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朕的前夫是太尉 >

第51章

朕的前夫是太尉-第51章

小说: 朕的前夫是太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看了,了解了情况,朱笔批下,表示核对部分完毕,那么各司的存档折子、材料都可以封卷入库了。

    再等六部、九寺将自己的年终折子汇报完毕,皇帝也一一批下了,六部、九寺便将自己来年需要支出银子的计划拟好,交给度支司。度支司算好预算,做好规划,与仓司合作,根据国库的情况制定来年的财政支出计划,再根据当年的收入,将各地财政的收支算好结余,交给皇帝。皇帝令群臣商讨,最后确定来年的财政支出计划,分发给各地。

    各地收到的公文中有预定的财政支出,各地便将除支出以外的赋税收入交由当地军队护送上交。县、州、道逐级汇总,最后由各道府兵护送抵京,交给金部司、粮部司验收,制定文书账簿,由两司转交国库,仓司员外郎亲自勾检文书,检验银钱,入库。

    至此,一年的财政收支事务才算结束。

    而整个过程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比部司的折子被批下、材料封卷入库必须在年前,财政支出预算计划必须在二月之前抵达各地,各地的赋税必须在五月之前抵达京城,仓司则必须在六月之前将所有的赋税归入国库。因为六月之后又是将是新一轮的财政收支开始——南方都开始收早稻了,准备收第一轮赋税了。

    身为度支司员外郎的宋明璋,现在在进行的就是审核金部司、粮部司两司的收支情况,这一算就出了问题。

    谢凝一听他说钱不对便正色起来,问道:“可是支出与预定的预算不符?先生怀疑有人贪赃?”

    “这个还是小事。”宋明璋摇头说,“贪赃是必然的,毕竟先帝无心朝政,二十六年积累下来的沉疴,陛下不可能一朝一夕就挖掉。臣说的不对,是收入不对。”

    他将一本折子呈上,道:“陛下请看。”

    谢凝将册子展开,里边已经详细标注了各道收的布、米、钱是多少了,其中第一页就写着“江南道,布五百七十万匹,税二百一十万两”。她并不懂赋税,因为赋税的收入是记在户部的籍帐里的,史馆里记的都是朝堂大事,她的母亲薛明岫没跟她说过。

    “先生,朕不明白。”谢凝虚心地问道,“这收入有何不对?”

    “陛下,请看后面一页。”宋明璋道,“今年江南道大水,颗粒无收,先帝是特赦了江南不收米租的。”

    谢凝翻开后一页,上边记录的是江北道的情况,江北道交了五百二十万石粮,税银三百四十八万两,布一千零三十五万匹。

    “怎么会如此?”谢凝立刻便吃惊了。

    “这便是不对的地方。”宋明璋道,“江北道在黄淮之间,土地平坦广阔,今年黄河、淮水都不曾发生旱涝的情况,故而江北道交了这许多粮,臣并不吃惊。但江南道历来是鱼米之乡,即便是发了大水,但大水发生在六月,正是收割早稻和种植秋稻的时候,故而损失十分严重。但此前后都不曾发生洪灾,不会影响桑蚕,为何布匹竟只有不适合桑蚕的江北道收入的一半?”

    谢凝闻言不禁也神色凝重,“先生的意思是说……江南道,有人偷赋税?瞒报?”

    “恐怕事情不会这么简单。”宋明璋苦笑道,“据微臣所知,江南道太守杜寒石是个为百姓称道的好官,今年江南大水,杜寒石曾冒着触怒龙颜的风险上奏,请求先帝赈灾。但先帝以国库空虚为由驳回了,接着杜寒石又请求免去江南的粮税,并且拉到了太尉的支持,先帝才不得已答应了。若是有人贪赃枉法,杜寒石不会轻易绕过的。毕竟,杜寒石也出身贫寒,深知黎民之苦。”

