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莎士比亚密码 >

第2章

莎士比亚密码-第2章

小说: 莎士比亚密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在莎士比亚死后7年也就是1623年才集结成册发表出来?为什么弗朗西斯·培根也要在1623年同时发表一本书,专门教导读者如何使用密码写作?这两者间有什么必然关联吗? 
  培根像 
  更为重要的是:莎士比亚死后,以他名义发表的一些剧作为什么比最早版本的小册子足足多了上千行文字?为什么应该大写的地方没有大写,时间状语前为什么总有字母以大写的形式出现?等等。 
  最后,要告诉读者的是,1623年发表的莎士比亚剧作集是以《第一对开本》名义出版发行。这第一本莎士比亚剧作集当时只在世界上发行了两百多本,而要真正了解并研究莎士比亚,这一版本的剧作集应该是最受到推荐的。只是它现在已经价值连城,国人恐怕只能看看副本或是什么“赝品”,一饱眼福罢了。 
  伊丽莎白一世像 
  《莎士比亚密码》出版后,首先在京城引起轰动。各大媒体与网站纷纷刊登此书出版消息。毕竟,国人的第一外语是英语,大家都普遍认为莎士比亚就代表着英语语言的巅峰,高山仰止,不可逾越。但《莎士比亚密码》呈现给读者的,显然完全是颠覆性的内容和结论:这位站在圣坛上的人物,没受过什么教育,更不可能写出那些几乎与《圣经》一样对人类有深远影响的戏剧。 
  也有媒体专门为此采访了莎士比亚研究专家。 
  有些研究专家,在谈及《莎士比亚密码》一书出版时,竟然忘记了孔子的训诫“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竟不假思索地争辩说,莎士比亚是个“自学成才的典范”,这种话显得简单幼稚,用中国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的某个特定时间段的词汇,去形容16世纪的莎士比亚,有些太过草率,也很不负责任。 
  此外,不仔细研究便说“‘培根说’已经破产过时”,也令人感到不安。《纽约时报》直到2004年的8月还刊登文章大加讨论的事情,怎么才过不到3年,就变成“破产过时”了呢?显然,情绪化的语言并不能使人折服,将可能多的事实研究作为依据,包容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才更显专家学者的大家风范,我想,这也正是众多读者想阅读《莎士比亚密码》的真正目的。 
  在此,我们不如重温曾国藩经常引用的一句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至于培根为什么要用密码写作,还是请读者自己翻阅此书,找寻答案为妙。 
  《莎士比亚密码》已由北京同心出版社重金引进,2007年1月1日出版 
  定价:25元。   
  《莎士比亚密码》译序(1)   
  张放 
  《莎士比亚密码》于2007年1月1日由北京同心出版社出版。出版后,立即在京城引起关注,各大媒体纷纷发消息。有专家学者对此书所披露内容,表示不能赞同,以莎士比亚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为由,认定此书不足为信,但更多人则认为,读者又多了一种探索真相的选择,这没有什么不好。也因此引出一个重要话题:究竟专家学者能不能代表众多读者决定什么是事实真相?作为出版人和译者,我有些自己的想法,并专门为此书建个博客,旨在希望引起更多人关注与讨论。现首先将译序放在此。 
  2005年到2006年,应该算是“密码”年。2006年,以《达芬奇密码》电影在全球上映而达至巅峰。那么,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其他密码隐藏着,仍然需要出版家们发掘并呈献给读者呢?您现在读着的这本《莎士比亚密码》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接触“莎士比亚”作品,应该追溯回二十几年前了。那时我在大连外语学院英语系读本科,那年月,读英美文学专业,有如眼下读计算机或什么BA一样热门。但细细想来,却有太多遗憾。首先,那时应该算百业待兴年代,出版业者还非常非常保守,每年出版的新书里,也没有多少“令人震惊”性质的、“暴料”性质的、“市场炒作”的图书,更勿论出版什么“密码”性质的东西了。然而,生活于斯的人们与现在的人们,在图书种类的选择方面,幸福感不可同日而语。 
  当时,我大三时的班主任赵老师,被传是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我对他顿时产生了崇敬感。最让我感到至此不能忘怀的是,有一天他居然把我找到他的家里,让我给他誊清手稿,并写蜡纸(当时这些都是大学里的高科技,班上有同学举荐说我的字写得好,也有写过蜡纸的经验),他要在系报上发表他的作品。于是,我成了他的手稿的第一读者。在我的人生中,这是第一次看到“麦克白”,看到“哈姆雷特”的字样。虽然,我还不太知道这些人物与我的人生有什么干系,与我二十几年后的今天有什么关联。 
  至于赵老师所写的深刻论述莎士比亚作品的文章,究竟有什么意义,文笔功底怎样,我现在早已不留一丝印象。但“莎士比亚”这四个大字,却从此留在记忆深处,估计至死也不会忘记了。 
  再后来,我于是在大连外语学院当时在规模上很显可怜的图书馆中,细心地找些莎士比亚的作品来读。我先是不知深浅地想找原文来读。究竟找到没有,我居然不记得了。恐怕是找到了,但莎士比亚那高深似海洋的英文可能把我吓着了,留下不太好的感觉,于是,直到今天,我仍然不能确定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接触到莎士比亚原文的。 
  几个月前,我从沈阳三好街(相当于“北京中关村”)购买了《哈姆雷特》影碟。闲来观看,记忆深处的东西不禁浮出表面:这电影我于80年代就已经看过,电影中最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在今天人们的内心,也一定会引起强烈共鸣。 
