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策行三国 >

第137章

策行三国-第137章

小说: 策行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马寺的胡僧说杀生的人会下地狱,经历种种折磨,消赎了生前犯下的罪孽才能超生,罪孽越重的人受的苦越多,时间越长。我大概会下到地狱最底层,永世不得超生吧?
  董公呢,他麾下的那些西凉将士呢?
  那些祸乱朝廷的阉竖呢?
  那些高谈阔论,坐享大名,无理政之才却占据高位的清流名士呢,他们会成佛还是下地狱?
  放下屠刀,是不是真能立地成佛?我想放下,可是我还能放下吗?
  徐荣昏昏沉沉,脑子里乱成一片,直到天明才勉强闭上眼睛,直到再次被张辽的脚步声惊醒。
  “将军,李校尉送来消息,他们追赶不及,孙策已于天明进入析城。”张辽的声音沙哑而平静,掩饰不住失望。
  “知道了。”徐荣慢慢睁开眼睛,声音疲惫。
  ……
  走进析县,孙策提到嗓子眼的心才算真正放了下来,这时才发现后背全是冷汗,浸湿了金丝锦甲。
  这次急行军就像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虽然安然无恙,但其间的紧张却让他心悸不已。行军时,每一阵马蹄声都让他窒息,生怕是西凉人从黑暗里呼啸而至。幸好西凉人来得比他预想的慢得多,当秦牧送来消息说西凉骑士正在迅速接近时,他已经到达析县,否则就是一场灾难。
  析长关南迎了上来,对孙策一揖到底。他形容憔悴,两个眼圈黑得像熊猫,身上的札甲不太合身,却血迹斑斑,箭痕隐约可见。看得来,他这些天很煎熬。
  “将军,你终于来了。”关南还没说话,眼泪就下来了,连连拱手作揖。“析县父老盼将军来援盼得好辛苦啊。”
  看到关南流泪,孙策忍不住开了句玩笑。“明廷此言不实。半个月前南阳太守行令各县,你析县可没回复。那时候,你大概不希望我来吧。”
  关南有些尴尬,随即说道:“将军若是为劫掠而来,就算是现在,我们也是不欢迎的。”
  “放肆!”林风喝了一声,拔出半截长刀。“竟敢对将军无礼,你以为西凉人的刀利,我的刀就不利嘛?”
  “行了,行了。”孙策笑道:“别吓着他。对了,明廷相貌斯文,这身甲胄明显不合身,应该是位读书人吧?还没请教尊姓大名。”
  关南客客气气地拱拱手。“下官关南,字休思,新野人,曾在太学读过两年书,因学业授郎,又熬了十年才做了这析长,没想到刚上任不久就遇到这等事,着实窘迫。”
  “得知西凉人入境的时候,没想过逃跑?”
  关南沉默了片刻。“想过,可是后来迟疑了一下,就跑不掉了,只好留下来与析县父老一起守城。”
  孙策忍俊不禁,这关县长不仅是个学霸——能因学业授郎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还是个实诚人,怪不得能坚持到现在,真是不容易啊。“为什么迟疑了?”
  “下官有三怕:一怕回乡后无颜见乡亲父老,二怕百年后不敢面对郭林宗,三怕千年后骂名留青史。”
  孙策想了想,点点头。“夫子有三畏,明廷有三怕,相比之下,明廷的三怕更实在些,我喜欢。”
  关南脸上泛起激动的红云。“将军过奖了,关南岂敢与圣人相提并论。”
  两人说了几句闲话,很是投机。关南引着孙策上了城墙,一面查看城防,一面介绍析县的情况。
  析县依地势而建,大致成长方形,但并不规整,东西略窄,南北略宽。四面城墙长度不一,总长五里有余。北面依山而建,没有城门,东西两面全是十余丈高的断崖,只有南面是一道缓坡,直抵河谷,可以进攻。均水从城西流过,被引入护城河。现在已经被西凉兵填上了,城下散落着无数箭矢和兵器,尸体已经被搬走了,血迹还在,城墙上更是千疮百孔,到处可见战争留下的痕迹。


