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刺明 >

第754章

刺明-第754章

小说: 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农作物的轮作,宋应星是绝对有研究的,他还撰写过专门的著作。因此,在这个领域,他是有充分的讲话权的。
    积极成长间作套种,中国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氾胜之书》中,就有关于瓜豆间作的记载。公元六世纪呈现的《齐民要术》一书,更是明确的叙述了桑与绿豆或小豆间作、葱与胡荽间作的经验。宋代以后麦豆间作、棉薯间作等已较普遍,其他作物的间作也获得成长。
    农作物的间作,包含高、矮杆作物间作和不合作物种类间作,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的间作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间作,就是小麦与蚕豆间作,甘蔗与花生、大豆间作,高粱与粟间作等。林粮间作中以桑树、果树或泡桐等与一年生作物间作较多。
    张准要宋应星研究的,乃是玉米、红薯、土豆等外来的农作物,和水稻、小麦、豆类等本土的农作物之间的间作。这是一个全新的话题,需要宋应星他们去投入大量的精力研究。前世的张准,是工人家庭身世,对具体的农业生产,不是很清楚。
    然而,宋应星的反应,明显有点奇怪,颇有点不以为然的样子。显然,他对玉米、红薯、土豆这些外来的农作物品种,不是十分的在意。在他看来,只要搞好本土农作物的种植,就足够满足全国的需要了。说得更准确一点,是做好水稻、小麦和豆类的种植,就已经足够了。
    毫无疑问,宋应星在农业生产方面,具有相当的知识,有很是深入的研究。可是,他究竟结果是正统的书人,他的思想,依然受到儒家思想的某些影响,好比天朝上国主义严重,固步自封,排斥外来的事物。他甚至看不起种植经济作物。以前,有人利用田地种植甘蔗之类的,就遭受到宋应星的强烈抨击,为此还闹出不大不小的风波。
    张准鉴貌辨色,感觉宋应星的思维,简直需要开拓一下。过度的自我,对他的成长,很是的晦气。寻思片刻,张准缓缓的说道:“玉米,土豆,红薯都是好工具,要充分的推广开来。这三样农作物,看起来不起眼,其实生命力很是的顽强,又耐干旱,田间地头,门前屋后,庭前院后,山林野地,都可以种植,不会和传统的农作物争夺田地。”
    “或许,这些农作物的味道,大家还有些不习惯。我知道有些人说玉米的味道怪怪的,红薯的味道也欠好,土豆更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弄来吃。可是,必须告诉大家,这些都是真真实实的粮食,是可以满足人体的需要的。在灾荒到来的时候,总要比草根、观音土的要好。”
    说到这里,张准的语调,逐渐的降低下去,冷峻的说道:“外面的情势,或许你们不太清楚,才没有感觉到推广这些外来作物的紧迫性。我现在告诉你们,外面的情况,很是的不乐观。”
    “持久的战乱,持久的干旱,致使大片的田地荒芜,今年的粮食产量,必定会大大的减产。没有了粮食,就会产生大群的灾民。我估计,到时候会有大量的灾民涌入山东。要是我们没有足够的粮食救济,我们自己也会乱。”
    “然而,水稻和小麦这两项主要的农作物,想要一下子提升太多的产量,不太可能。因此,我们还是要在其他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在玉米、红薯、土豆这三者上下功夫。宋应星,你对水稻和小麦的研究,都很有经验,我希望你可以专心致志的对这三样的农作物进行研究。”
    宋应星有点不情愿的说道:“谨遵大人的叮咛。”
    他简直有点排斥外来的农作物。这种思想,他从小就有,其实不是长大以后才形成的。在他看来,老祖宗的工具,不克不及丢。连老祖宗的工具,都不给予真正的重视,整天想着外来的农作物,那算什么事?搞好自己的本行是正经
    张准想了想,缓缓的说道:“宋应星,我告诉你,玉米的最高产量,可以达到每亩两千斤……”
    宋应星失声说道:“什么?两千斤?”
    难怪他有这么大的反应。那时的粮食最高亩产量,乃是江南最好的稻田,大概每亩产量在五百斤以上。一般的水田,都是在四百斤左右。要是在黄河流域,水稻的产量,还要更低一些,通常只有三百斤,有的甚至还不到三百斤。至于小麦的亩产量,一般也是三百斤左右。这个玉米的产量,每亩地居然可以达到两千斤,那实在是太骇人了。
    如果每亩地玉米产量可以达到两千斤的话,青州府总共有三百多万亩的田地,加上山区的土地,跨越一千万亩,可以用来种植玉米。每亩两千斤,一千万亩,就是足足……宋应星感觉自己的思维,有点跟不上了,脑海里甚至有点窒息的感觉。
    张准看到宋应星的惊讶脸色,就知道自己惊吓到这位明朝的农业科学家了。也难怪,玉米亩产量两千斤,是四百年以后才达到的。这个数字,也基本上是试验田的数字。为了达到这个产量,玉米的种子,经过精心的培育,生产过程,也获得全方位的监管,才有这样的惊人产量。在明朝,两千斤是肯定达不到的,有五百斤就很不错了。
    可是,张准决定不揭穿这里面的隐情。他决定用这个数字,来刺激一下宋应星,让宋应星有点愚昧的自大思想,呈现裂缝。自己对宋应星有期望,有期待,还有给他一点点的压力。玉米是外面传来的农作物,咱中国人什么都好,就是一点欠好,天朝上国的思想很严重,反应到农业生产方面,只看重粮食作物,只看重五谷,其他的都被蔑视。玉米这个外来的新生物,被蔑视是自然的。
