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直播当皇帝 >

第11章

直播当皇帝-第11章

小说: 直播当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据记载,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是这样吧。”

见陈光对佛教的历史和经典这样清楚,释然自然有想法,陈光一说完,释然眼前一亮,略显兴奋地说道:“晋王殿下信佛?”

我信你妹嘞,老子信的是马克思!信秃驴有什么意思?都不能啪啪啪。

在心中吐槽了一句,陈光避开自己的信仰不谈,道:“我刚才出门的时候看了下,后天就是腊月初八了,你们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宣传佛法?”

“这……也行?”释然表示已经完全跟不上陈光的思路了,貌似每句话都联系不起来吧啊喂。

看到他这表情陈光就知道释然已经蒙圈了,道:“在迦毗罗卫国,佛教徒为了纪念释迦牟尼,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做法,他们会在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将家中的剩饭拿出来,施舍给穷人,并且接着这个机会弘扬佛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你们为什么不学习一下呢?”

“有这事?”释然很显然不知道这个典故。

其实佛教大体上还是跟陈光之前所在的那个世界的发展轨迹差不多,但是可能细节方面还是有一点不同,至少现在整个乾王朝对于宗教方面还是不怎么在意的。

还有一些典故或许也不一样,比如腊八本来就是佛教节日,但是这个世界居然没有。不过这或许也不能算差池,毕竟在华夏大地,腊八节兴起已经是宋朝的事情了。

陈光笑道:“当然有,不信的话你可以去查典籍。你作为方丈,这些典籍可不能不熟悉啊。”

方丈偷偷瞄了几眼自己旁边的人,咳嗽一声,正色道:“贫僧想起来了,似乎有这事,看来贫僧还是年纪大了。”

作为一名皇家寺庙的住持,要是论佛教经典还不如一个外人,说出去似乎不怎么好听,为了保全颜面,他选择了睁着眼睛说瞎话。

旁边几个僧侣一脸懵逼,真有这事?为什么我不知道?

但是看方丈那表情,他们又感觉摸不准了,难道真的记错了?

方丈的反应完全在陈光的掌握之中,他接着说道:“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你们愿意继承佛祖的意愿吗?”

“这……”能混到方丈这个位置来的人,脑瓜子不可能不好使,陈光绕了这么一大圈子,总算是说到了重点。

而这个重点就是,让玉峰寺去城外施粥,救济流民。

陈光慢悠悠地说道:“如果你们施粥的善举被皇上知道了的话,到时候龙颜大悦……你懂的。”

方丈眼前一亮,道:“不知这广结善缘,晋王打算怎么个结法?”

“首先,我以晋王的身份出面,并且给你们提供场地。然后,由你们派人手去施粥。我向父皇禀报的时候,会点名所有的粮食都是由你们玉峰寺提供的,这样一来……你知道的,一旦得到父皇的支持,你们这玉峰寺,恐怕就跟现在大不一样了。”陈光早就已经想好了方案——或者说根本就不用想。在那个世界,不管你是唱歌的还是跳舞的,打篮球的还是踢足球的,不拉几十个赞助商你都不好意思说话。

方丈想了一下,最终还是没有抵御住诱惑,答应了下来。

新王朝刚刚建立,宗教是急需得到政府的承认和支持的,就算是没有陈光今天的登门,恐怕以后他们也会做一些动作来促成这个事情,现在等于是陈光亲自将这一个机会摆在了他们的面前。与其说这让他们结了善缘,不如说是让他们结了皇缘,只要能跟皇帝拉近关系的事情,不管做什么都不过分。

这一切都尽在掌握之中,陈光表示十分满意,道:“那我们合作愉快。”

方丈宣了个佛号,道:“我佛慈悲!贫僧定然会教玉峰寺上下,都接了这场福源。”

陈光道:“那就再好不过了。”

他起身出了大雄宝殿,有僧人过来往杨荣手里塞了一包茶叶,随后又将他送下了玉峰寺的地界,双方这才作别。

大雄宝殿内,高级别的僧侣围在一起,讨论着这个合作方案。

“方丈,咱们真要去施粥?”有人问到。

释然一脸正义地说道:“当然,佛祖当年尚且慈悲为怀,身为佛家弟子,定然要追随佛祖的脚步。”

“也不知道有多少流民,可不要将寺庙里的粮食都拿去赈灾了才好。”有人担忧地说道。

释然很有把握地说道:“不会的,我们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再说就算是出一些粮食又怎么样,若是皇上龙颜大悦,这点损失,可是能千百倍地换回来的。”

“说的也是。”

直播间里,同样十分热闹。

“主播神神秘秘了这么久,原来是去拉赞助去了,空手套白狼啊,果然没给咱们二十一世纪的人才们丢脸。”

“莫名喜感,我只想说,主播好样的。”

“我一点儿也不喜欢佛教,感觉就是在糊弄人。”

“我不信佛,也不管别人信不信佛,反正主角别信佛就好了。”

“楼上德云社的吧。”

陈光从玉峰寺下来之后,又去城外转了一圈,看到那些扎堆的流民,顿时吓了一跳,这人数也太多了点。

看来,玉峰寺这次是要大出血了。果然,拉赞助还是很明智的选择,不过玉峰寺一家能不能顶得住啊?要不再动员几家?

与此同时。

东宫,陈勇很意外地得到了陈光狸猫换太子的事情。

得知自己才是被敏儿选中的那一个,却被自己这个二弟给换掉了,他顿时暴跳如雷。

“欺人太甚,简直欺人太甚!”

