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直播当皇帝 >

第195章

直播当皇帝-第195章

小说: 直播当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诸道盐铁转运使,计划设造船工场,“乃置十场于扬子县,专知官十人,竞自营办”,每船可载一千石,这是官府经营的大规模的造船手工业作坊。

唐朝的制盐业,基本上是承袭前代,其制造和买卖,都是由朝廷控制和垄断。最初,生产的海盐、池盐和井盐,都隶属于朝廷户部的度支,到唐中叶以后,设有专门管理机构的盐铁使,并在各地设巡院、场、监等分支机构,进行管理。唐朝共有盐池十八处,蒲州所属的安邑、解县有池五,总的称为两池,每年产盐一万斛,专供给京城。盐州、五原有乌池、白池、瓦池、细项池;灵州有温泉池、两井池、长尾池、五泉池、红桃池、回乐池、弘静池;会州有河池。安北都护府所辖的胡落池,年产盐万四千斛,是当时较大的盐池,其他盐池年产数千斛不等。其次是盐井,唐朝共有盐井六百四十口。其中最多的是剑南东川一带,剑南西川院所管辖的就有四百六十口,沪州所属的富义盐井,“月出盐三千六百六十石,剑南盐井,唯此最大”。其他天德、黔州有井四十一;成州、帯莞饔幸痪还稀⒖ㄓ芯俣樯侥衔髟核臁Z觥⒚肌⒓稳萦芯D衔鞔ㄔ核健:Q紊诹八⒑荨⒃街荨⒑贾莸鹊孛挥兴某。诤A辍⒓涡恕⒀纬牵峦ぁ⒘倨健⒗纪ぁ⒂兰巍⑻⒏欢肌⒑罟俚鹊厣栌惺唷:Q尾亢艽螅鲈谖狻⒃健⒀铩⒊鹊兀陀小把吴拗潦В味蛴嗍薄L瞥⒍鲜逞危凶簦辖仿羲窖危椒费我皇痛λ佬獭W粼斐裳渭郯汗螅欢费渭壑寥倨呤模嗣癯圆黄穑5场L瞥俑醚我翟黾邮杖耄荨缎绿剖椋渴郴踔尽分兴担禾瞥磕暄我凳杖氚儆嗤蜱牛扔诎儆嘀莸母乘笆杖搿V链罄┠辏卫晔樟儆嗤蜱牛普杖耄卫悠浒搿

陶瓷业在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唐朝少府监所辖的掌冶署,管理的制琉璃就是掌管制瓷手工业。在隋代何稠以绿瓷制琉璃的技术,到唐代进一步得到发展。唐代瓷器色彩繁多,样式新颖。在全国各个地区都有制瓷器作坊,产品各有特色。但多为民间经营,官营作坊仅制宫廷及贵族所需器物。唐朝生产一种著名的瓷器唐三彩,是用白色瓷釉在瓷器胎上涂上白地,然后再用铅黄、绿、青等色绘制成花纹,经过烧制而成的瓷器,这是唐代在瓷器上的独创。唐代陶瓷业在着釉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用绿瓷制成的琉璃,已广泛地使用。杜甫诗中说:“碧瓦初寒外”,碧瓦就是绿色琉璃瓦。唐朝官府曾役使制陶匠人二十万烧砖塞剑门(《鉴诫录》卷二),也可看出唐代陶瓷业发展的情况。

制酒和制糖业。中国自古就有造酒的传统,到了唐代制酒技术日益提高。制酒要选择酿造使用的水,水良则酒美。据《唐国史补》卷下记载:“郑人以荥水酿酒,近邑与远郊美数倍。”唐朝官府虽也掌握酒的制造,但很多都是民间酿造,各地都有名酒。到了唐代后期,开始榷酒酤,禁止民间私酿。《旧唐书?食货志》中说:

建中三年,初榷酒,天下悉今官酿,斛收直三千,米虽贱,不得减二千。委州县综领;醨薄私酿,罪有差。以京师王者都,特免其榷。

据《唐会要》卷八八《榷酤》中说,当时在一些州府设置官店卖酒:

