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满江红之崛起 >

第11章

满江红之崛起-第11章

小说: 满江红之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屁大的小孩还抱着他的腿大哭着,显然是不愿让他走。
    掀帘后进屋的寒风让这几个小乞丐冻的浑身一颤,扭头着看着刚进屋的老爷,尤其是其中的几个小孩,眼中似乎还带着敌意,显然怪他把青哥带走了。
    “老爷……”
    刚擦掉泪,林郁青惊讶的看着走进屋的老爷,老爷怎么进来了?
    八个小乞丐,被八个小乞丐盯着的陈默然同样看着眼前的这些小乞丐,大的不过也就十三四岁的模样,小的也就**岁的样子,浑身上下穿的破破烂烂,虽说天上下着雪,地上积着雪,可这八个小乞丐都没有鞋子,只是破布裹着些稻草用绳扎着。
    瞅着他们冻的浑身不时颤抖的模样,陈默然心头不禁一凉,就这个大雪天,不知道有多少和他们一样的乞丐,没准过了夜,明个就睁不开眼了,就是眼前的这八个小乞丐,他们能不能熬过这个冬天,都……
    “别哭了!一起跟我回去吧!”
    (无语仍然在努力码字中,明天或无法加更,但后天,大后天,周末保证两次加更,望大大们支持满江红,支持无语!ps:求收藏!求推荐!)
    

