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刺明 >

第554章

刺明-第554章

小说: 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前,张准手下可没有这样的人才。最善于坑蒙拐骗的,只有墨煜一个。可是,墨煜现在主要是在外交战线做事,显然无法兼顾去拐卖人口。因此,张准的雄心壮志,一直都没有机会实现。
    直到闻香教被虎贲军包抄起来,张准的计划,才重新启动。谁最擅长拐卖人口?固然是闻香教了。想昔时,闻香教起义的时候,可是随随便便的就裹挟了上百万的民众的。上百万的民众啊,这可是一个很是巨大的数字。整个莱州府的人口,目前也不过是八十万罢了。全部鞑子加起来,包含老幼妇孺,可能也没有八十万人。
    只要闻香教再来一次这样的裹挟,将北直隶或者其他处所的民众,都裹挟到莱州府和登州府,张准辖区内的人口,至少可以增加几十万。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有人口就有劳动力,有劳动力就有生产力。如果登莱二府的人口跨越两百万,将是一个质的奔腾。
    要是没有意外的话,青州府应该也很快就掌控在虎贲军的手上。青州府的人口同样不多,有大量的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青州、莱州、登州三府,容纳五百万的人口,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这些空缺的人口,要从哪里来?固然是从其他处所诱拐过来。
    董淑嫣很快就听明白了,忍不住惊讶的瞥了张准一眼。这样的事情,对闻香教来说,还真是轻车熟路,一点难度都没有。唯一要考虑的,就是诱拐人口的几多罢了。只要操作得好,又有虎贲军的帮忙,拐卖几十万的人口,还真是问题不大。北直隶人口要比山东多很多,借助鞑子到来的机会,将三成以上的北直隶人口,转移到山东,都是有可能的。
    固然,张准有求于己,她要是欠好好的狮子大开口,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她就不是董淑嫣了。你张准总是想着占我们闻香教的廉价,我也要占一点你的廉价。于是,董淑嫣漆黑的眼珠滴溜溜的一转,随意的说道:“行啊,你让我将城内的人都带走。”
    张准爽快的举起五个手指。
    董淑嫣有点失望的说道:“只准带走五千?”
    张准摇摇头,简短的说道:“错是五百”
    董淑嫣马上气鼓鼓的,又急又怒的说道:“你”
    张准毫不睬会她的抗议,慢条斯理的说道:“你要是真的想做事,五百人足够了”
    董淑嫣气不打一处来,鼓着腮帮,气鼓鼓的说道:“五百人能做什么?还不克不及包管我的平安你是要我死在北国吗?我死了对你有什么好处?”
    张准轻飘飘的说道:“你说什么话?五百人还不克不及包管你的平安?你以前有很多人跟在身边吗?最多,将你身上的所有秘密武器都还给你。”
    董淑嫣只好生闷气。
    战场上不是张准的敌手,连斗嘴都不是张准的敌手,内心的郁闷,可想而知。她情不自禁的使劲儿埋怨,这个张准,怎么就软硬不吃,水泼不进呢?松一松口会死啊
    偏偏张准好像还没有住口的意思,继续说道:“总之,只有五百人。你最好挑些有用的骨干去,别整那些没用的。需要的时候,我会出动军队帮忙你”
    董淑嫣气鼓鼓的说道:“那其他人做什么?”
    张准笑眯眯的说道:“其他人?其他人固然有用处”
    王徐寨前所的码头建设,不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吗?时间紧急,王铭宇要零星的组织民夫,还不如直接成建制的将闻香教的人拉过去。闻香教的骨干教徒,都是清一色的壮劳力,只要策动起来,就是干活的好手。王徐寨前所的工作完成以后,要是没有另外事情,他们刚好在那里常住。
    莱阳和栖霞都是闻香教的老巢,在瓦解了闻香教以后,张准是不成能让任何的闻香教教徒,还继续都留在莱阳和栖霞的。可是,任凭闻香教的人分离到各地,也欠好。万一他们又私底下聚集,黑暗搞事,虎贲军欠好控制。先将他们集体安设到王徐寨前所再说。等以后有了更好的处所再重新放置。
    【今天的第三更送到求月票求推荐票】
    
    '  '
第544章 当真是人不如鸟吗?
