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满江红之崛起 >

第299章

满江红之崛起-第299章

小说: 满江红之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庄园里的气氛更加紧张、恐怖……
    作为大堪布的扎西,虽然身穿袈裟,手拿佛珠,但对经书却一窍不通,一切“教规”、“戒律”对他也毫无约束,即便是残暴也好、好色也罢,这嘎夏的命令总是要服从的的。平常他都是住在家里,有事才到寺院里去。如今他主持念咒经,就成天守在寺院里,忙得像热锅上的豌豆,乱蹦乱跳,可即便是再忙,他也知道现在什么事要紧。
    扎西急急忙忙地把管家次仁多吉叫来。
    “打听的清楚,知不知道汉军从不从咱们这过。要等到什么时候汉军才会到咱们这?”
    之所以这么关心,原因非常简单,为了防止英国人打过来,扎西在把家里东西运到昌都时,次仁多吉听嘎夏府里的人说过,四川的汉军已经进藏了,他们要进藏打那些不敬佛的英国人,所以他自然对那些汉军上了心,要是他们进了藏,自己就不用朝昌都逃了。
    次仁多吉弯着腰,吐着舌头,装作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连一声粗气也没有敢出。
    看到他那个样子,扎西很讨厌,着急问了一句。
    “还没打听到消息吗?真不知道要你废物有啥用”
    次仁多吉早已料到扎西今天一定要问这件事,他也早已经打探清楚了。他之所以没有马上说出来,是想要让老爷先着一会儿急,在老爷着急之后,他再说出来,这样才能更显示出他的能干,博得主子的欢心。
    他翻了一下白眼,偷看了一下扎西的脸色,觉得要是再不回答,老爷真的会发脾气,那时就不好办了。于是他小声地说:
    “老爷,我听人说,这次进藏的汉军怕是和过去不太一样……”
    “怎么不一样法?”
    扎西粗声粗气地问一句,可却又坚起了耳朵。
    “老爷,您知道的,这汉地变了天,这次过来的汉军,可不再是清军了,而是光复军”
    扎西听后,皱了皱眉头,又停了片刻,问了句,
    “光复军?只要是汉军就行,只盼着他们能挡住英国人”
    “老爷,这光复军能不能挡住英国人,我不知道,可他们既然能夺天下,应该比驻藏大臣有泰带的兵要强些,可奴才就是担心,这有泰可是……”
    “他们汉人和旗人、蒙古人有什么恩怨我不管,只要他们能挡住英国人,别让他们站在这就行。”
    扎西眼睛盯着次仁多吉,不耐烦地摆手说了一句。对他而言,只要能挡着英国人,不让英国人打到自己这就行,至于什么旗人,什么汉人,那是他们的事情。
    心想着,扎西挥了挥手,说:
    “我这几天还要呆在寺里祈愿,你把家里的劳军的粮食、牦牛、酥油茶都准备好,只要汉军去拉萨肯定要走咱们这走,咱们可不能待慢了这群军爷,要是他们来了,你再来寺里,明白吗?”
    “是老爷”
    应下后,次仁多吉便请着扎运出了寺,而扎西依然在那里念着自己不懂的**,他原本就是读经的出身,靠的就是祖上留下尊位和这守着商道的地才有了今天。
    金盔山上,扎西的家奴边巴,正往回赶牲口。他几声吆喝,就把一大群放牧在山林中的牲口赶到一处了。可是他没有立即把牲口赶下山,而是让它们继续悠闲地吃着带籽的秋草。这种草牲口最爱吃,又容易上膘,这冬天见天就来了,要让这牲口赶紧多吃点。
    尽管这些牲口都是主人家的,但对这些牲口还是有感情的,因为他和这些牲口朝朝暮暮在一起。他把这些牲口当作自己的伙伴。在他看来,自己的命运,同这些牲口一样,甚至连牲口都不如,因为牲口的饲料管家总是给得足足的,不敢扣发;但家奴们每天的口粮,只有两碗发霉的糌粑,还常常被扣发。如果说有什么区别,那就是这些牲口是扎西家不会说话的奴隶,而自己则是扎西家会说话的牲口。
    他觉得同这些伙伴们待在这寂静的山林里,比回到庄园还自在一些,痛快一些。因为听不到令人心惊肉跳的辱骂声和皮鞭声。那个地方,他能离开一分一秒,也感到高兴,但实际上,他又离不开——离开这个地方,又能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十多年来,他走的地方还少吗?哪里是他落脚谋生的地方?