第15章 浪有多大(求推荐!求收藏)
    二十世纪初的金陵府大街极为热闹,至于三十六年前,湘军破城后的“金陵之役,伏尸百万,秦淮尽赤;号哭之声,震动四野。”的影响早已荡然无存,益长江之利,行通商之便,光绪二十七年的金陵,早就恢复那秦淮河畔灯火通明的繁荣模样。
    虽说今年受北方八国联军进京的战乱影响,但在东南诸省总督东南互保“拒不执行宣战上谕”的庇佑,摆脱了因义和团变乱而导致列强军力扩及东南半壁,维护了局部地区的和平。
    没服战乱的纷扰金陵依是那个“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的金陵,北方的战乱、朝廷的西逃对这里的一切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年刚过的,腊月二十九的大街上的人流仍旧一派熙熙攘攘的模样,衣着光鲜的士绅与面带菜色的北方难民一起在这千年古城的街道上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正对一面贪兽照壁的两江总督署的辕门,门外走廊两端与辕门相近处的两座吹鼓亭旁外站着数名持新式洋枪绿营兵,虽说扛着新式德造毛瑟步枪,负着牛皮弹包,但配上那身勇营兵服却显得有些古怪,至少在洋人眼间是有古怪。
    与往年稍有不同的是,或因“帝驾于西”的缘故,辕门外未照往年那般的挂起喜庆的红灯笼。总督署衙门显不能过于喜庆,不过经过年前一番清扫和装饰,到也带着丝许年味。
    偌大的两江总督署里,曲径通幽。满目的风景,别致的风情,或许就在不经意的驻足间,就有一段悠长的往事,它穿越岁月的长廊,风尘仆仆的袭来。飞檐、长廊、小桥、流水……对于府中的一切,先后两次出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早已够了,至于这两江总督署的故事和过往,同样也厌了,苦心经营、如履薄冰这八字或正应了刘坤一此时的心境。
    “庚子年的事件本属荒唐,唯独南方的“东南互保”尚属清醒之举。”
    话时,虚坐于伯父面前的刘能贤在说话时微微抬眉瞅了眼伯父,觉察到他在听到这话时眉头一扬,知道那陈然之的话许是听到了伯父的心里。
    “年虽幼,久居洋,到明几分事理!难得!难得!”
    原本懒坐于椅上的刘坤一听到这话后,忍不住点头赞了句。
    去年拒不执行“宣战上谕”,又搞了个东南互保,与各国领事进行局部外交,犯下这种犯上作乱之过,但那是“为疆土计,非为外人计”,私与英人接触,或是摸准了老佛爷,一旦不济,最终还得议和的脾气。
    虽说保住了大清的半壁江山免于战祸,外头的那些个士绅当面说着“大人英明!”一副哥功颂德的模样,可背地里却说着“东南诸督无君无父,拒不奉诏,不解君忧,实为叛逆!”,今这个倒在一年留洋二十三载的后生那得到赞同。
    打从李鸿章出那份“此乱命也,粤不奉诏。”的电报,接着接近一半的地方大员公开指责朝廷圣旨“谬误”并坚决表示不予执行,将南方的半壁江山联合在一起,抗旨自保。甚至暗中约定,如果北京失守,两宫不测,他们将推选李鸿章做总统以支撑危局。
    但饱受传统儒家文化熏陶的刘坤一对此仍可谓的是“耿耿于怀”,外人称之此举为“英明”,称此为“明智”,但仍无法解开那根心结,英明是官话,明智是识时物,这无不是士大夫所不耻,反倒是今天听到的“清醒”二字,倒解开了那块心结。
    看到伯父眉头一展笑开了,难得见伯父高兴的刘能贤忙接着说了下去。
    “那人还说了,自古以来,帝国的官场决不允抗旨,朝廷之令即使再荒谬不堪,也必须不折不扣的完成。然东南诸督以乱命而不奉,愚夫可斥“诸督卖国”,然世人皆知,在庚子年的巨祸中,正是东南诸督牺已之名,方才得保这古老帝国半壁江山之稳定,保得了帝国元气、疆山,此等盖世之功,非得百年之后方才论定,诸督之明,介时可晓然。”
    “哦!”
    被这个间接的马屁拍的极为舒坦的刘坤一看着自己的侄子。
    “能贤,你所言可是实话!”
    伯父突然的责问,让一直虚坐于椅上的刘能贤连忙站起身来,双手一恭施起礼来。
    “能贤句句实话!绝不敢妄言欺瞒伯父!还请伯父明鉴!”
    皱眉抚须思考酌茶功夫,刘坤一抬头看着恭站在那的侄儿,轻挥右手示意他坐下。
    “他曾言议和大纲一签,除在那框框里的周旋,勉强还可争取些许利益!”
    “确有此言!”
    “哦!”
    虚应着刘坤一左手端起茶杯来,一副沉思状。
    “你观此子如何!”
    “骨子里全不见圣人丝许教诲,反倒多些洋人才有的利气。”
    刘能贤如实的答道,那日在孙镜南书房里虽说他陈默然摆着一副做作的仪态、礼数周全,可骨子里那股洋人味,却是瞒也瞒不住的。
    “洋人的利气!”
    听到这话,刘坤一先是一愣,旋即一笑,他自知道这洋人的利气所指何物,那是船坚利炮撑起的利气。
    “你觉此人可堪大用?”
    大用!
    伯父的话让刘能贤顿时瞪大了眼睛,几乎不可思议的看着伯父,难道说伯父想……,细下一想,刘能贤到犹豫起如何回答伯父的话了,那陈默然可堪大用吗?
    “伯父,是否可堪大用,能贤尚无识人之资,但那日在孙南萍的书房里,他倒一句话,能贤至今不敢忘……”
    思量着刘能贤把先前自己隐去的一段说了出来,同样是刘能贤最欣赏的一点。
    “晚辈骨头不软,怕做了官,有朝一日被砍了!我问,即骨头硬,为何怕被砍了,他回,膝盖硬,弯不下,所以断了,脖子硬,但硬不过刀!这八斤半的脑袋,还想顶着!”
    原本端着茶杯的刘坤一几乎是面带惊色的听着这句话,听到最后一句话时,面上的惊色一敛,放声笑了起来,手中端着的茶杯,因过于激动而晃荡的铛铛作响。
    “好!好!”
    连道两声好,或许因激动的缘故,刘坤一原惨黄的面庞红润了许多。许是许久未听到书房里大人的笑声,连外间站着的佣人这时都忍不住朝着书房里看了一眼。
    面色一敛,笑声一止,刘坤一的话声一变。
    “时局至此,他想安然顶着这八斤半的脑袋,难!”
    被伯父的话惊的猛从椅上站起的刘能贤忙冲着行了一礼。
    “啊!伯父!……”
    “怎么?”
    侄儿的大惊失色让刘坤一微微一笑。
    “能贤,怕我真的砍了那陈然之吗?”
    见伯父脸上露出笑来,原本有些担心刘能贤才算是放下了心。
    “伯父,若当真要砍他陈然之,到也合乎律例,他陈然之话间尽是不恭犯逆之言,砍了也就砍了!”
    “哦!”
    刘坤一轻应一声,知道自己的这个侄子怕还有后话。
    “不过,虽说其言不恭,语犯逆,但以伯父容人之量,想来定不会将那陈瘸子放于眼间!”
    “若是搁在年前……”
    心下一叹刘坤一看着站在那的侄儿,到不再提砍头之事,更何况本来他就没有砍人脑袋的想法。
    “他陈然之说出那番话来,那八斤半的脑袋,想安稳的扛下去,许是如不了意!”
    将伯父前后间的话一联系,刘能贤隐约猜出了伯父的意思。
    “伯父,难道您,想许他陈然之一……”
    “若是在去年,他李合肥还在上海时,我至少能保他个从三品的顶戴,跟着李合肥去京里做个议和随员,指不定还能替大清国争回些里子。”
    话到此处,刘坤一不禁再叹一声,心叫着可惜。
    “伯父,那为您……”
    “为何现在不保举他个顶戴是吗?”
    望着似是糊涂的侄子,刘坤一心下不由的一阵失望。
    “议和大纲一签,大清国的里子、面子早都丢尽了,即是保他个三品顶戴,又有何用,也不过让污了他的名声罢了,他那脑袋……”
    端起茶杯,稍加沉思后刘坤一才接着说了下去。
    “暂且让他安然顶着吧!富民强国,民富则国强,无实业不能富民,无工业不能强国!这陈然之有点儿意思!”
    抬眼看着已经坐到椅上的侄儿。
    “能贤,等年过了,你安排一下,差个府里的人去趟上海,着一份我的名帖给上海道送去,把陈然之的名字知会他一下!这和约一签,大清国需得这样人的去挣银子,那些个人手实是长了点!该敲打一下了!”
    惊讶的望着喝着茶的伯父,刘能贤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话,伯父鲜少这般点名其事的去照顾一人,这陈然之真不知是上辈子烧了什么高香。
    “还有,这件事不要声张出去,我到要看看,这个陈然之想安生顶着脑袋时,还能翻出个多大的浪来!”
    (无语仍然在努力码字中!明天加更!求收藏!求推荐!)

