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1937 >

第1111章

大明1937-第1111章

小说: 大明193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午五点半,城中的主要战斗结束了,只剩下几处零星的清剿还在进行。清真寺上方的镰刀锤子旗打着卷落了下来,一面明黄的蟠龙旗升了上去。
    5月23日,疆东重镇哈密,被明军收复。
    ':'
    '  '
第211集 长驱直入吐鲁番
    明军攻下了哈密地区,取得了一年来都没取得的战果,终于在两疆的天山东大门外取得了一大块绿洲区,算是有了一个进疆的前进基地。  接下来,明军集中兵力进攻吐鲁番地区。和哈密地区相比,吐鲁番地区是一个真正的战略要地,无论进攻南疆还是北疆,都绕不过吐鲁番。吐鲁番的北边是雄伟的天山,南边是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都是军队无法逾越的。如果占领了吐鲁番,向北可以进攻迪化,打通天山山口,取得进入北疆的大门钥匙;如果不过天山,直接向西可以一路长驱直入南疆,也就是进攻天山以南、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北的那一连串绿洲地带:巴音郭楞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以及沙漠西南面的和田地区。
    明军并没有哈密稍作停顿,仅仅是把参加哈密战役的大部分部队留下来休整,而把大批刚下车的生力军换为进攻部队。养精蓄锐的坦克、养精蓄锐的兵,马不停蹄,闪电般地继续向西推进,连一点喘息的时间都没给苏军留。  这也要仰赖明军充足的运力。在保障哈密战役后勤供应的同时,还能运来那么多后方部队。这在去年的拉锯战中,是根本不能想象的。要是在去年,别说根本打不下哈密,就算打下来,那也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苏军只要一个反扑,明军就被顺着大漠一路赶回去了。
    但是现在,明军不但在哈密稳稳的扎下来了,而且依然后劲十足,继续向前猛冲。
    ……
    哈密县城到吐鲁番县城,公路距离大约400公里,中间大部分地区依然是一马平川的戈壁滩。这一段不但比从酒泉到哈密短得多,而且也肯定好打得多。因为从酒泉到哈密这一段,正是苏军和明军反复争夺、长期拉锯战的地区,双方都修筑有相对完善的固定设防区:绵延的战壕防线、地雷区,等等。但是明军从没有越过哈密过,苏军从没在哈密以西修筑任何防线,也没有埋设任何雷区。这里是被视作后方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正因为哈密到酒泉之间是“习惯战区”,双方已经在这里你攻我夺很习惯了,无论明苏哪一方,都把在这一区域内的胜败得失看得不那么严重,指挥的都很淡定,心态都比较放松。但是一旦打过了哈密,对苏军来说,那感觉就好象打进自己家门了一样,心态一下子全慌了,都有一种“完了”的感觉。就好象当年清军打过长江防线、对明军的精神冲击一样。
    明军四个装甲师长驱直入,以比哈密之前快一倍的速度追击苏军。沿途苏军没能组织得起一次有力的抵抗。几场坦克战,苏军坦克也都像没头苍蝇一样,完全没了哈密之前的那种殊死搏斗的劲头。400公里的纵深,明军只用了5天时间就追到了吐鲁番县城下。沿途苏军5个装甲师、5个步兵师,被明军4个装甲师追得一路大溃败,路上到处都是被打散了建制的残兵。远东战役的大规模投降,现在又重现了。