    山坡上的马群不知道放牧人此时的心情,只顾自由自在地吃草。不时有几匹马互相追逐、打架;有的马好像吃饱了,得意地抖动鬃毛,昂头长嘶,惊得栖息在树上的鸟雀展翅高飞。
    这时,上山打柴的姑娘娜真,向边巴走来。一见着她,边巴便兴冲冲地向娜真走去。
    “怎么今天没有下地干活?”
    “哪能不去?这几天老爷天天拿着皮鞭赶我们下地。阿爸给藏军支乌拉还没有回来,家里一点儿柴也没有,刚才小管家回家喝青稞酒去了,阿妈让我趁这个空,赶紧背捆柴。”
    听着娜真的话。边巴连忙说道。
    “听说黄毛洋鬼子占领了拉萨,把活佛都赶出了布拉拉宫,老爷不分白天黑夜地让我们收拾东西,又装箱又打包,一些东西往昌都运,一些东西往寺院里藏,有的还往地下埋。今天又让我把牲口赶回去,说是要运东西。这几天,忙得我们几个娃子脚底都快磨破了,也没有能给阿妈送捆柴去。”
    娜真点点头说。
    “阿妈也知道你很忙,担心会累坏你呢”
    她看到边巴的藏袍破成一条一条的,肩膀上和大腿上的肉都露在外面,就让边巴坐下,从自己的袖口里拿出针线,把他肩头的补丁缝了几针。她知道边巴只有这一件衣服,也没法拿回家给他补。
    每当边巴的衣服破得不像样子时,娜真的阿妈次仁旺姆就叫边巴到她们家去,先让仁青大伯睡下,再把他的藏袍让边巴穿上,母女俩就点着松明,连夜缝补边巴的破藏袍,一补就是大半夜。
    等天快亮的时候,娜真的弟弟刀结把衣服送到扎西家的马厩里,再把阿爸的衣服拿回家。为了帮边巴补衣服,娜真家大小四个人常常要忙碌一晚上,这使他非常过意不去。
    “我听人说,这次汉军怕是不会进藏了四川那边的天都变了,皇上也换人了,要是黄毛洋鬼子,从拉萨朝这咱们这打来,可真不知道要怎么办”
    边巴的脸上带着愁意,到时主人带着家人逃到昌都,可他们却要留在这,就在心愁着的功夫,他却看到山脊上似乎有些动静,一阵十几乘的马队朝着这边跑了过来,一愁见马队,边巴便从腰间抽出腰刀,护着身后的娜真,那马队上背着枪的人衣着打扮和他过去见惯的汉人不一样,可领头的又好像是个“腊都”。
    马队在距离他还有两三百米的时候停了下来,接着那领头的腊都却骑着马朝这边跑了过来,人越来越近,边巴看清来人后,脸上露出些喜意,连忙把刀插回刀鞘。
    “我当这是谁那,原来是边巴兄弟”
    骑在马上的布吉乐说话的时候,从马袋里取出一块茶砖,扔给边巴,这是茶马道上跑马帮的规矩,见着的第一个人,要给人留下些茶。
    “布吉乐大哥”
    接过茶砖的边巴看着那边马上的人,那张被高原风吹黑的脸上尽是疑惑。
    “跟您来的人是……”
    “从四川来的汉军,来打英国鬼子的汉军”
    马上的布吉乐本就是藏人,他和边巴一样都是奴隶出身,只不过他命好些,救下了一奄奄一息的马帮腊都,后来那腊都用三两银子为他赎了身,后来在他的央求下,布吉乐成了个马脚子,十几年下来,不单替阿妈、妹妹赎了身,还有了一个六头骡子小马帮。
    边巴眼睛一睁,诧异的看着那十几个背着洋枪的官军,他们就是汉军吗?只有这十几个人?
