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刺明 >

第538章

刺明-第538章

小说: 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半路捡回来的这个姚范德,拉哈感觉怪怪的。汉人有种本领,就是自己有什么心思,自己还不消说出来,他就明白了,还会主动的将事情办得妥妥帖帖的。不像是身边的其他榆木脑袋,除杀人兵戈,另外事情根本不懂。好比说,萨哈磷的这个小婶子,就是他无意中看上,然后动了心思,最后经马轶的手称心如意的。果然是迷死人的小妖精。
    拉哈心满意足的说道:“回去了。”
    马轶急忙屁颠屁颠的走到马匹的旁边,然后蹲下来,尽可能的将背部放平。拉哈走过来,一脚踩着马轶的脊背,当作是上马石,然后上了马背。大概是刚才在那个女人的身上,花费了太多的力气,拉哈上马以后,身子有些摇晃。马轶急忙站起来,扶着拉哈的腰部,将拉哈稳定下来。
    “驾”
    拉哈上马以后,一挥马鞭,就出了院子。
    马轶顾不得拍失落肩头上的泥土,急忙屁颠屁颠的跟上去。
    其他的随从,都露出厌恶的神色,内心里暗骂,这个汉人,真是贱,拍马屁的功夫太强了。拉哈这样的废料,也只有汉人的奴隶才愿意侍候他。每次看到姚范德哈巴狗一样的脸,那些满人的随从,都感觉很是的讨厌。可是,他们也不敢对这个姚范德怎么样。因为,姚范德每次都能讨好拉哈。吃喝嫖赌,拉哈几乎是样样都学全了,对这个姚范德自然是很是宠任。
    礼亲王代善是个值得满人尊敬的人,可是国事忙碌,根本没时间管年轻一辈。而岳托最近也是忙于战备,对自己的三儿子,也管不到哪里去。偏偏这个姚范德又有几分伶俐,闯大祸的事情,是绝对不会怂恿拉哈去做的。好像刚才这样的**,其实说穿了,也就是那么一回事。
    很快,一群人就回到了外面的街道上。
    可能有人会觉得,沈阳是鞑子的老巢,鞑子都是一群野蛮人,未开化的,沈阳在他们的统治下,街道一定会很是的难看,很是的冷清。事实上,这绝对是毛病。自从皇太极即位以后,范文程等汉奸,一直备受重用,因此,汉人的文化习惯,在辽东也慢慢的推广开来。沈阳有很多处所,都在模仿京师。
    从一定的角度来说,这里的商业贸易,还是比较茂盛的。街道两边摆摊的人很多,商铺大部分也是开门营业的,前来购买工具的满人也很多。偶尔间,还有汉人商人。叫卖声此起彼伏,讨价还价的声音也是不断于耳,和一般的城镇没有太大的区别。要不是经常有巡逻的鞑子走过,这里简直是内地的城镇,没有太大的区别。
    固然,销售的货物还是有些特另外。铁器、茶叶、丝绸、盐巴、棉布、武器、盔甲之类的货物,在这里是绝对找不到的。大金国严格控制以上这些物资的买卖。市场上出售的,大部分都是动物的毛皮、人参、鹿茸、虎鞭等辽东常见的工具。这些物品的标价,要比内地廉价至少五成以上。由于战争封锁,这些物品轻易到不了中原,价格自然起不来。
    马轶就好像是一条忠实的哈巴狗,亦步亦趋的跟在拉哈的马后。忽然间,前面来了一群人,一群穿戴浑身毛皮的家伙。看起来,他们穿的应该是熊皮。他们的身材很是的魁梧,浑身毛茸茸的,看起来好像是野人。这些人走路很是的嚣张,旁若无人的大摇大摆的走过来,将前面的人都吓得急忙退开。马轶原本以为拉哈会要这些人的好看,没想到,拉哈却是识相的避开了几分,好险对这些人也有点忌惮。
    马轶屁颠屁颠的跟上两步,低声问道:“三阿哥,他们是什么人?怎么在我们沈阳这里横行无忌呀?”
