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天下 >

第106章

大唐天下-第106章

小说: 大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是容易成功的话,我就向陛下进言,我来统兵,平了吐蕃,就是一场大功,省得整日里给人瞧不起,笑话总是靠女人裙带而居高位,。”杨国忠不住转念头,打起了小算盘。
    正转念头间,只见李昌国有意无意的盯了他一眼,那感觉就象利剑刺来似的,杨国忠暗自一凛。
    “陛下,此事干系重大,若有丝毫泄露,必将前功尽弃。”李昌国并没有直接说谋划。
    “这不消说得!如此谋划。一定要保密,不得有丝毫泄露!若有人泄露,不管他是谁,朕要灭他九族!”李隆基重重点头,大为赞成此言。
    眼中精光一闪。在众人脸上一扫,道:“你们都听清了。不得有只言片语泄露!”
    “遵旨!”陈玄礼他们忙领旨。
    “李昌国。你可以说了。”李隆基很是急切,催促起来。
    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李昌国并没有说话,而是端起茶盅慢慢喝茶,却是不言不语,目光有意无意的瞄着杨国忠。
    “李昌国,你说呀!”李隆基脸一沉,大声催促。
    “陛下。非臣不说,而是臣以为眼下不能说。”李昌国把话挑明了,道:“适才,杨大人说臣冒功,如此偏听偏信之人。嘴巴很不牢靠,若是泄露了消息,万事皆休!”
    李昌国决心把杨国忠排除在外。
    其原因有三个:一是杨国忠贪得无厌。无所不用其极,若他知道了这谋划,很可能另有盘算,说不定就泄密了。
    同样是奸臣,李林甫比起杨国忠来就好得多,只要不威胁到李林甫的地位,李林甫又能“动循恪令”,也就是依法办事。
    而杨国忠就不同了,出了名的贪得无厌,无所不用其极,。吐蕃在长安肯定有奸细,一旦杨国忠被吐蕃收买,这消息必然泄露。
    二是借机试探李隆基,看看杨国忠在李隆基心目中的份量到底有多重,做到心中有数。
    三是杨国忠适才中伤李昌国,李昌国必要反击。而眼下就是良机,在众之人中,除了李隆基信任杨国忠外,陈玄礼、太子李亨、李林甫都对杨国忠没好感,太子李亨和李林甫视其为死对头。
    此时对付杨国忠,他们必然要助力,这就是一个“联合阵线”,为何不用呢?
    要消除安史之乱,要一步一步的来,罪魁祸首们要一个一个的除掉,就先从杨国忠开始。
    果然,李昌国的话音一落,陈玄礼马上就附和道:“杨大人误听误信,兴许会中了吐蕃奸细的诡计,此事不得不虑。”
    陈玄礼心直嘴快,直接道破,杨国忠一张脸刷的一下就红了,蹭的一下站起来,就要反驳,却听陈玄礼接着道:“杨大人不谙军机,此事不知为宜。”
    杨国忠眼下很得李隆基信任,却与后来的权倾天下还有很大的距离,还未干预军机,以此为籍口把他排除在外再好不过了。
    李隆基有心让杨国忠预闻此事,陈玄礼这一反对,让他有些为难。陈玄礼说得没错,杨国忠不谙军机,知与不知没多大的区别。
    “父皇,儿臣以为,平定吐蕃,千古壮举,秦皇汉武未之成矣,必要万无一失。”李亨早就对杨国忠看不顺眼,两人暗中较着劲了,此时不落井下石,更待何时?
    杨国忠眼中如欲喷出火来。
    如此大事,若他得闻,他的地位就会凭空提升很多。若是不得预闻,那么,他的信任就打了折扣,他恼怒无已,狠狠剜了李昌国一眼,却是换来李昌国如剑的目光回刺,。
    在座之人中,就剩下李林甫没有表态了,众人的目光集中在他身上。
    李林甫一如既往的表现,不动声色,端起茶盅呷得几口,淡淡笑道:“杨国大人才干非凡,是大唐的栋梁,如此军机倒也能知闻……”
    杨国忠暗舒一口气,对李林甫不乏感激之意。
    杨国忠能有今日,靠的是杨贵妃的裙带,然而,若无李林甫的提拔与指点,也没有他的今天。一旦得势,这小子就暗自盘算,要取代李林甫,早就对李林甫的相位构成了威胁,李林甫早就在找机会要收拾他,却是一直没有机会,眼下这等良机,李林甫会错过?
