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悠闲大唐 >

第284章

悠闲大唐-第284章

小说: 悠闲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情况下,再在那些异国的国土之上,塑造出符合他们信仰的神祗。然后再通过这个身份对所谓的凡人进行控制就明显要容易的多,同时还能通过战争来促进文明的进化。

其实“人人平等”、“世界大统一”、“大家都是一家人”等等之类的说法,不知道流传了有多久。只可惜,按照智脑科塔娜的分析,这种高大上的概念却注定成不了现实。

没办法,古语有云:人心难测!,还有“一样米养百样人”等等之类的老话都说明了问题。连一个国家自身的内部都做不到铁板一块,想世界大统一,压根就不切实际。

不过,李安然却也知道。人类虽说有着诸多的劣根性。可一旦出了大事件,比如天灾、**等等之类人力不可抗拒的事情,却能够表现出强大到让人无语的凝聚力。

就好像当初“五。一。二”文川大地震时那样,整个国内上下一心。啥都不想。就想着如何能够帮着灾区的人民争取到那一线的生机。并且在安抚伤痛的同时能够好好的活下云。

只不过,这股子凝聚力并没能持续太久,灾情一旦彻底过去就消散殆尽。甚至于。还爆发出了诸多让人愤怒的各种黑幕。话说当时,李安然还为这些事情在网上狠狠发泄了一下。

可惜,当时身为一个吊丝宅男,能做到的也只仅限于吐糟……

现如今李安然已经把整个大唐时空当成了一个游戏,一个能够让自己没事消遣消遣,同时还具备培养人才的游戏。既然要玩,那么自然要好好地玩,省得一不小心玩坏了可没办法读档重来。

至于公债的事情,李安然到是并不担心李世民会出尔反尔。

而现实上,在后续半个多月的磋商和筹备时间里,李世民也确实撑住了朝堂之上的种种反对以及所谓的建议之声。价值五亿贯的公债最终得以发行,并且被天朝人民银行给承包了。

考虑到五亿贯铜钱代表着五千亿枚铜钱,即便是采用当五文的铜币也需要一千亿枚才行。李安然并没有一次性付清,而是在和李世民磋商之后先拿了一千万贯出来。

别看一千万贯和五亿贯之间的差距相当的大,但对于还处于贞观三年,也就是629年的大唐来说,却已经是足以支持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了,甚至于,可能还会有些富余。

原本李安然还想着用旧钱来支付这第一笔的公债资金,可没成想,李世民也不知道是不是弄清楚了新币的好处,还是别得什么原因,却一力要求用当五文的新钱来支付。

甚至于,除了这种一枚能当五枚旧钱来用的铜币之外,还分别要了价值为一百万贯的银币和金币。并且还私底下表示,以后这三种新钱将会成为大唐主要的流通货币。

对于李世民如此的配合,李安然多少还是有些意外地。虽说关于金币、银币、铜币这三种实体货币,以及三种钱票的推广,即便没有对方的配合依旧能够普及出去。

但有了官方的支持,这几种新钱普及的速度肯定比自己慢慢来要更有效率。不过,对于钱票这种“前卫”的货币体系,李世民却并没有象对三种实体货币那样大力的支持。

好在,虽说对钱票的支持力度不够,但李世民也并没有打压甚至是取缔的意思。只是很委婉的表示,钱票的流通与否还需要看天朝人民银行自己的推广,并且自行解决各种问题。

对于这样的行为,李安然到是能够理解。毕竟实体货币和钱票虽说表面上来看都是钱,但实际上完全是两个概念。很大程度上来说前者是实实在在的钱,而后真只不过是一张纸而已。

哪怕天朝人民银行的金库里存放着数量巨大的金砖、银砖、铜砖,而且开业之后每天光是投资理财这一个业务就能吸纳数量巨大的奖金,可对于李世民来说依旧得慎重对待。

只不过,相对于李世民的慎重,民间的百姓特别是从商的那些商人,对于这种造型精美细致到了极点,根本不怕会被人伪造,甚至还能防水的钱票,态度却是相当的支持。

没办法,就象李安然之前跟李世民说得那样,就算新钱的出现让银币和金币这两种高价值的货币慢慢被老百姓们接受,可对于大宗交易来说,这两种货币依旧还是太麻烦了。

特别是在洛阳和长安之间做生意的那些大商人或者世家,原本每次交易或者解押货款时,不但需要使用马车、牛车做为运输工具,同时还得派出大量的人手进行保卫工作。

可有了钱票之后就简单了,即便是上万贯、上十万贯的大宗现款,只需要几张轻轻薄薄却又不容易被撕毁的钱票就能够解决。而且每张钱票都有独立的号码,很容易掌握去向。

就算是被盗或者被抢,只需要去天朝人民银行办理相关的手续。那么,一旦有人使用这些钱票,就会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到时候自会有当地的官方出面对使用者进行缉拿。

至于偷了钱或者抢了钱之后,就是不拿出来用的情况也没有关系。一旦被冻结的钱票超过一定年限都没有再出现,那么就会自行被废除掉,而相关的资金也会交还给失主。

这还不算,对于那些做大生意的商人来说,使用钱票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不需要象存款那样交纳管理费。别看百分之一的管理费并不算高,但架不住金额越大收得越多。

你想啊,如果只是存一百文钱,收一文的管理费确实不高。可要是存十万贯呢?就得交纳一千贯的管理费。哪怕贞观初期物价还不算低,一千贯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

可如果把这十万贯直接变成钱票,不光是省掉了管理费,而且还能享受到遗失、被抢、被盗等情况之后,照样能够找回来的贴心服务,同时,还可以随时把钱票兑换成现钱。

至于钱票只能兑换成新币的问题,不管是对于那些大商人和家族还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压根就不是一件坏事。就新钱那成色和做工,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这玩意儿更值钱。

ps:居然被人举报了,果然是人心难测啊!!

