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日本中学新版历史教科书 >

第11章

日本中学新版历史教科书-第11章

小说: 日本中学新版历史教科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党解散,合组大政翼赞会,即是模仿德国和苏联的一国一党制度。

日渐恶化的美日关系1938(昭和13 。)年,近卫文首相发表建设东亚新

秩序的声明,表示要整合日本、满洲和中国的经济圈。这就是后来发展成涵盖

东南亚在内的大东亚共荣圈口号的滥觞。

美国主张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不赞成日本建立独自的经济圈。中日战争

期间坚守中立的美国,这时强烈反对近卫声明,公开支持中国的蒋介石。美日

的对立以此为起点。

1939 年,美国通知不再延长日美通商航海条约。由於许多物资皆仰赖与美

国的贸易,如此一来,将使日本经济陷入困境。原本日本陆军传统皆採北进论,

主张首抗俄国,但因垂涎东南亚的资源,遂逐渐转为南进论。然而日本若进攻

东南亚,势必会与在本地拥有殖民地的英国、美国、荷兰、法国发生冲突。

67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纳粹德国与欧洲的战争在欧洲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由於

凡尔赛和约,领土被缩减,并被索求苛刻的赔款。且由於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

美国资本从德国撤出,而导致经济破产。1933 年掌权的纳粹党希特勒迫害犹太

人,并以武力收复领土。

德国与苏联签订秘密协约后,1939 年9 月闪电进攻波兰,与苏联瓜分波兰

的领土。为此,与波兰缔结盟约的英国和法国遂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开始。1940 年,德军以闪电战术进攻西欧,进入巴黎,法国投降。

德义日三国军事同盟的盲点日本为德国在欧洲的胜利感到目眩。日本期

待击败法国的德国也能打赢英国。1940 年,德义日三国缔结军事同盟,这缓和

了日本的孤立感。但是与遥远的2 个欧洲国家结成军事同盟并不能带来实质利

益,反而加深了与援英的美国之间的对立。

1941(昭和16)年4 月,日本也与苏联签订日苏中立条约。签订这两个条

约的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原冀望藉此发展为四国条约,这样就可对美国造成压

力,而有助於与美国的谈判。但1941 年6 月德国进攻苏联,德苏战争开始,松

重要文献译介103

冈的构想完全破产。

事前未曾预料到的日本被迫要选择北进,帮助德国攻打苏联,抑或南进,

而不与苏联作战?7 月的御前会议(决定重要案件时,召开有天皇莅临的陆海

军与内阁首脑的联合会议)最后决定南进。

经济被封锁的日本日本为寻求石油来源,决定与佔有印尼的荷兰进行交

涉。结果,遭荷兰拒绝。使得日本被美国(America 的A)、英国(Britain 的

B)、中国(China 的C)、荷兰(Dutch 的D)共同形成的ABCD 包围网所封

锁。

1941 年春天,为打开日渐恶化的日美关系,日、美只方遂在华盛顿展开谈

判。日本为避免与美国作战,对此交涉寄予很大的期待。而美国方面却因破解

了日本的秘密电报,掌握日本的内情后,极力将交涉诱导到对美国有利的方向。

7 月,日本的陆海军决定进驻越南南部,并进入西贡市。西贡成为可以进

攻美属菲律宾、英属新加坡、荷属印尼的军事要塞。深感危险的美国立即以冻

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以及全面禁止石油输往日本以谋抗衡。英美两国在大西

洋上展开会谈,发表大西洋宪章,表达两国对战争目的的共同见解以示团结,

同时并决定拖延对日作战2 至3 个月。

日本虽然已有对美国作战的念头,但仍然继续与美国进行外交上的谈判。

11 月时,美国国务卿赫尔向日本提出强硬的赫尔文书提案,要求日本无条件地

即刻自中国撤退。日本政府认为此一要求无非就是要日本向美国屈服,於是决

定对美国开战。

68 大东亚战争(太平洋战争)