    “平定吐蕃,千古壮举,谋划一定要密!”李林甫老奸巨猾,点到为止,不再往下说。
    其意已明,杨国忠刚刚升起的感激之情荡然无存,暗中发誓,一定要找机会收拾李昌国、陈玄礼、太子李亨和李林甫。
    如何决断,就在李隆基了,众人的目光又集中到李隆基身上。
    李隆基眉头紧拧,沉吟不语。
    李昌国他们坦然而座,杨国忠却是如坐针毡。紧张万分,他的前途就在李隆基的一念间。若是李隆基留下他,那么,说明他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若是不留下他,他的地位就成了大问题。
    “杨钊。你忠心为国,朕心甚慰。然。你未习兵事。知预并无助力,还是不要知晓的好。”李隆基尽可能把话说得温和些,让杨国忠好受些。
    杨国忠听着李隆基的温和话语,如同被雷霆劈中了,他千方百计讨李隆基欢喜,送宝送礼,到头来却不如李昌国重要。
    马屁精固然能让人欢喜,可是,与真正的功业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李隆基虽然大不如以前,毕竟还没糊涂,志吞四夷的雄心壮志还在,思来索去,还是决定偏向李昌国。
    “臣告退!”杨国忠长吸一口气。尽可能把话说得平稳,然而,谁都能听得出他的话音在打颤。
    见礼之后。杨国忠快步离去,每走一步都在打颤,一出了门,只觉背上凉飕飕的,才发觉出了一身的冷汗。
    李林甫冲李昌国微微一笑。
    李隆基选择了倾向李昌国,说明李昌国在李隆基心目中的份量不轻。以李林甫的聪明自然想得到,如此人物最好是为友,至不济也不能为敌,这是在向李昌国示好。
    只要不威胁到李林甫的地位,李林甫就会“动循恪令”,李昌国虽然了得,仅限于军事方面,还没有表现出有治世之才,对他的相位没有一点威胁,他自然不用去树敌了。
    李昌国微微一笑,算是回答。
    “李昌国,你说吧。”李隆基挪了一下锦墩,更加靠近李昌国。
    “陛下,臣的谋划是……”李昌国压低声音,开始解说。
    一通解说,费时良久,李昌国方才说完。
    李隆基、陈玄礼、李林甫、太子李亨紧拧着眉头,沉吟不语,李昌国静静的等待,并没有打扰他们。
    如此重大的谋划,李隆基他们自然是要品味推敲一阵。
    过了一阵,李隆基冲李亨问道:“太子,你以为此计如何?”
    “父皇,儿臣以为此计不可行,!”太子李亨摇摇头,道:“成算太低,太过冒险。虽说兵行险着,也要有足够的成算,象这种连一成都不到的谋划,委实难以施行。”
    李隆基打量着李亨,不置可否,扭头笑问陈玄礼:“龙武大将军,你以为呢?”
    “陛下,臣以为此计虽然成算不大,却是可以一试。”陈玄礼毕竟是武将,精通兵道:“此计有一个最大的好处,便是即使失败了,对大唐没什么损失,何不一试呢?”
    “丞相以为呢?”李隆基打量着李林甫问道。
    “陛下,臣以为此计可以一试。”李林甫一脸的平静,波澜不惊:“夜袭石堡城,也有人以为胜算不大,更是不敢出兵,还不一样打下来了?”
    李林甫连枪夹棒的,这话在影射王忠嗣,也是在影射李亨。
    果然,李隆基重重点头,道:“王忠嗣胆小如鼠,朕三番五次要他出兵攻打石堡城,他不敢出兵。如今,李昌国他们一举拔城,收复大非川,他能有何话说?”
    这事虽然过去了,李隆基仍是很不开心,毕竟王忠嗣是他寄予厚望的重臣、义子,此时重提此事,依然不高兴,连带的把这笔帐算到李亨头上了:“你与王忠嗣交厚,受了他的影响。这打仗,哪有十成十的成算?”
    虚点着李亨,道:“若有十成十的成算,世上还有良将么?从宫里找个宦竖都能打胜仗!”
    李亨满头大汗,诚惶诚恐,道:“父皇,儿臣知错了。”
    “陛下,太子所言本是实情,就是臣也以为此计是险着。”李昌国为李亨开脱,适才李亨对他是鼎力支持,这叫投桃报李。
    果然,李亨向李昌国投以感激的一瞥。(未完待续)