    而且这里的苏军投降浪潮比远东更甚。  苏军在中亚、尤其在哈密以西的驻军,中亚士兵占了至少一半。这些士兵都是在几个中亚加盟共和国土生土长的,很多都是和占领区当地百姓是同一个民族的,说同一种语言。苏联在中亚几个加盟国的统治本来就不稳,当地人和俄罗斯人的民族矛盾相当激烈。那些黑头发、黑眼睛、红脸膛的中亚士兵,本来就很不爽那些从远方派来的黄头发蓝眼睛、苍白皮肤、鹰钩鼻子的俄罗斯干部骑在他们头上。现在又亲眼看到在那些从莫斯科来的、说俄语的“同志们”指挥下,大批说自己语言的同胞被活活饿死,军心早就起了不小的变化。现在,这半数的中亚官兵,成了苏军投降的主力。
    ……
    向小强一行现在刚刚进入哈密地区。他和记者们都是激动不已,正在疯狂拍摄那些被饿死和屠杀的尸体呢,突然接到兰州方东成来的电报,说请亲王殿下带着记者在哈密抓紧调查,前边吐鲁番很快又要拿下了,那里的情况更严重,“看点”更多。
    向小强更是兴奋不已,恨不得马上就飞到吐鲁番去。他带着车队、带着记者,先是花了两天时间调查哈密城内的情况,主要是搜集苏军大屠杀的证据。然后接下来的几天,他从清晨到深夜,全天一刻也不闲着,马不停蹄,把哈密县城东西两边一百多公里的绿洲区全跑遍了。城外的任务,主要就是搜集饥荒的证据。他们从最开始的一天看一个村子,到了一天看两个村子、到最后就是走马观花,一天看五九个村子。现在各村尸体都被明军宪兵部队看守着,没让埋,就等着记者和调查团来拍。但是五月份白天天气已经很热了,向小强他们得赶在各村尸体**或者风干之前,尽量拍的更多。
    这时候,越来越多的记者从内地赶了来。还有更多的国际组织,比如国际红十字会、各种协会的代表,也都纷纷赶来。哈密地区的记者和国际人士越聚越多,他们组成了一个上百人的调查团,也不再像向小强他们头几天那样奔命了。调查团兵分几路,分别前往不同的区域。这样前后下来半个月不到,就把整个哈密地区所有的居民点,全都调查了一个遍。一些知情的当地人,还有被俘的苏军军官,指出了几处秘密掩埋点。这些埋人的大坑也被明军挖开了。倒是没有“万人坑”这种规模,但是几百人、上千人的大坑还是有不少。大坑里的尸体多,现在还在**,发出阵阵恶臭。很多小坑里的尸体少,水分已经被吸得差不多了,估计再过一段时间,就成了标准的干尸了。
    在这些惨绝人寰的场景面前,记者们和调查团的人全都震惊了。明军像以前那样,专门给记者们提供了两部电台,由两个情报官为他们发稿件。当然,战地稿件照例要审查,凡是有可能暴露军事秘密的地方都要修改。那两个情报官也担任审查官的角色。
    ……
    哈密战役进行的异常顺利。从5月24日到6月7日,整个吐鲁番地区,也就是天山山口以南、巴音郭楞以东的地区,北全部拿下。现在,明军距离北边的迪化只有130公里了。
    只要输入…
    ':'
    '  '
第212集 再遇图哈切夫斯基
    明军从吐鲁番开始,再次兵分两路,北路向北展开了攻打迪化山口的行动,南路向西深入南疆,沿着天山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北边,长驱直入巴音郭楞地区。  南路的前方是一马平川的绿洲带。从这里开始向西一千公里,基本上都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非常适合机械化大兵团快速推进。而且战场的宽度也很大,从北边的天山直到南边的大沙漠,中间约有120…150公里宽的地方,都是水草丰美的绿洲区,也就是南疆最主要的居民区。这一百多公里宽的地方,都是适合军队推进的。在向小强看来,现在的南疆的战场环境很像二战中的北非战场,都是在沿着广袤大沙漠的边缘作战。而且南疆战场对于进攻方的好处比北非战场还多——在北非战场,撒哈拉大沙漠北缘适合打仗的地方只有几十公里宽,而这里的沙漠北缘有一百多公里宽,易攻难守。
