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策行三国 >

第371章

策行三国-第371章

小说: 策行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希望刘备这次能顺利,不要再轻易变卦。人无信不立,朝秦暮楚是不可能成功的。
  ……
  马超、阎行走进了宛城,立刻被眼前的繁华惊住了。他们甚至有些手足无措,紧紧的勒住马缰,生怕一不小心冲撞了路边的人。一路上,郭嘉耳提面命,多次提醒他们不要惹事,南阳人对凉州人没什么好印象,而孙策又爱民如子,发生冲突对他们不利。为了避免惹事,他们进城前连带有明显西凉特征的毡帽都摘了,清一色的戴上了武冠。
  战马嘶鸣起来,吸引了无数目光。行人一边不紧不慢地避让,一边品鉴起马超等人的相貌来。古今中外,以貌取人都是人之常情,长得好看总是会占便宜。马超、阎行都属于那种相貌英俊的少年,既有南方人不多见的英武之气,又不像成年西凉人那么粗猛,一下子博得了不少人的好感。
  “噫,这是哪来的俏郎君,看起来面生得很啊。”
  “没错,这小郎君真壮实,好让人眼馋啊。”
  没一会儿功夫,路边就围了一群人,有男有女,指指点点,评头论足,尤其是女人们讨论得最热烈,叽叽喳喳,莺莺燕燕,丝毫没有害羞的意思,反而把马超等人看得窘迫起来。郭嘉轻踢坐骑,上前喝道:“都闪开,这是朝廷派来的使者。”
  听说是朝廷的使者,人们散开了些,却依然没什么敬畏之意。马超等人挽着马缰,沿着街道缓缓向前。他们在长安看惯了残垣断壁和面带菜色的百姓,现在看到宛城整齐的里墙,栉比鳞次的屋顶,行人身上整洁的衣裳,脸上灿烂的笑容,满耳的欢声笑语,眼睛都看花了。进宛城之前,途经各县,他们已经觉得繁华满眼,比长安强得太多,此刻看到宛城,这才知道那些县根本不值一提,宛城才是真正的繁华。
  走了小半天,终于来到内城门口。太守袁耀已经得到消息,派杨修在城门口等候。郭嘉向马超等人介绍了杨修。杨修打量着马超等人,心中一阵阵的不安。从马超、阎行的眼神可以看出,他们与郭嘉的交情不是一般的好。
  郭嘉怎么会和他们在一起,是巧合还是刻意?没想到这世家子弟和这些西凉武夫一见如故。杨修暗自腹诽,脸色便有些不屑。虽然只是一刹那,很快就换上了热情的笑容,却没能逃过马超的眼睛。经过郭嘉这一路的教导,他们已经对杨彪的用意一清二楚,连带着对杨修也没什么好感。看到杨修这眼神,下意识地以为是针对他们。
  本来嘛,四世三公的弘农杨家怎么可能把西凉人放在眼里。
  “二位请下马,府君在城里恭候多时了。”
  “不了。”马超一摆手,冷冷地说道:“诏书是给孙将军的,我们还是直接去见孙将军吧。”说完,也不管杨修是不是尴尬,转身对郭嘉说道:“麻烦郭君带我们去见孙将军。”
  郭嘉看着杨修,笑而不语。


