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侯门医妃有点毒 >

第626章

侯门医妃有点毒-第626章

小说: 侯门医妃有点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德帝嗯了一声,过了一会才说道:“她这是防着朕呢。以小人之心度朕之腹,真是岂有此理。”
  裴皇后笑了起来,“今儿分红,当初从王府公中走账,投了五万两,收获颇丰。臣妾也跟着沾光。她莫非是怕陛下摘桃子,便特意将水泥市场让出来吗?”
  文德帝哼哼两声,“你看朕是那种会抢儿媳妇生意的人吗?”
  裴皇后笑而不语。
  文德帝说道:“南城门外,她经营得很好。换了任何人,都不可能比她做得更好。她分明就是小人之心,朕根本不会插手南城门外。”
  裴皇后心道,要是顾玖没主动让出京城水泥市场,文德帝未必不会插手南城门外。
  放着那么一个下金蛋的母鸡在眼前,有谁能做到无动于衷?能够克制住自己的双手?
  而且文德帝还很缺钱。
  说不定哪天脾气爆炸,什么事情触怒了他,就要打南城门外的主意。
  如此想来,顾玖主动让出京城水泥市场,着实是明智之举。
  裴皇后暗暗想着,顾玖倒是有眼色,会说话又会做事,很不错。
  只可惜,大儿子刘诏不是个东西。整日里冷着一张脸,和她一点都不亲近。
  反倒是小儿子刘议,乖巧懂事又孝顺。
  若非为了大局着想,裴皇后真不想给刘诏脸面。
  刘诏这孩子,是半点不讨人喜欢。
  “臣妾得提前恭贺陛下,文德二年财源广进。”
  文德帝哈哈一笑,“借皇后吉言。”
  他也盼着京城水泥市场,真正实现井喷。能给少府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
  离着过年没多少天了。
  城里的人,还在忙着,忙着挣一笔过年钱。
  乡下的人,早就开始猫冬。
  大冬天,没什么事情干,就躲在屋里烤火,女的做针线活,男就将家里的房顶,家具,修修补补。
  这个冬天,特别冷。
  乡下也特别安静。
  京畿地区胡家屯,位于山脚下,是个偏僻的小山村。
  这一日,宁静的冬日生活,因为外来者打破。
  “大婶,这是煤炉,这是蜂窝煤。你且瞧着,将蜂窝煤放进去,孔洞对齐整了,火一烧起来,做饭烧水快得很。一天到晚,都不用担心没热水用。”
  王小喜,京城郊外农民,上有兄,下有弟,他处在中间既不是长子又不是幺儿,自然就被忽略了。
  像放羊一样长大成人,因着南城门外需要大量苦力,他就跟着村民一起到南城门外做活,赚三餐温饱,赚每天工钱。
  冬天到了,工地上活少,东家优先照顾那些流民。
  王小喜身为京畿本地人,说没意见是假的。
  不过他也不想一辈子下苦力。
  若是有别的出路,他是不可能来下苦力的。
  正好煤厂招人,月薪两百文,还能拿提成。
  一开始,他还不懂提成是什么东西。
  经人解释,他才明白提成就是卖出东西,可以从中提取一部分钱作为自己的报酬。
  这事好啊!