初期的胜利1941(昭和16)年12 月8 日早上7 点,人们从号外得知日

军已经与英、美军进入战斗状态。

日本的海军机动部队空袭美国停泊於夏威夷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舰艇一

一沉没,飞机也完全烧毁,战果辉煌。当此消息报导出来时,日本国民的精神

为之一振,中日战争长期笼罩的阴霾也一扫而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

积极培养实力的日本终於与美国对决了。

同一天,日本的陆军部队登陆马来半岛,开始与英军作战。以搭乘脚踏车

的银轮部队为先锋,日军在丛林和橡树林中穿梭,不断击退英军,并以新加坡

为目标快速进击。55 天内纵走马来半岛约1000 公里。到了第二年2 月,仅仅

花了70 天即攻陷新加坡,彻底瓦解英国在东南亚的统治。另外在菲律宾、爪哇

104 亚太。究论坛第二十五期2004。09

(现在的印尼)、缅甸等地,日本也击败美、荷和英军,在100 天左右,获得屡

战屡胜的大胜利。

这是与数百年来受制於白人殖民统治之当地人的合作下所获得的胜利。日

本这一连串的胜利,带给东南亚和印度人追求独立的梦想和勇气。

日本政府把这场战争称为大东亚战争(战后由於美国禁用这个名称,所以

改称太平洋战争)。日本宣称战争的目的是求日本的自卫,以及建设「大东亚共

荣圈」,打破欧美国家对亚洲的控制。继日本之后,德国、义大利也对美国宣战。

於是形成美、英、荷、苏、中联合对抗日、德、义之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是

全线开打。

初期的胜利让日本国民陶醉不已,但是往后该如何?日军并没有清楚的认

识。

晦暗的战局1942(昭和17)年6 月中途岛战役中,日本的联合舰队败给

了美国海军。之后美国展开反攻。8 月,美军登陆加达加那岛(所罗门群岛)。

经过殊死战斗后,第二年2 月,日军撤退。在阿留申群岛的硫磺岛上,仅有2000

名日军守备队与2 万美军相对抗,尽管弹尽粮绝,仍继续抵抗,牺牲到底。尔

后日军从南太平洋经新几内亚,到中部太平洋的马里亚纳群岛等战役中,都未

曾投降,一个接一个壮烈牺牲。

1944(昭和19)年秋天,美军进攻菲律宾,并从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塞班岛

派遣B29 轰炸机,开始对日本本土进行空袭。同年10 月,日军展开震惊全世

界的作战方式,在莱特湾海战中,「神风特攻队」对美国海军船舰进行有组织的

冲撞攻击。走投无路的日军以必死之决心,不断用飞机和潜水艇去冲撞敌舰。

光是飞机,数目就超过2500 架。

1945(昭和20)年4 月,琉球本岛开始与美军进行激烈的战斗。日军派出

大和战舰,企图最后出击,但因受到猛烈的攻击,大和舰在抵达琉球前即被击

沉。在琉球战役中,铁血勤皇队的少年和姬百合部队的少女们都勇敢参与作战,

有9 万4000 名普通百姓丧命,将近10 万名士兵战死。

69 大东亚会议与亚洲各国

大东亚会议战争初期,日军击败同盟国的军队,使长久受到欧美殖民统

治的亚洲人勇气倍增。日军并将所俘虏的英属印度士兵组成了印度国民军,与

日军合作进攻印度。印尼和缅甸也在日本的援助下组织军队。

日本的领导人认为为了作战需要,最好将佔领地交由日本军政管辖。然而

重要文献译介105

为了回应这些地区人们对日本的期待,日本遂於1943(昭和18)年让缅甸、菲

律宾独立,此外也承认自由印度临时政府。

再者,为了寻求亚洲这些地区的协助,并表示团结,1943 年11 月,召集

这些地区的代表群聚东京,举行大东亚会议。会议上发表大东亚共同宣言,主

张各国独立自主、合作发展经济、废止种族差别等,阐明日本的战争理念。这

些都是为了与同盟国的大西洋宪章相对抗。

亚洲各国与日本但是在大东亚共荣圈下,因强制执行日语教育与参拜神

社,引起当地人民强烈的反感。此外,当战局恶化时,日军也常常要当地人从

事严苛的劳动。所以,在菲律宾和马来半岛等地,与同盟国军队结合的抗日游

击活动就很兴盛。对此,日本皆严以惩处。因此在日军的镇压下,有许多当地

居民死伤。所以战败后,日本都对这些国家提供赔偿。而大东亚共荣圈也受到

批判,认为合理化了日本发动战争与佔领亚洲的行为。

日本战败撤退后,荷兰为了恢复殖民统治而回到印尼。大战期间受日本训

练的印尼军队开始进行独立战争,1949 年独立成功。

在印度,因英国审判战争期间曾与日本合作的印度国民军士兵,而引发激

烈的民众抗议运动。这些皆加强了印度国民追求独立的愿望。1947 年,印度终

於脱离英国独立。此外,缅甸也於1948 年从想要恢复殖民统治的英国手里取得

独立。

这些地区战前就有独立运动,不过日军的进驻,无疑是亚洲各国能提早独

立的关键因素之一。

70 战争下的生活

国民的动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所谓战争行为并不侷限於前线军队所

为,而是国民的生活、教育、文化全都涵盖在内的总体战时代。随着中日战争

的爆发,日军也预备总体战,将全国的人力、物资、经济、产业、交通等全由

政府来统筹运用,建立总动员体制。

由於战争造成物资不足,纯棉、纯毛、皮革、橡胶等制品都从国民生活中

消失。政府藉由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提倡节约消费和加强储蓄。

当大东亚战争(太平洋战争)的战局恶化时,国内的政治体制就更强化了。

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开始徵用人力(由政府命令百姓义务从事所指定的劳

动),不仅动员中学3 年级以上的学生从事劳动,未婚的女性也加入女子挺身

队,到工厂工作。此外,也取消大学生以及高等专门学校学生的缓期徵兵,学

106 亚太。究论坛第二十五期2004。09

生们纵然百般不舍,也得心怀祖国而出征(学徒出征)。这种徵用人力及徵兵的

情形也曾在殖民地实施,台湾和朝鲜有许多人就蒙受这种牺牲和痛苦。另外,

许多朝鲜人和佔领区内的中国人被送到日本的矿山等地,在恶劣的环境下劳

动。朝鲜和台湾还推动同化为日本人的皇民化运动,劝诱民众改成日本姓氏。

由於物资的极端匮乏,寺庙里类似钟等金属物品都得捐给政府以支援作

战。但即使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多数国民仍勤奋工作,积极作战。这些皆反映

出民众对战争胜利的期盼。

战争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世界战死者估计有2;200 万人,受

伤的有3;400 万人,死伤人数远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大灾难。

沦为战场的亚洲地区,人们也遭受极大的损害和痛苦。尤其是中国的士兵

和民众,由於日军进攻而牺牲惨重。此外,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地也为了抵抗日

军,有许多抗日游击队和民众死亡。

另一方面,美军自1944(昭和19)年秋天开始空袭日本。1945 年3 月,

美军的B29 轰炸机成群地空袭东京的江东地区,造成约10 万人死亡(东京大

空袭)。美军尔后更依人口的多寡,逐一轰炸全国的都市。孩童为躲避危险,都

与父母分开,疏散到地方的寺庙。

71 终战外交与日本的战败

从雅尔达到波茨坦不论是欧洲或亚洲,战争的大势已定。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