第661章 橐龠之鼠
  杨修暗自皱眉,意识到自己犯了个错误。
  他知道诏书内容,下意识地已经把马超、阎行当成了自己的下属,最近又天天和南阳世家豪强掰扯,根本没想起来派人去迎接,一心以为等着就行了,没想到孙策抢先一步,派郭嘉去迎接。看这样子,郭嘉没少给马超、阎行灌输,已经成功的把这些西凉武夫拉拢了过去。
  这些羌蛮,他们忘了自己的使命吗,这么容易上当受骗?
  “诏书是给孙将军的?”杨修明知故问,同时不忘给马超使眼色,提醒他不要搞错了立场。马超却视而不见,拨转马头。“郭君,从哪个城门出去比较近?”
  郭嘉笑道:“二位将军,诏书虽然是给孙将军的,但比武大会却要由南阳太守府筹办,所以二位暂时还是住在城里,稍作休息,容我通报将军,赶来接诏。”
  “比武大会?”马超惊讶不已。“什么比武大会?”
  “朝廷不是要建讲武堂吗?孙将军是讲武堂的创办者,他支持朝廷尚武的决定,所以想举办一个比武大会,邀请天下英雄来南阳比武,二位将军身负朝廷使命,当然是最尊贵的宾客。将军军务繁忙,没精力操持此事,只好请南阳太守府协办。杨公子知道情况,他会向你们转达的。”
  马超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一下子懵了。他甚至连要和孙策比武都没有明说,只说自己来传诏的,没想到孙策不仅做好了比武的准备,而且要搞一个什么比武大会。他越想越觉得不对,孙策怎么会知道比武的事,这肯定是杨修透露的啊。
  他们父子究竟是什么意思,一边让西凉人来挑战孙策,一边和孙策联手搞什么比武大会,这是要陷西凉人于不义吗?双拳难敌四手,好虎也怕群狼,一大群人比武,也许他们还没机会和孙策对阵就受伤甚至阵亡了呢。
  马超越想越不安,和阎行交换了一下意见,接受了郭嘉的意见,先与袁耀见面,住在城中驿舍,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再想对策。
  郭嘉没有进城,将马超等人交给杨修就走了。他的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的麻烦由杨修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最终是否会波及长安,又会转化成多大的风暴,全看杨修能否应对。对他来说,这些人都是棋子,只有他和远在长安的荀彧才是棋手。
  郭嘉在半路上遇到了匆匆赶来了刘备。他已经收到孙策的消息,知道孙策将关羽支去了庐江,眼下由刘备负责比武大会期间的治安。比武大会之后,刘备就会离开孙策,或者去长安,或者回幽州。
  郭嘉勒住坐骑,和刘备交流了一下情况。得知马超等人已经进了内城,正和杨弘、杨修见面,短时间内估计不会出城,刘备松了一口气。他最怕西凉人初来乍到,不清楚南阳人的心态,自以为是朝廷的使者,发生冲突。孙策答应了他二百人的装备,他可不想被这些西凉人搞砸了。
  “奉孝,这些西凉人怎么样,脾气好不好?”
  郭嘉眉心微蹙。“还好吧,好好说应该没什么问题,不过该强硬的时候还得强硬,由着他们性子来肯定不行。你也不用担心,你是将军安排的人,他们不敢把你怎么样。要担心的只有一点。”
  “哪一点?”
  郭嘉四处看看,压低了声音。“你不觉得他们和杨弘、杨修一先一后,一文一武,安排得太巧了些?”
  刘备若有所思,连连点头。“没错,的确不太正常。噫,不会是杨弘、杨修想夺南阳不成,又从长安调来这些西凉人助阵吧?”
  郭嘉耸耸肩。“谁知道呢,反正朝廷想抢南阳是路人皆知的事,之前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好了,不说了,我去见将军,你多照看着些,有什么情况立刻报与将军,不要耽搁。”
  刘备满口答应,看着郭嘉离去。他叹息道:“宪和,益德,我们肩上的担子不轻啊。孙将军不想与朝廷发生正面冲突,这才让我们居中调和,真要是发生了冲突,我们首当其冲,罪在难逃,以后想去长安可就难了。”
  简雍也苦笑道:“是啊,孙将军,杨司徒,西凉人,没一个好惹的。我们就是橐龠之鼠,进也受气,退也受气,一不小心就会被烧着。”
  刘备拍拍额头。“中原人太阴险,我们还是回幽州吧。”
  ……
  郭嘉回到大营,向孙策汇报了一路上的情况。孙策也向郭嘉通报了相关情况。虽然两人之间一直有联系,毕竟不如当面说来得详细。
  “将军想留下关羽?”郭嘉问道。
  “如果他能改掉那脾气,我想留下他,不过可能性不大,只是尽力一试罢了。”
  郭嘉点点头。“张飞、简雍都是刘备乡党,的确不太可能改投将军,关羽是唯一的可能。不过将军也不必太在意,关羽已经成年,禀性已成,不会有太大的改观。况且幽州贫瘠,又有公孙瓒在前,离开了我们的资助,刘备很难有什么成就,就算他有枭雄之心,也不过割据一方而已,影响不了大局。”
  孙策虽然不像郭嘉这么自信,但他觉得刘备真要回了幽州,肯定没法像历史上那样占据巴蜀自立为王。巴蜀有山河之固,气候又适宜,经济发达,足以自给自足,适合在乱世中割据一方,辽东却是一马平川,中原乱时,他们还可以关上门自嘿,一旦中原安定,他们要么称臣,要么灭亡。原因很简单,人口太少,气候寒冷,经济发展不起来。没有中原的接济,他们连自给自足都困难,更别说长时间的征战了。
  “马超、阎行怎么样?”
  “马超心高气傲,又自恃其父实力,怕是难以收服。阎行的家世一般,虽受韩遂信任,但韩遂有子韩银,又有一个叫成公英的心腹,阎行只是一名小将而已,前程有限。将军如果花点心思,应该不难收服。另外还有一个叫庞德的,是马超的部曲将,武艺也不错,人也忠义,也可以争取一下。”
  “哇哦,还有庞德啊。”孙策很惊讶,一声轻笑。
  郭嘉很惊讶。“将军还知道这个人?”
  孙策点点头,眼睛瞟向了帐外的郭援。历史上,郭援好像就是死在庞德手上的。而庞德真正成名,却是在襄樊战役时拒不投降关羽,不屈而死。郭嘉说他忠义,倒是一针见血。
  “奉孝,想想办法,最好将这两百多人全部留下,不要辜负了荀文若的一片好意。”
  郭嘉笑着点点头。“我尽力。”他顿了顿,又道:“将军,趁着比武大会还有一段时间,你去一趟会稽吧。届时安排一个信得过的人任郡丞,你就自由了。”
  孙策捻着手指。“正有此意。”


