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悠闲大唐 >

第334章

悠闲大唐-第334章

小说: 悠闲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这两个原因之外,李安然如此热心于在大唐时空推广巨能文明和灵子文明的修炼方法,实际上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想通过某种方式,来让自己真得成“神”。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每一个得到了传承的人,甭管是所谓的仙道还是武道,其实都是李安然的,怎么说呢,应该可以用棋子来形容。但具体的功能上却又有着很大的差距。

就拿袁天罡他们来说吧。脑子里的那枚由三百六十五道“神纹”组合而成的符箓,其实还有着一个潜在的功能。就是可以记录下来拥有者的所有记忆、思想甚至是感悟等等。

同时,这种符箓不光是起到了种子的作用,能够让拥有者顺利地修炼下去。而且在使用者遇害或者正常死亡之后。符箓就会被激活。直接将使用者“燃烧”成一团灰烬。

当然了。如果只是这样得话,跟李安然想借机成神肯定是没什么关系。但关键得是,在使用者被俘虏所自带的功能烧成为时。自身的能量还有意识、记忆等等都会被俘虏吞噬掉。

然后,不管相隔有多远的距离,带有着使用者修为、意识、记忆甚至是基因的符箓就都会化虹飞回到李安然这边。

表面上看起来,这种情况可以往佛家的“虹化”、道家的“尸解”上面推。可实际上完全就不是那么一回事。

回到某人这边里符箓,或者确切一点来说,应该是符箓里的能量、灵魂到底会有什么下场,完全取决于李安然的决定。

只需要吸收掉这些符箓,那么李安然就可以得到那徒子徒孙们千辛万苦炼出来的修为,甚至还可以得到他们的记忆以及修炼时的种种感悟。

当然了,李安然也可以不这么做。或是将这些符箓里的精神意识真的送去转世,或者是收入到自己的精神空间之中,成为类似于外国神话中“祈并者”一样的存在。

而祈并者,指得是生前虔诚的优秀信徒在死后会由神使带到各自的神之国度获得重生,并在神之国度获得永恒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与人死后进入天堂差不多。

只不过,这种存在很难再离开神规定的地方。并且一旦他们的神死后,这些祈并者也都会随之永远死亡。当然了,如果有人愿意接收的话,也可以成为其他神的祈并者。

可惜得是,以李安然现如今的修为,精神空间即便已经可以容纳祈并者,但由于空间的体积还有限,就是容纳也容纳不了多少,而且还会显出自己这尊神祗太过“小家子气”了。

好在,现如今一切不过是刚刚才开始,李安然手上的徒弟总共同也就四个,出现祈并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只不过,甭管到时候怎么处理那些被符箓带回来的灵魂,最起码这些家伙生前的修为都会成为李安然进化的“资粮”。

甚至于,随着修为的提升,即便是那些徒子徒孙们没有死亡,也依旧可以定时对这些“羔羊”们进行能量和感悟等方面的“收割”。只需要控制一下幅度,根本不会引起注意。

而且,随着“羔羊”的数量越来越多,一旦能达到主时空那几个重要宗教的程度。李安然的进化速度势必会加快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到时候成神也就不再是幻想。

面对李安然如此风轻云淡的说法,并不知道对方打得是什么算盘的李世民他们,下意识地就觉得这话只不过是谦虚之言,当下一起笑呵呵地又捧了某人几句,气氛很是热烈。

其实,李世民眼下除了关心袁天罡他们出去后是怎么安抚那些道家之人外,更关注得是程家长子程处嗣在这短短半拉月的时间里,到底把那个《大武经》修炼到了什么程度。

毕竟自己现如今还年轻,才登上皇位不过三年多,这个时候就放下帝们去修仙,实在是做不到。这样一来,仙道无缘,那就只能走武道,《大武经》的吸引力自然更强了。

“真人,不知能否让处嗣施展一下自己所学,也好让朕和各位爱卿开开眼界?”暂时把外面那些道士的问题给放到脑后,好好打量了一下程处嗣的李世民,突然说道。

“是啊是啊,看处嗣这一去之后,身形、气度都大变了模样,实在是让我等艳羡不已,还请真人成全。”接到自家主子眼神的长孙无忌,连忙顺势也凑起了热闹。

而一旁的那些文臣武将们,不管是为了捧李世民的臭脚,还是为了自己心里的那点小算计,也都忙不迭地附和着。

“呵呵……陛下和各位之意,贫道心中明了。至于让处嗣施展所学也是应有之事,不过,眼下这个地方却并不合适,等天罡他们回来后,换个地方也不迟。”李安然笑着说道。

其实让这帮历史名人开开眼界的事情,根本不用他们提李安然就已经有所安排。毕竟,这一次原本就是想大规模在大唐时空推广基础的灵子文明和巨能文明,不好好显摆一下,又怎么会有鱼儿上钩。

就在李安然和李世民他们这帮人客套、寒暄的时候,袁天罡和李淳风两人却已经御剑来到了长安城内最大的一处道观,清虚观这边。

清虚观是在隋开皇七年也就是公元587年建立,座落于丰邑坊东北隅。在整个大唐佛道兴盛、道家热微的大环境中,这里的香火和人气却依旧很旺盛,单是这一点就足以说明这里在道教界里的声望有多大了。

这段时间因为市面上流传着,有仙人出世,要在俗世之中择徒传授长生之法的消息,不少来自于五湖四海的真道士、假道士,甚至是不真不假的道士,都汇聚在了长安城里。

虽说都是道士,却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在清虚观这样的地方落脚。大部分人都只能另找别的道观或者客栈居住。可就算是这样,在清虚观里的落脚的那些外地道士数量也是不少。

