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香港回归十年志(10卷选载) >

第23章

香港回归十年志(10卷选载)-第23章

小说: 香港回归十年志(10卷选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月5日,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发言人表示,敬罗家塾修复工程最近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2001年文物古迹保护奖杰出项目奖。这是香港继滘西洲洪圣古庙及罗便臣道犹太教堂于2000年获同类奖项后,再度赢得此项国际殊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物古迹保护奖是世界性的权威奖项,本年度亚太区共有13个国家及地区的40个项目提名竞逐,经由一个来自世界多国的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园景设计师及文物保护专家组成的评审团评审后,共选出一个最卓越项目奖、两个卓越项目奖、五个杰出项目奖及五个优异项目奖。敬罗家塾即于当年被登录于香港文物旅游径,向公众开放,成为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另外还荣获由古物咨询委员会及办事处所颁发的2001年香港文物奖优异奖。
  2002年3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专程到港主持了颁奖典礼,对敬罗家塾的评价是:它不仅是一处杰出的古代建筑,同时也曾是氏族子弟学习、游戏和成长的地方,具有极高的社会历史及文化价值;而修复工程得到“强有力的社区参与”应予特别肯定,它“在示范修缮和保护为社区使用的历史建筑的价值方面树立了典范”。
  2002

  与内地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1)