第662章 事非经过不知难
  孙策对朝廷的态度就是好处收下,锅坚决不背。他对朝廷没什么感情,也不想把命运——不管是自己的还是民族的——交给别人。他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比荀彧更好。
  比武大会筹办事务交给了南阳太守府,治安的事交给了刘备,在给老爹孙坚派了秦松、甘宁和关羽三个援兵之后,庐江战事已经很快能分出胜负,豫州周边无强敌,他现在只有一件事,等黄忠班师。
  黄忠是他收的第一个大将,在过去的一年里,黄忠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攻则无坚不摧,守则任劳任怨,是个能让人放心的大将。这次黄忠与李通一起夹击刘勋,快准狠,一击致命,再次立功。当他打算离开南阳时,想到的第一个人选就是黄忠,有黄忠镇守南阳,他没有后顾之忧。
  孙策又和郭嘉商量了新定的江夏、南郡的人选,决定由文聘守江夏,李通守南郡。文聘不显山不显水,但思维缜密,做事很稳。李通头脑灵活,作风大胆,又忠勇有加,这两个人都可以大用。
  郭嘉赞同孙策的意见,两人几乎是一拍即合。得到郭嘉的支持,孙策随即又请来张纮,张纮也没什么异议,觉得可行。孙策随即请张纮留守南阳,总揽全局。在他部下的文武中,张纮是综合素质最高的,既有扎实的经学基础,又有一流的文笔,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天下大势的观点几乎一致。张昭有拥有前两者,最后一点分歧则比较大。
  孙策将自己的计划合盘托出,让张纮能准确的理解他的思路,万一有意外出现,他也可以及时调整。会稽在千里之外,又隔着大江,靠人马来送传消息终究不怎么方便,有些事需要张纮及时处理,来回请示会耽误时间。
  商量了半夜,尽可能将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到,做出预案,孙权、陆议都熬不住,趴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