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显耀大唐 >

第264章

显耀大唐-第264章

小说: 显耀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他是大唐的臣子,他食的是大唐的俸禄,当今的天子姓李,再者说了,当今天子也不是一个无能之辈,他的文治武功样样不错,所以他认为虽然有先皇遗诏在手,太后武氏也应该把大权交还给当今天子。

好在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太后允诺在这一天将大权交还给天子,从此之后政出天子之门,名正言顺,那些反叛者也没有了造反的借口了,天下终于可以太平了。

可是天下真的能够彻底安定下来吗?武后真的甘心将手中大权拱手相让吗?狄仁杰的心中虽然盼着事情向他希望的方向发展,却是断定武后一定不会这么做。

狄仁杰为人正直,有的时候做事太讲原则,看起来有些食古不化,然而却是一个真正的智者,他根据武后的性格以及这几天的隐秘动作,基本可以断定武后绝对不会轻易放手,甚至这一切可能只是她的一个计策,那就是借这个机会将李敬业等反叛分子诱杀,彻底解决后患,只要将那些反叛分子一网打尽,在地方上再也没有了为李显摇旗呐喊的力量,那时候她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不过太后也太小看陛下了吧,以我对陛下的了解,陛下对此也不会没有防备,甚至很有可能早就有了应对之策,唉,这一对母子相争,不知道最终谁是赢家,不过我倒是盼着,陛下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否则的话,一旦太后取胜,恐怕陛下难以见容,而要是相王做了天子,恐怕这天下真的要改朝换代了。”狄仁杰的心中暗暗一声叹息,心中也做好了决断,这一次母子相争,若是新皇李显一方占据明显优势那也就罢了,而若是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是李显一方占据劣势,自己也少不了暗中相助李显一把,就算因此而暴露自身,也没什么后悔的。

大殿之上,武后的贴身内侍尹承泽正扯着那公鸭嗓,大声的诵读着武后的谕旨,提出来将大权奉还给新皇李显,自此之后中书门下敕令,自李显门下出,让李显端坐贞观殿,全权处理政事。

然而与此同时,武后还劝谕新皇李显,鉴于如今朝局复杂,天下乱象纷呈,目前要做的最重要一点就是稳定时局,因此武后建议李显这时候主要做两件事情,一是下旨招安,让举兵的义士们放下武器,各自解甲归田,同时对那些举事的首领们进行封赏安抚;第二则是对于朝政尽量不要干涉,尤其是现有的宰相班子,尽量不要动,以免再度引起风波。

李显闻言却是嘿嘿一笑,并不作声,然而待得武后返回内宫,他移驾中书省议事的时候,对于那些造反的势力没有一字安抚,却首先提出来斥退酷吏周兴、来俊臣等人,为狱中含冤的官员们以及那些被杀的宗室成员们平反昭雪,让生者放心,让死者安心,同时提出调整宰相班子,对于那些做出错误决策的宰相们如刘齐贤、魏玄同等人进行问罪,同时提出来让他的岳父赵瑰做侍中,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系列的官员任命推荐。

李显的这些举措自然遭到了裴炎等人的坚决反对,只听得裴炎大声说道:“当初太后娘娘有谕令,要求陛下力求稳定,如今陛下对于当今乱局不设一言,却上来提出为自己亲信平反,拔擢那些并无真才实学之人,实在是大失所望,当初陛下随着太后一起听政两个月,老臣本以为陛下已经学的稳重了,现在却发现陛下的从政经验实在差的太远,唉,早知这样,当初老臣便不劝说太后将大权归还陛下了。”

“哦?依裴相的意思,莫非是说朕只有任尔等摆布,方才算是一个稳重的皇帝,只要有自己的意见,那就是不成熟?嘿嘿,裴炎,你可真是好大的胆子,竟敢这样弄权欺君,目无法纪,莫非以为你资格老,朕便动不得你吗?来人,将裴炎给我拖下去,重打二十棍!”李显怒上心头,立刻喝令将裴炎拖出去重打。

却见裴炎大声喝道:“吾乃先皇顾命大臣,谁敢动我?我之所以领袖群臣,帮助陛下辅政,乃是奉了先皇遗诏,陛下虽是天子,却也要恪守先皇遗训,我今日倒要看一看,有谁敢动我一根汗毛!”

