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走进修仙 >

第1286章

走进修仙-第1286章

小说: 走进修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是在只有长生者才能跨过仙路的前提之下,仙盟征夷司的任何一支队伍都可以进行持续数年的漫长远征的原因。
  而仙盟的研究,事关修士修为,事关长生,事关道路,任何仙盟修士都非常关注。
  在那之前,王崎所享有的“带宽”就真的只够发布有限的指令并提交文字报告的。甚至连幻景都不能上传。
  甚至于说,如果不是情况特殊,仙盟本土又有人坚持要给王崎这一份“补给”,那么王崎目前还享受不了这个待遇。
  不过,有限的通讯能力,还是能省一分就是一分的。所以,这一份给予王崎的“补给”,就是由麦思伟代为交托。
  反正麦思伟本身也是需要论文补给的。只需要在他的补给之中额外加入许多某些人急切要给王崎而麦思伟本人极其麾下并不感兴趣的就行了。
  反正麦思伟在去支援陷入危机的王崎时还是需要见面的。
  对此,王崎只能报以苦笑。
  人族才刚刚进入这个宇宙。在这种尺度下,自己能够保持这种“人工接线电话”级别的通讯水平,就已经算是不错了。
  这些论文,就是神州最新……不,考虑到论文传播与引发讨论所需要的时间,这大概是最近一个月左右最重要的研究了?
  王崎快速扫过一行行生灵之道领域的标题。对于这一部分,他的兴趣确实不是很大。在与龙族、妖族接触之后,研究龙族妖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俨然成为了古灵崖的一个新热门方向——只不过现在还是秘密的,只有少部分求道者知道。
  但是,“龙类学”或许将要成为一个新的分支领域了。
  唯一让王崎多扫两眼的标题,还是《龙族阳德氏种族认知初探》这种东西。
  王崎并不打算亲自去研究,也不会在这个领域继续深入下去,所以没有太过仔细的阅读,只是将之当做一种“兴趣阅读”。
  当然,还有两篇论文,却被王崎定性为“稍后必看”了。
  是关于化形法的研究。
  在“血脉灵犀”、“结构”等思维,“转录”“编辑”等概念被正式引入法术领域之后,“数理逻辑”,尤其是“算器理论”这一块,竟也被纳入了天灵岭的补习范畴。
  当然,这依旧是源自于他王崎的改变。
  以“语言”破解“化形”,足以称为“传奇”。
  唯一让王崎有点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找到艾轻兰的名字。作为真正破解化形奥秘的人,艾轻兰在这个领域应当是最前沿的求道者之一。
  看起来应该是还没醒过来。
  ——说起来啊,人族怀胎只有十个月,师姐一觉醒来发现孩子都出生了,算不算很惊悚啊?
  之后,物性之道。老实说,王崎并非是实证派,所以在这个领域的建树也终究有限。之前对于泛晶体拓扑结构与超流体的力学研究,都属于“从算学上归纳总结”。但现在缺乏已知现象的情况之下,他能做的有限。
  无灵气宇宙可不会存在“泛晶体”这种神异的东西。进入“凝聚态”的领域之后,无灵气宇宙与本宇宙的差异已经异常巨大了。王崎甚至不敢肯定,自己前世的认知会不会成为今生的知见障。
  缥缈之道,微观领域。缥缈宫依旧在寻找更基本的粒子,并试图填充或推翻几个现在最被看好的粒子模型。路小茜在进去之前,干的也是这个。
  不过,王崎的十六重态,确实特得到了长足的补充。经有两个大型机构发文称,可能找到了十六重态之中尚未被观察到的“空缺”。
  “啧啧,还真的有点想念自己在神州的那一点基业。虽然现在兽机关更多了吧,但是事情也多了,而且还要隔三差五的刚仙人,还要逃难,还要照顾难民,不能想怎么对撞就怎么对撞了。”王崎叹息。
  宋史君不由得大摇其头:“不不不不……我几十年都没有遇见过正面与仙人斗法的事情,更没有组织过难民撤离的事务。”
  王崎摇摇头。南溟的实证部已经托付给不准道人了。虽说听说缥缈宫都自带实证必败光环,但不准道人只是远程指挥,应该不会出什么大事吧。
  最后,就是算学领域了。央元的时间流逝速度与神州有着人为的巨大差异,而劳德虽然不至于如此,但也肯定与神州后土有所不同。因此,王崎也不好判断,自己的论文到底有没有引发大范围的讨论。
  快速将论文过一遍,然后去看结论,这种事情很简单。
  但是想要吃透,然后根据那论文写出自己的论文,却往往需要月余到年许的功夫。
  立刻针对某篇论文写出驳论,恐怕也就是算学领域少数天才的特权。
  但另王崎欣慰的是,终究还是有自己希望的内容。
  比如,范畴论。
  从一个具体例子,比如说“实数”,从这个例子出发,去引导出一个“抽象结构”,例如“拓扑域”,那个这个“抽象结构”确实保留了“例子”的一些重要性质,但也势必会抛弃“例子”之中的另一些性质。只有在例外状况下,一个结构才会只描述一个“例子”——也就是这个“结构”能偶完备描述的唯一例子。
  但是当一个抽象结构像常见的那样,可以容纳千千万万个不同的具体例子,我们又专注于“抽象结构”本身,也就是诸多例子的共同特色上,就会让诸多具体例子的个性模煳不清。
  掌握万事万象、万千具体的法门,在于将“抽象”的过程倒过来思考,即某一类型结构所有有可能的粒子的“类”,再加上保持这种“结构”的所有函数。
  这就是数学上“范畴”的概念。
  “类”的概念,便是格罗滕迪克K理论的“K”之所在。
  而相关的东西,王崎便在地底利用心想事成所给予的灵感爆发性,写出了自己形式的“类别论”。
  虽然过程显得有些跳跃。
  而这也正是弦论的基石之一,是王崎元神法的根源。
  弦论确实几近乎玄,但却是现阶段“最不可能犯错”的理论——弦论那比烟海更浩渺、比宇宙原子数更大的可能性总数当中,总会由“真实”存在。
  这也是王崎选择它作为元神法的理由。
  而范畴论,则是布尔巴基学派工作的自然补充。
  其中王崎最看好的一篇,主笔与第一作者是魏沧。看起来,“基派”也确实是走上了正轨。即使王崎必须离开神州,也能走下去。
  王崎又仔细看了看,却没有发现其他论文的作者有塞缪尔·艾伦贝尔和桑德斯·麦克莱恩同位体的迹象。【此二人为地球历史上范畴论先驱。其中,塞缪尔·艾伦贝尔也是布尔巴基学派之中唯一一个非法国籍学者。1986年,艾伦贝尔获得沃尔夫奖】。
  在今法体系之中,“修为”与“思维能力”、“认知水平”直接关联。学术水平高的,必然是大修,是长生者。而元神法与人族特殊的契合性,又使得极少数修士可以以一个龙族惊诧的速度登仙。
  但是天赋终归是有差别的。而先天的修仙天赋,同样也会微弱的影响这个速度。
  近年来也有不少新晋的逍遥,实际上是当年缥缈宫、万法门黄金时代逍遥的同辈,与不准道人、苍生国手等人同时出生。
  并非是这批逍遥修士天赋低,而是那一批,根本没有作为参考的意义。
  而王崎也不能强行记住前世所有科学家的名单。
  倒不如说,在人族体系之下,逍遥修士并不那么罕见。
  这么说吧,如果元神法体系下,“逍遥”这个长生果位,需要“诺贝尔奖或同等奖项级别”的研究天赋,那么……这个标准,似乎也没那么苛刻?
  世界顶尖大学,没个接近三位数的诺奖获得者任职,那出校门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而就算刨除文学奖、和平奖这两个逗逼,只算自然科学。
  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就有二十四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菲尔茨奖,沃尔夫奖之类的自然科学领域奖项得主,都在以一个恒定的速度递增。
  至于有诺奖同级别研究成果,却没有获奖的科学家,就更多了。


