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之天下 >

第94章

重生之天下-第94章

小说: 重生之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不提运粮过程中经过各省被层层剥削掉的,光是沿途的损耗就是大问题。

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粮食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平日里军队是有屯田的,而且还可以找当地社仓借粮——虽然多半是有借无还,可是遇上年景不好,又要出征的时候,就必须要从外地运进粮食。

以这个年代的运输条件,运粮需要大量的车马、民夫,再由一只运粮军护卫。车马和民夫都是从当地征调的,这年头的结算方式可不是银子,而是粮食。这样一来,想要将这五万石粮食运到当地,能剩下一半都是万幸了。

偏偏西北军如今最缺的就是这些粮食,宁敬贤一直愁的就是这一点。

这个问题宁云晋早就已经想过,便抽出一张纸,提笔将自己的建议写了下来。

近两年来大夏的国库还算比较丰盈,并不缺银子。而对于被征调的那些民夫来说,他们都是当地的农民,家里一般都是有着存粮的,比起卖不起价格的粮食,他们更喜欢银子。

但是之所以没有人提出用银子结算,可不是没有人想到,而是大家都知道,如果真发银子下去,那些民夫能拿到手里的就不知道有没有了,到时候引起民变,谁知道能不能兜得住。

宁云晋想到的办法则是回避官员的直接插手!

他建议户部可以将沿路征调民夫消耗的粮食折算成银两,然后将实力最为雄厚的几家车马行和其他对此感兴趣的商人都召集起来,将这笔运费进行招标,价低者得,签订合同之后,户部全额支付银钱。

宁云晋想了想,又将更细致的处理方法写了下来。

由于五万石粮食不是小数,一个商人通常吃不下来,可以分为一大四小的标段,这样也可以防止垄断。车马行和大商户一般都养得有足够的车马和人手,但是要承运这么多粮食可能人手不够,中标之后也可以去当地官府借人,但是征调来的民夫由他们安排和开支银两。

能够将生意经营起来的这些商户,背后一般都有权贵撑腰,他们虽然也要奉承着当地官员,却并不害怕。通过这样的一次转手,便能够保证粮食万无一失的运到。

宁云晋越写思路越开阔,他又继续提笔补充。这些年来他一直想找个办法提高一些商人的地位,好能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加快,不被西方的发展甩开,若是这条建议能被采纳,也是一个好机会。

对于大商人来说他们最不缺的是银子,而是地位。这些人有的直接是某个家族的门人,有的则是商人世家为了生存寻找门路依附上大人物,每年上缴孝敬。因此宁云晋建议可以对踊跃支持这次运粮的商户进行奖励,甚至在报纸上进行头版头条报道。

宁敬贤睁开眼睛的时候,便看到宁云晋正伏案疾书。他一看到自己躺在炕上,就知道肯定这小子做的手脚。

儿子埋头用功的样子,显得格外的充满魅力,让宁敬贤舍不得打搅,便只是望着他。等到宁云晋搁下笔,他才问道,“在写些什么呢?”

“父亲,您醒了?”宁云晋正准备活动一下有些僵硬的手腕,闻声惊讶地道,自己点的穴起码应该要半个时辰才能醒吧!他瞥了一眼桌上厚厚的一叠草稿纸,有些囧了,难怪自己觉得手腕酸痛。

“下次不要这样!”宁敬贤一边起身,一边道,“为父只是眯一下而已,何必将我扶上床。”

“父亲您才刚刚大病一场,就算是为了我们、为了老太太也总要多爱惜身体一点。”宁云晋连忙上前帮忙,不过他只有一只手实在是不方便,被宁敬贤拒绝了。

“说不过你!”宁敬贤一贯拿他没辙,只得笑了笑,披着衣服走到书案前,他随着拿起宁云晋写的建议,一看便入了神。

宁云晋垂手而立,等他将那刚刚书写好的内容看完。

“好,非常好!”宁敬贤看完之后,只觉得这四两拨千斤的法子再妙不过,特别是宁云晋在最后还提到,利用商人运粮是有先例可言的,前朝虽然采用屯兵制,但是在粮食不足时也有鼓励商人运粮的政策。

