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莫问天 >

第4章

莫问天-第4章

小说: 莫问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人物一个晋升的希望,一个晋升的路子。
  取经路上,为什么那些妖怪许多是天上的座骑、童子下凡变的,而孙猴子为什么动不动就上天去搬救兵,说白了,联络各部关系,让各位大仙认识一下唐僧,在战火中培养出革命的感情,以使唐僧接触各方神圣,建立神际关系网,以便将来登基顺利。事实也表明,取经的一路上,所有的重量级政治人物都出面了,象什么四圣试禅心,黎山老母、南海菩、普贤、文殊全部出场,用意还不明显么?
  至于政绩,是历经苦难取得真经么?非也非也,取经这种事,在神仙眼里简直就是小儿科,噱头而已,真正的政绩是唐僧们一路灭了无数妖魔,又收伏了无数妖魔,彻底解决了政权不稳定因素,又为天庭提拔了一批在野力量,还为唐僧建立了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想想一个孙悟空当年就闹得天上鸡犬不宁,只有请出如来才彻底解决,而唐僧们一路杀妖伏魔,这个水平,这个政绩,这个威望,啧啧,不言自明。
  为什么说“吃了唐僧肉长生不老“是一句谣言呢?第一个说这话的妖怪是谁,白骨精,他在云端里,踏着阴风,看见长老坐在地下,就不胜欢喜道:“造化!造化!几年家人都讲东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真个今日到了。“ 
  后来的金角大王也教育弟弟说:“你不晓得。我当年出天界,尝闻得人言:唐僧乃金蝉长老临凡,十世修行的好人,一点元阳未泄,有人吃他肉,延寿长生哩。“观音不是在长安嘱咐众神“汝等不可走漏消息“么?怎么现在变成地球人都知道了?是谁传出这个信息呢?还不是观音自己。她故意传出这个消息,引诱各方妖魔聚集到西天取经路上,这叫引蛇出洞一网打尽,省得满世界去剿去抚搞得麻烦。
  为什么我敢说唐僧取经不过是一个小把戏,一个噱头而已,为什么我敢说唐僧之取经,不过是为了政权稳定,为了接班人的培养计划呢?所有的谜底都在《西游记》的结尾揭开。依如来的说法,西天取经的原意,是为了普渡众生,而唐僧历经艰苦取得真经,就应该留在大唐,象历史上的玄奘大师那样,翻译著述传播,为普度众生奉献自己的一生才对。但小说告诉我们,金刚把唐僧们送到长安,停在空中叫道:“圣僧,此间乃长安城了。我们不好下去,这里人伶俐,恐泄漏吾像。孙大圣三位也不消去,汝自去传了经与汝主,即便回来。我在霄汉中等你,与你一同缴旨。“看看,传了经给唐王就回西天就职去,一刻都不能耽误,哪来普度众生的样子?书中写道唐王请三藏长老讲几卷经,长老捧卷登台,方欲讽诵,忽闻得香风缭绕,半空中有八大金刚现身高叫道:“诵经的,放下经卷,跟我回西去也。“这底下行者三人,连白马平地而起,长老亦将经卷丢下,也从台上起于九霄,相随腾空而去。于是普度不过是丢下经就走,取经人各归神位,形成新的政治派别,为将来的新老交接定下基调。
  唐僧师徒回到灵山之后,如来分封四人,道:“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经,甚有功果,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汝因大闹天宫,吾以甚深法力,压在五行山下,幸天灾满足,归于释教,且喜汝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猪悟能,汝本天河水神,天蓬元帅,为汝蟠桃会上酗酒戏了仙娥,贬汝下界投胎,身如畜类,幸汝记爱人身,在福陵山云栈洞造孽,喜归大教,入吾沙门,保圣僧在路,却又有顽心,色情未泯,因汝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八戒口中嚷道:“他们都成佛,如何把我做个净坛使者?“如来道:“因汝口壮身慵,食肠寛大。盖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沙悟净,汝本是卷帘大将,先因蟠桃会上打碎玻璃盏,贬汝下界,汝落于流沙河,伤生吃人造孽,幸皈吾教,诚敬迦持、保护圣僧,登山牵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又叫那白马:“汝本是西洋大海广晋龙王之子,因汝违逆父命,犯了不孝之罪,幸得皈身皈法,皈我沙门,每日家亏你驮负圣僧来西,又亏你驮负圣经去东,亦有功者,加升汝职正果,为八部天龙马。“长老四众,倶各叩头谢恩。
  如来对四人的考评、授职和使用,有根有据,合情合理,量才适用,较之玉帝一会儿弼马温,一会儿齐天大圣,一会儿管蟠桃园,水平高下不言自明。纵观整个西游故事,如来作为最高领导,计算之精,安排之密,成果之丰硕,足令人高山仰止,回味无穷。
  附记:本文纯粹戏说,也可当作胡说。当年江主席时代,听过我这种解释的人,都说在讽刺现实,我只能说巧合而已。当然虽是巧合,倒也说明神仙与凡界,古代与当今,在选拔与培养领导人上,模式也差不多。仅供各位朋友一乐。 
 
 
 