第16章 北难南安(求推荐!求收藏)
    转眼到了除夕夜,刚下了一场瑞雪,皑皑白雪覆盖的大地愈显得厚实,整个中国大地几乎每一座城市、市镇、村落,在入夜时分,不时响起的鞭炮声烘托着一片祥和之气,一片辞旧迎新之氛。
    但,只是几乎!并不是全部。大清国的心脏,京城,虽已入了夜,可却不见那鞭炮声烘托起的祥和之气,更不见辞旧迎新的喜色。偶尔街上传来的些许鞭炮声,反倒会惊的街上的人四处躲藏起来,生怕碰到那如狼似虎的八国联军,给抢了银子,污了身子,夺了性命。
    古老的京城,在上演了那一段时间的迷幻大剧之后,现在,轮到惨烈悲壮的结尾了。全家集体自杀的皇亲国戚、自杀的王公大臣来了个“平常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抱君王”。但是所有的悲情都于事无补,中国历史从不缺少这样不负责任的死法,个人的生命算得了什么呢?
    对于这些王公贵族而言,如果缺乏对于国家大局的政治智慧,危难时候以自己的生命作砝码,毕竟是无足轻重的。
    终了,在老娘们于京城上演了一幕幕大剧,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般的悍然向十一国宣战后,随着八国联军的破城,这副烂摊子总还得有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