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复活的历史 >

第36章

复活的历史-第36章

小说: 复活的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邯郸郡,直接面对的是严阵以待的章邯军。要想北上救赵,首先需要同章邯军作战。如此行动,既不能解巨鹿之围,又自投于秦军的罗网之中,违背普通的军事常识,难以理解,也无法讲得通。我困扰疑惑,不知所从。 
    考察归来,读到辛德勇先生的新著《巨鹿之战地理新解》,有豁然开朗之感。辛氏是历史地理专家新锐,他检讨诸说,推断安阳在今山东省东平一带,由此进而推论,项羽统领楚军渡黄河救赵,不是西去走东郡安阳渡白马津,而是北上走济北郡渡平原津。以当时复活的后战国七国而论,项羽军不是西经魏国,而是北过齐国救赵。安阳地望之推断,或许尚待验证,项羽北上齐国,走平原津渡黄河的看法,大概已成不刊之论。 
    对于巨鹿之战的历史背景,历来没有人注意到齐国的影响和作用。我在文中已经分别叙述过,李良叛变、武臣赵国政权崩溃后,齐王田儋派遣田间领军迅速渡过黄河进入赵国支援,赵歇新政权的建立,多仰赖于此。田间军由齐国渡黄河进入赵国,应当就是走济北郡渡平原津。赵歇政权建立后,不在旧都邯郸而在北部的信都建都,进而,当秦大军压境,赵国君臣放弃信都而退守巨鹿,都与依托齐国的支援有关。信都邻近巨鹿,巨鹿通过平原津与齐国济北郡相连,信都、巨鹿、平原津、济北一线,成为赵国和齐国间的往来通道。项羽统领楚军进入齐国经过平原津渡黄河,当是合理的选择。 
    项羽军渡河救赵,得到两支齐国军队的支援,一支是田安所统领的齐军,另一支是田都所统领的齐军。田安军是在攻占了济北郡部分地区以后加入项羽阵营随同渡河救赵的,田都军加入项羽阵营的地点,估计也在济北郡。由于田安和田都的合作,项羽军顺利进入齐国的济北郡,由平原津渡过黄河,也是天时地利人和。 
    项羽统领楚军走平原津渡黄河,巨鹿城尚在三百余里以外,中间还隔有洹水和漳水两条大河。特别是漳水,浩浩荡荡由太行山而来,在今河北省曲周县一带夺黄河故道,绕经巨鹿一路东北流去,成为黄河以西项羽军去巨鹿的又一道天堑。面对黄河和漳水两道天险,项羽军如何渡河救赵,又成为历史上一桩有名的故事和聚讼的公案。《史记·项羽本纪》叙述项羽渡河救赵说:“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英布)、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就是成语典故“破釜沉舟”的由来。 
    然而,破釜沉舟,渡河救赵,项羽军所渡之河,究竟是哪一条河?由于司马迁在文中只用了一个“河”字表达,因而有人说是漳水,有人说是黄河,成为历史学上一桩聚讼千古的疑案。我读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的名著《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方才了解巨鹿之战时漳水、洹水、黄河之间的地理走向,据此解读《史记》,对巨鹿之战的军事形势,大致得到一种可以贯通的复原。正如谭其骧先生所言,唐宋以前“河”是黄河的专用名词,不用来称呼其他水道。不过,黄河称河,黄河故道也可以称河。当时流经巨鹿的漳水河道,本是过去的黄河故道,自然沿用了“河”的旧称。据此体察当时形势,领兵前往巨鹿救赵的项羽军需要渡过两道“河”,第一道是流经平原津的黄河,第二道是流经巨鹿的漳水。项羽杀宋义夺军后,首先派遣先锋英布和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此处的“河”,当为黄河。当战事有利于楚军,陈馀再次遣使告急,于是“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漳河边上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此处所渡之河,当为漳水。 
    项羽军渡过漳水以后,迅速在巨鹿城下与秦军展开决战。司马迁概述战况说:项羽“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聊聊数语,传达出秦军败战的惨烈。巨鹿之战,二十万秦军将士,除少数被俘而外,几乎无一生还。巨鹿城外原野上,秦军尸骨遍野,血流如河,秦军将士的英魂,弥漫在夕阳烟尘凄风中。巨鹿之战这一天,秦帝国灭亡的命运已被决定。巨鹿之战这一天,是秦帝国哀伤痛哭的国殇之日。 
    我读屈原《国殇》,触情伤怀。“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两军将士,手持戈戟,身着犀甲,辚辚战车声中,轮轴交错断折,短兵相接击中,杀声振天动地。旌旗纷纭蔽日,强敌密集若云,流矢如雨飞坠,士卒争先恐后。何等激烈的交战,何等英勇的将士!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我军失利,军阵被击破,队列被打乱,左骖马倒地身亡,右骖马被刃砍伤。战车车轮陷入泥泞,引车驷马袢踏不行,将军前仆后继,传接玉槌敲击战鼓。无奈天时不利神灵怒号,我军将士尽被杀戮,弃尸血染苍茫原野。何等悲壮的抵抗,何等惨烈的战况!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有去无回,有死无生,虽说是平野辽阔,路途遥远,从军以来,何曾有过归还之念。楚剑锋利,秦弓劲远,生前死后,武器何曾放离手边,纵然是身首分离,也是无悔无怨。精神勇猛,武艺高强,意志刚强,可摧折而不可凌辱。战士殉国,身死化为神灵;精神永存,显彰成为鬼雄。冥冥高远的神界,死去的肉体得到精神的升华。 
    屈原《国殇》是祭歌,两千年前,为追悼殉国的楚军将士而作。两千年后,我读《国殇》,为追悼殉国的秦军将士而诵。自战国以来,秦、楚两国争战不已,数百万将士的尸骨,草草掩埋,遗弃荒野,数百万将士的亡魂,冥冥游离不得超度。秦灭楚,楚又灭秦,秦楚再融合建成汉。放眼历史,事后想来,究竟当初为了哪桩?有人说,人人都是历史的工具,生死胜负,都不过是在执行历史所赋予的使命。我则想,如果殉国的英灵们能够在天相会,当会携手同唱: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辉,普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光辉,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的光辉照耀之下,一切人类成兄弟。 

