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凤行 >

第133章

凤行-第133章

小说: 凤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决犯人无处流放,二来解决粮食危机,一举两得。
  以至于最后竟发展成我大周国力雄厚,海上力量已成规模,海外蛮荒之地如此多,那些小国不堪一击,为何不能去占一些呢?
  当然这是后话。
  而以陈浩为首的几个商人,这次也是立了大功。
  他们以出海买粮本就是为了解国之大难为由,将所有粮食全部捐给了朝廷。
  这就是场面话,实则谁不知道他们其实是走私商人,不过这么多紧缺的粮食砸下来,这当头也没人不识趣提这些。
  谁提谁就是和那些受苦受难的百姓为敌,和百姓都为敌了,自然也是和朝廷为敌。
  朝廷自然不会白要他们的,事后定有弥补。这个弥补也许在金钱上不能补足,但受惠也是金钱所不能衡量的。毕竟户部提及的打通这条路子以备后用,也需要人去办,这些人熟门熟路,正是大用。
  所以也算是双赢的局面。
  等户部往山西拨出赈灾粮食后,凤笙终于松了口气,丽皇贵妃也松了口气,笼罩在京城上空许久的阴霾终于消散,俨然见到了晴天。
  而此时已是入夏了。


第142章 
  与之相比; 中宫一系却受了重挫。
  事到如今; 再没弄清楚魏王是在玩什么花招,惠王和陈皇后该去跳什刹海了。
  惠王气得是咬牙切齿,将书房里砸了稀巴烂。近几年陈皇后身子一直不太好; 凤笙听丽皇贵妃说,这几天坤宁宫私下里招了两次太医。
  可即使知道是魏王搞的鬼又能如何,魏王当初身负重任去了山西,粮食和银子都没有给拨,可魏王却凭着运筹帷幄; 硬是将那一盘死棋给盘活了; 山西境内死亡人数极少; 也没有闹出什么民乱。
  对比河南、河北及山东等地; 同样是受灾,且灾情还没有山西严重,今儿闹出灾民冲击衙门,明儿闹出瘟疫,山西的境况已经是极好了。
  尤其; 自打天渐渐热起来,去年受到旱灾侵袭的各地又闹起蝗灾,好不容易种下的秧苗,又被肆掠一空,各地连连向京中告急。
  而山西因为魏王去年就开始布置了,又是命人捉虫换粮,又是让灾民以工换粮深耕土地; 广挖蓄水池,所以明明都是受灾区,山西却没有闹蝗。还有那蓄水池,今年的雨量并不多,俨然又是一场小旱,山西却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山西道监察御史的折子递上来,一时间山西魏王连出好几场大风头。
  朝廷提了好久的抗旱抗蝗事宜,如今有了对比的例子,这就像是晴天霹雳的一巴掌,狠狠地呼在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们的脸上。
  尸位素餐是建平帝说的,素来喜怒不形于色的他,第一次在大朝会上发了火。
  同时,周会这个暂时被卸职的山西布政使司参政及督粮道总粮官,也被押送至了京城。
  魏王没有杀他,而是一直关着他,直到这时候才送入京城。
  行刺钦差,虽许多人都知道这背后还另有缘由,也是一件大案子了。
  建平帝将案子交给了大理寺审理,谁知周会却在进大理寺大牢的次日将自己吊死在大牢中。
  此事一生,若还不知道背后另有人主使,京城的人该是瞎了。尤其好多人本就做贼心虚,虽这事牵扯不到他们头上,但谁知道魏王背后还捏着什么其他把柄,此举无疑是当头一棒,让本来打算搅合浑水的人们都暂时安静了。
  承恩公府,承恩公脸色阴沉,倒是坐在他对面与他对弈的老者一派风淡云轻之态。
  “周会一死,此事就算是无头公案,只能不了了之,可这么好的机会浪费掉了,山西那边也自断了好几条臂膀,才将祸水东引到边关,魏王这才没继续查下去,也不知他会不会事后咬着不放。”
  承恩公是忧心忡忡,本来下棋就是陶冶情操之事,可他的心思却完全不在下棋上。
  “不过他是怎么想到从外面破局?当初你给管清和去信,让他帮忙策应,我还说未免太小题大做,谁知还真让他抓住了漏洞反败为胜,魏王府在江南一带多有布置,但闽浙却没什么根基,他怎会动了海上的心思!?”
