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天下 >

第98章

大唐天下-第98章

小说: 大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朝武功赫赫,灭国数十,其中不乏灭掉大国,在此之前。最有名的要数李靖灭东~~突厥,苏定方灭西突厥了,再次就要数灭吐谷浑了。
    突厥是大漠之雄,控域万里,拥有的口众不少。牛羊骏马更是多不胜数。突厥被灭亡后,唐朝的缴获比起眼下的战果更大。俘获的口众更多。牛羊骏马更多。
    收复大非川的缴获比起灭突厥远为不如,问题是,象突厥这样的大国能有几个?几百年未必有这样的灭国大战,百姓很明白,收复大非川的战果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不能再奢望更大,要他们不惊讶都不行。
    “天大的胜利!”
    “大唐万岁!”
    蓦然间,百姓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吼声,宛若亿万个惊雷轰鸣似的。震得长安都在颤抖。
    “天大的胜利!”
    “大唐万岁!”
    就在百姓狂吼之际,只见一队身形疲惫,却是满脸笑容的唐军疾驰而来,他们一边驰骋,一边挥着胳膊。晃着拳头,吼得山响。
    瞧他们那模样,毛细孔都是欢喜劲头。向外喷薄着无限的喜悦,仿佛他们是欢喜的源头。
    百姓仿佛商量好似的,自动为他们让路,一条宽阔的大道让了出来,任由唐军疾驰而过,。
    唐军一过,百姓撒开双腿,从后追来,一边追逐,一边大吼“天大的胜利!大唐万岁!”
    要是把喜悦比喻成风暴的话,玄武门就是风暴的源头,从玄武门开始,这场喜悦的风暴很快就从玄武军扩散开来,迅速弥漫到长安的大街小巷。
    长安百姓不论在做什么,只要听到这欢呼,无不是放下手中活计,涌到大街上,挥着胳膊,晃着拳头,扯起嗓子冲天咆哮。
    “天大的胜利!”
    “大唐万岁!”
    惊天的吼声直是九霄,震得苍穹为之颤抖。
    “乒乒乓乓!”
    在百姓的欢呼声中,伴随着惊天动地的爆竹声,喜悦的气氛更增数分。
    报捷的唐军在龙武军的族拥下直夺麟德殿而去,然而,他们还没有赶到麟德殿,就给李隆基迎个正着。
    此时的李隆基活力焕发,红光满面,连白须都在抖动,整个人泛着喜悦,仿佛他就是喜悦的渊薮似的。
    “拿来!”李隆基二话不说,右手一伸,讨好军报了。
    “呵呵!”唐军发出一阵畅笑声,取出捷报,呈给李隆基。
    李隆基一把夺过,三两下展开,浏览起来,眼中精光爆射,把捷报一再打量,然后就没有了下文,好象雕像一般矗着。
    “陛下!陛下!”
    高力士、陈玄礼、李林甫、太子李亨大惊失色,忙唤道,。
    “哈哈!”突然之间,只见李隆基把手中捷报一抛,一蹦三尺高,一点穆穆天子威严也没有。
    “这个……”哪有皇帝不顾形象,象个老小孩一般乱蹦乱跳的,陈玄礼、高力士、李林甫和太子李亨相顾失色。
    让他们更加震惊的还在后头,只见李隆基大步一迈,风一般冲了出去。
    “陛下,慢点!慢点!”
    慌得高力士他们在后边小心翼翼的提醒。
    然而,李隆基却是充耳不闻,好象没听见似的,只管跑就是。
    “天大的胜利!大唐万岁!”
    突然之间,李隆基挥着胳膊,晃着拳头,仰首向天,发出一声惊天的大吼,宛若雷霆轰鸣,震人耳膜。
    李隆基风一般冲到皇城上,只见大明宫外人山人海,涌到大明宫来的百姓不知道有多少,一眼望不见到头。
    百姓挥着胳膊,晃着拳头,扯着嗓子,吼得山响,脖子上、脸上的青筋清晰可见。
    “天大的胜利!”
    “大唐万岁!”
    李隆基一到来,百姓仿佛火药桶被引爆一样,立时疯狂了,吼得更加响亮了。
    此时的李隆基在唐朝百姓心目中是明君圣主,是他带领唐朝走向强大,前所未有的强大,他的到来,无异于一剂兴奋剂,百姓要不疯狂都不行。
    一时间,整个长安陷入了疯狂!(未完待续)


第二章 英风烈烈!

