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统御全球 >

第160章

统御全球-第160章

小说: 统御全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沙砾平原的旷野上,骠悍的埃及骑兵面对德国的坦克军团显得束手无策,他们疾驰的马蹄印很快被这群德国铁狼纵横交错的履辙所吞没,只留下大片的血迹和被绞烂的肉末……

纳威尔试图向更远的地方挺进,怎奈坦克履带竟被死人肉挤住运转不得,他又点起一支烟,然后以飞快的速度打开舱盖跃了出去。

他端起机枪瞄准了周围的英军人,“嗒嗒……”,埃及骑兵应声倒底,随即又被冲上来的德国坦克碾的尸骨无存,侥幸逃走的埃及骑兵又遇上包抄而来的装甲车的围杀,全军覆没。

战斗打了近一个小时,15000名埃及骑兵从人间蒸发了,唯一佐证他们存在过的证据,就是那狼藉莽野上被深深碾入泥土中的肉末。

埃及骑兵的覆没为德国装甲师主力打开了通往埃及的大门,也拉开了埃及保卫战的序幕,这是现代战争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一幕,蒙哥马利居然把埃及骑兵派出来堵德军的装甲突击群,炮灰的下场就是变成肉末。

英军用骑兵和德国的坦克对决是真实发生了,并且伤亡惨重,一万多埃及骑兵活下来的不足千人,这还是纳威尔在那些埃及骑兵打出白旗后,停止攻击后才剩下的,其余的全部葬身在这片属于他们的土地上。

真实的历史上关于埃及骑兵对决德国坦克,也有很多争议,有一种说话就是这样的。

这是一篇后世的报道,关于他的真实性,也无法考证:

“关于二战初期欧洲战场的轶闻趣事中,英勇的埃及骑兵用长矛向德军坦克发起的殊死冲锋是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战争场景之一。

通常的说法是,当时埃及某骑兵旅突围时,由于不了解坦克的性能,用他们手中的长矛向德军的坦克展开了堂吉诃德式的进攻。

德军见状大吃一惊,但很快就清醒过来,毫不留情地用坦克炮和机枪向英军扫射,用厚重的履带碾压埃及骑兵。

埃及骑士想像中的战场决斗化成了一场实力悬殊的屠杀,堂吉诃德的笑话被愚蠢地再现了。

这一“马刀战坦克”的传奇得到了包括参战双方在内的广泛承认,有些严肃的历史纪录片中也采用了这种说法。

1959年英军拍摄的由罗曼?英军斯基主演的反映骑兵生活的电影《罗特纳》,更对这个故事的传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是不是埃及骑兵当真以为坦克的装甲只不过是些用锡板做成的伪装物,于是产生了战马的血肉之躯与坦克的钢铁之身的碰撞呢?我们不妨再一次翻开历史的画卷,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马刀战坦克”的故事来源于1941年9月19日发生的克罗扬蹄战斗,当时英军第18骑兵团在掩护“埃及走廊”英军总退却的过程中,向隆美尔率领的非洲军团的第2和第20摩托化师结合部发起一次攻击,其中两个执行迂回任务的埃及骑兵中队正好碰上一个就地休息的德军步兵营,埃及骑兵出其不意地发起冲锋,将猝不及防的德国步兵击溃。

在追逐过程中,驻扎在周围的德军装甲部队闻讯赶到,在平原上攻击了没有准备的埃及骑兵,机枪的猛烈扫射给没有掩护的埃及骑兵以很大的杀伤,团长马特拉扎上校和团参谋长当场阵亡,埃及骑兵阵亡100余人,受到损失的埃及骑兵很快撤退了。

第二天,赶来采访的意大利战地记者乔治?帕拉达看到战场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埃及骑兵以及战马的尸体和断矛。

战场周围巡视着的德国坦克,并根据对参加战斗的德军士兵的采访,发表了一个著名的通讯,称英军精锐骑兵不了解坦克的性能,以为坦克装甲是用锡板做成的伪装物,端着长矛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德军坦克,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个报道造成了轰动的效应。