  越说越气,承恩公差点没把手里的棋子攥破了。
  老者瞥了他一眼:“你别忘了苏州有个范晋川,范晋川与魏王有私交,虽这几年两人从无来往,但范晋川既然敢拼着成了众矢之的,也把粮食借给魏王,就说明两人交情不浅。”
  “可范晋川一个当官的,怎会懂得生意上的门道,难道他私下也做了海上的生意?”
  须发灰白的老者略微一沉吟,摇了摇头:“范晋川为人方正清廉,他不可能沾那烫手山芋,圣上也恰恰是看中这点,才会将他放在江苏。”
  承恩公脸色更难看了,自打那事出了后,他脸色就没好看过。他将棋子扔在棋盒中,站了起来,来回不停地踱步着。
  “还有那清风老儿,不过是个招摇撞骗的江湖术士,现在竟被人捧成了三清转世。清尘子将他挤兑的只差自请求去,魏王府也不知怎么跟他联系上的,竟把他当做了出头的枪。”
  “就算魏王不在京城,你忘了魏王妃?”
  眼见这棋也下不成了,老者丢下棋子,来到窗户边,看了看窗外那几株绿油油的芭蕉,方回首看向承恩公。
  “当年她既能借力打力拉了太子下马,婚后虽沉寂后宅,但魏王所开设的晋江书院,以及这几年魏王府的种种棋路,背后都有着此女的影子。此女可不是普通人,你不要将她等同寻常妇孺视之,这趟利用清风道长破局,估计就是她的手笔。”
  一提及当年惠王被拉下太子位这事,承恩公就觉得似有刀在他心口上挖肉。
  一个无名小卒,竟妄动天庭,似乎打从那时候开始,所有的一切都不顺了。而惠王失掉太子位,就是一切悲剧的开头,他们至今沉浸在这个噩梦里挣脱不出,甚至为了让惠王重归太子位殚精竭虑,这一切的都是因为那个叫做方凤笙的女人。
  他又怎会瞧低此女,他也不敢。
  “都说女人头发长见识短,世间男子多瞧不起。可前有丽皇贵妃,后有魏王妃,这婆媳二人联手,一个在宫里,一个在宫外,都不容小觑啊。”竟是说得让这从头至尾都风淡云轻的老者,忍不住也有几分叹息。
  “恒之,那你说接下来怎么办?”
  陈恒之,姓陈,名清华,字恒之。
  乃陈家长房嫡长子,也是陈首辅的嫡长孙,其父名讳双字平文,是前任承恩公陈平武的兄长,这陈清华自然就是现在这个承恩公的堂兄了。
  他系出名门,才华横溢,在当年的京城也算薄有才名。只可惜当时陈家鲜花着锦烈火烹油,那时陈家的计划是,待陈首辅致仕后,便由陈清华之父陈平文顶上。陈家乃传承多年的官宦世家,陈首辅门生故交遍布朝堂,老首辅年纪大了给儿子让路,陈家再出一个阁臣不难。
  只可惜计划不如变化快,谁曾想先帝会突然暴毙。
  先帝驾崩后,太子登基,太子妃就成了皇后。
  当时,陈家即是权臣,又是外戚,建平帝表面不动声色,其实是步步紧逼。这位当年的太子爷能安坐太子位二十多载,前有深受先帝宠爱的两位兄长,后有虎视眈眈盯着皇位的弟弟们,可他依旧能在虎狼环饲的处境下安安稳稳登上皇位,足以见其手段。
  无奈之下,陈首辅壮士断腕,给承恩公一脉和陈家分了家,并断了来往,又在几年后让陈平文带着全家老小退隐江西老家,才算保存了这一脉人。
  陈清华就是这么被耽误了,他早有举人的身份,却一直未下场考进士。等到退隐江西时更要低调,便一直蹉跎到三十之年才下场考了进士,为了不引人瞩目,不过是位列二甲之末,将将挂了个车尾。
  之后便是馆选,他竟又凭着运气选了庶吉士,可入了翰林院后,他一直默默无闻,丝毫不引人瞩目。
  三年翰林,因他的刻意低调,自然也没能留京,而是被外放了出去。
