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统御全球 >

第197章

统御全球-第197章

小说: 统御全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世界都从德军闪击战的胜利,见识到现代化机械战争能在瞬间翻云覆雨、决定胜败的惊人威力,但还没有其他国家来得及把军队的建设、编制、装备、思想、战术、训练调整到适应现代战争的模式,如果遇到闪击进攻,便容易受到重大损失。

另外,苏联在30年代末的大清洗使苏军伤筋动骨,大批富有经验的高级将领、军队骨干被处决,替补军官普遍能力不够、经验缺乏,严重破坏了苏军战斗力。在苏芬战争中,苏联投入百万大军、付出重大牺牲才战胜国小军寡的芬兰,可见大清洗对于苏军的打击之沉重。

3。战略态势:

德国在对苏战争前已经组织了针对苏联的战略同盟,包括芬兰、匈牙利、西班牙、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意大利、土耳其等国,这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派出军队参与对苏作战。

从北向南:芬兰、德国东普鲁士、原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领土上部署的军队形成对苏呈月牙形包围的态势。多路进攻部队实力强大、突击力量集中、均指向苏联要害部位。

与德国相反,苏联却在国际上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同时也断绝了与英国等国联手的希望,进攻芬兰的后果是苏联被驱逐出国际联盟。

苏联与德国瓜分波兰、逼迫波罗的海三国加入苏维埃联盟、发出最后通牒迫使罗马尼亚交出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等行动更加使苏联在世界上声名狼藉,制造了很多强仇大敌。

另外,苏军在西部边境部署的军队过于靠前,缺乏足够的纵深。一旦防线被德军迅速突破,很容易被分割包围,历史上苏德战争爆发初期,苏军整军整师成建制的被包围歼灭,损失部队人数竟高达百万计。

隆美尔综合以上因素,德军确实有足够的能力歼灭苏军绝大多数武装部队,占领北中南三个战略城市,推进到乌拉尔山脉一线,完成“巴巴罗萨计划”制定的目标。

第355章小国战胜大国(下)

只要德军占领苏联的欧洲精华部分,控制住重要城市、掌握住交通枢纽、开发战略资源,届时仅仅需要较小规模的武装力量,就能够从容应对苏联亚洲部分的反击。

虽然失去欧洲部分的残存苏联面积广大,但是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物资缺乏、交通不便,无法集结起足够的力量向占领了苏联的精华部分、如虎添翼的德国挑战,苏联如果到了那个地步,也就和战败无异了。

由于苏联泥泞的雨季和可怕的冬季,也将极大地影响德军的后勤补给和作战能力,可能导致其无法在1941年冬季前完成“巴巴罗萨计划”,致使苏德战争走向长期战争。

隆美尔在这方面也有清楚的认识,苏德战争部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如期地发展,如果出现战争长期化,隆美尔也有相应的规划。

如果战争拖到1942年后,德军是否仍然有可能战胜苏联呢?回答是:有!历史的固然德国没有能够在1941年速胜,她仍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大批苏军被歼灭,大片苏联领土被占领,德军仍然停留在苏联腹地等待下一次进攻。

如果德国能够继续大量歼灭苏军使其大量失血而来不及补充、继续占领苏联领土使其失去东山再起的依凭、持续夺取苏联的资源以战养战,还是可以消灭苏联战争实力、剥夺苏联继续作战下去的潜力,从而获得胜利。

当然苏联也将获得了最重要的喘息时间:无数兵役人口加入军队、几十上百个新编师走上前线、大批工厂东迁到乌拉尔山脉已经开工、成百上千件武器装备走下产线?苏联的战争实力逐渐扩大,苏德之间速决战逐渐演变成两国综合实力之间的长期抗衡。

如果苏联在战场上的进一步胜利,胜利的天平终于倒向了苏联。德国最终没能压制住苏联战争潜力转化成战争实力,将是导致德国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有许多因素也不容忽视,德国如果失败,一定是许多原因叠加起来的综合效应,而绝对不仅仅是一两个因素片面决定的,这些不利因素就是隆美尔要尽力避免的。

1。同盟国敌手:

德国虽然控制了欧洲大陆的绝大部分,成为名副其实的欧陆帝国,但是毕竟造就了太多的敌手。与德国为敌的苏联、英国、加拿大、美国、南美非洲亚洲等多国。

他们掌握了世界上大多数的人口、资源、物资、经济和技术力量,尤其是具有强大战争潜力的美国这个迟早要对德宣战的国家,在同盟国针对欧盟的胜利天平上增加了一颗决定性的砝码。

同盟国和德国相比,人力具有4倍优势、钢铁具有3倍优势、石油的优势更加巨大、强大的敌手也使德国无法集中全力对付苏联,即使现在火如荼激战即将开始,德国在欧洲西线、挪威、北非也维持了相当规模的兵力,防止未来可能的进攻。

德国在苏联投入是陆军总兵力的70%左右,远远未能尽到全力。而苏德战争爆发后,最终将形成了全面的反德国联盟。

苏联不仅会得到了美英为首国家的军事支援,即使是长期敌对的日本,苏联可以与其签订了日苏互不侵犯条约,好腾出手来,全力抵抗德军进攻。

这好比是德国绑起了一只手,与可以全力以赴、还可以做场间休息的苏联作战,不利之处非常明显。

2。欧洲国家联盟:

德国虽然组建了轴心联盟,真正要把周新联盟的所有力量综合起来其实很难,后世的欧盟为一个问题吵架几个月是常事,此时的轴心联盟又能好到那里去。

另外就是这些轴心联盟军队的战斗力,实在让人堪忧,对于德国陆军来说,他们只能是一群来打酱油的人,比如意大利不通知德国,贸然进攻东非、北非、阿尔巴尼亚、希腊,结果意军不堪一击,招至惨败。