    第二章 英风烈烈,!
    大非岭,宛若一条巨龙,蜿蜒曲折。
    寒风呼啸,卷起遍地枯叶,露出累累白骨,还有断折的刀枪箭矢,给人一种压抑感。
    “呱呱!”
    不时传来凄厉的老枭啼叫,在白骨间穿梭,尖喙不时啄在白骨上,似是想啄下一块美味的鲜肉来。然而,白骨已经数十年了,肌肉早已化为尘土。
    “隆隆!”
    一阵震耳欲聋的蹄声响起,只见远方出现一条怒龙,对着大非岭扑来。没过多久,远方出现一片人潮马海,一片旗帜的海洋,一队唐军正朝大非岭驰来。
    这队唐军是哥舒翰和李昌国率领,李白、郭子仪、李光弼、李晟以及一众将领全部随来。
    随着离大非岭的距离越来越近,上自哥舒翰,下至普通兵士,无不是脸色铁青,双眼如欲喷出火来,眼里闪着仇恨的火花。
    大非岭的影姿越来越清晰,将士们脸上的悲戚之色越来越浓,眼里的泪水滚来滚去,强忍着悲愤,没有出声。
    在离大非岭还有三五里的地方,将士们不约而同的下马,牵着马缰,缓步朝大非岭走来。
    他们走得很慢,每一步都很沉重,仿佛有千钧之重似的。
    终于来到大非岭前,将士们不约而同的摘下头盔,跪在地上,久久不言,气氛格外沉重,异常压抑,。
    大非岭,是薛仁贵兵败处!
    薛仁贵征西,就是败于此处!
    虽然数十年过去了,大非岭仍是白骨累累,断折的刀枪箭矢多不胜数。唐军来到大非岭,就是凭吊数十年为国捐躯的唐军将士们!
    薛仁贵兵败大非川是唐朝自创建以来最大的败仗,那是萦绕在唐军心头的恨。至今不能忘却。唐军席卷大非川后,到大非岭凭吊先辈英烈就提上了日程。
    对于这件事,唐军既是激动,又是气愤。
    激动的是,先辈的尸骸终于可以收敛了;气愤的是。薛仁贵兵败让人痛恨。
    就这样,哥舒翰和李昌国率领唐军赶到大非岭了。
    默哀一阵。哥舒翰手一挥。唐军开始清理尸骨。
    唐军含着热泪,小心翼翼的清理起来,一具具尸骸被清理出来。
    唐军一边清理,一边痛骂,一时间,骂声不绝。
    “可恶的吐蕃狗,如此之狠,杀了这么多的先辈!”
    “吐蕃狗可恨,我们要杀光吐蕃。为先辈们报仇!”
    “大唐要打到逻些去,抓住赞普,用赞普的狗头祭奠先辈们!”
    哥舒翰和李昌国他们听在耳里,暗中叹息。
    薛仁贵兵败,李昌国他们也是惋惜。然而,严格说起来,此战之败,。错不在薛仁贵,而是在郭待封。
    “上岭!”
    哥舒翰一挥手,和李昌国并肩而行,大步上了大非岭。李白、郭子仪、李光弼、李晟他们忙跟上,很快就到了大非岭上。
    来到岭上,只见一泓清澈的湖水就在眼前,里面的白骨多不胜数,断折的刀枪箭矢密密麻麻,不知道有多少。
    “哎!”
    众人齐声叹息。
    李昌国举目四望,这里是制高点,视果极为开阔,方圆数十里悉数收在眼里。
    “好地方!薛仁贵不愧名将之才,选的好地方呀!这里是屯粮的好地方!”哥舒翰打量一阵,赞不绝口。
    “是呀!”众将齐声附和:“薛仁贵征战一生,战功昭著,为大唐立下不朽的功勋,堪称名将之典范!”
    众将都清楚,大非川一败,并非薛仁贵的错误,是以压根就不提。
    “来到大非川后,薛仁贵选择此处屯粮,然后亲率大军直趋乌海。”哥舒翰双手重重敲击,一脸的惋惜之色,道:“途中遇到数万吐蕃军队,一战而定,鼓行而西,直逼乌海。就在这时,他接到了大非岭粮草被吐蕃烧毁的军报,不得不撤军。”