会昌六年九月敕:扬州等八道州府置榷面,并置官店酤酒,代百姓纳榷酒钱,并充资助军用,各有榷许限。

唐朝不仅制造米酒业发达,而且能制造葡萄酒。葡萄酒的制作技术,是唐太宗从高昌取得的。据《南部新书》丙卷中说:

太宗破高昌,收马乳蒲桃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益之,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

以后葡萄酒酿造技术传至各地,故唐代社会上广泛制造,使葡萄酒盛行。唐诗中有“葡萄美酒夜光杯”,“葡萄新泼醅”等诗句,就反映了这种情形。

制糖手工业在唐代也有所发展。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二三《甘蔗》条引《陶隐居》中说:早在南朝时期陶弘景就曾说用甘蔗汁做沙糖。到唐代,唐太宗派使臣到天竺摩揭陀国学习制糖技术,使原来的制糖法有所提高。《新唐书》中说:“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榨沉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幽燕记异》说,茅草地冬季烧去枝梗,到春天掘出土中洁白的余根,捣汁熬制,得糖味极甘,称为洗心糖。还有一种糖霜,也叫糖冰,据说是唐代宗时邹和尚所传。这都说明唐代制糖手工业比较发达。

军器制造方面,唐代将作监下的军器监,设有制造军器的作坊,制造弩、甲、矛、矟及其他军需品。在各州府也有制作军器的作坊,如扬、洪、宣三州的军器作坊,规模都相当大。唐代官府对军器的控制很严,禁止私造,私造者要处死刑。

唐代官府手工业种类繁多,占了唐代手工业的重要部分,虽然其在技术等方面不断进步,但由于其的垄断性质,对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仍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生产因素就更难于诞生。

手工技艺的进步

唐代手工业生产技术,在前一代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和提高,尤其是官府手工业,其发展和提高更为明显。在少府和将作监掌管下作坊的工匠,都根据不同手工业进行不同时间的训练和技术学习传授。这种学习和训练制度,对于提高生产技术和保证产品质量都起到很大作用。唐朝官府手工业中的工匠,都经过技术学习和训练的,所以官府作坊中的工匠都是熟练的工人,其中技艺精熟的称为巧儿,选入两监所属各署供职的供内工匠,都是技术高超熟练的工人,如金银巧儿、绫锦巧儿、内作巧儿等,他们都是经过师承训练的,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技术,保证产品质量。另外,在官府手工业生产作坊中,都有细致的明确分工,便于在生产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改进。如《唐六典》卷二二中对少府监织染署的分工记载是。

凡织纴之作有十(注:一曰布,二曰绢,三曰绢,四曰纱,五曰绫,六曰罗,七曰锦,八曰绮,九曰,十曰褐):组绶之作有五(注:一曰组,二曰绶,三曰绦,四曰绳,五曰缨);䌷线之作有四(注:一曰绶,二曰线,三曰弦,四曰网);练染之作有六(注:一曰青,二曰绛,三曰黄,四曰白,五曰皂,六曰紫)。‘

分工细致,反映出纺织练染业各个环节操作技术的不同,生产方法的差别。当时生产绢布,按其品质好坏,分成许多等级。如《唐六典》中说:“凡绢布出有方土,类有精粗,绢分为八等,布分为九等。”唐代生产的丝织品花样很多,各种丝织品争奇斗艳,琳琅满目,说明纺织技术已有较大的进步。如绫、锦等丝织品,品类繁多,各有特色。锦有大张锦、软瑞锦、竭凿六破以上锦、透背及大锦、长行高丽白锦、半臂锦、杂色锦等,绫有独窠文绫、独窠司马绫、两窠细绫、四尺幅及独窠吴绫、瑞绫、白编绫、小文字绫等。花样繁多,有盘龙、对凤、麒麟、狮子、孔雀、仙鹤、辟邪、芝草、双胜等。这些花样只有官府手工业可以制造,私营手工业都禁止织造。从近代唐墓出土的丝织物看,唐代丝织品种类之多,花样绮丽和织造技术的精湛,完全得到证明。如近些年在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两地和敦煌莫高窟都发现大量唐代丝织物,其中有联珠对马纹锦、联珠对孔雀纹锦、联珠戴胜鸾鸟纹锦;郧县庸调麻布出土的有彩条斜纹经锦、双丝淡黄地蜡缬鸳鸯花束纹纱等,花纹绮丽,工艺精湛,说明唐代丝织业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另外,据考古发现,唐代在染色手工业方面,有绞缬、夹缬和蜡缬技术,高宗时有绞缬染色绢,玄宗开元年间有染缬绢制成的残幡,说明染色技术也达到较为发达的情况。《朝野佥载》中记载,安乐公主“造百鸟毛裙,以后百官百姓家效之”,说明当时也有较好的毛织技术。