    拉哈虽然不学无术,不求上进,究竟结果是身世代善、岳托旗下,基本的情况还是清楚的,随口说道:“是依木河卫的熊人。上头叫我们不要惹他们。”
    马轶自言自语的说道:“难怪,长得跟大狗熊似的,果然是熊人,比三阿哥差远了。”
    拉哈满意洋洋的说道:“这个固然,哈哈”
    在拉哈觉察不到的时候,马轶的目光,悄悄的注视着那边的一群土著。这是新情况,他必须关注一下。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这些“熊人”应该是从塔鲁木卫(今辽宁省西丰县)调来的。塔鲁木卫和依木河卫(今俄罗斯特林),相差很远。塔鲁木卫的人呈现在这里,不奇怪,塔鲁木卫以前就有很多人跟随大金国作战,赚取外快。
    可是,居然连依木河卫的人,也呈现在这里,就让人受惊了。从那么远的处所跑到沈阳来,要不是大事,谁能相信?要说他们和鞑子即将倡议的第三次入寇,没有关系,有谁能相信?皇太极居然连这么远的土著都招来,看来是要大干一场啊
    “三阿哥……”
    马轶只需要一点小小的技巧,就从不怎么设防的拉哈的嘴里,得知了相当多的情报。这些情报让马轶很是的受惊。为了准备第三次入寇,皇太极认真是做足了功夫。不单依木河卫的人来了,还有更多的土著居民到来。
    明朝在占领东北地区以后,成立了很多卫所,名义上算是列入了大明国的版图。其实,这些卫所的主人,都是本地的土著居民。什么塔鲁木卫,什么亦河东卫(今吉林省怀德),什么亦马忽山卫(今吉林省辽源),什么塔哈卫(今黑龙江漠河),什么脱木河卫(今黑龙江黑河以北),什么翰兰河卫(今俄罗斯伯力),什么依木河卫,什么波罗河卫(今俄罗斯库页岛)……你没看错,库页岛曾经一度是明朝的领土,明朝在这里还有驻军。
    在大部分的地区,明朝都是象征性的存在,本地人该干嘛还是干嘛。以前,这些土著居民和明国的关系,有的疏远,有的亲密,明国也管不了那么多。只要你们不起来造反就行。努尔哈赤起兵以后,这些土著有的介入,有的不介入,有的隔岸观火,有的作壁上观,历来没有过一起聚集到沈阳的架势。
    看来,传国玉玺的作用,对皇太极还是蛮大的。起码,在宣传和号召力上,大金国要比以前提升了几个档次。越是民智开化,对传国玉玺就越是不怎么重视。相反的,越是愚昧落后,越是相信天命所归的神话。鞑子获得了所谓的传国玉玺,大概就是制造了天命所归的神话,然后将这些土著给召集过来了。
    为了策动第三次的入寇,皇太极居然将这些土著都全部召集过来,可见,皇太极自己也在懊恼,建虏的人数,还是有点少啊不克不及不加上这些土著居民。千万不要忽略这些土著居民的战斗力。事实证明,在某些情况下,越是未开化的野蛮人,战斗力越强。五胡乱华的时候如此,辽人、金人、蒙古人也是如此。现在,鞑子也是如此。
    同时,马轶还敏锐的觉察到,鞑子的第三次入寇,极有可能是在雪窖冰天里进行。因为,寒冬腊月的,明军对气候肯定不是很适应的。相反的,来自雪窖冰天的鞑子,还有这些土著,却是如鱼得水。天气越是很冷,对他们越是有利。如果是在大夏天的战斗,这些土著反而承受不住。
    这是很重要的情报,必须尽快的送出去。土著的到来,相信对战局没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些全部土著加起来,应该都不跨越一万人。在大战傍边,一万人的军力,简直不算什么。鞑子聚集到的八旗骑兵和蒙古骑兵,总数量已经跨越五万人。可是,鞑子策动入寇的时间,却很是重要。