    说真的,玉米传到中国,已经至少有三十年的历史了。在万历初年,随着海上贸易的铺开,玉米就传入了福建等地。福建本地的官府,在开始的时候,也曾经小规模的推广过种植。可是,为什么后世这么好的工具,无法迅速的推广开来?无非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那时的玉米,产量其实不咋的,和水稻、小麦相比,完全没有优势。一般屋前屋后的玉米产量,都只有两百斤左右。因此,要让苍生不种水稻和小麦,改种玉米,那是不成能的。第二个,就是玉米不太好吃。没改良过的玉米,简直很难吃。玉米刚刚传进来的时候,福建本地的民众,都是拿玉米来喂鸡喂猪的,人根本不吃。
    嗯,这个完全是心理上的惯性思维作祟的问题。就好像是昔时的番茄,一直都被认为是有毒的,谁也不敢吃,还被附上了多种多样的荒诞的色彩。其实,只要大家都接受玉米的存在,它的味道,就会好很多。
    张准要让玉米大力的推广开来,少不了农科司的努力。农科司的努力,有两个标的目的。第一个,就是积极改善玉米的品种,提升玉米的产量。亩产量只有三百斤的玉米,肯定是要被唾弃的。可是,如果亩产量跨越五百斤,接受的人就多了。要是亩产量跨越六百斤,不消虎贲军强迫,苍生们自己城市积极的种植了。
    第二个,就是积极改善玉米的口味。口味这工具,真的是比较难琢磨的。其实,在张准看来,现在的玉米,好像也不是很难吃。至少,他觉得味道还可以。然而,苍生们不喜欢,他也不克不及强迫。他总不克不及说,你们要是不吃玉米的话,我就将你们都抓起来吧。
    张准要农科司大力的推广玉米,就是希望给苍生们强烈的心理暗示,认为虎贲军大力推广玉米,他们是应该顺应潮流的,接受玉米这种农作物的存在。因为,这两年来,只要紧跟虎贲军的脚步的人,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反的,要是不听虎贲军的话,下场就很糟糕。
    张准笑了笑,缓缓的说道:“其实,玉米的产量还没有什么,红薯的产量才是最可怕的。很多处所,一年可以种两次红薯。一亩地的红薯年产量,加起来跨越两万斤”
    这一次,连徐正明都目瞪口呆了。
    两万斤
    这是什么概念?
    张准莫非是说错了一个字?
    两百斤还差不多,天,还两万斤
    【作者注:红薯的产量,简直很高,历史记录是三万斤以上。一般地区都是两万斤左右。大都处所分为春夏两次种植。】
    张准肯定的说道:“我不是吹法螺,这是有人实践证明的数据。红薯的最高亩产量,实际上已经跨越三万斤。固然,以我们现在的技术条件,暂时还做不到。不过,只要我们努力,竭尽全力的培育良种,改善耕种体例,达到这个数据的一半,也不是不成能的。”
    宋应星和徐正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觉得不成思议。亩产量两万斤,这完全是无法想象的。然而,张准说的有板有眼的,好像简直是有那回事。不克不及不说,这个数字,简直是刺激到他们俩了。
    好大一会儿以后,宋应星才艰涩的问道:“都督大人,你不是在信口开河吧?红薯那个工具,如此的神奇?”
    他对这个数字,简直是太怀疑了,因此,在说话的时候,就有点不太客气了。事实上,宋应星也不是一个太愿意折腰事权贵的人物,否则,也不会连一个有品级的职位都混不上了。
    张准肯定的说道:“我没有说谎,你们可以自己测验考试。你们的测验考试,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点,要尽可能的培育高产品种。第二点,就是监视整个生产过程。”
    宋应星轻轻的咬咬牙,缓缓的说道:“都督大人,要是你说的是真的,在下一定会努力的验证的。”
    张准继续说道:“其实,红薯真的是个好工具。红薯自己可以吃,茎叶也可以吃。人可以吃,牲畜也可以吃。在丰年的时候,可以用来喂养牲畜,增加猪牛羊的产量,丰富市场。在饥荒的时候,就是人的主粮。”
    “别看这个红薯毫不起眼,要是搞好了,就等于是农林牧副渔全面成长了。现在,老苍生的家里,连人吃的粮食都无法包管,哪里来的粮食喂养家禽家畜?可是,如果有了大量的红薯、玉米、土豆之类的,喂养家禽家畜的饲料,就有了包管。”
    宋应星用力的点颔首。
    他很怀疑张准的话,却又有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张准的话,简直是真的。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认真的验证一下,张准的说法,究竟是在信口开河,还是确有根据。
    看到张准有事要忙,老田头就告辞离开。
    张准颔首说道:“你们先走吧。徐正明,你留下,我有事情和你零丁谈。”
    【今天的第二更送到】
    '  '
第686章 蒸汽机和雷汞
    其他人都走了,只有徐正明留下来。
    徐正明显然有点不安,不知道张准找自己有什么特殊的事情。他感觉自己来到山东以后,好像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成绩,也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啊!张准找自己做什么?
    张准忽然问道:“你真的认为我们人是可以飞起来的?”
    徐正明犹豫片刻”有点不太自信的说道:“大人觉得呢?”
    张准目光熠熠的盯着他,意味深长的说道:“是我问你。”
    徐正明轻轻的吸了一口气”慢慢的说道:“我觉得是可行的。”
    张准依然是目光熠熠的看着他,深沉的说道:“对你的研究”你的妻子好像不太赞成?她还砸了你的发现?”
    徐正明无奈的叹息一声,没有说话。
    张准的话,刚好击中他的软肋。其实,徐正明是江南人”身世还是比较殷实的,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