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巨星 作者:七七家d猫猫 完结 >

第523章

巨星 作者:七七家d猫猫 完结-第523章

小说: 巨星 作者:七七家d猫猫 完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格莱美获奖作品当然不是依靠少数人炒作,或者唱片公司自吹自擂,就能够得出来的结果。事实上,每一个留声机的颁发,都会经过专家和严格程序评选。这些作品本身的高质量加上电视的渲染在使获奖者走红、唱片热卖的同时,也实实在在地起到了领导音乐潮流的作用。另一方面,评委们也是消费者,自然也会受到市场的影响,热卖唱片、走红歌手、流行电影歌曲当然也最容易走进他们的视野。
  所以说,不同于美国公告牌音乐奖、全美音乐奖,格莱美音乐奖不仅仅是主打权威和品质,在公众方面,也给予了足够的尊重。这才是格莱美音乐奖在音乐领域如此超然的重要原因。
  但也正是因为格莱美在全球范围受到的瞩目,他们对于市场主流音乐的关注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任何一个颁奖典礼都是如此,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的平衡都不是一个容易掌握的尺度,正如“泰坦尼克号”和“魔戒3”横扫各大奖项那两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是历史收视率最高的两届典礼一样,向好莱坞示好的戛纳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就比曲高和寡的柏林电影要有更多观众瞩目。
  格莱美也是如此,他们固然会保证音乐性的超然,但伴随着市场的逐渐扩大,格莱美也必须考虑到销量、人气等观众的反馈,才能评选出最合适的得奖作品。这一点在格莱美的发展历程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以2002年数字音乐出现作为分水岭,格莱美颁奖典礼的艺术性和商业性平衡明显发生了改变。
  在数字音乐出现以前,也就是说互联网完全普及之前,格莱美的权威同时还来自于它们对音乐的推荐。受困于信息渠道的狭窄,许多音乐爱好者每年都会收看格莱美来了解音乐市场的走向,然后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这使得格莱美的权威性一直居高不下;但是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音乐的出现,人们更加习惯于自己来寻找音乐,格莱美所评选出来的奖项要么太过市场化,要么太过小众化,总是很难满足受众需求,这也使得格莱美的权威性不断下滑,观众的流失又导致其不得不向市场妥协——增加商业性减少艺术性,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这也是格莱美在二十一世纪面临的新危机,但是同样的情况其实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格莱美就已经可以看到苗头了。
  九十年代可以说是一个音乐大爆炸的时代,节奏蓝调、流行、嘻哈、摇滚等多种类型音乐的大爆发,而且每一种音乐类型都可以找到被封为经典的杰作,这也使得市场主流一直处于一个变动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格莱美于1991年设立了另类音乐奖项,本来的出发点是进一步嘉奖不被市场所肯定的音乐类型,但问题就在于,格莱美迂腐、顽固的评委们根本不知道如何界定“另类”这个词汇,以至于让这个部门成为了一个笑话,一直到二十年后还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另类这个词本身就十分暧昧不清,最重要的就是另类的标准,到底是音乐性还是销量?如果是音乐性,那是指创新一种音乐形式或者风格,还是指与目前主流市场格格不入;如果是销量,那终归就还是商业性决定一切,销量不好的专辑就是另类?这显然无法服众。
  快转眼球乐队、大卫…鲍伊、保罗…麦卡特尼这些在歌坛驰骋数十年、取得超过千万销量的歌手居然都在2000年之后的格莱美颁奖典礼上还获得“另类音乐奖项”的提名,而有趣的是,他们同时还拿到流行、摇滚等热门类别的提名,这就是格莱美的一个自相矛盾。
  其实“另类”这个词汇是来自于八十年代早起的校园音乐电台,指那些在独立厂牌下过活的受到摇滚音乐影响的艺人团体,但是涅槃乐队在1992年突破了另类束缚,将垃圾摇滚演变成为了主流,“另类”一词就不再具有真实另类的含义了。
  而更为讽刺的是,涅槃乐队那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专辑“别介意”获得了格莱美最佳另类音乐专辑的提名,却输给了已经在主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快转眼球乐队的专辑“不合时宜(Out。Of。Time)”,这着实是让人大跌眼镜:到底谁才是另类?
  格莱美对另类的界定模糊,本质上就是对艺术性和商业性的模棱两可,他们一方面想要嘉奖涅槃乐队这样游走在主流市场之外的出色音乐;但另一方面却又对商业销量留有迷恋。
  如果说格莱美鼓起勇气,比如说划定另类定义就是销量在一百万或者五十万以下的出色专辑,这些都是没有得到市场认可的杰出作品,然后由格莱美给予他们足够的肯定;又比如说将另类定义为独立厂牌发行的专辑,与大型音乐厂牌区分开来,提拔美国的独立音乐;再比如说将另类定义为新兴的音乐潮流风格,1991年的涅槃乐队这样的音乐,鼓励音乐的多样性……
  无论是哪一种定义,只需要格莱美确定下来,然后清晰地划分出来,也许都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格莱美在商业和艺术之间的模糊态度,却让“另类”这个词汇成为了不是褒义也不是贬义的中性词,让人哭笑不得。
  不过九十年代杰出音乐层出不穷,而且人们信息的闭塞和迟缓,也某种程度上冲淡了格莱美的这种模糊界限,让他们取得了超然的权威地位;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这种缺点就逐渐被互联网的繁杂信息所衬托出来,这才导致了格莱美关注度大幅度下降。
  荣耀至死的“几近成名”就是格莱美这种态度之下的牺牲品。
  “几近成名”被舆论普遍认为是涅槃乐队的“别介意”之后最具代表性的另类摇滚,现在垃圾摇滚已经是主流音乐的情况下,荣耀至死这样具有冲击力的音乐都可以认为是另类摇滚。
  回顾整个1993年的音乐旅程,虽然说珍珠酱、史密斯飞船等乐队的表现都十分出色,但毫无疑问另类摇滚才是今年的主角,整个摇滚的旧世界秩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碎南瓜乐队、卡百利乐队、比约克、电台司令、山羊皮乐队、污点乐队、神韵乐队、工具乐队、荣耀至死等乐队的出现无疑是对整个摇滚界带来了猛烈的冲击,山羊皮乐队等人所代表英伦摇滚势力与荣耀至死等人所代表的新金属摇滚势力,点亮了全年的音乐市场,将这些乐队都归纳到另类摇滚绝对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但问题就在于,“几近成名”取得了超过一百万的白金销量,那么它算是另类音乐还是主流音乐?如果是主流音乐那么又应该归纳为哪种音乐类型?格莱美保守的学院派们都无法理清一个清晰的思路,他们甚至对于涅槃乐队、U2乐队、快转眼球乐队这样社会已经都定论的音乐人也都产生了争论。
  目前社会普遍认为涅槃乐队、U2、快转眼球乐队都算是主流音乐,因为他们已经是主流市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他们的音乐风格也得到了乐评人和听众的一致认可;相对而言,荣耀至死这样的乐队才算是另类。
  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格莱美质疑了荣耀至死的音乐风格,他们无法对“几近成名”下定义,荣耀至死很有可能因为无法确定音乐风格,而丧失评选资格,这顿时让整个舆论界都一片哗然。
  