    “边巴,赶紧骑上马,告诉你家的次仁多吉管家,让他通知扎吉老爷,就说光复军第九师到了,让扎吉老爷迎一下,这大队人马还在后头,漫山的大队,告诉你家抠门的扎吉老爷,这回光复军,不要劳军,吃用一率给现洋”
    说着,布吉乐又朝站在边巴身的娜真看了眼,压下身边贴在边巴耳边道了一句。
    “边巴,要是你想娶娜真,干脆来给光复军领路吧一个月六块大洋”
    听着这话,边巴的眼睛一亮可随后又是一黯。
    “挣得再多,那还不是给老爷挣的俺去知会老爷去……”

第267章 达赖(求月票!)
    第267章**(求月票!)
    橙黄色的太阳浮游天际,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云缝中闪耀着柔和的夕晖,落霞好似一面面军旗,在骑兵们头顶猎猎飘拂。
    在傍晚的凉意中,白天血战的腥味和死马的尸臭滴滴答答地落下来。黑下来的河水声滔滔,正在将它的一道道急流和泥滩的浪花之结扎紧。桥梁都已经被溃军毁坏,骑在马上疲惫不堪的骑兵们只得泅渡过河。
    一轮新月横卧于波涛之上。马匹下到河里,冰冷的河水一直没至马腹处,哗哗的水流从数以百计的马腿间奔腾而过。有人眼看要没顶了,开始放声咒骂着。河里满是黑乎乎的大车,在月光和闪亮的河水之上,喧哗声、口哨声和歌声混作一团。
    马蹄声哒哒的回荡着,骑兵们胯下从俄国人那里缴获的或是从俄国商人那里购买的顿河马,喘着粗气,从陕西直到甘肃,他们沿途追击溃军,在过去的一个半月之中,他们已经行军作战上千里,无论是战马或是骑兵,早都已经变得极为疲惫。
    马踏河岸,凭着月光,可以看到对岸地上散落的一些尸体,那是骑兵们从陕西一路追击的清军溃兵,溃兵如匪寇,所过之处烧杀劫掠,可谓是无恶不做,也正因如此,骑一师的官兵们才会一路追击而来,和在东北时一样,战斗结束时,他们会直接把俘虏处决了事。
    “我们没有功夫看管战俘”
    即便没有功夫,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杀死他们。
    没有招安、没的受降、没有俘虏,对于骑一师来说,只有死去的敌人,才是最好的敌人,怜悯之情绝不存在于骑一师官兵的字典中,战争会改变每一个人,对于这支起于战火中的骑兵而言,他们知道如何为军旗增光,如何令敌人看到骑一师的马首军旗,就会心生怯意,那就杀
    这些操着山东或关东腔的骑兵们,一如既往的用马刀树立着自己的威信,在甘肃,当他们从城市、集镇经过时,若是享受着民众的夹道的,民众用鞭炮、慰劳的酒肉犒着这些骑兵,同样的也有一些人,在看到他们那依还沾着血的战马时,会瑟瑟发抖伏身跪拜于路边,在他们经过时,人们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
    偶尔,当他们经过一些村寨子时,寺里或寨内的长老们就会押着那些溃兵,将逃入寨子的溃兵交给他们,骑一师用自己的马刀和骑炮告诉那些人,收留溃兵会有什么下场,要么为良民,要么为匪寇,对于他们来说,只有这么一个选择。
    “嘟……”
    休息号在夜空中响了起来,原本成纵队向前挺进的骑兵们纷纷跳下马,开始为宿营作着准备,他们点着篝火,拴好战马,自己还没吃饭,就开始从大车上搬下草料,喂起了战马,在喂着马时,骑兵们又开始检查着战马的马蹄。
    双手拿着猪鬃刷,赵子义用尽全身的气力为自己“大桃儿”活着血,用刷子为战马活血、按摩是每天宿营时必修课,骑兵看起来威风,可背后辛苦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清楚,人不休息也要让马休息好,人可以坚持,但马不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