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后唐 >

第98章

后唐-第98章

小说: 后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潼关三十里外的地方。这场战败,高仙芝已经没有能力再袭扰粮道了。至于数十骑跟随高仙芝而冲了出去。
    原本消灭了高仙芝的骚扰部队,安禄山就可以全力的攻打长安。可是安禄山却做了个惊人的举动,全军退到潼关。长安已经岌岌可危,可是安禄山却突然撤走。
    唐玄宗那紧张的心终于松懈了下来。而长安的守军也一样,都松懈了。哥舒翰虽然不知道安禄山到底在玩什么花样,但是哥舒翰知道,能守住长安,完全凭的是一口气。一口不让长安沦陷的气。而随着安禄山的撤走,这口气也散了。
    李隆基又开始过着自己荒淫的生活。朝中大权更是独揽于杨国忠之守。整个长安唐军当中,四品以后的将军,除了哥舒翰、李嗣业这两个人以外,基本上都是杨国忠的人。
    杨国忠觉得安禄山就在潼关,而且还以洛阳为根基,长安迟早是守不住。于是杨国忠劝着李隆基弃守长安,迁都南京。有了南京长江天险,安禄山肯定无法渡过长江。而且安禄山的骑兵无敌于天下,可是南方多河,不利于骑兵作战。没想到李隆基采纳了杨国忠的建议,趁着安禄山退回潼关之际,决定迁都南京。
第一百七十一章 马嵬坡
    唐玄宗李隆基决定退出长安,迁都南京。()而安禄山得知李隆基撤离长安之后,连忙倾潼关之兵,赶往长安。
    而此次李隆基撤离长安已经完全的失去了人心。
    双都都沦陷于安禄山之手。如果说洛阳失守,那是无奈之举。可是长安失守,那就说不过去了。安禄山都突然的撤军了。怎么此时就要弃守长安。
    众将士不解。
    而此时,太子李亨,却发现机会来了。安禄山叛后,唐玄宗御驾亲征,而立太子李亨为监国太子。此举杨国忠大惧,暗中和杨贵妃商量:“我等死在旦夕,今东宫监国,当与娘子等并命矣。”
    杨贵妃终究还是杨家的人,自然不能不救自己的大哥,还是劝服了唐玄宗收回成命。太子李亨本来有机会监国,结果被杨家兄妹给搅黄了。玄宗虽然御驾亲征,但太子李亨被委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这是让野心勃勃的李亨一直耿耿于怀。以前杨国忠等人如何嚣张,如何的不把这个太子放在眼中都算了,可是这次竟然让太子荣登监国的机会给活生生的掐断。这让李亨如何的能咽下这口气。
    而且此时杨国忠竟然主张迁都。而迁往南京。要知道南京处于淮南道。而淮南道节度使正是杨国忠的儿子杨兴正是淮南道节度使。要是李隆基去了淮南道,那岂不是陷入杨家父子之手。
    但时候,杨国忠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李亨岂不是就成了杨国忠眼中的刺,肯定会马上被除掉。无论如何,李亨绝对不能容忍自己有如此下场。所以李亨,必须在到达淮南道之前,想方设法的除掉杨国忠,杨玉环这对兄妹。
    而此时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和太子李亨交情甚密。而他也不希望皇上和太子去杨国忠的地盘。于是陈玄礼纵然自己的属下,假装不知。
    而此时军中积怨已经非常的深。各部将领都强压住自己的手下。可是由于陈玄礼的纵然,放任不理,终于导致了兵变。此时再也无力镇压下去。
    加上连连大败,那些将领的威望已经不再。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军中缺粮。虽然并不会影响太大。但是陈玄礼还是暗中故意克扣军粮。没有足够的东西吃,那些军人肯定会闹事。而陈玄礼,李亨等人就是看着军中有人闹事,甚至安排自己的亲信故意在军营中激起那些军人的怒火。
    当军中的将士怒不可遏的时候,必然会引起兵变。
    而李亨的机会就来了。
    果然当大军行至马嵬坡之时,突然停滞不前。
    李隆基缓缓询问高力士:“高将军,到底怎么回事。”
    “禀告陛下,没什么大的事情,就是有一些不听话的士兵在闹事而已。”
    可是马上就听到无数的将士在高喊:“杨国忠连蕃人谋逆!”