    那可就难办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谢凝的一双秀眉皱起,靠在龙椅上垂首抚摸着手腕上的银镯,最后叹了口气道:“此事暂且搁下,你先将这一年的财政收支给朕算清楚了。先生,朕不惜万难将您从凉州请回来,为的就是朕不能开源、不能杀了那些巨蠹时,至少要清楚手上还有多少钱、钱都用去哪里了。开源与节流,总要做到一点,才能持家。”

    她说着不禁一笑,“这是当家主妇的规矩,先生怕是要看不起了。”

    “陛下心中有数便可,臣虽然对陛下严厉,总不至于强人所难,陛下如今的情形,臣也看得清清楚楚。”宋明璋躬身道,“陛下,眼下您还是尽早处理好沐恩伯府之事,将金吾卫抓在手中,其余的事,等二月过了再说。”

    谢凝点头:“辛苦先生了,六部那些老头儿不好对付吧?”

    宋明璋听得她如此不庄重的称呼,不禁莞尔:“老头儿自有对付老头儿的法子,这点陛下却不必担心了。若是这都做不好,臣还当什么度支司员外郎?找个钱庄做个账房算账便可了。”

    谢凝也是一笑,转而对付沐恩伯府的事去了。

    转眼便是十二月二十,也就是沐恩伯府案子结案的时候了。这天上朝时,刑部尚书卓明远代表三司,交上了最终的案件折子。为了表示公平,谢凝让禄升当庭读了出来,这一读,差点将朝野都震惊了。

    这一场盗窃国库、窝藏私兵的案子,最先竟然是从是从禁军十六卫府之一的骁卫起的。

    骁卫是负责巡查皇城的骑兵队,为首的将领是骁卫中郎将。这骁卫中郎将也不知是犯了什么糊涂,竟然想私练兵器。然而中郎将的俸禄就摆在那里,根本就不够,于是中郎将在巡查皇城时便将主意打到了国库上边。

    他收买了前任户部度支司员外郎,找了个机会将曾任户部仓司员外郎的宋明璋给陷害了,让宋明璋流放到了沧州。但先帝当时已经病重,便不再指派员外郎。骁卫中郎将与前度支司员外郎便一个负责偷钱一个负责运输,将银子先运到京城外的一处秘密地点融了重铸,变成私银。随后再购买精铁良钢,进行铸造,还趁机研究了火药。

    从皇城运输银子出城要经过京城,这便惊动了金吾卫与监门卫,骁卫中郎将便买通了监门卫中郎将与金吾将军宁秋霖。监门卫中郎将很快与他们同流合污,宁秋霖却是在骁卫中郎将送了美女倪冬儿之后才参与其中,将自己的院子变成贮藏私兵的地点之一。

    事情败露后,骁卫中郎将、监门卫中郎将见走投无路,已经自杀了,沐恩伯府里沐恩伯、伯夫人、宁秋霖妻室也已经自尽。三司查了半个月,最后只抓了一大批骁卫、监门卫、金吾卫的校尉、副尉、中候。名单列了一大串,禄升读了半天才读完。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参与的人员校尉以上全都杀了,副尉、中候等全都流放为奴,永不赦免。而那些私铸的兵器,也全都交给兵部清点,收入兵部武库。

    “嗯,很好。”谢凝点头,仿佛对这个结果十分满意:“果然三司会审出手,便是惊天效果,朕打算就按折子里说的办,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能如何?满朝文官都幸灾乐祸起来,毕竟杀的都是武官,他们自然是赞成对的。世家也没有反对的意见,他们想要渗入军队想得够久了,现在一下子出现了一大批空缺的武将位置,其中还有个金吾将军,最不济也有监门卫中郎将和骁卫中郎将。笑话,金吾卫护卫京城,骁卫是除了羽林卫之外唯一一队全队骑兵,监门卫执掌宫城、皇城、京城三重九门的守卫与钥匙,何等重要!若是能拿到……

    谢凝自皇位上看下去,满朝都是蠢蠢欲动的心,她微微一笑,道:“诸位爱卿没有意见,刑部就参照折子中说的执行吧。朕累了,退朝。”