唐代除了纺织业外,在造船方面的技术也有进步。在南朝时,曾造二万斛的大船。隋炀帝游江南所造的龙舟,长二百尺,宽五十尺,有四层,高四十五尺,是当时水上的巨船。唐代在这种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也制造许多大船。唐太宗伐高丽曾发江南十二州工人造大船数百艘。这些航海大船,必须用好的木材,大量的铁钉、石灰、桐油、木炭等,要精工设计,认真施工。据《唐语林》卷一《政事》上中说:扬子船场在造船时,都要“勘每船板、钉、灰、油、炭多少而给之”。说明设计、备料等都有科学的估算。唐初强伟在剑南造船,每大船一艘,庸绢二千二百三十六匹,加上其他费用,造价很高。刘晏在扬子造千石大船,估价“每一船用钱百万”。这些都说明唐代造船技术上有许多进步。值得一谈的就是唐代已发明一种脚踏的轮船。据《旧唐书?李皋传》说:

(李皋)常运心巧思,为战舰,挟二轮,踏之翔风鼓疾,若挂帆席,所造省易而久固。

李皋总结当时造船经验和技术,发明用脚踏鼓风加速航行的船,是当时造船技术的一大进步。

唐代在瓷器制造的技术上也有很大发展。所造的白瓷如银如雪,青瓷如玉如冰。烧瓷技术方面,出现了雕瓷、镂空、开方等方法。在烧制过程中,注重选练瓷土、烧制的火候,着釉技巧和釉下彩绘等各个程序。在火候方面,能把还原焰改变为氧化焰,从而烧出黄釉瓷器。釉下彩绘技术,在青釉下烧出褐绿色的花纹,白釉、青黄釉下画绿彩,这在当时都是制瓷技术上的突出成就。闻名于世的唐三彩,就是在这种新技术产生后烧制成的,时间大致是在高宗和武后时发展起来的。近年在永泰公主陵中出土的三彩俑和器皿,就是这种技术的明证。绿色琉璃瓦也是这种技术生产出来的,并且开始广泛应用。

唐代在手工业技术上另一重要成就,就是在印刷方面已经有了雕板印刷。据《云仙杂记》中说:“玄类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玄奘印施普贤像当在贞观晚年至麟德以前,既能印制大量佛像,文字的雕板印刷也是很自然的。

从关于雕印佛经、历书和诗文的记载看,唐代雕板印刷技术已广泛应用。

第二节民间手工业

唐代民间手工业,比前一代有显著的发展。在唐朝以前,由于一些主要手工业大都由官府垄断和控制,使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同时在农村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条件下,手工业和农业的强固结合,也局限了手工业的发展。此外,广大手工业生产者在封建依附关系束缚下,缺乏独立经营的条件,因而使民间手工业的发展非常缓慢。

唐朝统一后,国内出现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生产逐渐发展,商业走向繁荣,因而刺激了手工业生产;由于全国各地区物产的流通,南北手工技艺的交流广泛;尤其是在和平的形势下,统治者和广大人民的消费不断增长,因而促进民间手工业日益发展,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民间手工业的经营形式

随着唐代经济的发展,民间手工业也出现一个发达的局面。唐代私营的民间手工业规模不一,经营形式也各有不同,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与农业相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