他抓起一个价值不菲的笔洗,砸在地上摔了个粉碎

立马一个太监进来收拾,看着陈勇的模样也不敢劝,低着头做自己的事。

随后又有一人过来,到门口道:“太子殿下,晋王行踪报来了,他去了玉峰寺,又出了城。”

“他去做什么?”

“不知。”

“给我去查!”

“是。”

发了一通脾气,陈勇坐下来,面色阴沉,他越来越觉得,自己这个二弟,现在一天比一天活跃了。

去城外干什么?现在城外有什么?流民,无数流民!

看来自己这个二弟,是想搞点事啊。

行,你让我搞不成事,你也别想成事!

陈勇握紧了拳头。

第十四章为难民盖房子?

腊月初六,四更天刚过,文华殿,朝会。

“京城,涌入越来越多的难民,为什么之前没有人向朕禀报?要不是昨日运冰的车回来,朕都还被你们蒙在鼓里!”

陈昂显得十分激动,胡子一抖一抖的,八字眉几乎都要翘到天上去了,显然对于此事是十分震怒。

朝堂之下,大臣分开站在两边,文臣武将,济济一堂。陈昂大发雷霆之下,谁也不敢开口,只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人去当这个出头鸟。

看到这里,陈昂显得就更加愤怒了,建国第一年啊,这些个文武大臣,可全部是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啊,怎么就……

“你们身为臣子,本来就是朕的耳目,可你们呢?都不上街的?好吧,那你们在上朝的路上,都没有看到那些可怜的百姓啊?你们的耳朵,难道都没有听说,大量的难民涌入京城了吗?”

左边下首第一人,乃是左丞相司马南,他微微垂着眼帘,眼睛看着的是面前不远处一个冒着香烟的铜炉,他振振有词道:“皇上,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再加上个别地方闹冰灾,出现一些逃荒的难民,也是在所难免的。这各部官员,也曾向老臣禀报过此事,但是臣以为,皇上日理万机,此等小事,就不必让皇上费心了。”

“小事?那在丞相的眼里,什么才是大事啊?”陈昂紧紧地盯着司马南,语气不善地说道。

司马南拱了拱手,微微一笑,道:“皇上,正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

“够了,丞相。”他的话还没有说完,陈昂就打断他的话道:“百姓背井离乡,哪儿来的家?又怎么齐啊?平民流离失所,这国又怎么治啊?天子脚下尚且还有难民在哀嚎,这天下又如何平得下来呢?”

他越说越激动,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大臣们都被问得哑口无言,想要说点什么,却发现什么话似乎都是苍白无力的。

司马南虽然被骂了,但是他却比任何人都还要气定神闲,依旧站在那里,面不改色。

“皇上,您言重了。”

陈昂却是针锋相对道:“丞相,是你言轻了。圣人早就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民才是天下的根本,民心都没了,根基就不稳了!君王是船,百姓是这载船的水。这水虽然能让这船给浮起来,可涌起的波涛,却也足以把再大的船给掀翻!”

右边下首那人,胡子花白,穿着红色的朝服,却是右丞相钱风。他拱手道:“皇上,这难民的问题,的确应该引起重视。”

陈昂的脸色缓和了一些,司马南也向他看了过来,眼神里藏着一丝阴冷,钱风并不示弱,回敬了一眼。

陈昂叹了一口气,道:“司马丞相。”

“臣在。”

“丞相身为百官之首,你最重要的责任便是查民情,观民心,可是你做了什么?这百姓的问题你都视而不见,竟然把这关系民心的事情都瞒着朕,你怎么能这样?”陈昂的语气再次严厉起来。

大臣们窃窃私语,朝堂上顿时显得有些喧嚣。司马南左看看又看看,上前一步,拱手作揖,微微鞠躬,道:“皇上,臣知道错了。皇上目光深远,臣不及万一。”

听他说完,陈昂面无表情,道:“那这难民的事……”

司马南赶紧表态道:“皇上,臣马上用心处理,请皇上放心。”

陈昂微微点头,道:“行,那朕就等着瞧。诸位爱卿,你们知道当皇帝最害怕的是什么吗?就是闭塞视听啊。为什么要你们上朝?就是要把你们的所见所闻都告诉朕。”

“丞相虽然是百官之首,可未必每一件事情都做得恰如其分,这次难民的问题,左丞相就是判断有误。”

“所以大家以后不必什么事都要经过丞相的点头才来告诉朕,都明白了吗?”

此话一出,顿时如同一声惊雷,炸响在司马南的耳朵里。他一下子抬起头来,眼睛瞪得老大,里面写满了不可思议。

皇上这话是什么意思?

大臣们也都是个个震惊不已,皇上这是对左丞相有意见了吗?

大家的心里,心思都开始转起来。

散了朝,司马南回到了丞相府,夫人赶紧迎了上来,见他脸色不好,便询问起缘由来,司马南于是将今日早朝所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说了,道:“这家伙,也太不给我面子了。”

夫人道:“是啊,不管怎么说,好歹也是亲家公啊。”

这司马南的女儿,便是嫁给了当朝太子陈勇!这丞相,自然也就是皇亲国戚了。

夫人又道:“那这难民的事情,相公打算怎么处理?”

司马南冷笑道:“难民的事?哼,太简单了,我已经下令九城兵马司,把这些难民统统给我赶出京城去。”

京城西门外,官道边的一块空地上,用树皮搭建起了一个棚子,两个灶台,上面两口大锅,正熬煮着热气腾腾的米粥。难民们闻着那米粥的香气,口水似乎都要流出来了。他们围绕着这两口大锅,吵吵嚷嚷的,手里拿着破碗或者是烂钵子,整个人似乎都贴在了灶台上,轰都轰不走。

帐篷里的几个和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