    只当没看到大理寺丞于承泰那恨不得以头抢地死谏的脸。

 第76章 武举

      被女帝无视的大理寺丞于承泰并不甘心,他开始天天递牌子求见,但是女帝却没空理会他,无数次都挡了回来。因为这个时候,女帝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让兵部草拟人选,将空缺的十六卫府将领都给补上。

    谢凝就这么无视了于承泰三天,每次都是“陛下事务繁忙,无暇召见”,第三天于承泰差点就在崇安门外跪着不起了,被青瓷毫不留情地拎回他的府上去了。

    “于大人,我看你还是识相点。”青瓷冷冷地说,“陛下既然不愿追查此事,您又何必勉强?难道您将卷宗都交上去,陛下就会继续追查么?不可能的,陛下是个心念极为坚定的人,说不见就是不见,说不查就是不查,您若是还想以后继续为民请命,就忍着别说,否则您不是大理寺丞了,这大理寺里会有多少冤案,谁也说不好。”

    一番话将于承泰说得茫然又愤慨,气得他狠狠地捶了一下桌子。青瓷却只当没看见,转身就回宫了。

    而在紫宸殿的暖阁里,谢凝才终于将卷宗看完了。

    她不追查,不代表她不知道这案子里面暗藏猫腻。是谁怂恿骁卫中郎将铸造私兵的,这暂且不问,大约与倪冬儿、宁秋霖口中的两位先生脱不了关系。现在她还没有证据,也没有头绪,不如守株待兔,等别人上门找她,后发制人。但是另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就必须要弄清楚了。

    铸造私兵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财力就不说了,他们已经从国库偷了钱,那么材料呢?材料哪里来的?是从兵部偷的?不,兵部有一半都是陆离的人,若是从兵部偷了材料,陆离一定会察觉,陆离怎么可能允许别人拥有大量兵器?那就只剩下一个可能,从民间采购。

    这么一来就值得追究了,那么大批量的冶铸材料,特别是铁矿石,这是哪来的呢?要知道大梁朝的盐铁都是官营,绝对不允许民间私自开挖铁矿,民间的铁矿石都是小批量采购,不允许大量贩运。现在铸造了这么兵器,这大批量的铁矿石是从哪里来的?

    还有,冶铸并不是有矿石就够了,还需要技术,铸造的这批私兵都是精良之物,这已经是上等工匠的水准,是从哪里来的呢?

    谢凝看着卷宗,垂眉沉思。

    卷宗里面有很关键的几句话,都只向一个地方——江南。但是这些话都被刑部尚书卓明远和御史大夫江自流给删掉了。为什么呢?难道江南出了什么事?还有,宋明璋说的赋税漏洞也出现在江南,到底江南怎么了?可若是有什么重大问题,以她和陆裳的关系,杜寒石不会瞒着他的,为何迟迟不见杜寒石禀告?

    正在沉思之时,忽然兰桡走来,禀告道:“启禀陛下,太后来了。”

    谢凝忙将卷宗收起来,整衣敛容,道:“快准备太后喜欢喝的茶。”

    话音未落,太后已被女官扶着走了进来,谢凝忙笑着迎上去,问道:“太后怎会有到此?莫不是看朕连日不曾去请安,责怪朕来了?”

    太后不禁被她逗笑了,摇头道:“胡说什么?女帝日理万机,哀家是知道的,怎么忍心责怪女帝?只是这国事重要,女帝也万不可累坏了身体。哀家给你做了点百合莲子粥,女帝且补补身子。”

    她身边的女官桂棹忙将食盒里的百合莲子粥端上,谢凝笑着告了谢,端起来慢慢地喝着,也等着。过了一会儿,太后便道:“女帝,哀家听说……这十六卫府中有许多空缺的职位?”

    谢凝心中咯噔一下,放下勺子笑道:“是的,除金吾将军朕心中已有人选之外,其他如骁卫中郎将、监门卫中郎将都还未曾有适合的人选。太后何故如此问?难道太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