不仅破坏了原本符合德国期望的巴尔干和非洲地区的均势,还使得德国不得不派出部队挽救丢脸的战友,间接导致了兵力的分散及“巴巴罗萨计划”的延迟。

当年希特勒在西班牙内战时助了佛朗哥一臂之力,但是当希特勒希望佛朗哥回报,实施其制定的“非尼克斯计划”,占领直布罗陀海峡掐住英国命脉时,得到的回答却使他失望,可见西班牙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让日本内阁集体下台,不久之后,日本还以颜色,也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将国策在“北进”和“南进”之间选择了后者。

此时德国与日本夹击苏联的局势已经不复存在,隆美尔也要负一定的责任,因为隆美尔一直全力反对与日本结盟,当上元首的隆美尔,直接就拒绝了日本投来的橄榄枝。

3。战争指挥:

德军官兵的作战素质固然是无与伦比,但德军高层的指挥却可以说也是问题重重,现在已经被隆美尔大部分解决。

比如希特勒一手建立的德军最高统帅部和陆军总司令部职责范围重叠,权限交叉。它们之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隆美尔为此不得不把国防部和三军总司令部全部归于最高统帅部之下,这才解决了指挥机构重叠的问题。

又比如说,历史上希特勒和德军高级将领间常常意见不和,互不信任。希特勒独断专行,过于集权,不把权力下放,越级指挥。不仅在大的战略方向上一意孤行,甚至干涉作战指挥到营连一级,军队无法根据战场情况作出合理处置。德军司令官自嘲道:“没有元首的命令,我都不敢把哨兵的岗位从门口移到窗边。”

隆美尔从来都没有越级指挥的习惯,他也是从底层一步一步升上来的,他深知前线指挥官对越级指挥的反感和厌恶,越级指挥这个弊端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另外,就是要防止德国重蹈覆辙,历史上德军在二战中重大决策错误如下,略举几例:

莫斯科会战,德军败势已成后,希特勒坚决不准撤退,直接导致了大批德军被消灭,大伤元气。德军次年起再也没有发起全面进攻的实力,只好实行重点进攻。

第356章将信将疑

1942年德军同时进攻伏尔加河和高加索地区,结果力量分散,两个战略目标一个都没达成;斯大林格勒会战,把整师整团的德军精锐野战部队投入到城市的绞肉机中,造成大量伤亡。

第六集团军被围后,不允许撤退,被苏军全歼;库尔斯克会战的进攻时期先是一拖再拖,变成了强行进攻阵地站而不是闪击战;之后又在战局最关键的时候调走南线几个精锐党卫队装甲师用于应对盟军的登陆意大利,致使失去了堡垒战役获胜的最后一线希望。

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德军的失败更多的是受制于军队和装备上的极度劣势,相当多的时候是拆东墙补西墙,迫于无奈,故不再一一讨论。

不可否认,二战中德国许多错误的作战决策,是导致德军受到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如果德军的作战指挥体系能够健全运作、不受干扰的话,德军的成就理应更佳。

历史上德国所犯的战略错误,隆美尔必须尽力避免,绝对不能在重蹈覆辙,这就是穿越者的优势。

4。武器装备:

德军武器虽然性能优良,但是质量毕竟比不上数量,最后可能要淹没在T34坦克的群狼战术中。

苏联在英美的支持下,坦克的生产数量实在太庞大了,苏联也有足够的资源来无线生产坦克,可德国就不同了,德国的各种资源非常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此时已经有JU89,JU89是可以执行远航程大载弹量的轰炸机,JU89的航程三千公里,载弹量十吨,JU89绝对可以摧毁苏军后方原料产地、生产基地、物资中心,从而釜底抽薪,比如派JU89轰炸苏联后方的乌拉尔工业区。

5。种族主义:

历史上苏德战争初期德军还被看作是解放者,可是希特勒的种族政策却决定了他无法把被占领地的人民争取过来,斯拉夫人和犹太人都被看成是必须消灭的劣等民族。

德国实行的大规模屠杀犹太人、苏军战俘,一律处决苏军政治委员,一个德国人死了,要让百个苏联人偿命的反游击措施,这些恐怖措施把苏联人彻底推向了自己的敌对面,激起了苏联人民的反抗意志,给自己制造了无数的敌人。

隆美尔在先前的会议上,就已经告诉了手下的将官们,要优待俘虏,千万不要使用民族歧视政策等等,希特勒的极端种族主¥义弊端,在战前就被隆美尔彻底否决和纠正了。

6.战略资源:

德国最大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战略资源匮乏,一战失利后又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战时所需物资大多要靠进口,如罗马尼亚的石油、挪威的铁矿。

现在德国可以利用的几乎是整个欧洲的工业生产能力,还有非洲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种资源,德国在隆美尔取得非洲战役的彻底胜利之后,从此就不在有资源匮乏之虞。

历史上,德国没有橡胶和足够的汽油,只能人造橡胶和人造汽油,虽然成本巨大,但不得以而为之。故在苏德战争中,对战略资源的掠夺将是德军的一个重要目标,某种程度上也会干扰了战略决策。

德国在巴巴罗萨计划中期,突然分兵进攻斯大林格勒,就是为了抢夺苏联在巴库的油田,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德国没有拿下斯大林格勒,也没有拿下莫斯科。

现在不会了,隆美尔已经彻底拿下非洲,德国在也没有了资源匮乏的问题,德国也不会为了资源而改变战略进攻方向,这个劣势,也被隆美尔彻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