  第639章 提名资格
  
  格莱美关于荣耀至死音乐风格的争论其实从十二月底就冒头了,当时伴随着俊杰音乐节所掀起的新一轮“荣耀至死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摇滚精髓的丧失”争论而出现,不过大家的视线根本没有集中在格莱美身上,不要说迈克尔…杰克逊事件逐渐走向高潮了,就算是俊杰音乐节所带来的后续影响都铺天盖地。
  不过这些争论就好像一个雪球,伴随着时间的推进越滚越大,距离第三十六届格莱美公布提名名单的时限越接近,这种争论就越来越热闹,一部分评审认为荣耀至死应该参加摇滚部门的评选,因为不管乐队的风格如何变化,归根究底还是摇滚。
  另一部分评审则认为荣耀至死还应该具备参加流行部门评选的资格,不仅在“好莱坞不是美国(Hollywood’s。Not。America)”、“爱是谎言(Your。Love。Is。A。Lie)”、“一无所有(Nothing)”等歌曲之中有浓郁的流行风格,而且专辑整体风格也都更加流行、更加贴近听众。
  有一部分评审坚持认为荣耀至死不具备参加摇滚部门评选的资格,更不要说流行了,他们认为荣耀至死只能够参加另类音乐的评选,这样一来,也就局限了荣耀至死的参选资格,只能参加一个奖项的角逐了。
  可是反过来又有一群评审认为,荣耀至死的音乐风格其实不能算是另类摇滚,只能算是一种融合的尝试,严格意义来说,只有“扼杀英雄(Kill。Your。Heroes)”这一首歌算是另类音乐,其他歌曲都应该在摇滚部门进行评选。
  这种错杂的争论在“滚石”杂志的一篇乐评之中达到了巅峰,他们认为荣耀至死根本就没有乐评人推崇得那么出色,这些争论的存在根本是没有必要的。
  乐评表示,荣耀至死比起涅槃乐队在1991年掀起的革。命性冲击来说根本不值一提,只是一群依靠炒作话题和音乐新奇吸引注意力的普通音乐爱好者罢了,所以荣耀至死根本不能算是“另类音乐”。
  这种说法得益于“滚石”的超高销量被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荣耀至死的五名队员虽然没有参与任何宣传,但都纷纷被记者们围追堵截,采访感想。
  在“低俗小说”剧组拍摄的雨果显然就是一个最大的靶子,第一个就被记者们抓住了,当听完记者们的提问时,雨果完全是哭笑不得,其实他更多是觉得不可思议,难道这就是格莱美奖能做的极限吗——对乐队的曲风都没有办法下定义?
  “让我问你们一个问题,请问他们定义出我们乐队的风格了吗?”雨果看着眼前的记者们一阵无语,他简直不敢相信格莱美居然会犯这种错误,以前他只是一名观众,看看提名名单、看看得奖名单,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现在亲身体验一番,感觉顿时截然不同。
  有一名记者立刻就开口说到,“可是‘几近成名’的专辑销量已经得到白金认证了。”
  “所以你们是用销量来定义一支乐队的风格?还是说,格莱美是用销量来定义一支乐队的?”雨果说到这里,眉头不由微微皱了起来,他觉得这实在是太荒谬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侮辱。“我从来不知道原来音乐的风格是用销量来定义的!”
  虽然说销量对于任何一名歌手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是普罗大众对于音乐最为直接的反馈,但这绝对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否则格莱美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只需要有公告牌音乐奖存在就足够了。音乐的艺术性是没有人能够忽视的存在,即使是再小众,也是有其受众群体的,其中也是有不少出色作品的,甚至远远比所谓的主流音乐更加出色。
  看着眼前记者们的一片沉默,雨果是真的怒极反笑,他花费无数心血制作出来的音乐,却遭受到了这种待遇,就好像是他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坚持都看起来像是一个笑话一般,这对于创作者来说才是最大的侮辱。
  “草!”雨果不由就脱口而出,恨恨地发泄着自己的不满,他可以接受有人不喜欢荣耀至死的音乐,他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