    第544章认真是人不如鸟吗?
    (0544)
    随后,张准就裹挟北直隶人口的方案,做了简单的说明。他的初步计划,是利用董淑嫣率领的闻香教骨干,在保定府、河间府、真定府三个处所,散布流言,怂恿本地的苍生南逃。只要他们进入山东境内,张准就可以和朱大典协调,将这些难民都接收到登莱二府。相信在这个问题上,朱大典不会阻挠的。
    这三个府,都处在鞑子南下的道路上,肯定会受到鞑子骑兵的蹂躏。尤其是保定府,战略位置很是重要,必定受到鞑子骑兵的严重摧残。小小的保定城,能不克不及保住本地的苍生,实在是岌岌可危。在真正的历史上,连大学生孙承宗所在的高阳,都被鞑子攻破,然后屠城。董淑嫣将本地苍生都带出来,使得他们免受战火的伤害,也算是大功一件。
    徐青鸾温柔的说道:“嫣儿,这是好事,你就勉为其难去一趟吧。”
    师傅既然开口了,董淑嫣只好闷闷的承诺了。
    徐青鸾看了张准一眼,又温柔的说道:“张准,对闻香教,你还有什么想法,都说出来吧。青鸾不才,在抵当鞑子方面,却也不甘人后。上次在登州城外,大伙被鞑子冲散,现在想起来,简直汗颜。要是有一雪前耻的机会,相信很多人都不会放过的。”
    张准也不客气,直接将自己对闻香教的放置说了出来。
    两雄不克不及并立,闻香教固然不成能存在了。登莱二府,只有虎贲军政权可以存在。可是,闻香教的部分骨干,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以后,是可以加入生夏宗的。部分的骨干,还可以加入虎贲军。究竟结果,谁也不克不及否认,在闻香教里面,还是有很多人才的。否则,在官府的冲击下,闻香教早就销声匿迹了。
    既然闻香教能够传承至今,说明它还是有一套本领的。虎贲军能够打败闻香教,完全是超时空的存在。好像均田令,就是这个年代的人们想象不到的。要是没有均田令,闻香教即使在莱阳和栖霞被打压,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们潜逃到其他处所,还有死灰复然的机会。可是,在均田令这样的大杀器面前,闻香教就完蛋了。
    好比说,徐青鸾本人,就是一个专业的人才。她的专业,不在于白莲圣母这个角色,而在于她的另外一种技能。这种技能,也是张准牢牢盯上她的原因之一。
    张准忽然说道:“徐天师,我很想知道,你的信鸽,能不克不及飞过渤海湾?”
    徐青鸾恍如有些惊讶,不明白张准为什么突然错开话题,下意识的说道:“信鸽?”
    张准点颔首,若无其事的点颔首:“听说徐天师经经常使用鸽子来传递信息?”
    徐青鸾轻轻的点颔首,娓娓说道:“简直如此,”
    张准终于是露出了狐狸的尾巴,期待的说道:“不知道徐天师的鸽子,是否可以为我们虎贲军传递消息呢?”