第一百五十九章 平均、差距与最强
  王崎前世就听说过一个都市传说。据说,每年十月份开始,美国/西欧就会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开始产生情绪急躁、胸闷气短、心情苦闷的症状。视学科不同,这种神秘现象会一直持续到斯德哥尔摩时间十月的三日十一点三十分【生物学或医学】、四日的十一点四十五分【物理学】、五日的十一点四十五分【化学】或十日的十一点整【经济学及部分应用数学】,并在第二年复发。
  究其原因……毕竟,“德高望重”便几乎是“年事已高”的代名词了。
  而诺贝尔奖是不发给死人的。哪怕在公布前就已经内定是你了,只要你在斯德哥尔摩时间三日十一点三十分、四日的十一点四十五分、五日的十一点四十五分或十日的十一点整之前意外身亡,那就……对不起了。
  老教授们却等不得几年了。
  当然,这种事还没有发生过。但规则上来说就是这样的。
  这有可能是段子,但当然也有可能确实存在这种现象。
  一小撮学者,凭着最纯粹的美学追求与爱,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但与此同时,这一小撮人也不介意顺路收获一些名利。
  倒不如说,这才是人之常情。
  如果将“学术”这个圈子,将“科研共同体”比作一个大型网游,那么诺奖就像是一个成就了。这个成就必须在一个叫做“瑞典学术圈”的副本里才能刷出来。而这个游戏,八十九级升九十级是需要消耗稀有道具的。“瑞典”这个副本也是少数掉落这种道具的副本之一。
  八十九级的职业玩家,确实有可能用微操、意识、运气干翻九十多级的玩家。但是,如果不入九十级的门槛,那么那些标注着“九十级以上”的副本,他们就进不了,那些顶级副本的掉落,自然也就无法取得。
  更响亮的名声、更广的人脉,当然,还有更多的经费。
  “诺贝尔”这个副本BOSS,确实是八十九级升九十级的最佳途径之一了。
  至于满级全橙装的大佬,则又是一个境界了。
  爱因斯坦一生诸多成就,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却是最不起眼的“光电效应”。
  而因为八卦风评被害的杨振宁,同样是以这辈子诸多工作之中比最不起眼的那个拿到诺奖。
  满级全橙装的大佬,也不介意自己自己成就栏里多点亮一个图标。
  尽管他们早就不需要这样一个奖章证明自己了,但是,多个收藏品也不错不是?
  实际上,给这些大佬奖项,却也不单纯是给大佬递茶了。
  诺贝尔奖作为“最权威”的奖项,自然是需要将奖章与奖金给最牛的牛人的。
  现在,明眼人都知道谁是世界第一,谁是业界领袖,但是诺贝尔奖却不给他颁奖,对于诺贝尔奖本身的威信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但对于八十九级玩家来说,大佬们的这种非刚需,却无疑降低了游戏体验。
  诺贝尔奖的单一奖项,每年都会生产出三到五名获奖者。而等待获奖的学者,则数倍于获奖者。
  这其实是一个“比谁活得久”的游戏。在这种游戏上,越早开始排队的人就越有优势。
  沃尔夫冈·泡利先生在1945年获得诺贝尔奖,但是获奖的成就,却是他1925年完成的不相容定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