  
 作品相关 孙悟空与观音菩萨
 
  初看《西游记》,那年我正好十岁。那时候的我,对父母是即依赖又害怕,就像孙悟空对观音即依赖又害怕一样,就认为观音是孙悟空他妈,当然并不是非得她生的不可,观音制造的也成想那观音神通广大,找块石头,吹口仙气,那石头就变成孙悟空了。这些小孩子的想法,拿出来以博一笑。后来长大了,又觉得孙悟空如此英雄,又怎么会没有美女来爱他,即使是好色的妖精女王之类的,只都只会找上唐僧那个脓包,这也不可理解。《大话西游》硬扯了一个叫紫霞的陌生人进来,因不忠于原著,未免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翻遍原书,才发现观音对孙悟空很有情谊,虽不甚明显,但以她菩萨正果的身份,对孙悟空如此偏爱,却怎么也说不过去了。反观孙悟空,从无法无天到循规蹈距,虽有诸多因素,但观音的“领路人”的作用,可谓大矣,以“英雄难过美人关推之”,倒也合情合理。 
  《西游记》中,完全是把观音当做美女来描写的。什么“乌云巧迭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翔”,“眉似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另按民间习俗,观音负有“送子”之责,有点类似于西方的“爱神”,清初大美人陈圆圆就有“四面观音”的称谓。而西天诸佛中,道性高,佛性强的人不少,为何却偏要观音这个美女来引渡真经,作者吴承恩看来有那么一点意淫成份,只不过格于礼教,下笔就打了折扣,然笔之所书,情之所寄,难免就留下点蛛丝马迹,让我揣摸测不已。 
  话说观音与孙悟空初会,是在孙悟空大闹蟋桃会之后,正得意忘形与天庭对抗之时。观音初不以为意,遗座下弟子木*出战,败回,在众神面前很失面子。女人嘛,若是对男人有了同情之心,怜悯之意,绝不可能产生什么爱情,须是佩服方可。观音有此一败,正是爱的起点。观音所保举的二郎神,却是一位风流种子,同样也是一位个性青年。这二郎神是玉帝妹子思凡下嫁人间一杨姓男子爱情结晶,斧劈桃山救母的那位仁兄,(原著所述,与〈宝莲灯〉有出入)对皇帝老儿也是不买帐的。观音说他:“听调不听宣”,意思就是:“看在好歹是亲戚的份上,我可以帮玉帝老儿的忙,可要我在他手下当差,门都没有。”想到天宫诸神,连玉帝老儿自已,均一筹莫展,不记得有这么一个神通广大的亲戚,偏要由方外人士观音提出,岂非咄咄怪事?由此观之,观音对悟空由败生情,进而想到天宫的一断风流逸事,再进而想到风流逸事的结果二郎神,倒也符合一般人的思路。 
  却说这孙悟空与二郎神苦斗,不分胜负。这事关系天庭安危,直接当事人玉帝,王母等都还沉得住去,反倒是观音却稳不住了。无他,心系悟空尔。于是,坐立不安之下,就借了个由头,要一睹美猴王的风采了。 
  果不其然,那观音道:“贫僧所举二郎神如何?果有神通,已把大圣围困,只是尚未擒拿……”。例位看官,此话明夸二郎,实赞悟空。为何?当时事:众天丁布罗网围住四角,李天王与那吒,擎照妖镜立在空中,直接做战人员有二郎,梅山六兄弟和一只狗,如此以众凌寡,也只是打个平手,就算二郎有神通,又能比孙悟空如何?观音口中也称悟空也由“猴精”变为“大圣”,而二郎号称“小圣”,岂不是就把二郎比下去了?这时又有人要问:“即然观音如此看得起悟空,为何却要抛扬柳净瓶去打悟空呢。盖观音与悟空初会,只是略有心意,尚未明朗。那观音突然间心生情愫,违反佛规佛纪,脑中恍惚,往往自欺以求心安,还要硬着心肠做出点事情出来让大家看看,此所谓野蛮女友的心态。观音想抛杨柳净瓶之时,未尝不在心里念叨“这死猴子该死”之类的狠话。只是那太上老君,不甚识趣,硬要抢功,让观音姐姐空费了一番心思。 
  这考验男女爱情,其事莫过于生死。待孙悟空被擒,生死系于一线,后又逃出丹炉,及至如来至,压孙悟空于五形山下,其间连观音的影子也见不到。观音到底是何心理,虽不能直接得之,但从以后观音对孙悟空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就可知其自责心理过重。等有机会救出孙悟空的时候,那是肯定不能放过的。于是主动请缨担任取经团领导一职,好开后门门孙悟空得正果也。好在这趟差事无甚油水,倒没有人跟她抢。如来所谓:“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只能骗骗那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去边缰锻炼,哪能入这些佛门老油条的法眼。 
  观音收沙悟净,猪八戒,小白龙,都是巧遇,唯独对孙悟空,却是特地留的编制空额。五百年后,两人再相会,这一段写得精采万分。首先木*问及,山下压的是谁,观音说是“齐天大圣”,并没有把他当妖精看,比对沙,猪,白三人客气多了。观音随后赋诗一首,可见观音对悟空的关爱。诗曰: 
  堪叹妖猴不奉公 
  当年狂妄逞英雄 
  欺心搅乱蟋桃会 
  大胆行私兜率宫 
  十万军中无敌手 
  九重天上有威风 
  自遭我佛如来困 
  何日舒展再显功 
  待观音见了孙悟空,劈头一句就是:“姓孙的,你记得我么?”大妙!看似很不礼貌,其幽冤之情,溢于言表。大凡男女相思,常由此及彼,以已推人,问:“你认得我么?”,言下之意无外乎是“我可记得你,姓孙的”。这五百年来念念不忘一个人,其心昭然若揭。大圣高叫道:“我怎么不认得你,你好的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无观世音菩萨。承看顾,承看顾。我在此度日如年,更无一个相知的来看我一眼,你从哪里来也?”这几句话真是字字泣血。孙悟空虽与从天宫诸神有点交情,但自犯事以来,人人惟恐扯上同谋造反的嫌疑,纷纷与妖猴划清界限。虽说人情冷暧,世态炎凉原本也不足道哉,但要落实到自已身上,也就不那么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