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刺明 >

第178章

刺明-第178章

小说: 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运输能力,并不是很强。元代时候的船队,基本上每艘船,载货量都在三千石以上。自从禁海政策实施以后,大明朝的造船技术,是严重萎缩了。
    福船本身其实是设计来当做商船使用的。战船只是副业。如果要当做专业战船使用的话,有大量的特别部位,需要加固,这使得它本身的重量,会增加不少,载货量自然也就更少了。而且,有个比较郁闷的问题,就是福船始终不是很适合作为战船。先天不足,无论怎么改,都是难以令人满意的。
    经过研究,张准决定,建造最小的五十料的苍山船。
    苍山船是大明水师专业的战斗船,船型比较全长不到二十米,宽大约四米,吃水大约五尺约瞄米。按照大明水师编制,装备千斤佛郎枷门,碗口锁3个”噜密锁4把,喷筒幻个,烟筒的个,火砖刃块,火箭;四支,药弩4张,弩箭;田支。全船刃人,水手4人,战士努人,编三甲。第一甲佛郎机与鸟枪,第三甲火器,第二甲冷兵器。
    当然,在张准的手上,除了虎贲锐之外的其他武器,都全部摒除了。同时,为了适应虎贲统的射击,还做了一些改动。标准的苍让船,排水量大概只有刃吨左右。不过,经过张准和薛知蝶的研究,决定将苍山船的体积,稍微扩大一些,排水量达到刃吨左右。这样比较有利于虎贲镝的射击。
    张准选择苍山船作为战斗用船,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一来,五十料的战船,比较容易建造,技术上比较成熟。以薛知蝶掌握的技术,完全没有难度。二来,是建造的速度比较快。按照薛知蝶的估计,这样一艘苍山船,在人力物力财力保证的情况下,三个月左右就可以完工。如果同时开工建造多艘的话,速度更快。三来,是小船的龙骨比较容易找。对于一艘战船来说,龙骨是非常关键的要素,必须尽可能的用最好的木材。
    大船的龙骨,需要坚固的巨大的硬木。这种硬木,越大越好,越长越好,树龄越大越好。如果有三百年以上的树龄,那就更好了。普通的几十年树龄的木材,如果用来做龙骨,不用多久,就会被海水侵蚀,从而腐烂掉。然而,三百年以上树龄的硬木,除非是到辽东的深山老林中去寻找,否则,在其他地方,根本很难找到。因为,这种硬木,同样是大富大贵人家用来做棺木的首选。
    “蚁多咬死象。”
    “狼群战术。”
    这是张准确立的水军作战的两个基本原则。
    以浮山城目前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能不能建造大型战船暂且不说,即使勉强建造出来,也不适用。没有一大批的熟练的水手,一大批的经验丰富的指挥官,根本无法操纵大型的战船。就好像是机关炮的威力固然巨大,但是给一个小孩使用,说不定敌人没打
    大量的小船,刚好锻炼大量的水手,大量的指挥官。事实上,几十艘小型战船的战斗力,未必比一艘大型福船差,关键是战术的运用而已。而且,从战略角度来说,浮山所水军,目前也不需要大型的战船。
    浮山所水军眼下的主要任务,依然是近海防御,即是防备海盗们的袭击。因此,不需要太大的战船。相反的,考虑到巡逻、警戒的需要,战船的数量反而是更重要的。否则,无法轮换。就好像后世的亚丁湾护航,去一艘五万吨的战列舰,效果还不如去十五艘三千吨的护卫舰。
    按照张准的建议,每艘苍山船,配备五十支虎贲镝,海战的时候,就是相当强大的力量。比如说,要是有三艘苍山船,黑铁头的那艘海盗船,未必能够跑掉。狼群战术,从三个方向突击。足可以做掉那艘海盗船。这一点,是猪肚船这类的商船做不到的。猪肚船只适合用来拉货。拉人,实在不适合战斗。
    第二个,是确定船帆的类型。
    的
    船帆的选择,是战船非常关键的要素。
    到
    “到底是用硬帆,还是用软帆呢?”
    这
    为了这个问题,张准和薛知蝶,各抒己见,争论足足一天的时间。不知道大家玩《大航海时代筋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东亚的战船,和西方的战船,在船帆上,有较大的区别。中国帆船的船帆,是直上直下的,好像是一面墙。西方战舰的船帆,却是软绵绵的,鼓起来的,大大小小的,至少有几十块。这就是硬帆和软帆的区别。
    中国历来的帆船大都使用硬帆,硬帆一般都用细竹蔑或蒲草叶子编织。硬帆的好处是综合效率高,可以围绕桅杆旋转,甚至可以完全的利用各个方向的风。单位面积的硬帆和软帆相比较,硬帆对于风力的利用率远大于软帆。一般来说,同样的风力,硬帆的速度要比软帆更快。
    的
    但是,硬帆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由于硬帆是连接在一起的,无法分开悬挂,必须整体升降。因此,硬帆的重量一般都比较大,越大的船帆也越重,有的大船甚至“非数百人莫能举动”。因为这个原因,硬帆的面积做的不能太大,否则人拉不动。桅杆的高度也不能太高,否则桅杆的强度要受影响。要不然,软帆和它相比也就没有任何优势。
    而西方船只的软帆因为帆面的综合效率低,不得不把桅杆建得非常高,而桅杆过高就又带来了桅杆的强度问题。为了增加桅杆的强度,又必须在桅杆上绑上众多的绳索,来增强桅杆的强度。这样的话,帆面就无法像中国式的硬帆一样围绕桅杆转动,有一部分的风他就无法利用上,就是利用上了,也由于它是软质船帆的原因,利用效率极其低下。