    “杨国忠连蕃人谋逆……”
    此时,好像不是高力士所说的一点点,而是非常的多。整个军营当中有非常多的人连声高呼。
    高力士震惊了。
    李隆基也不知所措。
    外面的情况似乎非常的微妙。
    此时,龙威大将军陈玄礼上奏:“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陈玄礼的意思就是在说,安禄山造反是诛杀奸臣杨国忠为名的,只有杀了奸相,安禄山则出师无名。
    而陈玄礼又言道:“杨国忠,更是暗中连同胡人。”
    而就在此时,外面的将士已经逼近驿馆之外。李隆基已经可以清楚的看到那些将士脸上的愤怒的表情。
    “准奏。”迫于无奈,李隆基只能答应陈玄礼的奏折。
    杨国忠被羽林军架了出去,就在所有的将士面前砍头。可是众将士依旧徘徊不前。只是脸上的怒色已经淡去不少。可是那些将士还要李隆基杀死杨玉环。
    这下李隆基也怒了。
    杨国忠死也就死了。不过是一个得力的大臣而已。可是杨玉环就只有一个。李隆基怎么可能会答应。
    可是陈玄礼依旧上奏,对着李隆基说:“贵妃不死,人情恐惧,怕兵祸难平。”
    李隆基冷笑道:“那就用你的头颅来平。”
    说完,李隆基大喊:“来人,给我拿下龙威将军陈玄礼。”
    “是!”
    几个羽林军同样架起陈玄礼。
    “推出去砍了。”李隆基怒吼一声。
    然后李隆基拿着陈玄礼的头,慢慢的走到将士面前:“还有人敢说杀贵妃者,如同此人。”李隆基此话,顿时整个军营都安静下来。虽然这些将士痛恨杨国忠兄妹,但是杨国忠已经死了。李隆基也算对他们有个交代。
    至于杨贵妃的生死,只有李亨及其党羽担心。至于其他的人则并不太在意。哥舒翰、李嗣业等人见李隆基斩杀了奸相,连忙控制住自己的部下。
    就在李隆基拿着陈玄礼的人头的时候,哥舒翰连忙带人站出来,大喊:“统统给我退下,否则我的刀可不认得人。”
    有个哥舒翰的支持,李亨意识到自己的计划看来要失败了。
    而马上李嗣业的陌刀军也出现。陌刀军的出现,顿时瓦解了那些将士的最后一点怒气。全副武装的陌刀军的强悍,他们是见识过的。三百人守着被打开的城门,楞是让安禄山短时间内无法攻进来。
    那又长又重的陌刀,完全就是战场上的恶魔。不少骑兵连人带马都被砍成两段。陌刀军那一仗,不仅震撼了安禄山的大军,更震撼了唐家。也只有李嗣业这样善使陌刀的陌刀将才能训练出如此精悍的陌刀军。
    当陌刀军一字排开挡在李隆基面前。那些士兵也就慢慢的回到自己的军营当中。没人想惹强悍的陌刀军。
    一场军中哗变,也烟消云散。
    此时太子李亨知道自己再也无法呆在这里,连忙对着李隆基说:“安禄山追兵将至,孩儿生为太子,世为唐民。愿戮力一心,为国讨贼,收复长安。”
    李隆基不知此乃李亨突然想到的计谋。
    李亨决定不会跟随李隆基去淮南道,而是想带走一部分军队,去江南道,建立自己的势力。果然李隆基听完李亨那番慷慨激昂的话,顿时答应了李亨。
第一百七十二章 天下大乱
    李隆基分兵一半给李亨,让李亨留守断后,而李隆基本人则带着七万余人前往淮南道。()此时安禄山已经派兵追赶李隆基。
    安禄山大多是骑兵,一旦被安禄山的骑兵追上,那就情况非常的不妙。陕西地势开阔,非常适合骑兵的驰骋。而唐军大多是步卒。在开阔的地带和安禄山的骑兵交战的话,地理上就非常的吃亏。