他兴奋地道,“小二你果然厉害,若是皇上知道这难题终于解决,只怕会十分高兴……”

说着他望了一眼宁云晋,忍不住叹了口气,顿时觉得意兴阑珊。小二越出色,皇上只怕就越无法放手,这样的孽缘……

宁云晋没法无视他眼中的忧心,突然也觉得自己是在自掘坟墓。他挠了挠头,“要不这折子儿子不署名?”

“没有用的。”宁敬贤叹了口气,“这样不拘一格的法子,除了你还有谁能想到。除非你现在罢官归隐,否则你的才华是掩不住的。”他将那些纸按顺序放好,“为父现在就去面圣,将这份意见递上去。”

哪有直接上交草稿纸的!宁云晋连忙道,“总要写成折子才好!”

“不用了!这样刚刚好。”宁敬贤笑了笑,果然只有在某些小处拐不过弯来的小二最可爱。

见父亲叫了福满去备车,宁云晋摸着下巴琢磨着。好在他只是拐不过来,并不是真的蠢,很快就想到了其中的原因。

关于备战运粮的事情,这几日的朝议一直都在提及,已经成了一大难题,只不过自己在忙仓储条陈的事情没有太过关注罢了!今天上午议事的重点肯定是有关仓储和这件事,如果等到议完了自己才呈上去一份笔墨工整的折子,那简直就是在打其他人的脸。

但是像这样递上去一份字迹潦草,笔墨未干,甚至有修改的草稿纸,那就是明显表示自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才刚刚拿出一个定案。特别是早上自己刚递上去了仓储实行的细则,这就更有说服力了,如此才不会让人反感。

想通了之后宁云晋郁闷的鼓了鼓腮帮子,自己果然还是太嫩了!

又是宁云晋!

不同于文禛的赞赏,如今阁老们对于宁云晋时不时上的折子从惊艳,开始转为波澜不惊了。

宁敬贤赶在午时之后,插队面圣。他将宁云晋那条建议递上去之后,文禛立刻就来了兴趣,连忙着急当值的大学士以及户部尚书吴庸,谈论这条意见的可行性。

议论的结果非常微妙,六个人一半同意,一半坚决反对。反对的人自然以杨让功为首,他将此事斥之为荒谬,认为如此行事有损朝廷形象。

文禛心里自然是倾向于宁云晋的,更别说这个主意即省钱,又能让粮食顺利运到,他本来就不是个墨守成规的人,越想便越觉得这个点子好!不过若是他强压着通过,却要给宁云晋无形中拉仇恨了,于是便改为次日再议,让宁云晋自己来解释操作办法!

第二天宁云晋便被招到了南书房,他一走进门便有几双眼睛唰唰地朝他扫射过来。被人盯着他一点也不慌,毕竟都是熟人,不过唯一让他错愕的是居然在这里看到了太子鸿明。

带着关心与期待的自然是文禛、左师衡、宁敬贤,而那双尖锐如同鹰眼的则是杨让功。

文禛对他柔和的笑了笑,“朕昨日看了,你给你父亲出的这个意见很不错。不过杨阁老认为此例一开,容易让好不容易禁下来的盐商开中则例死而复燃,你便来好好说说,可有规避的办法!?”

宁云晋一听他这样说,就知道文禛是心动了的,自己需要说服的只有杨让功、侍其如海以及吴庸三人而已,而另外两人应该只是就是论事,并不是针对自己,只要理由能够打动他们,那个一心刁难自己的杨让功就不是问题了!