由于出来之前就已经知道了自家师尊这趟出行所为何事的袁天罡他们,有意放慢并且放低了遁光。所以,别说那些闻讯而来的道士了,就连长安城里的百姓也都在被惊动之下,纷纷朝着清虚观的方向赶去。

等袁天罡和李淳风收去遁光,踩着飞剑落在清虚观外时,没过多久就看到观主带着一帮数量不少,而且还都穿上了只有在祭祀大典或者做大型法事上才会穿的法袍的道士和道童朝外面快步迎了出来。

看到这样的排场,袁天罡和李淳风面面相觑之后,不约而同地露出了一点苦笑之色。

说起来,两人与这清虚观的观主之间,相处的关系甚厚,根本不必如此。可一想到自己与对方现如今也算是仙凡有别,不管是理解对方的想法还是为了自家师门的脸面,面对这样的排场也只能受着。

等那些身着法袍的道士和道童统统摆好阵势之后,很快,道家祭祀大典时所用的音乐就被奏响了起来。而清虚观的观主,也恢复了一观之主的威严,带着同门一起朝着观外迎了出来。

原本就是道教中人的袁天罡和李淳风,对于这样的场面自然是一点都不怵。在配合着与清虚观的观主做了一番姿态之后,这才被迎进了后殿之中。

至于那些跟着遁光或者听到消息之后,纷纷赶到清虚观的道士和百姓们,则被清虚观观主提前就安排好的人手,给死死地挡在了道观的外面。

第484章演武1

就在观外的人群越聚越多,眼瞅着一个不好很可能就会出大问题的时候,一则消息传了出来:“青云门门主纯阳真人,将在三日之后于太白山道宫外开坛讲道,有缘者都可来听。”

原本还对清虚观不让人进去一睹仙颜而很是不满的道士与百姓们,顿时就被这条消息给点燃了。开玩笑,能在这个时候跑过来的,有几个没想过从仙人手上弄些好处。

且不说那些原本就道心很坚定,不辞辛苦奔波很远赶过来的道士们,就连那些本来也没打算能弄到好处,多数只是来凑个热闹的百姓们,也在确认消息无错后做出了去听道的决定。

由于早有安排,所以,清虚观这边的动静还有三日后某人讲道的消息,很快就传回到了这会儿,正坐在马车之中,和那些文臣武将们,一起往城外兵营赶的李世民耳朵里。

刚刚在和李世民他们沟通完之后,李安然就借着送程处嗣回家拜见程母为由,带着自己这记名弟子闪了人。不过,为了显摆一下《大武经》的威能,却是应下了李世民他们的要求。

至于三日之后李安然要在道宫那边讲道的消息,李世民却是之前就已经听说了,所以,一点也不惊讶。而这一次如此大规模的讲道,会不会引出什么问题双方也协商了一下。

按照李安然的说法,自己这一次讲道虽说确实没做什么限制,只要觉得自己有缘者皆可前往。但实际上,能不能成为青云门的弟子却并非是来听自己讲一次道就行那么简单。

同时,李安然也声明自己这一次招人,也并非是个人都招。而是要看资质、看悟性、看根基、看人品,在这样的要求下,就算来听自己讲道的人很多,但能够被选上的却有限。

而安全方面的问题,更是不必担心。有三大仙道弟子,一个武道弟子在场,别说无人敢乱来。就算有人想挑起事端。也会搅不出什么浪花来,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杀鸡儆猴。

当然了,李安然也不是傻子。这种事情不到万不得已,能不杀还是不杀得好。再怎么说青云门也是正道一脉。当着这么多人开杀。就算再有道理。多少也会影响到自家的形象。

等李世民打发走前来报信的人,坐在马车里思索起三日之后的事情该怎么处理才能完全杜绝各种问题之后,也就是十来分钟的样子。整个车队就来到了驻扎在城东的兵营之前。

与那些老牌的兵营不同,这处兵营是基本上按照某人提供的练兵之术训练出来得。正常情况下,就算是再高的官员出现在门口,如果没有李世民的令牌根本进不去。

之前与突厥大战之时,这只新军也上了前线。只不过,为了培养这只新军可是花了不少的资源和时间,李世民可不想损耗太多,所以,并没有去执行什么太过危险的任务。

虽说既便是这样,在进行了几次小规模的围剿、前哨、防守等任务之后,这只新军照样有人阵亡或者受伤,但经过战场的洗礼之后,这只新军才终于有了一些精兵的气象。

有了李世民这个活令牌在,一群文臣武将们很容易就进入到了军营之中。才进去没多久,大家就的注意力就被操场那边整齐的口号声、呵斥声、奔跑声和撞击声给吸引了过去。

即便新军成立已经有段时间了,但别说那些没有授权根本进不来的文武百官了,就连李世民每次过来,也都忍不住为这只新军所表现出来的强大气势和蕴含的巨大潜力所震撼。

虽说这些新军,还需要进一步接受战争的洗礼才能成为真正的精兵。但就目前所表现出来的实力,在很多地方都已经要远胜大唐以前的军队,就连那些大家族的私兵也有所不如。

要知道这些大家族所豢养的私兵,可都是精心挑选和培养出来的精英。通常都是用来保护自家的安全,以及上战场时做为亲兵之用,可不是那些普通的兵卒所能相提并论的。

最关键得是,这些私兵除了身手好、足够忠心之外,还都接受了一定程度上的教育。除了读书写字之类能够增长见识的基础之外,还都会在兵法、计谋等军事领域进行培养。

而以前的大唐军队,虽说也有练兵,但大多都是老粗。上战场砍人杀敌还行,可一旦遇上什么特殊的情况,比如邻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