  再后来就是自己购买了莎士比亚全集的中文版和英文版,但这些书至今还没有找到大块时间阅读。(真是不好意思!呵呵) 
  上面写的这些显得有些杂乱,我究竟要表述什么意思呢? 
  其实,我不过想说,本书读者们在读到此时,也一定会想起自己曾有过接触莎士比亚作品的不同经历。虽然各有不同,但一点可能是共同的:莎士比亚是个大文豪;莎士比亚的作品太过深刻;莎士比亚的英语是中世纪时英语(对于学外语专业者,这一点很有意义),虽然古老一些,但绝对是最美的;能读懂莎士比亚原文的中国人一定是从天外来的,少之又少,要不就相当于英语圣人被大家尊重着。 
  但接下来,您从此书中将读到的,就可能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首先,最令你“震惊”的是: 
  1、 莎士比亚并没有写过任何他名下的那些作品,这其中包括了国人所熟知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奥瑟罗》。 
  2、 莎士比亚是个目不识丁的家伙。(我用“家伙”一词,没有不敬之意,只是在转述此书作者之意) 
  3、 莎士比亚从小生活在农村,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还曾因为偷猎了别人家的鹿,被一路通缉。后没有办法,才逃到伦敦,从最底层开始混起。 
  4、 莎士比亚的真名叫“莎士比尔”。 
  我不继续列下去了,请您自己去读好了。 
  那么,谁是莎士比亚作品的真正作者呢? 
  那个时期(16世纪)谁是统治者?怎么出现这么伟大的人物,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怎么会一点也没有耳闻呢? 
  于是,本书的作者开始给您披露更为令人震惊的事情了,您听了可能连大气都喘不过来了。 
  我先在此声明一下,本书作者于2006年初离开了人世。她一生专门研究神秘领域。她研究了一个十分神秘的组织,叫“玫瑰十字会”。结果发现世界无奇不有,这个组织成员居然被要求遵守一个原则,在适当时候,用佯装死亡的办法,向世界宣布,自己在这个世俗世界已不存在。其实,这只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死”,而不是身体上的消亡。之后,这个从哲学意义上死去的人,就开始了自己余生的隐姓埋名的生活,将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做完。等身体真正死掉,也一定要在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地方被埋葬。 
  弗朗西斯·培根,同样也是一个很伟大的名字,国人中,听说过他的名言的不算少,当然都是些只言片语。作者认为,所有莎士比亚名下的作品,均出自培根笔下(请细读作者在该书中所提出的证据)。他也是“玫瑰十字会”成员之一,那他在人生舞台上是不是也选择了“哲学意义上的死”呢?…… 
  那个时期的统治者是:伊丽莎白·都铎。一般称伊丽莎白一世。当时的王朝自然就以她的姓氏命名:都铎王朝。 
  关键问题是,伊丽莎白一世自称自己终身未嫁,一生保持女儿身!但作者却说,她这个“处女”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弗朗西斯·培根。老二是她一手栽培出来的埃塞克斯伯爵,英国的大功臣,最后却被母亲下令处以死刑…… 
  另外一个重要点是,本书是第一本深入探究热点话题:价值不菲的莎士比亚戏剧集《第一对开本》的背景的图书。这本书出版前后究竟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为什么当时只值一便士的书,现在卖价却高达几千万欧元?而《第一对开本》的内容,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印刷错误太多,大小写极其混乱,有的地方突然冒出一句不知所云的话,某个地方则又加入一些非常有趣的词与句子。这一切在一般读者看来,可能不能忍受,但在《莎士比亚密码》的故事中,却都变得那么有意义了…… 
  2005年秋,译者在欧洲最大书展上,与出版此书的美国出版商进行了深入接触,之后,又得到国内相关出版社领导的鼎力支持,最后得以落实,才使此书有可能在中国面世。 
  真心希望本书内容给读者们带来阅读上的享受,也希望读者在看到本书中的那些很显古老的插图时,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全书译文风格比照原文,再经过仔细加工,以适应国人之口味。原书大量注释都被删除,以不打断读者阅读快乐为原则。必要的注释以适当形式放在译文中,帮助读者阅读。原书引用了大量莎士比亚戏剧和弗朗西斯·培根论说文集中的内容,此外,也引用了很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内容,译者都比照眼下流行的版本,加以引用。 
  从美国出版商2006年6月寄出该书样书给我,到要求交稿的时间,前后只有两个月。这么匆忙地赶稿子,虽然很符合眼下出版形势的需求,但在翻译质量上也一定存在问题。但译者自认为还有些文笔功底(有自吹之嫌,呵呵),夜以继日地挥汉奋战,终于翻译、加工、润色完毕。现在只等与读者一起享受手摸纸介质产生的真实快感,快乐阅读了。 
  2006年盛夏 
  于沈阳   
  莎士比亚是小镇农民?(1)   
  张放 
  今天,莎士比亚作为最伟大的戏剧诗人和戏剧创作天才被世界承认,其36部剧作已经被译成40多种语言。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人们公认,他超越时代,属于全人类。他的喜剧与幽默、悲剧与痛楚、历史剧与出人意料的结论,高贵与猥琐,博大与阴险,愚蠢与敏感,都在当时并不辉煌的小小舞台上演过。至今仍有许多赞美之词赞美着他的头脑,他的超凡想象力,同时,也惊讶于他能用人生短短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