  虽然他不是那么能说会道,但是他可以学。
  就算冲着一月两百文的工钱,他也乐意做这门生意。
  新民县的流民,二期工程里面的住户,早就被煤厂的老伙计给包圆了,轮不到他。
  在他上了半个月的培训班后,就开始跟着师傅们,走村穿乡,一个村一个村,一个乡一个亭的推销起蜂窝煤。
  他干劲十足,临近年底也不肯休息。
  这一日,一大早就来到胡家屯。
  他早就得了消息,胡家屯是个中等村落,有七八十户人家。这个村,靠着卖农产品给四海肉菜店,家家户户手里头都有点钱。
  “……婶子要是担心蜂窝煤烧得太快,这个盖子,陶瓷做的,往下面这个洞一盖,只留个小孔透气。瞧瞧,这火势是不是小了下来。”
  “这样烧,三个分蜂窝煤能烧一天,还能烧好几锅热水。等你做饭做菜的时候,将盖子取下来,这火又烧起来了,要不了多久就能将一家子的饭菜做好。这煤炉多方便啊,正适合冬天使用。”
  “……你要是一次卖一百个蜂窝煤,煤炉可以免费送。真的,不敢骗你。这是我的名片,上面有我的名字,我们东家的地址。四海商行知道吧,我们东家就是四海商行的管事,一找一个准。”
  王小喜拿出巴掌大的名片,往围观的大婶大叔散了几张。
  当初商行苦于伙计出门推销,不受人信任。
  顾玖便随口一提,“可以做个名片,用来介绍自己。”
  结果做出来的名片,根本不是顾玖记忆中小小一张的模样。而是成年男人巴掌那么大一张。
  商行还有种古怪的风气,名片越大越气派。
  当顾玖拿着下面商行精心制作的十几公分长的名片,一脸的生无可恋。
  “夫人,这是照着你说的制作的名片。名片就得这么大,气派!”
  顾玖:“……”
  本夫人能说什么?
  本夫人能斩断下面伙计追究气派的一颗心吗?
  不能!
  好吧,大点就大点吧。这年头没眼镜,大一点看得清楚。
  于是乎,成年男子巴掌那么大的名片就在四海商行流行起来,并且开始在京城商界流行起来。
  王小喜身为煤厂伙计,出门推销,自然要赶着潮流,为自己制作了一大叠名片,反正是公家出钱。
  “……大叔,我不敢骗你。这是我们商行的福利,只要一次买一百个蜂窝煤,就免费送一个煤炉。”
  “蜂窝煤不贵。你要是单买,一文钱一个。可你要是一次买一百个蜂窝煤,只要五十文,便宜了整整一半。是的,全京城都是这个价。”
  “烧柴当然也方便。只是这天气这么冷,上山砍柴多危险啊。万一磕着碰着摔着,请医问药,医药钱可比蜂窝煤贵多了。而且你家人口多,所需柴火也多。自家人忙不过来,还得花钱买柴。同样是花钱,不如买蜂窝煤,一天到晚,随时都有热水用。洗菜做饭,甚至洗衣服,都可以用热水。而且还不用人看着火。”
  “这天至少还得冷两个月,这两个月花一两百文,买几百个蜂窝煤放家里,就能过得舒舒服服。”
  “大婶,看你这一身,家里肯定有能干人。大婶操劳了一年,也该松活松活,带个煤炉回去,今年过年,全家都乐呵呵。而且,有了这煤炉啊,还不用另外烧炭取暖,这又替你家省了一笔钱。”
  “你家人口多,一天到晚不熄火的话,一天少说得用六个蜂窝煤。你要是一次买一百个蜂窝煤,六个也就三文钱。一个月用不了一百文。”
  “要是家里人口少,自然用不到六个蜂窝煤。”
  “大婶,要不要提一个煤炉回去?”