所谓的盐商开中则例是由于前朝屯兵制引发的一桩社会问题。前朝奉行重农抑商国策,因此使得全国缴纳赋税的土地变多,但是开国太祖又有“养百万兵,不费百姓一粒米”的豪言,为了弥补军屯的不足,只好采用以商人调运内地粮食充边的手段作为粮草不足时的辅助。

在当时为了鼓励商人的积极性,便有了当商人运送粮食到制定卫所后发给相同价值盐引的政策。无论哪朝都是禁止贩卖私盐的,只有凭盐引才能到产盐地领取到盐,所以商人们运粮越多,他可以调度的盐数量就越多,这便叫着开中。

但是这个政策发展到后期,权贵官吏们徇私舞弊、相互勾结,出现了卫所军官奴役军人,甚至将不少军人沦为佃户的现象,同时还有大量无法忍受的军人私逃,这样一来军屯的人数不足,只能靠商人运粮来补充粮食。在商人与卫所相互勾结之下,卫所军官大量发放盐引,这就亏空了国家,造成私盐盛行,最后导致卫所屯兵制名存实亡,前朝卫所军战斗力一落千丈。

宁云晋既然敢将有商人运粮这一先例写上去,自然便是有应对的办法,他侃侃而谈道,“前朝是屯兵制,本朝却是募兵制,军屯本就只供日常之需,战时的粮草都是重新调集的,光是这一点就不用担心使用商人运粮对战斗力的影响。”

他顿了顿又道,“前朝是利用盐引对商人进行奖励,这让商人有利可图有机可乘,而微臣的法子是对商人进行名声和纳捐上的奖励,他们的银子花得越多奖励越多,当他们成为员外郎之后,便也是朝廷的一员,自然要更关注国家的利益,这从出发点上就不同,因此完全不用担心。”

文禛对他满意的点了点头,扭头对五位阁老道,“各位可还有什么意见?”

他说的这个理由实在是无法可辩,原本只是担心这项政策有弊端的侍其如海和吴庸自然都再也没有意见,唯有杨让功还不甘心地问,“如若官商勾结,使得粮草无法按时运到又该如何?”

宁云晋神情自若地道,“护粮的还是朝廷的护粮兵,莫非杨大人是对我大夏军队的战斗力没有信心!?再有,在签订合约的时候,可以约定超过多少比例的损耗,就由商人赔偿。”

杨让功被他堵得不轻,又接连刁难了两个问题,都被宁云晋一一化解掉了。

文禛一瞧火候差不多了,便直接拍板,定下来按照这个办法做,由太子督办,宁云晋协助!

作者有话要说:我是悄悄萌芽双更菌,这个月会尽量双更,直到更不动~~

第108章

这事议到近午时才散;出了乾清宫;宁云晋正准备回衙门,却看到鸿明朝着自己走了过来。

今天的太子殿下眼角都带着喜悦,显得异常精神。

宁云晋一看他的样子就知道是要找自己;识趣地等在原地。

鸿明双手抄在身后,在他跟前站定;嘴角喊着笑意望着宁云晋给自己行礼。

宁云晋在心里翻了个白眼,压住心中的不情愿;问道,“太子殿下有何事吩咐。”

“父皇说了;这事必须尽快尽早办好。”鸿明故作严肃的板着小脸,吩咐道。

“那是自然,太子殿下只管放心。”宁云晋看他这神情;有些好笑。太子即使城府比以前深沉了一些,还是明显没长大呢!一看这模样,就如同要在父亲面前缴功的小孩一样,看来是十分看重这个差事。

鸿明点了点头,吩咐道,“父皇看重你,事情交给你办孤也放心。若是有哪些不开眼的人阻碍你办事,只管告诉孤即可。”

听他这么一说,宁云晋倒是放心不少,他怕的就是太子第一次办事,少年轻狂忍不住要胡乱插手,到时候自己做事就难办了。可是这件事既然要鼓励商人们支援国家,肯定要有皇家的人出面。但是才五万石粮食而已,让皇帝亲自出马又太大题小做了一点,年纪尚幼的太子出面刚刚好。

如同他猜测的那样,鸿明心中确实十分兴奋,眼看着弟弟们都长大了,而且一个个学业骑射武功都不比自己差,他心中难免着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