这样,“埃及骑兵用长矛和马刀向德国坦克冲锋”的神话就这么传开了。

显然这个意大利记者的报道有些夸张的成分,并且其中的一些细节也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但搞笑的意大利人就是这样。

首先,说埃及骑兵不知坦克为何物,还以为是些用锡板做成的伪装物就有些不符合实际。

坦克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德国闪击英军是1941年的事,中间相隔了近二十几年,坦克不可能还是秘密武器。

另外英军军队当时也装备有坦克,英军尼罗河军团能够动用的力量中就包括220辆轻型坦克和650辆中型坦克,由此可见,说英军的埃及仆从军不知坦克为何物,有些夸大其词。

其次,说埃及骑兵部队都拿着长矛冲锋也有些不符合史实,二战前的埃及骑兵早已不是1683年维也纳城下的膘骑兵,长矛已于1934年从埃及骑兵的标准装备中消失,少量留用的长矛主要用于仪仗和悬挂旗帜,已并非其作战武器。

第287章墨索里尼的安排

那么为什么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参战的英德双方都未出来澄清这场战斗的真相呢?

这应该是由于双方“周瑜打黄盖”式的一种默契:英军需要用这个故事来赞美自己抗击德军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德国人则需要用它来渲染第三帝国铁流和“闪击战”的威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逐渐被湮没。”

不管事情真相如何,此时纳威尔基本打开通往埃及的道路,如果英军的“尼罗河集团军”在德国第七装甲师前面还设置了防线,那里等待他的同样是无情的碾压。

根据情报,“尼罗河”集团军(8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司令官多姆布将军)为第2梯队,布置在开罗前沿地带。

隆美尔是一点也不敢松懈,这可是自己的部队决战非洲的最后一仗,首站必须打出威风,打出名望,打出军心士气,如果决战就是败仗,那这个部队今后就不好带了,自己在德国的名望也将严重受损。

“报告隆帅,前线通报。”

“念。”

“德国第七装甲师来电:我装甲集群于1941年3月5日4时出发,并越过埃及边境,于一小时后到达英军尼罗河集团军防线,随即展开六百余辆坦克和相应的装甲车,对英军阵地进行闪电突击。

在空军在大力协助下,我军仅用两小时就突破英军防线,歼灭大量守军,英军余部溃散,因坦克燃料不足未予追击,遂就地休整补充。

一小时后,英军方面派出大约两个埃及骑兵旅前来堵截我部,试图填补缺口,被我军迎头痛击,同时迂回包抄,全歼埃及骑兵部队一万五千余人,特此捷报。

德国第七装甲师卢森堡师长:卢森堡

1941年3月5日”

德国第七装甲师坦克突击群在全歼埃及骑兵部队后,不在停留,把英军所有的战俘和伤员交给了后继部队,就猛烈地向埃及方向闪击。

只要德国在继续突破“尼罗河集团军”的防线,哪么埃及的首都开罗就完全敞开了大门,同时也关闭了“尼罗河集团军”退往中东的道路。

隆美尔的其余部队与英军在埃及防线上激战,他们紧紧地拖住了英军尼罗河军团,蒙哥马利就是想增援或者撤退都不可能了。

只要卢森堡的装甲突击群继续突破到开罗,哪么英军尼罗河集团军也就彻底被德军合围了,这二十多万英军被消灭也就是时间问题了,英军的这这个重兵集团一旦被消灭,哪么英军在埃及境内将不在剩一兵一卒。

第五装甲师和维京师装甲师已经没有什么仗可以打了,扩大突破口的任务本来也是一个不错的任务。

那里知道英军在防线被纳威尔闪电突破后,蒙哥马利就下令前线交战的部队拼死抵抗,能撤退的部队立即脱离与德军的接触,然后向开罗紧急撤退。

这没有仗可以打,施坦因纳和德克尔可就不干了,卢森堡带着自己的坦克突击群在风摩电驰,第五装甲师和维京师在他屁股后面吃尘土,特别不爽的施坦因纳和德克尔让部队继续前进,他们两个驱车到了隆美尔的指挥车。

“报告。”

“进来。”

“哦,是你们两个,你们两个怎么能丢下部队跑到我这里来,就不怕我处分你们两个吗?”