李显却根本不为所动,大声喝道:“还愣着作甚?朕的命令听不见吗?”

“是。”随即便见两个侍卫走上前来,拖住裴炎就往则天门而去,不由分说的打了一顿,然后再度像丢死狗一般的丢到了地上。

在裴炎被拖出去的时候,政事堂的众宰相们都傻在了当场,当他们反应过来之后,却发现裴炎竟然像死狗一般委顿在地。

这时候几乎所有的人全都大声喊道:“陛下,你怎能如此对待裴相?这可是我大唐首相,也是先帝任命的顾命大臣,陛下这样做可是公然违背先帝的遗诏,欲将先帝置于何地?”

却没想到李显更是语出惊人,嘿嘿冷笑道:“遗诏?你当我不知道还是怎的?裴炎,你伪作遗诏,乘机揽权,早已犯了禁忌,今日竟然还敢作威作福,都欺凌到了朕的头上了,要不给你一点教训,还真当朕是摆设不成?”

第396章图谋废立

当天晚上,裴炎带着政事堂的几位亲信宰相,拖着伤痛之躯来到了武后的宫中,刚一进宫便对着武后痛哭流涕道:“太后,请太后做主,老臣这首相做不下去了,恐怕不仅仅是老臣,政事堂的诸宰相们都待不下去了,还请太后为我们做主啊。”

“这都是怎么了?”武后见这些心腹宰相们全都跪倒在地,涕泪纵横,不由得眉头一皱,沉声问道。

却见首相裴炎哽咽着说道:“太后娘娘,当初微臣就苦劝太后,不要将大权归还陛下,可是你偏偏信守诺言,坚持要这么做,可是陛下掌权的第一天,就到政事堂里耀武扬威,将太后当初的建议全都置之不理,对于徐敬业等逆贼反叛之事置之不理,反而提出来要将那些还在狱中的逆党们洗雪冤屈,除此之外还提出来调整宰相班子,将刘齐贤和魏玄同的相位给免去,并提出任命赵瑰为侍中,微臣见太子处事不当,违背了太后的劝谕,便上前争辩,却不料陛下顿时勃然大怒,下令将微臣拖到则天门,重打了二十棍,而且还说,还说……”

“还说什么?”武后见裴炎说话犹豫,不由得面色一沉,再次问道。

只见裴炎一咬牙,然后气愤的说道:“陛下实在太过分了,竟然说先皇的遗诏是微臣伪造的,其实微臣受些委屈倒也没有什么,可是陛下这话却是充满着对先帝的不敬,还有对太后的怀疑,陛下甫为人君,就这样不敬不孝,我大唐有这样一个皇帝,非是百姓之福啊,微臣知道微臣说得有些过分了,然而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为了能够不负先帝所托,微臣就算是死,也都毫无怨言。”

“你是说,要废掉皇帝?改立新君?”武后听了裴炎所说的话,心中也有一丝的惊讶,因为连她都没有想到,裴炎竟然能够下得了这样的决心,不过她也很快就明白了,以眼前的这种局势,最好的做法就是快刀斩乱麻,改立新君,以新君的名义安抚天下,至于那些叛贼,既然李显都不做皇帝了,他们所打的那些旗号自然也就没有意义了。

却听得裴炎叹道:“虽然微臣的想法有些大逆不道,然而微臣也是为了我大唐着想,为了天下百姓,哪怕是冒着杀头的危险也毫不犹豫,虽百死而无悔,还请太后三思!”