    李隆基本早就想留下一队人马断后。可是没想到李亨竟然主动请求断后。李隆基大为的高兴,原本计划只是留三万人断后。现在李隆基竟然给了李亨七万人。而且还给了李亨两个月的粮饷。
    哪知道,李亨并没有留在后面断后,而是在李隆基走了之后,也奔着湖南衡州而去。有洞庭湖之险,湖南足以安生立命。而且以自己太子的身份带着七万人而去,完全可以在湖南建立自己的小王国。
    安禄山追击了数百里,但是一直都没追到李隆基,就引兵回了长安。安禄山不知道,在他前面几十里的地方,就是李隆基的大军所在地。如果安禄山在有点耐心的话,就可以咬住李隆基的大军不放。
    安禄山引兵回了长安,自从天下成了三分之势。安禄山控制着黄河以为的大部分地区。李隆基则控制了淮水,长江一带。李亨则基本上控制了湖南、江西,两广。
    此时安禄山由于突然疾病缠身,不得不放弃南下的念头。这也给李隆基,李亨这二人喘息的机会。不过天下从此大乱。
    各地诸侯,将领都纷纷的自立为王,沧州罗家自立鲁王,山南东道节度使魏仲犀自立襄王,李隆基的十六子李璘自立永王等等,一时间,各地诸侯纷纷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各地诸侯之间为了地盘争斗不已。哪怕是个小小的村庄,都会引来小小诸侯之间的战争。
    而剑南道更是离谱。
    原本那些鲜于仲通的手下将领纷纷的占城自立为王。松洲,绵州,茂州,梓州,嘉州,泸州,渝州纷纷的成为地方军阀的地盘。整个剑南道都被瓜分完毕。好在泸州守将钟南和柴瑞关系还不差,虽然抢了柴瑞的铁矿,但是当柴瑞再次出现在益州的时候,钟南还是把那几个铁矿还给了柴瑞。不过代价就是每年要给钟玉刀剑五千,铠甲三千。那些铁矿对钟南来说没什么价值,可是对柴瑞却非常有用。于是敲诈了柴瑞一笔之后,就把铁矿还给了柴瑞。不过周围的铁矿,柴瑞有优先购买之权。
    虽然这让柴瑞肉疼不已,但是该出的还是要出。
    谁叫那些铁矿在人家的地盘。
    那些铁矿可是柴瑞的命根子啊。
    有了那些铁矿,柴瑞手中五千管城大队,个个装备精良。不过回鹘葛勤可汗出价三万匹骏马只给了柴瑞八千匹之后,就再也没有给柴瑞了。那个时候柴瑞被全国通缉,而且已经杳无音信。回鹘葛勤可汗自然不会把剩下的马匹如期付给柴瑞。
    不过就算八千匹战马,对现在的柴瑞来说,不是不够,还有的多。柴瑞现在一千铁勒宏送的骑兵,五千管城大队。每人一匹草原马,还有的多。
    柴瑞这销声匿迹的几个月,整个益州都是杜甫来打理。
    手中握有李白的五千管城大队,其他人也不敢打益州的主意。而且在柴瑞离开益州之前,益州基本上已经被柴瑞掌控在手中。虽然柴瑞成为通缉犯,但是益州每人把柴瑞当成通缉犯。
    至少益州在柴瑞的治下,经商的有钱赚,老百姓有田耕。虽然繁华不比长安,但是最安定的地方非益州莫属。
    终于沿着岷江,柴瑞一行人坐船到了益州。
    没想到柴瑞到了益州,发现益州比自己走之前还要稳定。杜甫断案如神,不偏袒,不徇私。整个益州百姓都交口称赞。
    李白更是把柴瑞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逃我追这十六个字演练的出神入化。虽然柴瑞嘱咐高仙芝骚扰安禄山时也对高仙芝说过。不过高仙芝并没有太在意,而是仍旧用自己的思路,结果被史思明伏击,损兵折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