    董淑嫣似乎觉察到什么,瞥了张准一眼,狐疑的问道:“难怪你要师父在你的身边带发修行,原来是盯上师父的鸽子了。”
    张准毫不掩饰的点颔首,赏给她一个大拇指,笑眯眯的说道:“你猜对了。”
    董淑嫣感觉自己又被算计了,马上气鼓鼓的,想要说些什么,却又欠好说的。怎么说呢?开始还以为张准是看上了徐青鸾的美色,她情不自禁的鄙夷张准一下。对色狼,她固然有资格鄙夷。结果却发现,张准真正看上的,乃是徐青鸾驯养鸽子的本领。自己的师傅长得这么漂亮,居然还不如一种动物让张准重视。人不如鸽,认真是太难受了。
    事实上,在张准的心目中,徐青鸾的美色,简直不如她驯养鸽子的本领吸引人。徐青鸾,嗯,或许准确来说,是她和她身边的女门生,有一手很是强的本领,那就是驯养和使用信鸽。平时,闻香教就是使用信鸽来传递紧急信息的。
    在闻香教的白莲圣母画像上,在圣母的头像后面,是有两只白鸽缭绕的。一般的人可能以为这两个白鸽是吉祥的象征,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实际上,这两只白鸽是有实际用处的。它们的作用,就是秘密通信。闻香教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教徒,就是因为有信鸽的辅佐。
    随着土地的逐渐扩大,张准觉得原始的通讯体例,是越来越麻烦了。山东半岛的地形,原本就起伏不服,山地和丘陵很多,严重的阻碍了道路建设。即使花费巨额的资金,修建出来的道路,也是起伏不服的,通行的速度其实不快。好比说,骑马从威海卫到浮山城,就要足足两天的时间。如果使用信鸽的话,可能只要半天。
    一般的信鸽,每小时的飞翔速度在六十公里以上。速度快的,时速甚至可以跨越八十公里。如果是远程飞翔的话,平均时速也有差不多五十公里。这样的速度,要比战马快多了。更重要的是,不受地形的影响,可以翻山过海,基本上依照直线来传递信息。张准控制的土地,地形地貌很是复杂,有陆地,有大海,信鸽的作用,表示得很是的明显。
    使用信鸽传递信息,从威海卫到浮山城,直线距离不跨越三百公里,信鸽五六个小时就能穿越。如果是训练有素的优质信鸽,速度还可以提高。在没有德律风、电报的年代,这样的通讯速度,绝对是惊人的。
    【作者注:1965年5月8日,英国东英联合公司在东阿格利亚举行一次信鸽竞赛,总共放飞了1428只信鸽。最先达到的是维金父子饲养的鸽子,每分钟飞了2950米,等于每小时飞翔177公里。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飞得最快的信鸽。】
    要是使用信鸽传递信息,哪怕是沈阳将信息传到浮山城,也只要一天的时间。如果使用其他的体例……恐怕没有五六天是不成能的。其中最关键的原因,还是信鸽可以完全不受地形的影响,这对远距离的通讯,是很是有利的。
    我国是养鸽的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年龄战国时代的中国南方,已经有了目色不合的鸽子。秦汉时期,宫廷和民间都醉心于各种鸽子的饲养与管理。隋唐时期,在我国南方广州等地,已开始用鸽子通信,在海上的中外劳悦耳民已用鸽子传递信书,以向家人报平安。
    唐宋时期,养鸽之风极为盛行,在那时杭州一带,以养鸽为乐,在鸽腿上系上风铃,数百只群起群飞,望之若锦、风力振铃,铿如云间之珮。那时不单民间好鸽,皇室也不例外,唐朝宰相张九龄,在岭南家乡,曾养群鸽,并用鸽与家人来传递书信。到南宋时,高宗赵构更是迷恋养鸽,甚至不睬朝政。
    明朝时,我国的养鸽已具相当水平。有些大商家也会使用信鸽来传递信息的。私人使用信鸽的数量也很多。姬玉情之前就使用过信鸽。可是,作为专业的信鸽系统,尤其是覆盖全国的信鸽系统,是需要花大力气来培养的,一般人根本承受不起。
    闻香教的鸽子,其实数量也不算很多。可是,究竟结果是有基础的不是?只要在闻香教的基础上,继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信鸽系统进行研究、扩展,就有希望建立一套完善的信鸽系统。只要有足够的信鸽数量,即使是覆盖全国,也不是不成以的。
    徐青鸾明白了张准的意思,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