随即便听得刘齐贤说道:“微臣启禀太后,微臣认为当今陛下性情暴躁,喜怒无常,难为人君,若是掌了大权,将来或许会出现第二个隋炀帝,我大唐锦绣江山,怎能就这样被他给毁了?而相王却是性情温和,待人谦恭有礼,实在是为人君的不二人选,微臣相信,先帝当年也没有看透当今这位的真实面目,若是得知这一切,也一定会认为相王更加适合为天子。微臣浅陋之言,还请太后三思。”

“臣等附议,还请太后三思!”魏玄同、岑长倩等人也都跪倒在地,对着武后恭声说道。

武后闻言,略略思索了片刻,然后问道:“尔等都是这样的意思?”

只见那些宰相们全都大声说道:“臣等皆有此意,不是臣等大逆不道,实在是当今无道,这才仅仅是执政的第一天,就棍打首相,若是时间久了,恐怕整个朝堂之上再无敢言之人。”

那么长的话这么多人一同说出来,很明显是提前演练好了,以武后的智商绝对不会看不出来这一点,然而武后却选择性的忽略了,反而沉默了片刻,悠悠长叹道:“吾本来认为先皇遗命,不可不遵,故此虽然知道太子性情暴戾,不堪为君,却也不顾众爱卿所请,固执己见,坚持让其即位,然而为了天下计,吾不惜肩负骂名,代其执政,就是为了替他稳定政局,让这承平已久的大唐江山不致于陷入混乱之中,只可惜。”

武后换换看了众宰相一眼,继续说道:“本宫被误会的更深了,那厮不仅不心存感激,反而心存怨恨,竟然不知通过什么渠道命令他的旧部直接起兵反叛,目的自然是要让这些叛贼迫使本宫让出大权,其实本宫原本不必理会,甚至还可直接派兵前去镇压,然而本宫不忍生灵涂炭,这才答应将大权交还,可是没想到这方一已掌握大权,竟然就如此残暴,做下棍打首相这样的事来,若是任他发展下去,必然会成为桀纣那样的暴君,我不忍大唐江山短暂而亡,不忍坐视万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故此愿意答应众爱卿的请求,不惜背负千载骂名,不惜违背先帝圣意,诏令天下,废掉皇帝,改立相王,裴炎,你为本宫起草诏令。”

“是。”裴炎的脸上充满了坚定和感动,对着武后恭敬说道,之后便毫不客气的来到玉案前,开始起草诏令。

裴炎文采斐然,落笔极快,几乎是须臾之间便草拟了一份诏令,并且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之后侍中刘齐贤等人也都纷纷签名,随后便是武后签名,这样一封废立皇帝的诏书便被炮制出来了。

“太后,我们是不是立刻就展开行动?”裴炎诏书完成,不由得心中得意,然后对武后问道。

却见武后摇头说道:“那厮虽然性情暴虐,却并非无智之人,既然白天他做出了棍打首相的恶举,晚上不会不予防备,更何况今夜夜色已深,来不及行动了,这样,你们在明天白天开始联络相关人等,晚上暗暗调集兵力,待得后天白天时期率兵前往贞观殿,齐集群臣,当众宣布废立诏书,将这厮赶下帝位,到了那时,一切都已成为既定事实,那厮就算是后悔,也是一切都晚了。”

“后天?后天可不是上朝的日子,太后为何不选在百官上朝的日子去做这件事?”刘齐贤听了武后的话,顿时有些不解,于是疑惑地问道。

却见岑长倩嘿嘿冷笑道:“刘相怎的连这都不知道?此事很是明显,若是赶到百官上朝的日子,朝中可是有不少人暗暗支持皇帝,到了那时,我们纵然也能实现目的,却是要造成不少的损失,不管死的是谁的人,可都是我大唐的子民啊。”

第397章李旦的决心

武后闻听岑长倩之言,顿时点了点头说道:“岑爱卿言之有理,本宫正是这么想的,我大唐之所以国运昌龙,什么是根本?人才是根本,若是因为这一战而自相残杀,即便立了新皇,也很不利于以后的发展,所以我们这一次动作一定要快,一定要尽量减少无畏的杀伤,也正是抱着这个目的,我们才选择在百官不上朝的时候废立皇帝,尔等也要记住了,到时候我们只问首恶,不问胁从,一切以宽容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