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闲唐 >

第123章

闲唐-第123章

小说: 闲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半个小时前春妈就叫吃饭了!【沉迷码字。jpg】

 128、第 128 章

    李元婴的准备工作做得挺顺利; 去年李二陛下就曾下诏要括户; 命天下浮游无籍的人今年年末之前附籍。

    因此今年陆陆续续有增户; 虽然不多,但也不至于像往年那样一年年地照搬上年计账。李元婴说是许敬宗让他下去搞人口调查; 想讨些范例看看; 底下的人便取了几份给他看; 又给他介绍了一番; 说是乡里有手实; 每年按情况增减即可。

    所谓的手实,就是有里正记录的每户情况; 包括姓名、年龄、相貌等等。一般而言是百户为一里; 五里为一乡,到了底下只需要找里正要手实核对一下即可。

    李元婴点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回去和狄仁杰他们一会合; 狄仁杰他们也打听来不少下去搞人口调查的注意事项,城阳几人还弄回一张手绘的路线图,可以对着路线图逐乡逐乡走过去。

    规划好了; 李元婴又有点纳闷:“县衙记录得这么细致; 怎么皇兄还要下诏让人来附籍?不是都该记录在案了吗?”

    武媚道:“这是京畿富县; 自然做得细致些,到底下可能就不会这样执行了。时间一久,可能每年只抄录往年的户数上报,不会年年重做,有人钻了空子不会发现。”

    李元婴恍然了悟。

    这是长安周围的畿县; 多少眼睛盯着啊,当然得好好做事。换了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底下的人可没有这种自觉,怎么方便怎么来,怎么对自己有利怎么来!

    李元婴道:“原来是这样。”他也不甚在意,第二天便叫人收拾收拾,带着小伙伴们浩浩荡荡下乡搞人口调查去。

    实习的事是李元婴自己牵的头,所以他很有干劲,到了地方也没去寻好吃好玩的地方,都先叫里正过来问话。一里虽只有一百户,李元婴却查了半天,因为他领着狄仁杰他们一户一户地查,几个人删改手实的删改手实,询问田地情况的询问田地情况,李元婴这厮还动用他学到的速写技巧,给每个人都画了幅简单画像,迅速把手实里的相貌描写具象化。

    许多人听说有贵人下来搞人口调查,都好奇地出来围观,轮到自己家时还热情地请李元婴入内。李元婴一点都不怕被人看,他最喜欢热闹了,乐滋滋地朝他们问好。

    查完一里,李元婴和里正讨来的手实厚了不少,都是添进去的画像。他手有点酸了,受里正邀请在里正家里用了顿便饭,随行人员也花他给的钱在各家用了吃食,乡人们本来不愿收钱的,后来听李元婴说扰民会害他被御史弹劾,众人才喜笑颜开地手下李元婴叫人塞来的钱。

    下午李元婴一走,众人也没立刻散去,而是围在里正身边讨论起这位小王爷来。鄠县虽没长安大,但也是天子脚下,往来的贵人不算少,王爷他们也有人有幸见过,但像李元婴这么平易近人的王爷他们还真没见过!

    里正道:“行了行了,都去干你们的活,贵人也是你们能瞎议论的吗?”驱散了乡人,里正看向李元婴一行人离去的方向,心道,这位小王爷瞧着有点天真,这么忙活下去也不知会不会与人起冲突。

    李元婴没那么多想法,他搞完一里的调查,就觉得有点累了。魏姝和城阳跟他学过点速写,见他画了半天,建议由她们轮流画像,这样效率比较高,也不累人。

    李元婴不是爱强撑的人,累了就是累了,魏姝提出轮换他自然一口答应。他感叹道:“看来管一个县也不容易,光是这个户籍问题就很麻烦。”

    狄仁杰道:“这还是比较轻松的,换成太原那边怕是更麻烦。”

    李元婴好奇地问:“怎么个麻烦法。”