隆美尔一见是施坦因纳和德克尔两位师长,顿时整张脸就阴沉了下来。

“隆帅,我对你的安排有意见。”

“隆帅,我也有意见。”

施坦因纳和德克尔虽然害怕隆美尔的虎威,但还是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哦,你们两个对我有意见,那说出来听听,如果真有道理,我到是可以放过你们两。”

“说就说,隆帅你偏心,为什么总是安排你第七装甲师打头阵,而让我们在纳威尔屁股后面吃尘土,我们要求隆帅不能偏心,也该让我们两个师上了。”

施坦因纳性格直爽一点抢先说了,然后是就德克尔连忙帮腔:

“隆帅,这个打仗嘛,也不能光让卢森堡那小子一个人就把战功抢完了撒,也要想着给兄弟们留点嗦,如果隆帅派我们两个师上去,一定比卢森堡那小子干的漂亮,隆帅你说是不是嘛?”

隆美尔听他们这样说,也意识到了,自己可是非洲军团总司令,即将登上德国权力权力巅峰的新元首,那就不能偏心眼,不然部队不好带,自己手下的将领也会产生抱怨情绪。

再说“第五装甲师”和“维京师”也是新部队,需要实战锻炼的,想到这里,隆美尔的脸色稍微好了点,但声音一样严肃。

“你们两个的意见我知道了,但是现在闪电突击已经发起,卢森堡正在奔袭,这个时候是没有办法更换进攻部队的,等部队突击到开罗,就换上你们两个上去打头阵,到时候可不要给我拉稀摆带,这次你们擅自离开部队,口头警告一次,回去组织好你们的部队。”

隆美尔把两个发牢骚的师长赶了出去,但是隆美尔的军指挥所也来了一个人,这个人是来学习的,准确地说是墨索里尼派到隆美尔这里的学习隆美尔的“闪电战”的。

古德里安的“闪电战”理论,也只有隆美尔运用得最好,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墨索里尼同样是一名野心勃勃的家伙,墨索里尼也知道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搞几个土著都搞不过,现在德国冉冉升起一颗最璀璨的将星——隆美尔。

又正逢德国对英军全面开战的机会,墨索里尼派出了自己的爱将爱德华来隆美尔身边学习闪电战。

墨索里尼在政治上可不是笨蛋,隆美尔被希特勒之人为接班人的事情墨索里尼当然知道,他此时派一名心腹爱将到隆美尔身边来学习闪电战,其意义可谓深厚啊!

爱德华是意大利巴尔干总督,1915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1934年参军,在意大利驻利比亚殖民军中任职,1935~1936年意埃战争期间,编入南部集团军,率部从南部入侵埃塞俄比亚,1937年晋升为陆军少将。

第288章意大利暗桩

墨索里尼亲自和希特勒通了电话,请求希特勒让自己心爱的将军爱德华少将到德国里面去学习“闪电战”,将死的希特勒同意了,隆美尔已经不可能拒绝墨索里尼的这个要求。

虽然隆美尔知道墨索里尼另有目的,多半是墨索里尼是想向他这个即将上任的新元首示好,但隆美尔觉得,这个爱德华应该更有价值,自己今后想要经营意大利,少不了这个学生和战友。

爱德华是墨索里尼单独提拔起来的青年将领,相对于其他只知道泡妞的意大利军官来说,爱德华就是一个异类,总是热衷于战争,当然这也是独裁者墨索里尼看中爱德华的原因之一。

爱德华这个意大利将军,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