    “在撤军的途中,吐蕃大军不断邀击,每撤退一步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更别说,断粮是军中大忌,军心不稳。就是在如此困难的境地下,薛仁贵仍然撤回到大非岭,凭险据守,难能可贵呀!”李白接过话头,惋惜无已,一边说一边摇头,额头上的青筋冒得老高。
    一阵沉默,众将谁也没有说话,眼睛瞪得滚圆,打量着断折的刀枪箭矢。
    里面有不少吐蕃的弯刀,这一战,吐蕃也付出高昂的代价,。
    “郭待封自恃名将之后,不把薛仁贵放在眼里,违背薛仁贵军令,擅自行动,致使粮草被吐蕃焚毁,实为此败之罪魁祸首!”李昌国收回目光,沉痛的道。
    郭待封是唐初名将郭孝恪次子,心高气傲,不把薛仁贵放在眼里。
    唐军在薛仁贵的率领下,到达大非岭后,薛仁考虑到路上多瘴气,行动不便,会拖累大军的行动,决定把粮草放在大非岭,结成两寨守护。
    郭待封自愿留守,薛仁贵也就同意了。在临行前,薛仁贵叮嘱他不得擅自行动,守在大非岭就是了,他表面答应,暗中自有盘算。
    在薛仁贵率军离去后,他擅自行动,下令把粮草从大非岭运出来。
    这并不是他犯的根本性错误。就算粮草离开大非岭,只要他快速与薛仁贵主力汇合,吐蕃也奈何不得唐军,顶多就是拖累唐军的行军速度罢了,还不致于招来灭顶之灾。
    他犯的最大错误,就是自顾自的行动,不与薛仁贵的主力汇合,这给了吐蕃可乘之机。
    吐蕃调集重兵围裹上来,郭待封又犯了一个错误,他没有死战守护粮草等待薛仁贵回兵,而是丢掉粮草逃跑了,致使吐蕃轻松得手。
    若是他死守粮草,派人禀报薛仁贵的话,粮草还未必就给吐蕃毁了。要知道,正面硬撼,吐蕃军队不唐军的对手,虽然押运粮草的唐军战力不是很了得,至少支撑一段时间不是问题。
    他一逃跑,所有的希望全部断绝,等到薛仁贵得到消息赶回来,粮草已经被吐蕃焚毁。
    稍为有点头脑的人都知道粮草的重要,没有了粮草,薛仁贵这仗没法打了,准备撤军,。
    吐蕃人也不是笨蛋,如此良机,岂容你走脱。吐蕃调集了四十万大军围裹上来,对薛仁贵大军是围追堵截,薛仁贵的撤退之路异常艰苦,每退一步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薛仁贵仍然退到大非岭,非常难得。
    薛仁贵之所以要退到大非岭,就在于这里的地势便于防守,可以凭借地形固守。
    经过一番努力,唐军终于退到大非岭,与吐蕃数十万大军激战。
    虽然没有了粮草,唐军依然给吐蕃军队制造了高昂的伤亡,吐蕃最后不得不与薛仁贵和谈,以唐军不得再深入为条件放唐军离开。
    粮草没了,缴获的牛羊吃光了,唐军没粮了,薛仁贵除了退走,别无他途,只能接受这个条件。然后,薛仁贵率领残兵败将,撤出大非川,唐朝进军大非川的努力付诸流水。
    薛仁贵兵败大非川的影响非常大,一是让吐蕃全面占领了大非川这块富饶之地,国力大增,一举而成为与唐朝分庭抗礼的大邦。
    二是吐蕃以大非川为基,通过石堡城对河湟之地大举进攻,使得唐朝背上沉重的包袱,十几万大军不得不部署到河湟之地。
    三是唐朝派出薛仁贵大举进攻大非川的目的,是想占领大非川,以此为基,剑指吐蕃都城逻些。若是成功的话,唐朝再相机进攻吐蕃,是准备灭吐蕃的。此战一败,这一谋划就付诸流水了。
    四是吐蕃取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