秦帝国的崩溃
                  
李斯与章邯的配合
    章邯的政治崛起和军事胜利,其背后的支柱是李斯。这时候的章邯和李斯,是将相两翼,内外一体。将相和,天下安,李斯与章邯间的信赖合作,是秦军顺利平定叛乱的政治基础和安定条件。 
    巨鹿之战结束,王离军被歼灭,章邯军震恐。章邯指挥部队步步为营,向河内郡方向收缩,在漳水南岸一带,深壁高垒,作固守待援的准备。 
    章邯是长于防守反攻的名将,形势不利,坚壁固守,集结待援,一旦时机成熟,突袭一举破敌。消灭周文军,他用的是这种战术;击溃项梁军,他也是用的这种战术。现在,他故伎重演。不过,这一次,他所面临的内外局势要严峻得多。二世元年,周文军突然出现在咸阳郊外时,朝廷上下一致,调动一切能够出动的力量,全权委任章邯,终于将周文军击败。二世二年,章邯与项梁军拉锯苦战时,朝廷内部已经有重大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尚未波及于前线,章邯军得到王离军和河东、河内军的增援,一举将项梁军击溃。巨鹿之战结束的二世三年十二月,王离军被歼,章邯孤军失援,面对的既不是如同周文军那样的临时纠合起来的乌合之众,也不是骄兵懈将的项梁军,而是血战大胜之后毫无松懈、步步紧逼过来的项羽统领下的各国联军。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秦王朝政局变化的结果,章邯在政府内部已经失去了依靠和后援,开始受到怀疑、猜忌和指责。 
    二世政权的建立,基于皇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三人政治同盟的结成和夺权成功。政权建立以来,皇帝胡亥、丞相李斯和郎中令赵高是新政权的核心,一体同心牵引秦帝国的三驾马车,共同执政。执政之初,胡亥以幼子僭越即位,既缺少政治经验,又缺少政治资本,为了清除帝位的觊觎者,埋头于与兄长之间的骨肉之争。赵高以中车府令超升郎中令,外不能服公卿大臣,内不能服郎中宦者,如何有效控制宫殿内卫,协助二世掌握宫廷权力,是他专注的急务。丞相李斯是先帝老臣,德高望重的公卿首席,政绩卓著,富有执政经验,得胡亥信任,受赵高敬重,在三驾马车的二世新政权核心当中,唯有他能够沟通新宫廷和旧政府,协调二世皇帝和先帝旧臣们间的政治关系。新建的秦王朝二世政权,施政治国的主角,无疑是李斯了。 
    章邯是李斯信赖的先帝旧臣。始皇帝陵园工程,名义上的总负责人是丞相李斯,举凡上奏汇报,由李斯领衔署名,真正负责具体工作、亲临现场监督工程的人,则是少府章邯。少府是九卿之一,相当于内务大臣,负责帝室的财政和宫廷内务,是政府的主要阁僚之一。这时候的李斯和章邯,上下一体,同心协力。周文军进入关中时,身在骊山的章邯建议赦免刑徒编入军队,协助京师军抗击敌军。他的建议因为李斯的支持而得以实行,章邯由此取得秦军的指挥权。击退周文军以后,章邯得到帝国战略后备部队的补充,组建帝国中部方面军出关作战,成为秦军的主力。出关以后的章邯,源源不断地得到帝国政府的后勤支援,军事进展顺利,战功卓著,被任命为负责镇压叛乱的帝国秦军的总帅,统一协调各部秦军的行动。大将章邯,手握重兵,一举一动,足以影响到帝国的存亡,成为继二世皇帝、郎中令赵高和丞相李斯之外的又一政治势力,秦王朝政权的外在支柱。 
    章邯的政治崛起和军事胜利,其背后的支柱是李斯。这时候的章邯和李斯,是将相两翼,内外一体。将相和,天下安,李斯与章邯间的信赖合作,是秦军顺利平定叛乱的政治基础和安定条件。然而,就在章邯军顺利进军关东、逐一平定各地叛乱的时候,二世政权内部出现了重大的政治裂痕,丞相李斯和郎中令赵高陷于权力斗争,二世皇帝最终站在了赵高一边。 
                  
二世皇帝的苦恼
    受到叛军兵临城下的重大刺激,生来没有政治才能、也无施政兴趣的胡亥完全丧失了对于权力和人生的安全感,及早享受人生,满足行乐的欲念,成了他至上的追求,如同查知死期濒近的绝望者,时限越是紧迫,行乐越须及时。 
    周文军攻入关中威胁首都,是秦建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对秦王朝君臣上下震动极大。首都地区的威胁解除以后,追究责任的言论动向,开始出现。 
    李斯是政府首班,施政的主要负责人,又是沟通皇帝和大臣的枢要,上上下下的各种指责非难,自然都集中到他的身上。李斯尽管年迈自保,毕竟执掌秦王朝国政多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