    狄仁杰给李元婴讲了讲地方上的情况,就像武媚说的那样,很多县乡的均田制不像畿县实行得这么好,很多人所得的田地不过二三十亩,远低于均田制施行时定下的数目。

    按律来说,十八岁以上的男丁可以获得一顷地,其中二十亩是永业田,可以留给后人,八十亩是分口田,意思是只有耕种权没有继承权,人死了以后要还给朝廷。朝廷规定,分口田是不能卖的,但是民间买卖谁都拦不住,现在实行这么些年了,民间的田地买卖已经越发兴旺,尤其是富庶州县周围,那些有权有势的人都爱一片一片地囤地。

    有的人失了地,朝廷还要他们服徭役,他们活不下去了,便逃到各地世家豪强的庄子上当佃户或者仆役。只要地方上的官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他们不存在,他们就可以苟且着活下去了!

    但是这又引发另一个问题,每年年底官员都要进行考课,其中人口增减就是重要的参考指标。一般来说地方官员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手底下的人口减少了,所以每年都闭起眼睛把去年的户数稍微改一改送上去,以免降低自己的考课成绩。

    如此一来,出现逃户的地方就要想办法把税钱和徭役的缺口不上,渐渐就有摊逃的情况——把属于逃户的赋税徭役摊派到互为保人的亲友邻里身上。

    这些问题,是狄仁杰跟着他父亲在地方上干基层工作时遇见过的,他父亲曾为此烦恼,但他还小,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李元婴曾听萧德言讲过这方面的问题,听狄仁杰说太原那边渐渐有了这种苗头,拧着眉头说:“已经这么严重了吗?”大唐眼下怎么看都是相当年轻的一个皇朝,居然就这样了!

    武媚道:“有一部分没有入籍的人应该是隋末战乱离开家乡的,虽然圣人与太上皇都曾经下令让天下无籍之人前来归附,但是还是有许多人没有照办。”

    武媚又给李元婴分析,大唐立国初期忙于征战各路反军,李二陛下登基后又屡次征战突厥、吐谷浑、高昌等地,还屡屡遭吐蕃骚扰。各种名目的征调十分频繁,有人多起来不愿背上重役也可以理解。

    李元婴联想到张柬之所说的福手福脚,说道:“所以朝廷不能竭泽而渔,该让百姓更信任朝廷才行。”

    狄仁杰几人点头表示赞同李元婴的话。

    但赞同也没用,他们都没实权在手,压根没半点话语权。李元婴一点都没气馁,干劲十足地修正完一个乡的手实,直接寻了户人家借宿。

    第二天一早,李元婴精神抖擞地醒来,带着小伙伴们往下一个乡出发。

    这时李元婴认真搞人口调查的事也呈辐射状传到了各地。

    县城里的许敬宗听说了这个消息,有些吃惊,不过想到年前才做过计帐,问题应该不大,便让人好生跟着李元婴,这工作真要做下来挺乏味的,李元婴哪怕心血来潮想认真去办,坚持个两三天应该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就在许敬宗优哉游哉地回去睡自己的美貌小妾时,京里来的贵人下乡办差的事在各乡不胫而走。这天晚上,一家姓吴的人家亮着灯,灯下坐着个形销骨立的书生。这书生年纪不大,不过十七八岁,神色却十分颓丧,仿佛这世上已经没什么值得他留恋的东西。

    这时他的母亲推门而入,给他带来一个天大的消息。

    据说,有贵人下乡来了,是许县令都要讨好的贵人!

 129、第 129 章

    李元婴自是不知道他一行人浩浩荡荡地辗转各乡还有许多人盯着; 消息随着各地跑腿的、卖货的飞速传开; 原定的路线图也随着许敬宗那边的授意流了出去; 到他往下一处走的时候人家早做好迎接准备。

    第三天早上,李元婴带着小伙伴们往下一个目的地出发; 半途人烟稀少; 没看到什么人影。不想就在他们经过一片山林时; 道旁突然蹿出个人来。随行的衙役早得了许敬宗命令; 一听有动静便飞快挡在李元婴等人跟前; 警惕地喝道:“什么人?!”