    所以说软帆效率最高的时候就是顺风的时候,这个时候单位面积内它的效率和硬帆相比不相上下,但是软帆由于重量轻的原因,它的面积可以做得很大很大有的高达的力平米以上,所以在顺风的时候可以获得的推力远超硬帆,也可以驱动更大型的船只。而即使考虑航行中遇到逆风的情况,历史上西洋帆船也最终以用帆的总面积战胜了中国帆船的单位面积效率,速度也因此具有明显的优势,极限速度更是如此。
    当然到了现代,除了为了旅游而建造的那些帆船以外,为了节省能源而在货轮上使用的风帆已经全部都是硬帆的天下了,不过现代的硬帆都是采用铝合金材料制作成的,完全电脑控制的硬帆。看来古代聪明的中国人,及早的发现了软帆的缺点,而摒弃软帆船钟情于效率高的硬帆,这些大大超前的意识,却由于当时科技技术的落后,而没能形成事实上的优势,,不过,历史上西洋帆船在综合性能上超越中国帆船,是在西洋人引进了阿拉伯三角帆,并用衍帆解决了横帆在侧风下的效率很低的问题之后。在中国的南洋地区,经常出现原装的阿拉伯帆船,所以,薛知蝶对阿拉伯帆船,知之甚详。否则,以张准掌握的那点帆船知识,根本不足以对帆船进行大幅度的改进。
    最终的结论是:
    继续使用硬帆,同时在桅杆的顶端,增加辅助用的三角帆。
    第三个,是要不要引入水密舱的问题。
    中国帆船还有个。问题就是炮位和防御力的问题,不过这两个问题的都是一个原因造成的,那就是领先世界近千年的隔水仓设计。因为如果整个船没有隔水仓的话,那只需要一个口子就能把货物吊入仓里,再通过移动货物的个置,把仓位装满就行了。但是如果有隔水仓,就需要在每个仓都开口才能把整条船装满,于是甲板上就会有好几个口子,而且每层都是,于是就会损失相当多的炮位。
    由于有隔舱的隔板来支撑结构,所以中国帆船建造的时候要么不使用肋材,要么使用的很少,而西洋帆船由于没有隔舱来支撑结构所以大量使用肋材,尤其是军舰,几乎一根连着一根,这些肋材提供了很好的防御效果,所以,在大航海时代的海战中军舰被击沉的的比率是非常小的,多数都是俘获。而中国帆船由于比较少使用肋材,所以相对容易被打穿,炮弹造成的伤害会远大于西洋帆船。
    时代发展到十七世纪,海战中火炮造成的伤害,已经越来越大。大型的海战,更是火炮持续不断,炮弹横飞。因此,战船总是越坚固越好。张准决定,要在中国帆船上重新使用肋材,阿拉伯帆船正是最好的借鉴对象。至于水密舱,这个就无法兼顾了。
    走过路过的朋友,请留下你的票无论是月票触还是推荐票都大大的需要在其他网站看盗版的朋友,如果觉得本书还可以,请在注册一个账号,给我支持!只要推荐票就好!如果能
    '  '
第192章 招抚
    总的来说,传统的中国帆船,包括宝船和福船在内,是一种优秀的商用船型,由于使用硬帆,所需要的水手数量比软帆的西洋帆船少很,由于使用隔舱设计,抗沉性也比西洋帆船优秀,而且造价低廉。福船的造价,不过是数千两银子。宝船的造价,也不过是数万两银子而已。
    但是由于速度、炮位和防御的原因,无论是福船,还是宝船,都不适合用来作为火炮,尤其是以实心弹为主要攻击方式的战舰。而因为速度上的不足与重心问题,传统中国帆船也不适合进行远洋探索。郑和舰队走到非洲西海岸,就没有继续前进,也有风浪的影响。
    何况,即使不考虑这两方面的用途,为了提高中国帆船的性能,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进。对于造船技术,张准关注的,并不仅仅是战舰。当战舰发展起来以后,海洋贸易也是他关注的重点。十七、十八世纪,正是殖民地的高度发展时期,张准当然不愿意错过这样的机会。
    什刨
    我们永不称霸?
    那是没有实力称霸好不好?
    按照张准的建议,薛知蝶及其手下的船工,首先对传统的中国硬帆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华竟这比换装软帆要方便得多。他们改变了硬帆原先材料复杂的情形,而精选出更轻、更坚固、气密性更好的材料来编织硬帆,以提高硬帆的抓风能力与结构强度,这样一来,硬帆的面积就可以大大增加。
    而选用强度更大的各种“铁木。制作桅杆,又可以将桅杆造得更高,硬帆的面积也因此进一步增大。虽然这会大大增加桅杆的成本,但桅杆所用木料在整艘船只之中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大幅度提高的航“行性能完全可以弥补成本的少许增加。而且在海战中,桅杆强度的大幅度增加。也在事实上将船只防御最弱的一个短板给补上了”好吧,可想而知,要是桅杆被打断,对船只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而经过薛知蝶改进的新式绞盘,则大大降低了硬帆升起的难度,此后即使是最重的硬帆,也只需几个人便可以让整帆升满,这就进一步降低了必要水手数,增加了商运的利润与航海中抗御灾难的能力,而不至于人数少得太多船就根本开不动了。
    这样一来中国帆船的航速大大加快,肋材的加装也使得船身更为坚固。这两方面的性能大幅度提高后,无论是商船还是战船,其适应气候的能力都大大加强了。随着硬帆本身不断改进,直到矿物能源动力在海船中普及之前。中国式硬帆船依然是世界上最好的商船。
    至于软帆,由于中国已经放弃太多年了,短时间内无法投入实用。而且阿拉伯船上光有适合逆风的三角帆,适合顺风的方形帆还需要大明的船工反复试验才能定型。但相信。在不久的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