第245章 白羽城的小土豪
  关南介绍道:“析县本是楚邑,又名白羽城,大姓以谢氏为首。谢氏相传出自后羿,世代以射艺传家,所制之弓号为析弓,小有名气。虽然现在已经没什么精通射艺的传人,可是习射的习惯还在,下官能守住析县,这析弓和谢氏所出射手为首功。这位便是谢氏家主,县丞谢祥谢君健。”
  等待一旁的谢祥上前见礼。
  孙策打量了谢祥两眼。此人四十左右,中等身材,微胖,相貌一般,唯独两只眼睛还算有神。身上没穿甲,背后负着一只箭箙,满满的一壶箭,腰间有弓囊,放着两张弓。身后十余名青壮俱是一般打扮。孙策觉得其中一个年轻人有些眼熟,却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
  他指着那年轻人对谢祥说道:“谢县丞,这位是……”
  谢祥招了招手,示意年轻人过来给孙策见礼。“将军,这是我兄长之子谢宽,字仲广。在我谢家子侄辈中,他的射艺还算过得去。”
  孙策拱拱手。“谢兄,我们见过面吗?”
  谢宽摇摇头。“将军,你可能认错人了,我长这么大,从未离开过析县,连宛城都没去过,应该没有见过将军……”话音未落,谢祥脸色一变,抢过话题。“将军是不是见过与他相貌相似的人?”
  “对啊。”
  “将军可知他现在何处?”
  孙策苦笑。“我就是想不起来他像谁,只觉得眼熟。怎么,你们谢家有子弟在外的?”
  一旁的庞统突然说道:“将军,他长得很像谢广隆,就是刘辟身边的那个亲卫将。”
  孙策恍然大悟,一拍脑袋。“没错,就是谢广隆,两人长得太像了,你们不会是亲兄弟吧。”
  谢宽一脸茫然地看向谢祥。谢祥按着他的肩膀,轻声说道:“回去再说。”又急急地对庞统说道:“能否请足下说说这谢广隆的模样,年岁几何,现在身在何处?他过得还好吗?”
  庞统把谢广隆的情况说了一遍。谢广隆是刘辟的亲卫将,现在在襄阳。他们之间交往不多,也没听说谢广隆擅长射艺,但是看谢祥这神情,这谢广隆很可能是谢嵩的兄长。他的父亲是谢祥的兄长,弄不好原本就是谢家的家主,只是不知怎么的被这谢祥占了。
  孙策暗自发笑。不管这析县谢氏是不是传说中大神后羿的血脉,现在他们只是一个小土豪,出了析县就没人知道,为了一个家主之位也能争得兄弟失和,真是坐井观天,可笑之极。
  听完庞统的话,谢祥拱手向天,嘴里嘀嘀咕咕的不知道念些什么,眼圈也红了。过了一会儿,他含泪而笑。“多谢将军,将军不仅是我析县的救星,更是我谢家的福星。我有一个请求,请将军务必答应。”
  “你说。”孙策不以为然。
  谢祥将谢宽拉了过来。“请将军允许他跟随将军。此子虽然年轻,却小有聪明,从小习射,射艺也算是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若能得将军提携,将来谋一官半职,也是光宗耀祖的事。”
  孙策上下打量了谢宽两眼,叫过黄忠。“汉升,你试试他的射艺。”
  黄忠将谢宽引到一旁。孙策继续往前走,谢祥陪在一边。孙策笑道:“谢家主,你们家有故事啊。”
  谢祥叹了一口气。“让将军见笑了,说来说去,还不是那点虚名小利。年轻时气盛,为与兄长争这谢家家主之位比射,失手误伤了兄长,致使兄长英年早逝,现在追悔莫及,什么也不想要了,只想尽力弥补过失。如果上苍垂怜于我,将军所说的谢广隆应该是我兄长的嫡长子谢嵩谢伯隆。他是恨我恨得紧了,连名字都改了,只剩下一个隆字,却将他弟弟的广字补了进去。”
  谢祥说话的时候,关南一直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但是孙策看得出来,他对谢祥很厌恶,从心底里生出来的厌恶,而且不加掩饰。谢祥很尴尬,还有一些恼火,只是不好意思当着孙策的面发作。话不投机,不知不觉地就中断了话题,沉默地跟着孙策巡视城防。