第十一章 就这么定了!

    第十一章 就这么定了,!
    “陛下,此计行还是不行?”陈玄礼颇有些急切的问道,不容李隆基说话,马上又道:“陛下,此计虽然成算不大,是险着中的险着,可是,胜在对大唐的损失不大,不妨一试。”
    李昌国是龙武军的双星之一,若是此计被采纳,他也倍感荣幸,不住为李昌国说话。
    李隆基却并没有马上决断,而是沉吟着道:“李昌国,若是此计失败的话,又该如何?”
    “陛下,若是失败,吐蕃仍是大唐的,只是在于早与晚的差别罢了。”李昌国在谋划这事时,早就把这些事想透了。
    “还是大唐的?”这话有些惊人了,李隆基、李林甫、李亨、陈玄礼皆是惊讶,盯着李昌国,等他解说。
    李昌国没有让他们失望,道:“陛下,依臣的料算,丢了大非川,对于吐蕃来说无异于天塌了,吐蕃一定会起大军前来大非川复仇,妄图击败我军,夺回大非川。”
    “这是一定的!”众人重重点头,大是赞成这判断,。
    “大非川对于吐蕃的重要,就象中原对于华夏的重要,丢了大非川,大胡子一定不会甘心,他一定会亲征。”李隆基一边思索,一边道来,声调突然转高,问道:“李昌国,你是不是打算趁此一战,把大胡子活捉了?”
    若能活捉墀德祖赞的话,堪称盛事,李隆基双眼放光,异常明亮,如同九天之上的烈日。
    然而,他的话锋一转,道:“可是。这难度太大!成功的希望太小,比起你眼下的谋划还要小。”
    墀德祖赞亲征大非川是给了唐军活捉他的良机,却是成算不大。他要逃的话,谁也奈何他不得。
    李靖夜袭阴山,颉利可汗逃走。唐军追击长达四个月方才活捉他,其中的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若是活捉了大胡子。吐蕃倒是十拿九稳。”李隆基一握拳。骨节摩擦声响成一片。
    “陛下英明。”李昌国礼节性的赞颂一句,话锋一转,道:“臣的谋划并不是如此,臣的谋划是,在大非川与吐蕃大战一场,尽可能歼灭吐蕃的军队。越是歼灭得多,吐蕃内部越是矛盾重重,彼此指责不断,大唐再抓住良机行离间之计。使吐蕃分裂……”
    “啊!朕明白了!”李隆基绝顶聪明之人,李昌国的话才说了一半,他就明白过来,笑道:“大唐象前朝对付突厥那样,扶弱抑强。谁弱大唐就扶助谁,谁强大唐就打谁,让吐蕃谁也奈何不得谁。大唐再来寻找机会越过积石山。”
    “到那时,即使大唐不想越过积石山,必有吐蕃前来长安请求大唐发兵越过积石山,正如突厥请求前朝出兵漠北一样。”陈玄礼也明白过来,声调很高,抢了李隆基的话头,道:“到那时,只要过了积石山,一切就由大唐说了算,要吐蕃灭吐蕃不敢存!”
    “妙计!妙计,!”李林甫难得的击掌赞叹,道:“前朝长孙晟行此计而裂突厥,李将军就是大唐的长孙晟!”
    长孙晟是长孙皇后、长孙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