    来人是个模样文弱的书生,瘦得不得了; 衣服上还打满了补丁。一看这衙役相护的架势; 他原本带着些许希望的眼神瞬间黯淡下去,口里说:“小民遇到毒蛇,跑得有点急; 唐突贵人了。”说完他便失魂落魄地要照着原路往回钻。

    李元婴见此人不像是歹人,便叫衙役退下,喊住书生奇怪地问道:“你不是说有毒蛇吗?怎地还往里钻?林子里的小路肯定有毒蛇野兽啊; 瞧你文文弱弱的; 正路不更好走吗?”

    也不知是哪句话触及了书生的伤心事; 这书生闻言便一屁股坐在地上,伤心地呜呜大哭起来,毫无读书人的斯文样。

    李元婴愣了一下,转头看向魏姝她们,想知道自己刚才说的话有什么不对。

    见魏姝她们也没什么头绪; 李元婴便直接问道:“你怎么了?有什么难处吗?男儿有泪不轻弹,不兴动不动就哭的!”

    书生哭道:“正路好走,可也不是人人都走得的。”

    狄仁杰和武媚对视一眼,听出来了,这书生怕是想来告状的,结果看到有衙役相随,且他们这一行人不是半大少年就是年纪差不多的女孩子,当场又打了退堂鼓。

    看这架势,事情怕还不小,指不定是向县里告过状但没得到结果!

    狄仁杰正琢磨着要不要提醒李元婴,前头的李元婴却没再回头看他们,还上前大放厥词:“哎,别哭了,你家住哪儿啊?你家那边有什么好吃好玩的,给我介绍介绍。若是介绍得好,我就给你赏钱!你有了钱,什么不能解决啊!”

    那书生虽万念俱灰,却不敢明着不理会李元婴这个连许敬宗都得讨好的贵人。

    要知道他家里还有体弱多病的母亲要奉养——若不是这样,他早不活了!

    书生强打起精神,与李元婴说起自己家周围的山山水水,又说论好吃的,应该是甜瓜最好吃,现在去问问应该也有人家里的甜瓜熟了,可以尝个鲜。

    李元婴听着直点头,叫书生带路,他要带小伙伴们吃甜瓜去。

    随行衙役虽觉得这吴志远哭得没头没脑,却也没放在心上,读书人不都这么奇怪的吗?

    听李元婴终于问人有什么好吃好玩的,衙役们可算松了口气。这两天李元婴几人一直干正事,他们自然也不好歇着,太累人了。

    虽然一路上乡人对他们的态度有了天大的改变,但那都是李元婴砸钱换来的,回头他们自己下来办差还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还不如少干点活!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跟着书生往他家的方向走去,李元婴见书生不哭了,又和前两天一样跟乡人闲话家常一样拉着书生问东问西。

    一问之下,李元婴知道这书生叫吴志远,曾在县学读过书,是家里的希望,上头有个兄长,底下还有个妹妹,有个体弱多病的老母亲,只是更多的李元婴就问不出来了。书生所在的村子离刚才那片山林不远,李元婴拿出自己拟定的路线图一看,发现图上没这个地方,便又问书生他们村叫什么。

    书生道:“大伙都姓吴,就叫吴家村。”

    吴家村位于终南山北麓,远远可以看见不远处山林葱郁的山峰。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吴家村依山傍水的,生活都还算过得去。要不然,这位吴书生也不可能有机会读书,还考进了县学。

    李元婴还没到过终南山,太上皇当年命人在终南山修太和宫,还曾带人过来避暑行猎,但太上皇没多久就退位了,再过几年,这太和宫也就废了行宫的用处,裁撤了留守人员,李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