  村民们围观了好一阵,几乎全村的人都围着王小喜,看他推销蜂窝煤。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有三家买了蜂窝煤。
  里正家最富有,一口气买了三百个蜂窝煤。
  其他两户,只买了一百个蜂窝煤。
  一个村,就卖出五百个蜂窝煤,王小喜喜不自胜。
  “我二十天后会再来一趟,蜂窝煤用完了,直接找我就行。以后这一片,都是我王小喜负责。”
  “蜂窝煤就在村外大道上,那东西扎实,分量重。我这就让人给你挑来。”


第560章 大有可为(四更)
  王小喜带着脚夫,推着一大车的蜂窝煤,前往下一个村落,继续他的推销工作。
  他走后,胡家屯又来了个卖二手棉服的伙计。
  “我们东家就在大槐树集市。你们村去过大槐树集市的人该知道,集市上有家二手棉服店。是的,是的,巷尾那家,我就是那家的伙计。”
  “这些都是二手棉服,便宜。方便大家看里头的棉花,特意留了个缝口。瞧瞧,里面的棉花全都翻新过,童叟无欺。这棉服穿在身上,除了不是新的,哪哪都好。”
  “小孩子的棉服有啊,这件只要十文钱。放心,都是洗干净,还晒过太阳。”
  “这件码子大,用料足,得要五十文钱。行啦,行啦,你要成心要,四十五文给你。”
  ……
  卖棉服的走了,胡家屯又迎来了买布匹的。
  棉布,麻布,都是百姓常用的布匹。
  同样的棉布,麻布,却比往常铺子里卖的手感更好,摸起来更舒服。
  “不贵不贵,比布庄一尺便宜一文钱。”
  “童叟无期,不敢欺瞒老乡。”
  “这么便宜,自然是因为这布料由四海纺织工坊生产。他们那边,都用水,那水一冲,那织布机就转动起来,快得很。等明年,量更大了,布匹还能更便宜。”
  “过年前,不会有第二个人来这边推销布匹。你们这太偏僻了,来一趟不容易。下一回,要等过了元宵节才能来。错过了这回,就得等一个月。赶紧买啊。”
  “……今儿你们村倒是热闹,没想到在我前面,已经有卖煤球卖棉服的人来过了。我们之所以这么拼,大冬天还在外面跑,那是因为有年终奖啊,要冲一波年终业绩。东家指望着我们多卖点货,我们也指望着东家多发点赏钱好过年。”
  “……我不算是四海商行的伙计,但是我们东家和四海商行是合作伙伴。我的货源,都是一手货源,直接从四海纺织工坊拿货。”
  “我们走村穿乡卖货,自然是跟四海商行的伙计学的。”
  “你们是我今天第三个村子,前面两个村子,合起来买了七八匹棉布,麻布。你们村比他们富裕,大家都有钱,明年会更有钱。”
  ……
  走了一个,又来一个。
  这个腊月,胡家屯前所未有的热闹。
  卖吃的,卖珠花头饰,卖针线布料,甚至油盐酱醋的伙计,都推着板车,走村穿乡的卖货。
  胡家屯的村民,从一开始的惊疑不定,到后来的处变不惊,见怪不怪。
  这个冬天,商行伙计们干劲十足,不怕冷不怕苦,天天在外面奔波。
  这股风气,最初就是从四海煤厂开始的。
  谁能想到,被人看不起的广大乡村,消费力竟然也那般惊人。
  王小喜,整个腊月,送出去一百二十个煤炉。卖出去一万多个蜂窝煤,提成近一两银子。
  想当初,他在工地累死累活三个月,天天干着重体力活,都挣不到这么多钱。
  他这收入,快赶上二级工匠。
  这个年,王小喜过得很舒坦。
  长这么大,第一次在家中受到了重视。
  京畿地区广大乡村,生意真的这么好做吗?
  那些乡民真的有钱买货吗?
  不都是苦哈哈吗?
  一到青黄不接的月份,不是连饭都吃不上吗?
  怎么感觉一转眼的功夫,京畿地区的乡农,即便最那山窝窝里面,最偏僻的地方,竟然也有了购买力。
  很多没追赶上第一波走村串乡卖货的商家,都感到困惑。
  于是乎,大家凑钱,请酒席。
  将第一个第二个吃螃蟹的商家请来喝酒,取取经。
  第一个跟在四海后面吃螃蟹的商家,一脸高深莫测,又高高在上,“你们啊,都是老观念。以为那些乡巴佬,还是前几年的乡巴佬吗?”
  “难道不是了?”
  “当然不是了。前几年,四海商行的陈二壮管事,亲自带着人,一个村一个村的走,这事都知道吧。”
  众商家连连点头。
  “知不知道,整个京畿地区,每个村的情况,衙门那些人还没陈管事清楚。就靠着一个村一个村的走,四海肉菜店这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