  1月2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梁锦松率领代表团,与外经贸部安民副部长就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提出的与内地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建议,在北京正式启动磋商,并将“类似自由贸易区”正式改名为“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双方就讨论日磋商工作的模式及渠道,磋商原则及内容初步交换意见。梁锦松先生的主要陪同人员有香港特区工商局局长周德熙先生、工贸署署长罗智光先生等。
  有关“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涵盖范畴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在磋商机制及模式方面,两地分别指定各自的磋商机构,分为以下两个层次:(1)高层磋商机制:磋商的决策层面。内地方面,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安民牵头;特区方面,由财政司司长梁锦松牵头,工商局局长周德熙为副。(2)高官级磋商机制:磋商的工作层面。分别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台港澳司司长及特区工业贸易署署长牵头。特区方面,成员包括工商局、工业贸易署以及其他有关的政策局和部门。
  自由贸易区具有关税联盟的特点,即在参与成员之间相互联消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同时又各自保留自己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关税政策。作为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形式,自由贸易区不仅在发达国家得到普遍推广,发展中国家及各类区域组织都在积极推崇和仿效。目前,全球已有240个自由贸易协定,在世贸组织的142个成员中,形成了135个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与WTO的框架是相辅相成的。其运作原则是,通过局部性促进区域贸易自由化,达到总体上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在内地、香港和澳门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形成比一般世贸组织成员之间更紧密的贸易互惠关系,采取更方便、灵活的方式和措施来促进内地与港澳地区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体现了内地与港澳之间(即一个国家几个关税区)的特殊关系,有利于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加强彼此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为内地参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以及在WTO框架下建立各种类型的区域经济全球化组织构筑战略性桥梁。
  因此,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在加入WTO之际,我国政府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合作最积极的进取姿态,也是关于内地与港澳经济合作问题上,最符合现实需要、最到位的一种发展模式。换句话说,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内地与香港是互惠互利的。香港作为一个窗口和桥梁,对内地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对香港来说,目前及未来的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是背靠祖国内地的强劲支撑,尤其是在目前国际经济环境恶劣、自身发展处于转型过程中,急需一个新的增长点给予支持与刺激。为此,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既是内地加入WTO之后可以重点发展的一个新的发展模式,更是香港根据自身需要提出的一个迫切要求,这一建议一旦得到中央的明确支持,就将成为一个势在必行的大事,且最终能够取得双赢。
  自由贸易区不可能一开始就涵盖全部国土,需要在有条件的地区起步和进行试运行,成功之后,再将贸易协调的功能向内地全面推开。而且,自由贸易区的运作通常需要地理上贯通、配套环境相应等硬件条件,需要业已存在的经济联系作为合作基础,主要以软体性制度的安排来强化运作,深化产业分工,协调贸易关系和提升经济能量。所以,内地同港澳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最可能实现和能够率先启动的区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
  首先,港澳与珠江三角洲之间既有多个海运港口相毗邻,又有珠江航道相通,并形成了发达的铁路公路网络体系,地理上的相连,是两地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得天优势。其次,珠江三角洲作为国内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济发展已跃居全国各省市前列,与港澳地区之间的差距正逐步缩小,庞大的市场为两地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第三,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港、澳、珠三地的经济往来主要采取前店后厂的形式,开展了从农产品、养殖业到工业生产、服务业的合作,发展到今天,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已成为中国华南地区的经济“火车头”,整个地区正在以“香港—深圳—广州”为主轴形成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都市圈。这种良好经济环境为建立自由贸易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央政府已将原先提出的“自由贸易区”的提法,改为“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Closer Economic Relations)”。这一安排所涵盖的范围包括货物、服务贸易及贸易投资便利化,并确立五项共识,包括要符合世贸规则及“一国两制”原则,是国家主体同其单独关税区之间的经贸关系安排,要适应两地经贸关系发展的趋势等等。对于这一提法,外经贸部官员解释说,自由贸易协议是国际惯用的安排及模式,它与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内容都差不多,但后者更能准确地体现内地与香港的关系。有关专家预计,2003年1月1日前,深圳与香港将携手在全国率先实施“紧密贸易安排”。
  深圳与香港接壤,经济联系广泛而深厚,货物、人员、资金流动频繁。深港间的“紧密贸易安排”,首先将对香港的经济发展发挥巨大作用。因为两地更加紧密的合作,有赖于跨境基础设施的完善衔接、通关手续的简化和过关设施的改善,使人流和物流可以畅通流转。借两地“紧密贸易安排”,更可为推动香港物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把香港建设成为亚太地区物流中心。在高科技发展方面,香港受多种因素影响,自身发展高科技有诸多困难,但大量的深圳乃至内地的高科技人才和机构进入香港,将为香港高科技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当然,深港之间新的合作关系,也将为深圳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府就涵盖范畴进行咨询,广泛听取业界对此建议的意见。
  3月27日,“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第二次高层磋商在香港工商局举行。香港特别政府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与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安民会面,就“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进行第二次高层磋商。香港特区代表团成员包括工商局局长周德熙、工业贸易署署长罗智光、海关关长黄鸿超、政府经济顾问邓广尧,以及工商局、工业贸易署及财政司司长办公室的有关人员。
  内地和香港分别举办《大公报》创刊一百周年庆祝活动
  走过世纪艰辛历程,见证世纪风云变幻,2002年6月17日,《大公报》创刊一百周年,这是迄今为止海内外第一份年满百载的中文报纸,也是中国报界寿命最长的一份报纸。百年华诞之际,《大公报》举行了一系列隆重的庆祝活动。
  《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始创于天津,由清末进步人士英敛之(1866—1926)创办。在发刊词中,英敛之说:“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公正无私就是《大公报》的办报方向。一百年来,随着世事的变迁,《大公报》先后移址上海、武汉、桂林、重庆、香港等地,但始终秉承“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报训,坚持爱国、爱民、客观、公正、严明的立场,日益赢得世人的喜爱。目前,《大公报》已经发行到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百年来,《大公报》为民族的振兴和发展,为祖国的统一和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2002年《大公报》的百年报庆被视为海内外中文报业及至文化界的一大盛事。
  在港、京、津、渝、蓉等地举行庆祝会
  2002年6月12日,《大公报》创刊一百周年庆祝酒会在香港会展中心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主任姜恩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特派员吉佩定,全国人大常委曾宪梓,人民日报社社长许中田,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陈佐洱以及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地的官员,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曾荫权,财政司司长梁锦松,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香港《文汇报》社社长张国良,《大公报》社名誉董事长李侠文,董事长兼社长王国华,总编辑杨祖坤等海内外来宾一千多人出席了酒会。
  成思危在酒会上发表贺词。他说,迄今为止,《大公报》是中国报业史上唯一一份出版了一百年的报纸,非常值得庆祝。一个世纪以来,《大公报》目睹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记录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大公报》不仅忠实地记录了历史,也参与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我们看《大公报》,是因为她报道翔实,不哗众取宠,不讲假话,忠实地为人民和广大读者服务。”《大公报》与时俱进,坚持爱国,坚持真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为重,为国家、为中国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得到中外新闻同业的敬重。最后他衷心祝愿《大公报》越办越好,为香港的蓬勃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发挥更大的作用。姜恩柱在致辞中说,1948年《大公报》在香港复刊后,为香港的繁荣发展和顺利回归,为促进香港与内地的交流与合作做了不懈的努力。香港回归祖国后,《大公报》积极宣传报道“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支持行政长官董建华和特区政府依照基本法施政,维护香港的稳定发展。与此同时,《大公报》锐意进取,改进报道和经营,面貌一新。《大公报》社社长王国华在酒会上回顾了创刊一百周年的风雨历程。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天津市委副书记刘峰岩分别致辞祝贺。
  6月17日,《大公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创刊一百周年纪念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