    事实证明,北疆比南疆难打得多。首先北疆就很难打进去。因为想从吐鲁番进入北疆,先要突破位于迪化的天山山口。迪化在历史上能成为两疆首府,其扼守南北两疆交通要道的战略位置,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苏军占领两疆后,自然就对这里的防御建设十分上心。他们在天山山口修筑了一条防御带,浇筑了大大小小的混凝土工事,作为永备的战略军事工程。明军北路攻势直接就被卡在了这里,一时半会儿根本打不进去。
    当然,明军统帅部在制定春季总攻势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个情况。当时制定了一套备用方案,就是分两路进攻北疆。
    进北疆并不是只有走迪化这一条路,还有东边一条道。东边的通道,就是从哈密的北面进入北疆。哈密北面紧挨着一条不大的山脉:巴里坤山。这条山脉是天山山系最东端的一个延伸。巴里坤山的北边一直向北,有大约130公里的平原地带,再往北就是阿尔泰山。北疆和外蒙古的行政分界线也就在这里穿过。两条山系中间这130公里宽的平原地带,就是进入北疆的另一条通道,可以一直进入北疆、深入准格尔盆地,再无险阻。
    但是这条通道没有公路。进北疆的唯一一条公路,就是穿过天山山口、走迪化的这条公路。  明军对着天山山口猛攻了三天,发现真的不是段时间内能打过去的,于是也没有过多耽搁,立刻启动了备用方案,抽调五个师从哈密北边绕进北疆。
    至此,收复两疆的攻势就变成了三路:南路、中路和北路。南路进攻南疆,中路和北路进攻北疆。
    ……
    苏联明显更重视北疆一些。北疆不但更富饶,而且也距离北边的俄罗斯和西伯利亚大铁路更近,更便于控制。因此,驻疆苏军的主力在北疆。明军北路攻势的五个师里,有三个是人民卫队装甲师。这三个装甲师刚一绕到巴里坤山北边,就遭到了苏军四个装甲师的伏击。苏军采用了明军惯用的战术,从左右两翼钳形攻势,几乎把担任前锋的那个师给合围了。这一战明军损失惨重,损失了差不多三百辆坦克,一直败退回了哈密。
    明军北路攻势这次也是推进的比较急,再加上从进攻开始就没怎么打过败仗,一路凯歌的推进到了吐鲁番,尤其是过了哈密简直是势如破竹,全军上下几乎都成了骄兵悍将,连师长也不太把苏军放在眼里了。  这次五个师长驱直入,竟然没有好好掩护两翼,犯了大忌,被苏军指挥官抓住了机会痛击一顿。
    这还是明军春季攻势以来,遭到的第一场大挫败。全军上下都被迫了一头冷水,顿时警醒了。之前的那种骄悍之气,顿时收敛了起来。
    很快,人民卫队收到了情报,这场战役,苏方的指挥官就是图哈切夫斯基。这是苏军驻疆部队总司令在直接指挥。
    经过了下面将军们一连串的惨败之后,苏军的时期几乎跌到了低谷。这一次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亲自操刀,大胜明军。苏军的士气顿时倍涨,尤其是装甲部队,对图哈切夫斯基的爱戴和崇拜,简直到了顶峰。图哈切夫斯基视察前线、只要在哪里一露面,苏军官兵立刻是山呼海啸般的欢呼,更有甚者,很多部队的官兵都喊出了“图哈切夫斯基同志万岁”。
    之前图哈切夫斯基同志率领他们闪电般的解放北疆、驱逐明帝国主义,现在又重新率领他们击退明帝国主义的反扑。图哈切夫斯基,成了苏军官兵心目中的战神。至少在部队,现在除了斯大林,图哈切夫斯基就要算第二号最受崇拜的人了。——在装甲部队,图哈切夫斯基在官兵心目中的地位,甚至已经在斯大林之上。
    ……
    在南疆,明军南路攻势却是一路凯歌,像之前一样进攻顺利,节节胜利。平坦开阔的地形、公路、连绵的绿洲、再加上苏军南疆驻军并不是很多,主要是为了镇压反抗用,装甲部队不多。这都成了明军进攻的良好条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