己这里,潜规则就变了,但秦子轩却也还是欣然的就跑到吏部去上任了。
  外在的客观条件那随时都可能改变,但脑子是自己的,学到手的东西总是不会忘得,不管他那位父皇是脑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