第422章粮草

其实一千万贯的铜钱对于贞观初期的大唐来说,也确实是算得上一笔巨款了。换成是李世民想在短时间之内铸造这么多钱的话,就算是老版的铜钱,也依旧是个很难完成的任务。

根据历史上的记载,贞观初期的大唐最高一年铸造的铜钱也不过是三十二万贯。而到了宋真宗时期,最高一年铸造五百多万贯的铜钱,就这还不够用,于是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当然,之所以会这么少的铸造量,一方面是因为贞观初期的货币流通量本来就不高,除了铜钱之外,这个时期的绢帛也同样属于流通的货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铸造工艺的限制。

当然,对于李安然来说,铸造铜钱这种事情却并非一件难事。光是在大唐国土内找到的那几处隐藏在人迹罕至区域中,储量又非常可观的铜矿,就足以支持巨量的铜钱制造。

再加上每一个铜矿点都配备了全自动制造设备,从冶炼、提纯、制板、冲压,再到最后的成品检测,完全都在设备的内部直接搞定,几乎每一秒钟都会有大量的铜钱和铜币被制造出来。

同时在天朝人民银行的加工区里,同样也拥有这样的设备。那些通过存款、投资理财、保险等业务被收进钱库的铜钱,都会在加工区的相应生产设备里进行提纯与精炼。

接着再按照比例添加所谓的“杂质”,当然。考虑到锡这玩意儿的价值比铜还要高,自然不可能象古人那样本末倒置,采用的都是低价值的金属,最后制造成新的铜钱和铜币。

至于这种货币重造过程中产生的损耗,对于李安然来说实在是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更别说,还有存款的管理费、放贷和发行公债所能产生的利润放在那里,根本算不上什么。

之所以除了开始推广和流通的铜币还要造旧款的铜钱,主要还是考虑到新铜币每一枚都是当五文,也就是价值五枚普通铜钱,以贞观初期的物价。虽说不是不能用但依旧不方便。

就象后世一样。随着年年物价的上涨,别说一毛钱了,就连一块钱都已经买不了什么东西,但一毛钱却依旧有着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别说天朝了。就连国外也一样少不了。

当然。那种以最小面值都是以百万为单位的津巴布韦币为代表的“超级”货币,自然又是另当别论。

其实在制造新货币的时候,李安然也有想过采用铝来做为货币的材料。这玩意儿虽说是轻金属。却有着不错的延展性,质地也算坚韧。

甚至在在潮湿的空气中还能形成一层防止金属腐蚀的氧化膜,关键是这种氧化膜还不会象铜锈、铁锈那样影响到钱币的美观。

在分币没有淘汰的时期,一分、两分、五分这三种分币就是由铝制作而成。除了比重很轻之外,最大的缺点就是这玩意儿不耐烧。哪怕只是在火上燎一下,都会发黑。

除了铝币之外,李安然原本还打算制造不锈钢货币。只不过,这玩意儿虽说成本比较低,但制造起来比铜币要麻烦不少,毕竟不锈钢的成份相对要复杂多了,远不如铜币方便。

再加上想让大唐时空的老百姓接受这两种彻彻底底的新货币,某种程度上来说比接受钱票还要困难。毕竟钱票是和金币、银币还有铜币直接挂钩,与铝币和不锈钢币完全是两回事。

等李安然把头一笔价值一千万贯的铜币交付给李世民之后,到也没有闲着。而是专门跑了一趟有段时间没有回去的现代时空,向留守在那里的胡灵儿下达了采购清单。

之前李世民在敲定了五亿贯的公债之后,很聪明地没有全部要钱。毕竟打战这种事情,表面上看起来花得都是钱,可实际上除了军响之外,剩下的都必须换成相应的物资才行。

别看李安然在大唐时空也算是经营了两年左右,特别是在得到了多功能探索舰之后,在一些基础产业链上也确实下了不少的功夫,比如那些隐藏在人迹难至之处的各种矿藏。

除此之外,还在流求也就是后世的台湾岛上修建神宫的同时,也不忘开辟出大量的农田、果林、渔池、牧场,以及建立纺织、冶金、砖窑等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产业。

甚至还在后世的澳洲大陆、非洲大陆、欧洲大陆、美洲大陆上,找到了那些在现代时空相当有名气的各种储量惊人的矿脉,在进行大规模开采的时候还做些深加工的活。

可即便是这样,想要承担大唐这一次针对突厥用兵的物资消耗却依旧是力有未逮。谁让李安然开始大规模建立资源基地的时间并不久,又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能力还有限。

好在,现代时空的地球有着很完善的工业基础。虽说科技等级是差了些,但只是用来给还处于冷兵器时代的大唐打提供一场战役要用到的各种物资,还是绰绰有余地。

在所有的物资之中,最为重要的却并非什么刀剑枪戟之类的兵器,也不是甲衣、皮靴、头盔之类的防具,而是每日人吃马嚼必不可少的粮草。

粮草,顾名思义就是粮食和草料。

前者是人吃,后者吗,自然是马匹和接车用的牛驴等牲口之用。

别看一把好刀的价值,足以顶得上nn多的粮食,至于草料则更不必说。可架不住,一把好刀能用许久,可粮草这东西却吃一点就少一点,征战越多、兵马越多消耗也就越大。

多了咱也不说,就拿那些演义小说里经常会写到的十万大军这个数字为例,一个成年兵卒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