    鞑子的第一次入寇,是在崇祯二年的十一月。鞑子的第二次入寇,是在崇祯七年的七月。这两次入寇,鞑子都成功的打了明军一个措手不及。如果鞑子的第三次入寇,还是打明军一个措手不及的话,明国的损失,肯定会更大。须知道,这一次,鞑子入寇的军力,可是大大的增加了。
    当初,鞑子第一次入寇,军力只有两万人左右。鞑子的第二次入寇,军力也不跨越三万人。可是这一次,鞑子光是八旗骑兵、蒙古骑兵,就跨越了五万人,再加上这些土著,再加上汉军旗,再加上朝鲜的仆参军,凑够**万人,号称十万,甚至是号称二十万,都是不成问题的。
    况且,这一次鞑子的入寇,针对的主要目标,应该不是明国,而是虎贲军。要是张准无法及时判断鞑子的进攻时间,就无法即时做出完善的防御配备。就军力而言,虎贲军和鞑子之间,还是有较大差距的。要是鞑子有数万的骑兵杀入山东,虎贲军的压力,就要大增。
    关键是,时间所剩不多,如何尽快的才能将情报送出去呢?他可不克不及在没有借口的情况下,离开拉哈的身边。这是很容易引来怀疑的。谨慎,必须谨慎,他必须珍惜现在的身份。否则,更多有价值的情报,就要错过了。
    “窝莫罗过来”
    正在这时候,有人忽然叫道,
    马轶急忙跑过来,恭维的媚笑着说道:“玛法,有什么叮咛?”
    叫他做事的,乃是拉哈的长随,叫做杜尔巴的。杜尔巴原来是岳托的亲兵,骑射和肉搏功夫,都十分的了得,因此,颇有几分傲气。他一直都叫马轶“窝莫罗”(满语里面是孙子的意思),而马轶也凑趣的叫他“玛法”(满语里面是祖父的意思)。
    “去”
    “将这个工具送给那个女的”
    杜尔巴掏出五个沉甸甸的金锭,不耐烦的叫道。
    马轶急忙接过来,眉开眼笑的说道:“玛法安心,一定送到。”
    说罢,就屁颠屁颠的走开了。
    老天有眼,这么快就有机会送出去情报。看来,以后还得在拉哈的身上,拼命的下功夫啊**不是明国的专利,咱一定要将汉人**的本领,都全部教授给三阿哥。堡垒不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吗?咱就从这个三阿哥开始。
    【今天的第二更送到求月票求推荐票】
    【最近的推荐票很不给力啊,有推荐票的兄弟,多给我几张吧要是有月票就更好了,谢谢大家】
    
    '  '
第532章 纠结的史可法
    第532章纠结的史可法
    (0532)
    史可法最近一段时间的心情很纠结。
    此时此刻的他,正离开兖州府的沂州,向青州府的安东卫进发。他刚刚押解三千九百九十九颗鞑子的首级回到京师,还没有来得及休息,又被朝廷派遣了出去。从某个角度来说,现在的他,已经成了朝廷和张准之间沟通的桥梁了。
    这一次,他是依照朝廷的命令,去找张准的麻烦的。张准擅自带兵进入安东卫,支持安东卫的叛乱,还杀了山东总兵倪宠,还惊吓到鲁王府的管家。给山东造成了极大的震动,给京师也造成了极大的震动。只要提到张准这个名字,所有的朝廷大员,内心都是百感交集,五味俱全。
    兖州府知府李懋芳的奏章,还有漕运总督将凤阳巡抚杨一鹏的奏章,是最先送到京师的。随后到来的,还有鲁王府的告状信。接到李懋芳和杨一鹏的奏章,内阁首辅温体仁马上头大如斗。
    东北的鞑子,中原的陕西乱军,已经让朝廷千疮百孔,疲惫不堪。作为内阁首辅的温体仁,面对越来越残败的局面,也开始萌生退意。现在的他,已经深深的感觉到,内阁首辅的宝座,真的是欠好做。被这么多的事情弄得焦头烂额以后,他反而有点羡慕被他撵走的周延儒了。起码,现在的周延儒,就不消为鞑子,为乱民,为张准这些事情头痛。
    不过,暂时来说,京师还是平安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