  析县的位置非常好,易守难攻,不需要多,只要有一千人防守,武器、粮食充足,就算徐荣的兵力再多一倍,这座城也不可能攻克。析县有七千余户,城里就有近千户,入城避难的又有近千户,招集两千人守城应该一点问题也没有。析县的攻防战打成这样,与其说西凉兵凶残,不如说关南无能。
  他很努力,但他对军事基本上一窍不通,如果不是谢祥领着谢家射手五十余人助阵,析县也许等不到今天。谢祥对关南不屑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城里拥挤,容不下新来的一万多人。孙策也没打算全部进城。看完城防,又询问了析县的存粮,孙策决定留下黄忠守城,他自己赶往武关解围,肃清析县与武关之间的西凉兵,重新打通这一段武关道。
  经过黄忠考校,谢宽的射艺中上,比一般的弓箭手略强一些,但离一流射艺还有一段距离,原因并不复杂,训练强度不够,又拘泥古法,实际上他们家的古法已经残缺不全,是不是原貌谁也说不清楚,至少黄忠本人是不以为然的。但是谢宽本人的资质尚可,如果能强化训练一下,做个军中狙击手还是可以胜任的。其他人嘛,哈哈,就是那么回事了,只能在析县称雄。
  谢宽很沮丧,但是见识了黄忠的射艺之后,他无话可说。艺不如人,只能怪自己。
  孙策没有立刻收留谢宽。他让谢宽及七名谢家子弟随黄忠习射,什么时候黄忠认可,什么时候把他们收入亲卫营。即使如此,谢祥还是很感激,不仅捐助了两千石粮食,还决定亲自为黄忠专门打造一张好弓。相比于射艺,谢家制弓的技艺更有名,就像关南所说,析弓是析县最著名的特产,白羽城最后的招牌。
  孙策找来关南,要求征用析县所有的黄牛和役夫。南阳的黄牛很有名,身躯高大,耐力持久,性格还温顺,后世被称为五大良种黄牛之首。析县地处交通要道,运输业一直很发达,黄牛就是最常用的畜力,数量极多。一头黄牛拉一辆武刚车或者辎重车绰绰有余,能日行六七十里。有了这些黄牛和熟悉武关道的役夫,孙策可以携带充足的辎重和军械,行军速度可以大大提高。
  关南一切照办。准备了一番后,孙策踏上了征程,直奔武关。


第246章 凤临武关
  作为秦汉史的资深爱好者,孙策对关中四塞之一的武关并不陌生,但在史学界,秦汉时的武关究竟在什么位置却是有争议的,这次亲临武关道,孙策算是解开了谜底。此时的武关并不在后世的武关镇,而是在丹水岸边一个东西不足五公里的小盆地。据说这里曾经有一只凤凰飞过,在武关的关城上短暂停留,所以又有人称武关为过凤楼。
  不论是本尊还是穿越者,孙策本质上都不是什么守礼的读书人,也没有看不起普通人的书生气。就连走路,他都和牵着黄牛的役夫们谈笑风生,打听武关道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文,听到有趣的地方就很开心的放声大笑,还让庞统记下来,并注上是谁说的。那些连大字都不识一个的役夫见孙策这么重视他们说的闲话,一个个乐得皱纹都开了,对这个相貌英俊的少年将军赞不绝口。
  很快,役夫中就流传开了一个传言,孙将军战旗上的那只喷火的大鸟就是老人们说的凤凰。多少年过去了,这只凤凰再一次飞临武关,太平要来了。
  对此,孙策听之任之。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天意。虽说历史上常把黄巾之乱作为汉末乱世的开始,其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