  这外放之路,他走了整整二十五年。
  他做过七品知县,五品知州,四品知府,一直来来去去在外放的路上辗转着,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
  不是不想回到京城,而是不能。
  只要中宫一系依旧得势,就不适宜再多个在文官中颇有势力的外家。
  直到太子被废,中宫一系被严重打压,承恩公府也支撑不起门户时,陈清华就计划着回京了。
  筹谋几年,也不过去年才归。
  “你说要不要找人……”见陈清华不说话,承恩公做了个手势。
  陈清华摇摇头:“先别妄动,周会刚才出事,如今又动魏王妃,你这是怕惠王的嫌疑太小了?还是再等等,一切等我这次入阁了再说。”
  这次陈清华是以三品布政使的身份回京的,他即有翰林院庶吉士的身份,也有外放的资历,若真想入阁,恐怕很多人都跟他比不过。
  尤其如今的次辅赵书杰曾是陈首辅的门生,当年他与陈平文共同竞争入阁的位置,谁曾想陈平文竟把位置让给了他,也算受过陈家的惠。再加上陈清华之妻乃赵书杰的内侄女,有赵书杰帮衬,陈清华这次入阁不说十拿九稳,至少有七成把握。
  适逢关键时刻,实在不宜节外生枝。
  承恩公也知道轻缓重急,倒也没说什么,而是点点头。
  陈清华将要入阁,这大抵是目前唯一的好消息了。
  “至于惠王那儿,还是由你出面安抚,我最近不适宜出门,你若有事就命人传话,我们两家还是少些走动,也免得落人耳目。”
  “这我自是知晓的。”
  其实陈清华还有句话没说,他虽不吝于利用陈家的关系给魏王下绊子,但表面上却从未和魏王对上过。魏王究竟有多看重他那个王妃,有眼睛的都能看到,魏王妃入门这么多年,魏王别说妾室了,连个通房都没有。
  动了魏王妃,陈家就和魏王结死仇了。
  朝堂之上,一时之争互相下绊子不算什么,但多数的聪明人都不会随便结死仇。只要不是死仇就还有回旋的余地,毕竟朝堂上的人都讲究利益关系,今日可能是敌人,明日就可能是友人。
  人们提起陈家,都说他祖父和他爹是难得一见的聪明人,实则在陈清华来看,他那二叔看似胸无大志,其实也是个聪明的。
  他二叔还在时,承恩公府一直风平浪静,可自打他去了后,现在的承恩公也就是他这个堂弟,是昏招频出。自己贪滥无厌也就罢,还撺掇着太子,以至于闹出这么多事。
  当年若不是出了那一场事,太子只要还在太子位上,不需要他进取什么,只要稳扎稳打,这皇位舍他其谁。
  可惜,再好的谋算都算不过人心,和自己人拖后腿。
  想到这里,陈清华不禁又想起他那二叔陈平武。
  看似不显山不露水,实则背着人走出这一步妙棋,当年他知道丽皇贵妃是陈家血脉,还是他二叔临终之前托人给他带了封信,说是承恩公不堪大用,这步棋留着陈家以备后手,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动用。
  当初在太子失势后,让陈家人和魏王接触,是陈清华让人做的。本来挺好的一步棋,却让陈皇后以及承恩公府弄成了臭棋,还让丽皇贵妃和魏王借此扳回一局,以至于让中宫一系更是在圣前失宠。
  如今陈清华依旧打着留一手的主意,只要他能坐上阁臣的位置,想来魏王也是个聪明人,应该明白这股力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